三十兒的過火,十五的燈正月十五鬧元宵 的意思

2021-04-25 13:24:49 字數 5299 閱讀 9647

1樓:花無缺

意思是除夕的晚來上要通宵達旦

自地燒篼子火,正月十五元宵節要鬧花燈。

每年的陰曆正月十五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元宵節也叫「上元節」,春燈節,是很多家庭團圓的節日。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加上吃元宵的習俗,這個節日就和團圓兩個字牢牢的聯絡起來。

元宵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不管是南方北方都對這個節日比較重視。

大部分地方元宵節習俗有吃元宵、觀花燈、猜燈謎,還有擂鼓、舞龍、舞獅等活動,但南北各地風俗也有獨特之處。玩燈是元宵節的一個重要專案。燈謎是元宵燈節派生出來的一種文字遊戲,也叫燈虎。

將謎面貼在花燈上供人猜射,謎底多著眼於文字意義,並有謎格24種,常用的有捲簾、鞦韆、求鳳等格,已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民俗文化。

2樓:無情劍

那是民俗,年30夜要燒一堆大火。正月15夜要所有房子,和死去的先人都要有燈。加上鬧元宵。

正月十五鬧元宵寓意是什麼?

3樓:肥腸

元宵節被人們視為春節最後的高潮,因為過了這天,人們就要真正進入新一年的生產生活,所以人們在元宵節全民歡慶,以祈求上蒼保佑來年風調雨順、莊稼豐收,這也表達了人們對新年的美好期盼。正因如此,在中國民間有「正月十五鬧元宵」的習俗。

4樓:雅澤雙魚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充套件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

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正月十五的「觀燈」已經成為山西民間群眾自發的活動。,在正月十五晚上,街頭巷尾,紅燈高掛,有宮燈,獸頭燈,走馬燈,花卉燈,鳥禽燈等等,吸引著觀燈的群眾。太原一帶,太谷縣的燈是很有名氣的。

太谷的燈,以品種繁多、製作精巧、外觀引人出名。

5樓:瀟筱這來

正月十五鬧元宵寓意:元宵節強調「普天同慶」。

元宵節被認為是春節的最後一個高潮,因為過了這一天,人們就真正進入了新年的生產和生活,所以人們慶祝元宵節是為了祈求上帝保佑來年的好天氣和豐收,這也表達了人們對新年的美好希望。

正因為如此,中國人有「正月十五元宵節」的習俗。

因為元宵節從古至今都是「鬧」字,而且是「鬧」之夜。在明月高懸的夜晚,人們點燃成千上萬的燈籠,點燃它們,像猜燈謎一樣,一起吃元宵,聚在一起慶祝節日。

關於「鬧」字的由來,民間有兩件趣事。據說古代的元宵節叫「金吾不禁夜,星橋鐵鎖開」。在這個夜晚,皇帝「與民同樂」,老百姓可以肆無忌憚地大鬧特鬧。

前三天,後四天,一共七天七夜,無拘無束。所以叫「元宵節」。

6樓:匿名使用者

鬧元宵是中國節日民俗活動,起源於漢代。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所以全國各地都過,大部分地區的習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還是有自己的特點。正月十五元宵節還有一些鮮為人知已經失傳的民間活動,這裡列舉二三。

正月十五鬧元宵,元宵節都有哪些習俗

7樓:湘雪晨晨

正月十五鬧元宵,元宵節習俗有:吃元宵、觀燈、猜燈謎、耍龍燈、舞獅子、送孩兒燈、偷菜節 迎紫姑 走百病 逐鼠 踩高蹺等等。

8樓:匿名使用者

1、舞獅子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2、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我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據說踩高蹺這種形式,原來是古代人為了採集樹上的野果為食,給自己的腿上綁兩根長棍而發展起來的一種蹺技活動。

正月十一、十二開始踩街,寓意告知人們在眾多的民間花會中,今年掛個號。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結束。

3、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是,把楊樹枝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裡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正月十五鬧元宵,古人是怎麼「鬧」的?「鬧元宵」從什麼時間開始「鬧」

正月十五鬧元宵張燈結綵的下聯是啥

9樓:賣紅薯的

上聯:正月十五鬧元宵張燈結

下聯:聖誕三更來盛世李花開

上聯:正月十五鬧元宵張燈結

下聯:除夕三更為中國李花開

上聯:正月十五鬧元宵張燈結

下聯:去年中秋來春色李花開

正月十五有什麼習俗

10樓:德瑪西亞

1、元宵節「送花燈」

元宵節又稱燈節,燈與丁諧音,因此迎花燈有求子添丁的意義,過年謠有:十四結燈棚,十五上元暝,十六拆燈棚的記載,可見迎花燈已成為元宵節的不可缺少的活動。

唐以後,花燈不但種類繁多、千變萬化,也成為深入民間的活動;宋朝是花燈的全盛期,宋代花燈有如玻璃球者,也有用五色蠟紙、菩提葉、羊皮、玳瑁等製作,華麗精巧可謂空前。

2、元宵節舞龍舞獅

龍是吉祥的神話動物,也是民族的圖騰和象徵,元宵節時全國各地都有龍燈。

早期的龍燈長約

七、八丈,在竹鼓上貼上紗,製成龍形的燈籠,在龍頭與龍身裡面,點上幾十支蠟燭,然後綁在木棒上,有十幾個壯漢抬著走,表演時,由龍頭追逐龍珠而起舞,姿態優美,俗稱「弄龍」。

