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莊欣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應該是這句。
七步詩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典故 曹植是曹操的小兒子,從小就才華出眾,很受到父親的疼愛。曹操死後,他的哥哥曹丕當上了魏國的皇帝。曹丕是一個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擔心弟弟會威脅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來,要曹植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以證明他寫詩的才華。如果他寫不出,就等於是在欺騙皇上,要把他處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傷心又憤怒。他強忍著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著想著……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內作了一首詩,當場念出來: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記載 據《世說新語.文學》中說,曹丕做了皇帝以後, 對才華橫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懷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內作詩一首,如做不到就將行以**(處死),而曹植不等其話音落下,便應聲而說出四句詩來,就是上面的這首膾炙人口的詩。因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後人稱之為《七步詩》。
據說曹丕聽了以後「深有慚色"不僅因為曹植在詠詩中體現了非凡的才華, 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領,使得文帝自覺不如,而且由於詩中以淺顯生動的比喻說明兄弟本為手足,不應互相猜忌與怨恨,曉之以大義,自然令文帝羞愧萬分,無地自容。
此詩純以比興的手法出之,語言淺顯,寓意明暢,無庸多加闡釋,只須於個別詞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過濾煮熟後發酵過的豆子,用以製成調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莖,晒乾後用來作為柴火燒,萁燃燒而煮熟的正是與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緊,自相殘害,實有違天理,為常情所不容。
詩人取譬之妙,用語之巧,而且在剎那間脫口而出,實在令人歎為觀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語,千百年來已成為人們勸戒避免兄弟鬩牆、自相殘殺的普遍用語,說明此詩在人民中流傳極廣。
此詩最早就被記錄在《世說新語》之中,後來流傳的僅有四句,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大概是因為在傳播過程中為它是否真出於曹植之手尚難肯定。然《世說新語》的作者去曹魏之世未遠,所述自然有一定的依據,而且據《世說新語》中引《魏志》中了也說曹植「出言為論,下筆成章」,曹操曾試之以《登銅雀臺賦》,植援筆立成,而且斐然可觀,所以曹植在七步之內作出這樣一首好詩也完全是可能的。因此,我們還是把它作為曹植的作品來介紹給讀者諸君。
當然,此詩的風格與曹植集中的其他詩作不盡一致,因是急就而成,所以談不上語言的錘鍊和意象的精巧,只是以其貼切而生動的比喻,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贏得了千百年來的讀者的稱賞。
作者 曹植(192-233)字子建。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三國魏傑出詩人。
曹操第三子,封陳思王。因富才學,早年曾被曹操寵愛,一度欲立為太子,後失寵。建安十六年(211)年封平原侯,建安十九年(214年)改為臨淄侯。
魏文帝黃初二年(221年)改封 鄄城王。曹丕稱帝后,他受曹丕的猜忌和**,屢遭貶爵和改換封地。曹丕死後,曹丕的兒子曹睿即位,曹植曾幾次上書,希望能夠得到任用,但都未能如願,最後憂鬱 而死,年四十一歲。
文學史上的建安時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時間。這時期的文學,以詩歌的成就最為顯著。有不少作品能從漢樂府民歌中吸取養料,反映出社會的動亂和人民流離失所 的痛苦,體現了要求國家統一的願望,辭情慷慨,語言剛健。
後人以「建安風骨」稱 譽這些作品俊逸剛健的風格。但有些篇章表現了消極出世的思想。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家有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等。
曹植的生活和創作,以曹丕即帝位為界,分為 前後兩期。前期有少數作品出社會動亂和自己的抱負,詩的基調開朗、豪邁。如《白馬篇》、《送應氏》等。
後期作品則反映其所受壓迫的苦悶的心情,部分詩篇參雜較 濃厚的消極思想。其詩善用比興手法,語言精煉而詞采華茂,比較全面地代表了建安 詩歌的成就,對五言詩的發展頗有影響。也善辭賦、散文。
他的《洛神賦》抒情優美 ,富於神話色彩,影響甚大,是建安時期抒情小賦的代表作品。散文也有名篇,如《求自試表》等。
賞析 曹氏父子三人是三國時期的著名文學家,合稱三曹,為中國文學史留下了許多不朽篇章,曹植的「七步詩」更是一段佳話,其意義已不在是此詩本身價值,它包含了深邃的政治內含,成了久遠的歷史長河中為了爭奪地位、權力、財產兄弟反目手足相殘的一種寫照。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勿用說,這是曹植向其兄曹丕的控訴書。
是呀,曹植確是曹丕的勁敵,他曾獲其父曹操的特別喜愛,曹操也曾一度欲廢曹丕而立其為王太子,得曹丕之忌恨也是情理之中事。在曹植十幾歲的時期,曹操看到曹植的文章就很有點兒懷疑,認為是曹植請人**的,而曹植請父親當面測試,經過幾翻面試,曹植的確「出口成文,下筆成章。若不是一些大臣的竭力反對,曹植真得就被立為太子了,曹丕與其弟曹植的鬥爭也就從這時代開始了。
