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禪定是不是比淫慾更快樂?我不太懂佛法,請講通俗點

2021-05-04 07:46:20 字數 6417 閱讀 9194

1樓:匿名使用者

欲淫就跟大小便無別,因有此報身。瞬間與無量比?沒得比!

2樓:

世俗中的快樂其實也是一種苦,因為這些快樂是稍縱即逝的,不真實的,失去這些快樂之後的痛苦比原本享受的快樂要大的多,所以說人生皆苦。禪定其實是沒有世俗講的快樂的,只是禪定後身心無礙,心中無執,痛苦都是因為執著引起的,所以禪定之後就沒有了痛苦,其實就是達到無苦無樂、大自在的境界,這才是真實持久的快樂。

3樓:匿名使用者

凡夫的這點樂和智者聖人比起來是一微塵和虛空法界比。。。。

**可比?

4樓:**雪藏

1 此問如同「喝清水止渴,是否比喝鹽水更快樂?」

又如同問「健康的小夥子,是否比老翁抽汗煙更快樂?」

又如同問「健步如飛的人,是否比殘疾人使用最先進的輪椅更快樂?」

2 佛陀開示「財色之於人,譬如小兒貪刀刃之蜜甜,不足一食之美,。然有截舌之患也」。

「人為道,猶若食蜜,中邊皆甜。吾經亦爾。其義皆快。行者得道矣」。

5樓:慈悲圓滿

淫慾和禪定**有相似?

就像大海和沙漠一樣。

6樓:匿名使用者

淫慾為不淨之樂,禪定為無染之樂。

通俗點說,你現在沒有體會過無染之樂,言語很難描繪。

如果一定要講的話,我就勉強舉個例子好了。

淫慾之樂如同和愛人云雨之樂,樂在當時,過後何樂之有?

禪定之樂如同童年,不論何時何地追憶起來,都其樂無窮。

7樓:匿名使用者

要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樂,才有可能懂得禪定。

8樓:匿名使用者

淫慾是感官上的一時的

禪定是境界上的

為什麼說佛教不是宗教??

9樓:匿名使用者

談論佛教是不是宗教,在現代已經失去意義了,因為宗教的定義,已經不斷的演化,與最初的定義完全背道而馳,也沒有準確的定義和精密的範圍,沒有公認的標準和實際的意義。

學習佛教的,都是以佛祖的教誨為基本準則。佛祖不談戲論,凡是與解脫無關的話題,佛祖一概沉默不答。談論佛教是不是宗教,已經與我們這些初行者無關了,我們關心的就是如何進行解脫實踐。

迴避這個爭辯,不失為明智,是初學佛教者應該注意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機」。

10樓:天道酬勤

佛教是教育,佛教是佛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宗教是以神為本,佛教是以人為本。佛教是無神論不相信宇宙中有一個造物主,佛告訴我們人和宇宙本是一體自有永有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

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11樓:三寶**常定

要依法不依人。以法為「宗旨」的「教育」,如果這樣說,它算「宗教」。其實佛法就是《金剛經》當中說的「渡海之筏舟」,把法當成工具才是正確的認識,不要和世俗的哲學、宗教混為一談,否則你看不懂它,看不懂真相是什麼。

南無妙法蓮華經

12樓:鉛筆盒兒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一種教育,教導我們用佛法的眼光看世界。破迷開悟的。

雖然佛教在某些方面也有宗教的很多特點,但是佛教是很辨證很科學的。

佛法完全不是迷信。是最徹底的無神論。

這是和其它宗教所不同的地方。

13樓:t深深海底行

「宗教」一詞才最先見於佛教,如《續傳燈錄》中:「吾住山久,無補宗教,敢以院事累君。」

「宗教」的原來意思如下:

「宗」是指「宗門」:專指以心傳心之禪宗;

「教」是指「教下」:是指釋迦牟尼佛言教之下的一切理論和方法。

西方文化傳入之後,因翻譯西文「religion」而用「宗教」二字表達;religio一詞在拉丁語的原意應為「人對神聖的信仰、義務和崇拜。」;可見,一般意義上的宗教,必有一個超越凡人得「神聖」,以信仰、崇拜神聖而得到「財富」、「安樂」、「救贖」等等。

而佛教是信、解、行、證「佛的教誨」,不是人對佛的「信仰、義務和崇拜」;因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佛與眾生,無非「淨染有別」;若隨佛學,必定成佛。云何對身外強行建立的「神聖」進行 「信仰、義務和崇拜」?拜佛是禮敬前行者、導師,是對德高尊長的敬重,讓自己永遠與佛相應。

這個與一般宗教的「信仰」有本質的區別。

如上而論,可以說:「佛教不是宗教」,而是揭示生命的最高祕密,說明真相併教以成佛的方法。

南無常住十方佛

南無常住十方法

南無常住十方僧

14樓:濟南的清真寺

佛教廣義地說,它是一種宗教,包括它的經典、儀式、習慣、教團的組織等等;但佛教在世界性的各大宗教和思想之中,顯得非常特殊。凡是宗教,無不信奉神的創造及神的主宰,佛教卻是徹底的無神論者;因此佛教似宗教而又非宗教,類哲學而又非哲學,通科學而又非科學。這是佛教的最大特色。