3、元宵節猜燈謎

燈節除了花燈外,最盛行的活動就是猜燈謎。燈謎就是將謎語貼在燈上,讓人一面賞燈,一面猜謎。

謎底多著眼於文字意義,如一個字,一句詩,一個物或一個名稱,由於燈謎都難以猜中,如同老虎難以被射中一樣,所以也稱為燈虎(也叫文虎)。

歷史價值:

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不過,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

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過元宵節的風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

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來。如今,隨著時代發展,今天的元宵節正從家庭走向社會。不論元宵、彩燈、煙花如何變化出新,這些元宵節延續的古老傳統風俗依然沒變。

這些傳統文化的元素,它始終是人們心中割捨不斷的情愫。

11樓:湘雪晨晨

元宵節是中國與漢字文化圈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

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2023年6月,元宵節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12樓:思思

正月十五的習俗是吃湯圓、元宵。

湯圓,別稱「元宵」「湯糰」「浮元子」,是中國傳統小吃的代表之一,是由糯米粉等做的球狀食品。一般有餡料,煮熟帶湯食用。同時也是元宵節最具有特色的食物,歷史十分悠久。

湯圓起源於中國宋朝。當時明州(現為浙江省寧波市)興起吃一種新奇的食品 ,即用黑芝麻、豬油、白砂糖為原料,首先把黑芝麻磨製成粉末狀,然後豬油、白砂糖相繼放入混合物揉成團做餡,外面用糯米粉搓成圓形,煮熟後,吃起來香甜可口,饒有風趣。因為這種糯米球煮在鍋裡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後來把「浮元子」改稱湯圓。

元宵是中國傳統小吃之一,屬於元宵節節日食俗。元宵的做法是以餡為基礎,先拌餡料,和勻後攤成大圓薄片,晾晒後再切成比乒乓球小的立方塊。然後把餡塊放入像大篩子似的機器裡,倒上江米粉,「篩」起來,隨著餡料在互相撞擊中江米沾到餡料表面變成球狀,就成了元宵。

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這是兩種做法和口感都均為不同的食品。

元宵,願意為「上元節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吃元宵賞月,後來節日名稱也演化為「元宵節」。正月十五鬧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在漢文帝時期,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

13樓:黑妹

看你家鄉有什麼習俗了。不過大多水都過房煙花掛燈籠,有一些地方的少數民族會包粽子呢

14樓:成楊氏伍秋

元宵節(也是中國的情人節)

農曆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閤家團聚、其樂融融。

元宵節起源於漢朝,據說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惠帝劉盈死後,呂后篡權,呂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后死後,平除呂后勢力,擁立劉恆為漢文帝。

因為平息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後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並把正月十五日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在正月十五。

司馬遷在「太初曆」中就把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

正月十五點油燈是什麼意思

15樓:我是方曉東

1、正月十五點燈油燈是一種傳統習俗,辟邪、喜慶,代表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2、點燈,亮**光,有希望、光明的寓意。

3、正月十五點燈籠的由來:

「火化揚州」的神話故事。

古揚州城,人情淡薄,世風日下,天上神君命「火心娘娘」下凡,在正月十五的晚上,將揚州城付之一炬。

火心娘娘下凡,化作一個鄉下老太太,在揚州遇見一個特別善良的老人,為火心娘娘搭順路車,將口袋裡的乾糧給火心娘娘吃。可是正月十五晚上要火化揚州城,火心娘娘把老人叫到她的跟前,說:「你回家後,在你家大門口掛上一盞大紅燈籠」。

回家之後,老人就將此事告訴了他的媳婦,他媳婦可是個十里八鄉有名的明白人,於是又將掛燈的事告訴了她的孃家人,一傳十,十傳百,到了天黑以後幾乎家家都掛上了大紅燈籠。

火心娘娘因此而無法火燒揚州城,揚州城躲過一劫。

從此,每年的正月十五,揚州城人們就有了掛大紅燈籠的習慣。後來此習慣延伸到整個中華民族,正月十五掛燈籠成了辟邪喜慶的象徵。在自家門前點油燈,就是正月十五點燈掛燈籠的習俗傳承至今。

正月十五送燈的來歷

鬧花燈是元宵節漢族節日習俗,始於西漢,至唐代中期已成定俗,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所以元宵節也稱為 燈節 在這天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元宵節花燈種類甚多,或是仿照事物的形象編制的形象燈,如龍燈 虎燈 兔燈等等,或是根據民間故事編制而成的活動燈,牛郎織女 二十四孝等...

正月十五鬧花燈習俗啥時候流傳的,我國元宵節鬧花燈的習俗從何時開始?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鬧花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裡 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 燈樓和燈樹。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很大,盛況空前...

正月十五是中國的情人節嗎,為什麼正月十五是中國的情人節

正月十五是中國古代版 情人節 除了熱鬧的活動和各種表演,元宵節還有一個挺特別的 功能 後來也因此被人喚作是中國古代實質意義上的情人節。民俗學專家蕭放解釋,有這個叫法,是因為元宵節是古代難得的兩性可以接觸的時間。元宵節的狂歡,給了深閨女子晚上出遊的機會。在程朱理學盛行的宋代,她們依然能到街市去觀賞花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