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人在何時開始使用馬鐙和馬蹄鐵

2021-05-10 02:49:09 字數 4961 閱讀 1920

1樓:匿名使用者

一般認為,馬鐙是公元6世紀阿瓦爾人傳來的,他們是來自蒙古高原的柔然人的後代,此時羅馬已經陷落於蠻族,只有東羅馬帝國了

馬鞍要早一些,1世紀安息人(今伊朗)在和羅馬作戰時就傳入了,但是羅馬人並不怎麼使用,而是其在北方草原的僱傭軍用

2樓:出言無章

這兩樣東西進入西歐是西羅滅亡之後的7世紀了,普瓦第埃戰役,法蘭克宮相查理馬特(查理曼的爺爺)用步兵打敗阿拉伯輕騎,但他意識到騎兵的重要信開始參照阿拉伯人的裝備複製自己的騎兵。在此之前,因為馬鐙沒有傳入,騎兵坐不穩,所以羅馬騎兵是輔助軍種(不是軍團部隊、是有錢人的志願軍),在戰場上負責丟標槍、側翼包抄、追殲殘敵等輔助工作。不會直接衝陣。

而蹄鐵更是重騎兵必備,否則馬匹不堪重負,是加洛林時期傳入歐洲的。在東羅馬要早些,由馬扎爾(匈牙利)遊牧民族傳入,尼基甫魯斯1世組重建了拜占庭鐵甲具裝騎兵。

馬鐙和馬蹄鐵是什麼時候發明出來的?

3樓:

馬鐙的起源

馬在我國被馴養,大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馬以其快捷健走、力大溫良的優點,很早就被人類所認識。早期馬多被用來駕車,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軍隊最初都是以步兵和兵車混合為主,動輒都是幾十萬,而騎兵最多不過五六千騎。

直至趙武靈王提倡「胡服騎射」,才為趙國訓練了一支強大的騎兵隊伍,改變了原來的軍隊裝備,這是軍事史上一項偉大的變革。此後,各諸侯國都非常重視發展騎兵。

但是,在當時騎馬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因為還沒有發明馬鐙。在公元前亞歷山大率軍東征,橫掃中亞大地時,他的將士們的雙腿是在馬腹的兩邊空蕩蕩地懸垂著,沒有任何支撐。他們靠著大腿的力量,用力夾住猛烈顛跛的馬以保持自身的穩定。

這種艱辛可以料想。而馬鐙是騎馬時踏腳的裝置,沒有它,當馬飛奔或騰越時,騎士們只能用雙腿夾緊馬身,同時用手緊抓馬鬃才能避免摔下馬來。陝西臨潼秦始皇兵馬俑的出土是我國考古的重大發現。

在秦始皇兵馬俑二號坑中出土了許多與真馬大小相似的陶馬。馬身上馬具齊備,但就是沒有發現馬鐙。

馬鐙雖然很小,作用卻很大,它可以使騎士和戰馬很好地結合在一起,把人和馬的力量合在一起,發揮出最大效力。馬鐙最早是由中國人發明的,但準確的時間目前學界尚無定論。

最早的馬鐙實物,發現於公元3世紀中葉到4世紀初的中國東北的鮮卑人活動的區域,出土地點在遼寧省西部與內蒙古赤峰相接的北票縣。2023年,考古人員在北票縣北燕貴族馮素弗墓中,出土了一對木芯長直柄包銅皮的馬鐙。這對馬鐙長24.5釐米,寬16.8釐米,是國際上現存時代最早的馬鐙實物。

吉林市郊帽兒山墓地是20世紀八十年代發現的,其年代大致相當於西漢中晚期至南北朝。2023年在帽兒山墓地18號墓中出土了一副馬鐙,用銅片夾裹木芯,以鉚釘綴合加固。這是我國出土年代較早的馬鐙。

