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什麼人的官服上才有龍,明代的官服都是什麼動物?

2021-05-05 05:14:31 字數 5015 閱讀 2761

1樓:匿名使用者

。。。除了皇族誰敢身上繡個龍啊~~~~

沒記錯的話,皇帝衣服上繡九條龍~~

歷代帝王自命「真龍天子」,受命於天,駕臨人世,統治眾生,於是在服飾上大量使用傳說中的神獸「龍」的形象,非帝王不準用,以示君臨天下,唯我獨尊。如北京故宮博物館收藏的光緒皇帝御用龍紋褂,在石青色素緞地上,於前胸、後背、肩部織團花五爪正龍、前後襟織團花坐龍、袖端織行龍,褂端和下襬斜向排列曲線形水腳,水腳上層疊八寶平水,除表示綿延不斷的吉祥含意外,還隱喻著「一統山河」和「萬世昇平」的寓意。

明洪武三年(2023年)規定:皇帝及太子親王們在祭天地、宗廟時要服用冕服,其餘場所都不許用(後來在冊立、登極、正旦、冬至等大典亦用之)。其他場合用常服和燕弁服。

文武**凡大祀、慶成、正旦、冬至、聖節及頒詔開讀、進表、傳制時服「朝服」。凡每日早晚朝奏事、傳班、謝恩、見辭時服「公服」。一般服「常服」。

如定陵出土的萬曆皇帝的龍袍,用黃緞制,前後織團龍十二;肩織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六章;前身宗彝、藻、火、粉末、黼、黻六章,即十二章紋樣,腰束玉帶,戴翼善冠,應為袞服,這和《歷代帝王像》中的明憲宗像所著服相近。《清代帝后像》中的孝淑睿皇后(仁宗嘉慶後)像上所著服飾應是冬夏兩種朝服中的冬朝袍三式中沒有折襉的一式。其朝服外加朝褂……也是朝褂三式中都不打襉的一式,前後織立龍各二,……在襟及下裙處用團「壽」字及蝙蝠紋,即所謂萬福萬壽。

文武**的服飾也有森嚴的等級差別,明代文武一般公服,按官品等級不同,顏色花紋各有區別。大官紅袍,中等青、綠袍,小官檀或褐綠袍。花朵也分大小,小官無花紋。

……公服花樣,一品大獨科花,徑五寸;二品小獨科花,徑三寸;三品散答花,無枝葉,徑二寸;四品五品小雜花紋,徑一寸五分;六品七品小雜花,徑一寸;八品以下無紋。

而更明顯的區別標誌是補子,文禽武獸,胸背各一,明代比清代的大些,約40釐米。常服用補子分別品級:公侯、駙馬、伯用織麒麟、文官一品織仙鶴、二品織錦雞、三品織孔雀、四品織雲雁、五品織白鷳、六品織鷺鷥、七品織鴻雁、八品織黃鸝、九品織鵪鶉、雜品織練鵲、鳳憲官皆用獬豸。

武官一品二品織獅子、

三、四品織虎豹、五品織熊羆、

六、七品織彪、八品織犀牛、九品織海馬。到了清代,龍袍只限於皇帝、皇太子穿用,皇子只能穿龍褂。蟒袍上織著蟒紋,蟒袍上自皇子下至九品乃至未入流者皆有,主要以服色及蟒的多少區別官職。

如皇太子用杏黃色,皇子用金黃色,親王和郡王須賞賜後才能用金黃色。自貝勒以下曾賜五爪蟒紋者才能穿用;自武二品和文三品以上則可織獨蟒,文四品以下織八蟒,文七品以下織五蟒,且都是四爪的。文官**的補也與明代略有不同的地方是:

清代文二品織孔雀、八品織鵪鶉、九品織練鵲;武二品織麒麟、三品織豹、四品織虎、五品織熊、七品八品織犀牛,餘皆相同。

皇帝對文武百官賞賜的服飾稱「賜服」,大多以特恩,如竭陵、大閱、陪祀、監修實錄、開經筵等場合服之。一種情況是官品未達到應服的,如未至一品而佩玉帶,正二品而賜服公、侯的麒麟服,或品級低而賜服高

一、二級如仙鶴服;另一種是賜蟒衣、飛魚、鬥牛服。因為蟒是象龍的紋樣,只比龍少一爪而已,所以極為尊貴,需要賞賜才能服用。

給你個**參考下看看~~

中國服飾~

2樓:o0歐文

應該只有皇帝和皇親,

推理原因為:**的圖案不存在龍。

文官一品繡仙鶴,二品繡錦雞,三品繡孔雀,四品繡雲雁,五品繡白鷳,六品繡鷺鷥,七品繡溪鳥勒鳥,八品繡黃鸝,九品繡鵪鶉。

武官一品、二品繪獅子,三品繪虎,四品繪豹,五品繪熊,六品、七品繪繪彪,八品繪犀牛,九品繪海馬。

文武**一品至四品穿紅袍,五品至七品穿青袍,八品和九品穿綠袍。

3樓:大漠狂徒

只有皇親國戚的服飾上才允許有龍。

4樓:瑞弗尤斯

皇帝王爺才能有龍,而且有規格。

5樓:羽天機

你說的應該不是龍,應該是蟒,比龍級別低,龍是皇帝專用。你指的應該是蟒袍,一般都是皇帝賞賜給內閣首輔、大太監這種位極人臣的顯貴穿的,不是每個人都能穿的。

明代的官服都是什麼動物?