有一次,曹操出兵打仗,曹植、曹丕都來送行,臨別,曹植高聲朗讀了為曹操****的拍馬文章,大家十分讚賞,而曹丕淚流滿面的向父親送別,很讓曹操感動,也掉下淚來,這一小小的舉動拉近了曹丕與父親的距離,加深了父子感情,看來父子親情之間需要的是感情,而非馬屁 的。
還有一次,曹操欲派曹植帶兵出征。帶兵出征是掌握軍權的象徵 ,是曹操重點培養的徵兆,曹丕得到訊息,當然很為 惱火,怎麼辦呢?曹丕想得一個毒計,事先帶著好酒好菜,跟曹植一起喝酒,灌得曹植酩酊大醉,曹操派人來傳曹植,連催幾次,曹植仍昏睡不醒,曹操一氣之下取消了曹植帶兵的決定。
看來,曹植只配當個不拘小節的文學家,難以擔當足智多謀的政治家。
曹植與曹丕的鬥爭,曹丕是勝利者,最終繼承了魏王位。按理說曹丕的地位和權力已基本鞏固,可忌恨曹植的念頭沒有改變,這是何等的殘忍無道啊。
其實,曹植並未犯下什麼大罪,只是有人告發他經常喝酒罵人,他竟把曹丕派出的使者扣押起來,並沒有招兵買馬,陰謀反叛的跡象和徵兆。這算不上犯罪,殺之怕眾不服,曹丕便想出個「七步成詩」的辦法,治罪其弟。所幸的是,出口成詩是曹植的拿手好戲,這「七步詩」便成了救命詩,曹丕不得不收回成命,降低曹植的官爵了事。
縱觀上下幾千年歷史,帝王子孫和睦相處,互忍互讓,不爭權奪利的實在少的可憐。春秋時期的齊國的公子糾與公子小白(齊桓公),秦朝的扶蘇與胡亥(秦二世),唐朝的玄武門之變……這樣兄弟相殘的例子數不勝數。
封建時代這種兄弟之間的爭權奪利自相殘殺現象是社會制度的必然結果,在那權力即一切的社會制度裡,不擇手段的爭奪權力似乎是很正常的。推翻帝 制,建立民主共和,少了多少兄弟相殘的悲劇。然而,特權不除,「七步詩」還是免不了有人來作。
2樓:
相同品牌、型號的本子就別爭論好不好了??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什麼意思? 40
3樓:孫老闆
意思是:鍋裡煮著豆子,豆秸在鍋底下燃燒,豆子在鍋裡面哭泣。豆子和豆秸本來是同一條根上生長出來的,豆秸怎能這樣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擴充套件資料
1、《七步詩》創作背景
黃初元年(220年)曹丕上位,稱帝為魏文帝。由於爭封太子這段經歷讓曹丕無法釋懷,在他稱帝后,他仍對曹植耿耿於懷,就想方設法要除掉他。曹植知道哥哥存心陷害自己,可自己無法開脫,只好在極度悲憤中七步之內應聲成詩。
2、《七步詩》鑑賞
這首詩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來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來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殘害弟弟,表達了對曹丕的強烈不滿,生動形象、深入淺出地反映了封建統治集團內部的殘酷鬥爭和詩人自身處境艱難,沉鬱憤激的思想感情。
3、《七步詩》作者介紹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生於東郡甄城(今山東甄城,一說莘縣),是曹操與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為陳王,去世後諡號「思」,因此又稱陳思王。
4樓:熱詞替換
出自於晉代曹植的《七步詩》,原意是本來我們是同一條根上生長出來的,你為什麼要這樣緊緊逼迫呢? 而這句詩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來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來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殘害弟弟
5樓:匿名使用者
釋義:豆子和豆秸本來是同一條根上生長出來的,豆秸怎能這樣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出自三國時代魏朝曹植的《七步詩》,原詩如下: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白話文釋義:煮豆來做豆羹,想把豆子的殘渣過濾出去,留下豆汁來作羹。豆秸在鍋底下燃燒,豆子在鍋裡面哭泣。豆子和豆秸本來是同一條根上生長出來的,豆秸怎能這樣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曹植是三國時期著名文學家,作為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與集大成者,他在兩晉南北朝時期,被推尊到文章典範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賦》《白馬篇》《七哀詩》等。後人因其文學上的造詣而將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為「三曹」。
6樓:看我君臨天下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意思是:豆子和豆秸本來是同一條根上生長出來的,豆秸怎能這樣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該詩的故事是:曹植是曹操的小兒子,從小就才華出眾,很受到父親的疼愛。曹操死後,他的哥哥曹丕當上了魏國的皇帝。曹丕是一個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擔心弟弟會威脅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來,要曹植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以證明他寫詩的才華。如果他寫不出,就等於是在欺騙皇上,要把他處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傷心又憤怒。他強忍著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著想著,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內作出。
7樓:匿名使用者
把豆子放在鍋裡煮,下邊燒的是豆莖,豆子在鍋裡很傷心.本來二者是同一個根上長出的,為什麼要急著**對方呢?