北燕是慕容鮮卑所建立的王朝,當時在東北地區與高句麗互相爭奪地盤,雙方都很重視發展騎兵。由於慕容鮮卑與北方草原遊牧地區關係更為密切,便率先發明瞭馬鐙,從而使其騎兵的戰鬥力猛增。

2023年至2023年,南京象山發掘了東晉琅琊王氏族墓群,7號墓中出土了一件裝雙鐙的陶馬,墓葬年代為東晉永昌元年(322)或稍後。這件陶馬的雙鐙是已知馬鐙的較早例項。

2023年在遼寧北票西官營子發掘了北燕馮素弗墓。北燕是公元四世紀初遷至遼西的漢族統治者馮氏在前燕、後燕基礎上建立的鮮卑族國家,馮素弗是北燕王馮跋的弟弟。這是一座時代明確的北燕墓葬。

墓中出土了一副馬鐙,形狀近似三角形,角部渾圓,在木芯外面包鑲著鎏金的銅片。

馬蹄鐵又名馬掌 顧名思義就是馬腳上鞋子

馬蹄鐵的材料是低碳鋼就是老百姓所說的普通鐵(金屬),在最早的時候由鐵匠手工打製而成,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產品由原來單純的牧區使用,最後發展成現在用於馬術比賽中。

現在的材質有鋁合金等

馬鞍,馬蹄鐵最早什麼時候出現在中國。?

4樓:在水一方

中國有據可考的馬鞍出現在北魏時期,馬鞍的發明幾乎可以和輪子的發明相提並論。有了它,騎兵可以更輕鬆的在馬上做各種動作,人類戰爭史才真正迎來了騎兵無敵的年代。

馬鞍的歷史有兩千多年的時間了,最早是用皮革製成的。馬鐙有銀、銅、鐵鎏銀、鐵等不同的材質。它是馬具中至關重要的一個部件。是為了幫助騎士上馬而發明的。

考古工作者在東北三省的高句麗時代遺存中,發現了明確為蹄鐵的實物資料,其時代為公元3-6世紀。有些研究者提出了一個可能的原因,即這可能跟當地多山的自然環境有關。

高句麗的政治核心地區就是各種山城,周圍多山,在這些地區騎馬,更需要保護馬蹄,以及加強馬蹄的防滑性,所以蹄鐵應運而生。但是在中原地區,自然環境相對好一些,即便沒有蹄鐵,湊合湊合也能用,因而長時間沒有出現。

5樓:

西漢時期就有馬鞍,馬蹄鐵估計殷商時期就有雛形了,隨著青銅文化的繁衍,到了周已普及開來

6樓:匿名使用者

三國末期就有馬鐙雛形,魏晉南北朝就有馬鐙,並在那個時期就已經發展完善

中國何時出現馬蹄鐵? 10

7樓:

中國在元代的時候才開始出現馬蹄鐵。

在全世界範圍內,馬掌最早出現於古羅馬,這種馬掌或銅或鐵,形狀符合馬蹄下部,但在固定時跟現在不一樣,除了用短釘子外,還需要藉助皮革來**,有點類似古羅馬士兵所穿的「羅馬鞋」,因此也被稱為「馬涼鞋」。

而在與之同時期的中國秦漢時代,並沒有發現關於馬掌的確切文獻記載或者文物遺存。將其解釋為金屬易腐朽顯然是難以服眾的,因為考古發現了很多當時的鐵質馬銜、馬鑣,卻沒有發現馬掌。有些學者指出,當時對馬蹄的保護方法,就是用烙鐵去燙馬蹄底部,使其變得堅硬。

在過去,有一些研究者認為我國在元代之前很可能都是沒有馬蹄鐵的。理由之一是南宋人趙汝適在其著作《諸蕃志》中記載大食國的馬「用鐵為鞋」,覺得很新奇,說明當時南宋還不怎麼流行馬掌。