6樓:匿名使用者

一、公、侯、駙馬、伯用麒麟補、白澤補(白澤、麒麟,是神話動物或古代絕種的動物)。

二、文官,一品畫仙鶴的補子。二品畫錦雞。三品畫孔雀。

四品畫雲雁。五品畫白鷳。六品畫鷺鷥。

七品畫鸂鸂。八品畫黃鸝。九品畫鵪鶉。

雜職畫練鵲。風憲官畫懈廌。

三、武官,一品、二品畫獅子。三品、四品畫虎豹。五品畫熊羆。六品畫彪。七品也畫彪。八品畫犀牛。九品畫海馬。

一、二品官服補子實物

明代官袍圓團紋,除了龍團紋,還有蟒衣(四個爪的龍)、飛魚(有翅膀和魚尾巴的龍)和鬥牛(頭上有兩隻彎角的龍),以及麒麟的紋路,穿這一些花紋大紅袍的人,都是

一、二品到公、侯、伯、駙馬以上的**。

官服補子實物

明代官像畫儲存了當代的官服藝術形式。明朝傳至今日的官服,幾乎蕩然無存,少數從墓穴挖出來的幾件,也是破損腐朽變色了。而官像畫裡的服飾鞋帽,色彩鮮豔,配件齊全,加上寫實的人物表情,可說是紀錄了明代近三百年曆史的官樣服裝秀,也提供學術研究、古裝戲、現代的服飾造形設計良好的參考。

明代的官像畫服飾,驗證了文獻記載的史實,並補充文字敘述的抽象和不足,我們從許多官像畫的服飾例項中,可以發現幾種特色:

一、冠帽方面:可看出官方規定格式,只是原則上的條件宣告,樣式也是多采多姿富於變化的。古人與現代人都注重頭圍身段、個性氣質的整體表現,除了大小的自然改變外,男生冠帽的配飾,如帽緣中間玉飾的形狀、雕花、大小、鑲邊都不太一樣。

女生冠釵細件的形式花樣,更是多采多姿,翠博山(翠蓋)、金鳳(金翟)、珠翠翟、珠滴、寶鈿;三博鬢(皇后才有)、珠牌(挑珠排、挑排結子)、珠翠雲片、冠緣設計,乃至發形、耳飾、胸針等,都有極豐富的變化內容,這顯示出古代手工社會,注重冠帽藝術表現,以及個人美感風格造形的品味。

由官家婦**扮的華麗,也可看出先生對太太的疼惜與尊重,女生愛美、藝術要求的天份,就在鳳冠上展露。也有一些女官像沒有戴鳳冠,只插幾個頭釵,可能是官便裝,或早期鳳冠還未形成制式、流行,也有可能跟官位大小有關係。

二、衣服方面:顏色的表現上,可能並不如官方規定的:一至四品官用大紅色,五至七品用青色,八品以下用綠色。

一般官便服都以暗藍色、天青色居多,也有綠色。而戴官帽的官服,則以大紅色常見,如我們在古裝戲看到中進士或狀元的人,都穿大紅色官服,然而依照官階,進士、狀元是七品官,然而依照官階,進士、狀元是七品官,應該穿青色官服,大概是中國人比較喜歡紅色的喜氣洋洋,就並不完全照規定穿著了。而官家婦女更以紅色官服較多,所以,我們稱女生的刺繡、手工藝叫「女紅」,是有民族文化特格特色的。

明代官服的纖繡花樣紋圖也頗多變化。有人說只有皇帝才能穿五爪金龍的龍袍,然而明朝留傳下來的「李貞寫真像」中,李貞就穿著五爪金龍的龍袍。官太太也有穿龍袍的,但可能都是比較大的官婦人。

王侯官服的團龍補服

明代官像補子,有許多是直接繡在衣服胸腹部位上,沒有另外繡貼一個方塊補子,大概是通用,或者官補子規定未全盤流行。不過在婦女官補子表現上卻很普遍。而同一家的婦女,補子的禽鳥樣,有時是左右對稱。

古人有的娶兩個太太以上,從官像裡也可看出來,有些畫在一起,有些分開來畫。婦女官像的特色,就是沒畫出腳鞋,古代女生的三寸金蓮是不可隨便露出來的,而且摺景的裙襬,也都畫得整整齊齊,花紋素雅富於變化。腰帶、玉佩、繩結也頗有可觀

我國清代文武**穿著補服,在服飾的前胸和後背正中均綴飾一塊繡有飛禽或走獸的絲篩,稱「補子」。它又因絲繡的技巧,染工的技法,成了藝術珍品。

飾以禽獸紋樣來區分**等級的方法最早源於唐代女皇武則天時期。在此之前的官服多采用佩印綬制和色制,是以佩飾的數量和服裝的顏色等來區分等級。武則天把飾有動物紋樣的繡袍賜給文武**,以此來作為品級官位的區別。

