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我這麼傻你懂麼
三十而立:三十歲,知道規矩,能在社會上站得住腳;
四十不惑:四十歲,知識較豐富,聽各種不同議論,不致迷惑;
五十知天命:五十歲,知道大自然賦予人們的命運;
六十耳順:六十歲,一聽別人言語,便能分別真假,判明是非。
不滿週歲——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歲——杖朝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
2樓:匿名使用者
不滿週歲——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歲——杖朝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
古代年歲的別稱
楊權 總角:指童年。
語出《詩經》,如《詩·衛風·氓》“總角之宴”,又《齊風·甫田》“總角兮”。以後稱童年為“總角”。陶淵明《榮木》詩序:“總角聞道,白首無成。”
垂髫:指童年。
古時童子未冠,頭髮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賦》:“被褐振裾,垂髫總髮。”
束髮:指青少年。
一般指15歲左右,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大戴禮記·保傅》:“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及笄:指女子15歲。
語出《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髮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
語出《後漢書·曹皇后記》“小者待年於國”。以後稱女子待嫁的年歲為“待年”。《文選·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聲夙振。”
弱冠:指男子20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年。左思《詠史》詩之一:“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
而立:指30歲。
語出《論語·為政》“三十而立”。以後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聊齋志異·長清僧》:“友人或至其鄉,敬造之,見其人默然誠篤,年僅而立。”
不惑:指40歲。
語出《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以後用“不惑”作40歲的代稱。應璩《答韓文憲書》:“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老年頭髮蒼白如艾。《**通俗演義》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還有什麼不滿意的事?”
花甲:指60歲。
以天干地支名號錯綜參互而得名。計有功《唐詩紀事》卷六十六:“(趙牧)大中鹹通中效李長吉為短歌,對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迴圈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歲。
語出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稱“白首”。
《後漢書·呂強傳》:“故太尉段潁,武勇冠世,習於邊事,垂髮服戎,功成皓首。”
黃髮:指長壽老人。
語出《詩經》,如《詩·魯頌· 宮》“黃髮臺背”。老人頭髮由白轉黃。曹植《贈白馬王彪》:“王其愛玉體,俱享黃髮期。”陶淵明《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鮐背:指長壽老人。
語出《詩經》,如《詩·大雅·行葦》“黃臺背”,“臺”與,“鮐”通用。《爾雅·釋詁》:“鮐背,壽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鮐魚背。
期頤:指百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謂百歲老人應由後代贍養。蘇拭《次韻子由三首》:“到處不妨閒卜築,流年自可數期頤。”
也談古代年歲的別稱
湯餅之期:嬰兒出生三朝,稱為“湯餅之期”。
語出劉禹錫《送張盥詩》。
初度:指小兒週歲。
語出清代文學家程允升《幼學故事瓊林》。後來亦泛指生日為“初度”,如六十歲生日稱為“六十初度”。
齠齔:指兒童。
語出《韓詩外傳》卷一:“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齠齒……。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齒……”
教數之年:指兒童九歲。
外傅之年:指兒童十歲。
舞勺之年:指兒童十三歲。
以上皆出自《記》。
破瓜之年:指十六歲女子。
這是舊時文人將“瓜”字拆為二八字以紀年。《通俗編·婦女》:“宋謝幼 詞:
‘破瓜年紀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歲耳。
”“破瓜之年”亦謂六十四歲。《通俗編》又云:“若呂岩贈張泊詩:
‘功成當在破瓜年’,則八八六十四歲”。有室之年,男以女為室,女以男為家,故“有室之年”就是結婚之年。語出《禮·曲禮上》。
杖家之年:指五十歲。
杖鄉之年:指六十歲。
杖國之年:指七十歲。
杖朝之年:八十歲。
以上稱謂,皆出於《王制》。
下壽:六十歲。
中壽:八十歲。
上壽:一百歲。
以上稱謂,出於《莊子》。
花甲重開:一百二十歲。
古稀雙慶:一百四十歲。
此外,還有把六十歲以上的人統稱為“耆老”,八十歲以上的人稱為“大耋”。亦有泛稱老人為“龍鍾”、“潦倒之年”的。《廣韻》:
“龍鍾,竹也,老者如竹枝搖曳,不治禁持。潦者,路之流水也,其顛倒阻滯,如人之遭際 ,故云。”
3樓:匿名使用者
男子20歲稱弱冠。30歲稱而立之年。40歲稱不惑之年。
50歲稱知命之年。60歲稱花甲或耳順之年。70歲稱古稀之年。
80歲稱杖朝之年。80至90歲稱耄耄之年。100歲樂期頤。
4樓:匿名使用者
子曰: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距。”
5樓:匿名使用者
50知天命,60花甲,70古來稀,80耄耋
6樓:情未了
女人三十就半老徐娘啦?哈哈!