的確,從秦漢到唐宋,中原地區都沒有發現過馬掌。不過,在相對偏遠的東北地區,卻有所發現,而且時代還不晚。

考古工作者在東北三省的高句麗時代遺存中,發現了明確為蹄鐵的實物資料,其時代為公元3-6世紀。如下圖所展示的,是著名的高句麗好太王陵中所發現的,該墓年代確切,為公元414年。

有些研究者提出了一個可能的原因,即這可能跟當地多山的自然環境有關。高句麗的政治核心地區就是各種山城,周圍多山,在這些地區騎馬,更需要保護馬蹄,以及加強馬蹄的防滑性,所以蹄鐵應運而生。但是在中原地區,自然環境相對好一些,即便沒有蹄鐵,湊合湊合也能用,因而長時間沒有出現。

至於我國東北的蹄鐵跟西方早期的蹄鐵有沒有關係呢?由於缺乏資料,現在還著實無法解答。但是總歸不能再延續過去的觀點,以為我國到了元代才開始用馬蹄鐵。

8樓:

馬蹄鐵」,又稱「馬掌」,是馬、牛等牲口裝訂在蹄上的鐵製蹄型物。 馬的蹄子有兩層構成,和地接觸的一層是一層大約2-3釐米厚的堅硬的角質,上面一層是活體角質。馬蹄和地面接觸,受地面的摩擦,積水的腐蝕,會很快的脫落,釘馬掌主要是為了延緩馬蹄的磨損。

馬蹄鐵的使用不僅保護了馬蹄,還使馬蹄更堅實地抓牢地面,對騎乘和駕車都很有利。 馬蹄鐵可能是羅馬人的創新,它在公元前1世紀的遺址裡就很常見了。卡圖魯斯(catullus,約公元前85―前54年)提到過一匹騾子丟了一個蹄鐵。

常見的馬蹄鐵是鐵製的,相當輕,從一邊衝壓出一個穿透的釘孔。馬蹄鐵的邊緣經常呈波狀的輪廓,未固定的兩端彎成一個防滑刺。它與釘頭一起,像在中世紀的馬蹄鐵上一樣凸出,使馬蹄堅實地踩踏地面。

這種馬蹄鐵一直用到中世紀。但更平更重的馬蹄鐵從羅馬時期也開始使用,並且成為其後中世紀最普遍的樣式。在羅馬社會,奇特的「馬涼鞋」(hipposandal)也很常見。

它是一種光滑的鐵盤,在每端彎成環。顯然它是系在馬蹄上,無疑是用於保護馬蹄的。少數「馬涼鞋」帶有尖釘,能幫助馬抓牢地面。

它可能被用於鵝卵石的或其他坎坷的地面。從用於牛的「細莖針草鞋」到使用緊扣的蹄鐵,它延續了很長時間而很少改變。然而,馬蹄鐵並沒有普遍使用,大量的牲畜是沒有釘蹄鐵的。

「馬蹄鐵」主要對馬蹄起保護作用,最大程度減少了因馬蹄和地面接觸,受地面摩擦,積水的腐蝕對馬蹄的傷害。馬的蹄子有兩層構成,和地接觸的一層是一層大約2-3釐米厚的堅硬的角質,上面一層是活體角質。釘馬掌主要是為了延緩馬蹄的磨損,在特殊情況下,馬蹄鐵還有**的作用。

在釘馬掌的時候,主要是去除一層薄薄的老化的角質,就像人剪指甲,方法得當是不會傷害到馬蹄的。所以很多人以為,馬蹄鐵是用錘子,釘子,把這塊厚鐵殘忍地釘進馬的腳底的觀念是錯誤的。