這種創意一改朝服等級的形象,使人一看便知。

清早期,只有武官為補服制,而補子可隨意綴織於朝衣、短褂、皮褂、馬褂之上。到了順治九年後,對補服的製作有了改變,幾乎全盤承襲了明朝的定製,只有個別紋樣有所刪改。各級**補服為石青色,款式也一致,為圓領、對襟、平袖過肘、身長過膝,區別僅在於補子形狀和紋樣的不同。

清代的補子直接襲於明朝,但也有所發展和變化,二者的主要區別,首先在於型制上。明代補子施於袍,清代補子用於褂。明服為團領衫,前胸補子是完整的一塊,清服是對襟褂,前胸的補子被一分為二。

明代的補子既有單獨綴織到補服上的,也有事先直接織繡在補服上的,清代則為單獨織繡成後再縫綴到補褂上的。明代的補子大約40釐米見方,清代的補子稍小,約30釐米見方;再有就是明代的補子多以紅色等素色為底,金線繡花,清代的補子則是以青、黑、深紅等深色為底,五彩織繡,色彩豔麗。明代補子四周多為光邊,清代補子四周加工精細,多采用花邊,並具有裝飾效果。

明代文官四品以下的補子,多繡有一對飛禽,清代的禽獸均繡單隻。

明代的補子只飾於前胸後背,清代宗室的圓補有的不僅飾胸,還有的飾於兩肩之上。

綴繡在清代官服上的補子,是識別**等級的一種標識。它只不過是繡工的複雜程度和顏色的差別。補子隨著官職而存在,且受到朝廷的限制,不能大量製作。

因此有極高的工藝價值和歷史價值。如今,它已成了一種珍貴的文物藏品。

**所綴繡的補子圖案各有不同,主要以文官採用飛禽飾樣,武官採用走獸圖案,用以顯示出武官的威武氣勢。而**的元配夫人為朝廷命婦,亦可隨夫婿官階,可在正式的霞帔胸、背部分綴有補子。

補子分圓補和方補兩種。圓補用於貝子以上皇親者,上為五爪金龍紋,分別飾於左右肩上及前胸和後背。方補均用於文官和武將等**。

文官綴繡的補子圖案分別為:一品為仙鶴,二品為錦雞,三品為孔雀,四品為雲雁,五品為白鷳,六口若懸河為鷺鷥,七品為(氵+雞)(氵+束+鳥),八品為鵪鶉,九品為練雀。

武官綴繡的補子圖案分別為:一品為麒麟,二品為繡獅,三品繡豹,四品繡虎,五品繡熊,六品繡彪,七品繡犀牛,八品與七品相同也是繡犀牛,九品繡海馬。

清代的補服制度嚴格,任何人不得逾越。年羹堯的兒子因穿了四團龍補服一項,在給年羹堯定罪時,就有這一項:「非其人,不得服其服,順禮也。」

當時,也有**因自己的職位低,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私自找繡工製作的。加工廠清廷三令五申禁止私自制作比自己官職高的補子,但為了利益仍有造假之事發生。製作這些補子的機構,是皇家專門織造綢錦緞的織造衙門。

皇家織造衙門聚集了天下的能工巧匠,他們用各種繡絲彩料,運用和繼承精湛的織繡技術手法,織繡出了譽滿天下的傳統服飾。這些補子如今已成了珍貴的文物和藝術珍品了。

您好請問明代或者清代什麼人用和田玉雕刻鳳凰

如何鑑別和田玉好壞看一下幾個要點 1 和田玉質地細膩。所謂質地細膩,是呈現滋潤感。一塊好的和田玉,就像一塊 凝脂 般潤澤,白玉像羊脂 像豬油,黃玉像雞油。2 和田玉肉眼可以看到細密的小云片狀 雲霧狀的玉花,這是和田白玉特有的肌理特徵。3 和田玉的光澤很溫和,這是由於表面有非常細小的凹凸,類似毛玻璃,...

明代摺扇興起的原因是什麼,扇子的起源是什麼 歷史上扇子的由來及其發展

一是與當朝皇帝的喜好有關。俗話說 上有所好,下必從焉 明成祖朱棣的推廣,為摺扇的普及奠定了良好的社會基礎。二是與當時書畫界的積極響應有關。明中後期以後蘇州地區 吳門畫派 崛起,其代表人物沈周 文徵明 唐寅 仇英 祝枝山等有大量精緻的書畫摺扇 扇面 作品流傳後世,在今日收藏拍賣市場上成為搶手的 佼佼者...

請問明代國子監的實習見習制度稱為什麼

稱為歷事監生 歷事監生明代國子監監生的實習制度 始於洪武五年 1373年 明代國子監的 歷事制度 是指什麼?歷事監生明代國子監監生的實習制度 歷事監生明代國子監監生的實習制度 始於洪武五年 1373年 據 明會典 載,令監生分撥於在京各衙門,歷練事務三個月,考核引奏 勤謹的送吏部附選,仍令歷事,遇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