這是直譯.
三國時期的魏國,梟雄曹操的兒子曹植非常有才華,很有望繼承父執,但他桀驁不訓,他的同母哥哥曹丕最終成為皇帝.這是曹植寫給曹丕的.傳說曹丕要曹植在七步內做出一首詩否則就殺了他,曹植就寫下了這首.
煮豆燃豆萁,漉豉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第三子。他是建安時期最負盛名的文學家。從他流傳下來的文學作品來看,其成就確在建安時期一般作家之上。
這首詩始見於《世說新語·文學》:「文帝(曹丕)嘗令東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植)應聲便為詩曰……」曹植與曹丕為同母弟兄。植少年時即以才華特異為父曹操所賞愛,幾被立為太子。
及丕繼操位建立魏朝,植雖居侯王之位,而備遭忌迫。本詩即是其一次遭受威迫時情思的反映。《世說新語》首句作「煮豆持作羹」,「本是」作「本自」,此據丁晏《曹集銓詩》本選錄。
詩的首二句以敘事提起,意謂煮豆而燃起豆莖,漉濾起熟豆來作豆汁。三四兩句形容豆在鍋中被煮時的景況,把無生命的東西賦予生命的感情,以豆和萁比喻兄弟間**與被**的情況。「豆在釜中泣」句,以豆在鍋中被煮得鼓起水泡作響,而著以「泣」字描述,極切合詩人此時被壓迫的心情,在形象生動的比喻中,抒發了自己沉痛的心情。
末二句是由上二句所寫情景產生的反思,以萁對豆之相煎熬,控訴兄弟相迫之乖違情理。兄弟之同正如萁豆之同根,燃萁煮豆,事屬自然,世所常見。詩人此時滿懷被脅迫的激憤心情,矢口而出,說來如此自然貼切,乃使陰狠冷酷如曹丕,聞此亦不免「深有慚色」。
而「萁豆相煎」亦遂成為兄弟間互相魚肉之名喻。
據《詩紀》,此詩亦有僅作四句者:「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辭意頗簡切。
舊評對二者各有短長。陳祚明評此詩云:「窘急中至性語,自然流出,繁簡二本並佳。
多二語,便覺淋漓似樂府;少二語,簡切似古詩。」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內涵
原本是同一種植物生長出來的東西,何必要相互傷害呢?就是 本是同宗的人,為什麼還要自相殘殺呢?一根繩子栓兩個螞蚱而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的意思 出自於晉代曹植的 七步詩 原意是本來我們是同一條根上生長出來的,你為什麼要這樣緊緊逼迫呢?而這句詩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來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來比喻...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
作者是 曹植,詩名 七步詩 詩的意思是 煮豆來做豆羹,豆子在鍋裡哭泣。豆杆和豆子本是從同一條根上生長出來的,為什麼要相互煎熬逼迫得那麼狠呢?七步詩 是三國時期魏國詩人曹植的一首詩。這首詩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來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來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殘害弟弟,表達了對曹丕的強烈不滿,生動形...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出自於晉代曹植的 七步詩 原意是本來我們是同一條根上生長出來的,你為什麼要這樣緊緊逼迫呢?而這句詩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來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來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殘害弟弟,生動形象 深入淺出地反映了封建統治集團內部的殘酷鬥爭。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什麼意思?出自於晉代曹植的 七步詩 原意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