馬蹄鐵的用處非常廣泛,在新疆,裕民,阿勒泰等牧羊地區。

馬蹄鐵的含義

在很多國家,把馬蹄鐵釘在家門上的現象司空見慣,千萬別拔掉馬蹄鐵,這樣,你釘的馬蹄鐵存在多少年,你就會幸運多少年。並且。你的馬蹄最好是別人送的,而不是自己買的。

那麼為什麼馬蹄鐵會帶來幸運呢?這是因為,從上古以來,馬蹄鐵和三件與幸運相關的事物密切相關:馬、鐵以及月牙形狀。

馬被當作是神奇的動物而加以頂禮膜拜。從原始社會開始,鐵就被認為是幸運的象徵。當人類學會用鐵製造**之後,他們就發現,在進攻、搏鬥中,鐵的用處很大。

所以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人類把鐵作為自我防護的**了。在全世界,鐵都被當成幸運物,用來對付妖魔鬼怪以及**的力量。用鐵做成的任何東西都可以拿來當**。

據說,愛爾蘭人還曾經認為,不行永遠不會發生在鐵匠身上!此外,馬蹄鐵還可以用火加熱,重新加以利用,所以就像字面意義一樣,很多先哲在精神上把火堪稱是提煉與昇華的象徵。但是,在這些象徵意義中,最強有力的恐怕要數馬蹄鐵的月牙形狀了。

馬蹄鐵就像是一彎新月,它象徵著那些生命的締造者、偉大的母親形象,比如古埃及掌管生育和繁殖的女神阿爾特彌斯。所以把一塊馬蹄鐵釘在門上就是用強大的生命力來對抗死神的力量。

馬蹄鐵的故事

見於歌德的《敘事謠詩》,說的是磐石彼得有次隨老師出行徒中見路旁有一個馬蹄鐵,老師要彼得去撿起來。彼得沒有理睬,但他的老師去撿了,之後在城裡換了三個子,又用三個子買了十八顆櫻桃,放在袖子裡。當師徒兩人在穿越荒漠的時候,彼得感到又飢又渴。

突然他看見老師的袖子裡,落下一顆櫻桃,於是他連忙上前彎腰撿食,接著又是一顆,他又去撿,周而復始,過了一會他老師,回過頭來對彼得說:「要是你當初彎一次腰去撿那個馬蹄鐵,現在就不用沒完沒了地彎腰低頭了……」其實人們將馬蹄鐵作為幸運符的真正含義不是謀求好運而是企求一次值得把握的機遇反過來說不懂得把握,有再好的運氣也是白搭天上掉的餡餅也是要彎腰去撿的,直接落嘴裡是會噎死人滴

羅馬軍團真的到過中國嗎?聽說陝西省有羅馬人的後代

有,不過都漢化了。這事發生在漢武帝徵大宛,有一隻羅馬軍隊因戰敗到達東方,幫助大宛對抗漢軍,後戰敗全部俘虜,押回長安,但大部分羅馬人安置在甘肅,記得采納啊 大漢帝國與羅馬帝國同處一歷史時期,分別屹立於當時世界的東西方,這是當時世界上兩個最偉大與強大的國家 公元前三世紀,匈奴被冒頓單于統治,國力非常強大...

古羅馬是不是現在的義大利,古羅馬人到底是什麼民族人種?

羅馬帝國是個 帝國 什麼意思呢,就是整個歐洲都被一個帝王統治,包括非洲沿海等地,而中心就是羅馬。就像現在的首都。後來羅馬帝國衰退。演變成今天的義大利。而古羅馬文化和地名一直被保留下來,形成現在的歐洲。羅馬帝國此時控制著大約59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國家之一。不能算,義大利人對羅馬文...

一群黑人和羅馬人的戰爭電影,求一下古羅馬戰爭電影,場面要大的

是不是 巴霍巴利王 不過裡面不是黑人和羅馬人,是印度和類似野人的打仗 這是第一部,第二部要等到明年了 巴霍巴利王 由印度著名導演s.s.rajamouli執導 普拉哈斯prabhas與rana daggubati聯袂主演的印度史詩鉅作 巴霍巴利王 第一部 近日 首款預告片。預告片中普拉哈斯飾演的巴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