15樓:匿名使用者

沒有為什麼是,也沒有為什麼不是。搬出古人或者佛陀來都說明不了問題,是不是關鍵要看大多數現實生活中的佛教徒是怎麼做的。

法師的意思是告訴聽法的菩薩聲聞不要侷限於宗教行為,而是要把修行真正作為發願時所說的那樣好心。

16樓:掠過長空

佛教的確不是宗教是教育,很簡單的道理您只要看看佛祖釋迦牟尼是怎樣做的就清楚了,釋尊49年都在講經說法教化眾生,並沒有建寺院、沒有搞經懺佛事……只是現如今佛教在某些層面上被演化提現為一種宗教的形式。究其根本還是教育,是對宇宙人生真相的圓滿教育,教導眾生破迷開悟的,而且佛是我們的老師,我們與佛是師生的關係,佛也不是唯一的,我們也可以成佛。

具體內容建議您看看淨空法師講的的《認識佛教》,裡面對佛教有圓滿的解答,相信您看後許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我看後受益匪淺,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認識佛教文字版

17樓:匿名使用者

很多創始人都不想成為宗教~因為成為宗教後就會沒落(比如:斂財)...但是最後幾乎都避免不了'還是成為宗教...

18樓:寒燈客

阿彌陀佛,佛教相對於西方的宗教而言,貴在實修實證——從這點來說,它不是宗教,不信你可以翻一翻佛經,裡面全是實際修行的方法。但是,純粹依靠信仰的力量,也可以得到解脫——這就是它的宗教性。

19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不是宗教是什麼?難道是科學?

文學?心理學?.....佛教是不是宗教,不回是由那個人說了算的,答 是有評判標準的,如果它符合宗教的定義,那它就是宗教。

之所以會有人說佛教不是宗教,原因無非是近幾百年來人們對宗教的態度不夠恭敬導致的。如果把佛教也視為宗教的話,怕世人會輕慢佛教,故才有此一說,從而有意無意的把佛教和其他宗教拉開距離,劃清界限。

至於說佛法中有包含有哲學、科學、心理學的內容,也不必驚奇,因為古代的學科劃分沒有今天這麼精細,尤其是東方文化。難道**教、伊斯蘭教、道教、印度教和儒學中就沒有哲學、科學、心理學......的靈光咋現嗎?

本人無意貶損佛教,僅是就事論事。

20樓:匿名使用者

可以看看淨空法師講經的錄影帶.他講過這個的..佛教是一種教育.不是宗教.

21樓:彌陀**潤生

佛教是教育,是佛的教育.

22樓:匿名使用者

應該叫佛家。

上神和師傅這麼說的。

23樓:葉芓

佛教就是宗教

即使有人說佛教是教育也不能否認佛教是宗教

24樓:匿名使用者

www.amtb.cn

上這個網

,找《認識佛教》。自己看去

25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也是宗教。世界三大宗教是**教,伊斯蘭教和佛教。佛教的起源可以看看中國古代神話史。

26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佛教不相信是神或佛創造了世界,佛教是無神論者.

27樓:羽孝姬娟

阿彌陀佛:

談論佛教是不是宗教,在現代已經失去意義了,因為宗教的定義,已經不斷的演化,與最初的定義完全背道而馳,也沒有準確的定義和精密的範圍,沒有公認的標準和實際的意義。學習佛教的,都是以佛祖的教誨為基本準則。佛祖不談戲論,凡是與解脫無關的話題,佛祖一概沉默不答。

談論佛教是不是宗教,已經與我們這些初行者無關了,我們關心的就是如何進行解脫實踐。迴避這個爭辯,不失為明智,是初學佛教者應該注意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機」

佛教是宗教嗎

28樓:還要一起走很

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誕生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中,歷史最悠久的。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以後,千餘年來一直是中國人民的主要信仰之一,其間經歷代高僧大德的弘揚提倡,許多帝王卿相、飽學之士也都加入這個行列,終於使佛教深入社會各個階層。

29樓:匿名使用者

宗教這個字本身沒有定義.所以......沒有絕對的答案。

有人說,宗教是對神的信仰。這樣來看,佛教不是宗教,因為佛教沒有要求人拜佛,而是要求人要修身。佛教更多是人生哲學。

有人說,宗教是教導人行善的派別。那麼**教就不是宗教,因為**教否定行善是因。

30樓:鄭歌

宗教是 用來信仰的。是崇拜偶像。是找到一種超越的力量來 慰籍自己迷失的心靈。

佛教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是對於宇宙人生真相的詮釋。是對於: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樸素的唯物主義因果律的細化,是解脫的真理。當然不是宗教。

31樓:穿越

佛教已有大約2023年的歷史,由釋迦至今,佛佛祖祖地相傳,只有多元的社會教育這一樁事情,教人幸福的生活,智慧的生活,和諧的生活。但是這2023年來,後人的誤解,以訛傳訛的流通,使佛教發生了質的改變,在今天的社會,公認佛教是宗教,這也是無可否認的。佛教現在大體有四種形式:

宗教,哲學,教育,甚至邪教。但一定要明瞭,釋迦所傳下來的是教育,在明清時還依然如此,只是在清末時變了質。建議你閱讀一些淨空教授的文章,淨空大和尚所修學的就是這樁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和諧幸福的生活。

真實的智慧生活。祝您吉祥,阿彌陀佛。

32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重悟,重修己身,重度眾生……其思維方式與其他宗教完全不同

宗教的作用,主要是將契約神聖化,而佛教幾乎沒有這個功能

所以,佛教不是宗教

33樓:t深深海底行

「宗教」一詞才最先見於佛教,如《續傳燈錄》中:「吾住山久,無補宗教,敢以院事累君。」

「宗教」的原來意思如下:

「宗」是指「宗門」:專指以心傳心之禪宗;

「教」是指「教下」:是指釋迦牟尼佛言教之下的一切理論和方法。

西方文化傳入之後,因翻譯西文「religion」而用「宗教」二字表達;religio一詞在拉丁語的原意應為「人對神聖的信仰、義務和崇拜。」;可見,一般意義上的宗教,必有一個超越凡人得「神聖」,以信仰、崇拜神聖而得到「財富」、「安樂」、「救贖」等等。

而佛教是信、解、行、證「佛的教誨」,不是人對佛的「信仰、義務和崇拜」;因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佛與眾生,無非「淨染有別」;若隨佛學,必定成佛。云何對身外強行建立的「神聖」進行 「信仰、義務和崇拜」?拜佛是禮敬前行者、導師,是對德高尊長的敬重,讓自己永遠與佛相應。

這個與一般宗教的「信仰」有本質的區別。

如上而論,可以說:「佛教不是宗教」,而是揭示生命的最高祕密,說明真相併教以成佛的方法。

但是,在釋迦牟尼佛滅度2023年(大約宋朝)之後;按照佛的預言,就進入了「末法時代」,佛教的真實義理逐漸被人誤解,逐漸「世俗化」。對佛法實際修、行、證的人非常稀有;佛教淪為「求名聞利養」、「求平安無災無病」乃至「求升官發財」的法門;正如一副對聯:「經懺可贖罪,難道閻王怕和尚?

捐財能超生,豈非菩薩是**!」;最為痛心的是:「無廟不設功德箱,無寺不受香火錢」;信佛拜佛,隨佛所教的三乘菩提變成了「交易」。

以上是「佛教世俗化」在世間的現狀;

其次,「佛教世俗化」還表現為:以佛教作為「心靈港灣」「心理按摩」等寄託;這也是佛教本來意義的淪落;遠離了解脫道與菩提道。

複次,「佛教世俗化」還表現為:「佛學研究」代替實際修行,深入經藏不是尋求如何出離生死苦海,如何走上成佛的道路;而是為了舉證某一論點。

最後,如《楞嚴經》所說:「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各種邪教打著佛教的旗幟,大行貪慾之邪法,又如《楞嚴經》所說:天魔及眷屬常以「世界末日」「天災人禍」等言論籠罩愚迷眾生;

「佛教世俗化」毀壞佛法,大乘甚深微妙法變得越來越罕見,表面的興起往往掩蓋佛法的沒落。

因佛教世俗化,所以不僅相似於各大宗教,甚至「不如其他宗教」,被人輕賤。

願廣大佛子,深入經藏,深解大乘妙理;發心荷擔如來家業。願大乘正法永駐世間!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是不是面板白的人更容易衰老歐洲人是不是比中國人更衰老啊?

不一定。只是 白的人黑色素含量低,遇到紫外線會晒紅晒傷,長期下去可導致 老化受損。黑的人 層黑色素較多,黑色素作為保護 的屏障而不斷分泌,從而達到抵抗紫外線 防護 的作用,雖然晒黑了,卻不容易老化。白的人只要保養得宜也可以永葆青春。對抗 衰老的方法有 1 使用正確的方法來塗抹護膚品 根據膚質來選擇合...

佛教中,拜佛許私願是不是對佛的褻瀆

凡夫位在未得無分別智前,不可能真正地做到放下分別心的,所以,我們修行的過程中,暫時地有些個人希求也很正常,只是我們的祈求不違反十善業道就好。其實,所謂放下分別念,並非不做分別取捨,否則好也是它,壞也是它,那殺人放火和積德行善豈非就沒有區分了麼?如果男女也不用分別,你去一下異性的茅廁看看會不會出現 煩...

「比某某更漂亮(聰明)的人」是不是集合?這是數學問題

集合是由一些資料組成的,這裡所說的資料不單指數字,一個人也可以算是一個資料。而不是一句話。所以比某某更漂亮 聰明 的 人 可以組成一個集合,但是 比某某更漂亮 聰明 的人 不是一個集合。至於這些 人 必須有明確的資料物件,比如你的班裡有50個人,其中25個比某人漂亮,那麼這25個人就算一個集合。至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