7樓:匿名使用者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距。”
古時說男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是什麼,六十又是什麼啊?
8樓:麼麼茶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1、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2、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3、出處
出自於《論語·為政》
1、賞析
在本章裡,孔子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這一過程,是一個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就思想境界來講,整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會的階段;五
十、六十歲是安心立命的階段,也就是不受環境左右的階段。
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做人的規則融合為一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道德修養達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養過程,有合理因素:
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擊,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鍊,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地遵守道德規範,而不是勉強去做。這兩點對任何人都是適用的。
2、《論語》簡介
鄭玄的注本流傳後,《齊論語》和《古文論語》便逐漸亡佚了。以後各代註釋《論語》的版本主要有:三國時魏國何晏《論語集解》,南北朝樑代皇侃《論語義疏》,宋代邢晏《論語註疏》、朱熹《論語集註》,清代劉寶楠《論語正義》等。
《論語》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在表達上,《論語》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範。
在編排上,《論語》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一條就是一章,集章為篇,篇、章之間並無緊密聯絡,只是大致歸類,並有重複章節出現。
9樓:愛做作業的學生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
原文:“吾十有五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出處:《論語·為政》——春秋·孔子
擴充套件資料
1、三十而立:孔子在《論語·泰伯》中說:“立於禮”,又說,“不知禮,無以立也。”(《論語·堯曰》),因而可推知孔子的願意是,在三十歲時,他懂得了“禮”,言行都很得當了。
用時下的話說,這個“立”指的是人心智的成熟程度,而不是形式上的成功程度。後人多從字面上片面地理解了孔子的意思,就是丈夫有棲身之所,並在事業上初步有所建樹。
2、四十不惑:人到了四十歲,應該業有所成,不會因為人生際遇遭受挫折或其它一些問題而有所困惑,對人生或者事業有一定的把握和理解。
3、五十知天命:孔子認為,人到了五十,人生之中的機運已經瞭解清楚,知道了生命的真諦。
4、六十而耳順:人到了六十歲,在孔子看來,耳順之年應該是不遠遊,萬事由之的時候,因此,不會因為很多塵事紛擾不休而覺得心有所役。同時,學就知名 “ 所從知天命至耳順,學就知明,成聖之驗也。
未五十、六十之時,未能知天命、至耳順也,則謂之“且”矣。”
5、七十隨心所欲:經歷知命。耳順後,學業和心性到了很高的境界,或者說到了成聖德地步,自然隨心所欲,對事物和人生各方面都參透。這是孔子一生的自我總結,也是現世國人自省自勉的標準。
四十不惑 中 惑 字何解,四十而不惑的惑是什麼意思
四十而不惑。四十歲,是一個日影西斜的年齡,也是一個洞明世事 了悟自身的年齡。四十歲的陶淵明棄官歸隱,說出了 今是而昨非 的名句。男人年過四十以後,其觀念變化歸納有十大不惑。第一個不惑,是突然意識到行政事務的煩瑣,自己是一個小人物。第二個不惑,是雄心萬丈消退之後,突然戀起家來。第三個不惑,是包容一切,...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原文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隨心所欲,不逾矩
原文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出自於 論語 為政 春秋孔子。譯文 我十五歲就立志學習,三十歲就能有所成就,四十歲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歲就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樂知天命,六十歲時能聽得進各種不同的意見,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八十耄耋
人的一生分成不同的年齡階段 每個年齡階段都有別稱 人剛出生的時候叫嬰兒 不滿週歲的時候叫襁褓 2到3歲叫孩提 女孩7歲為髫年 男孩7歲為韶年.人初生叫嬰兒,不滿週歲稱襁褓。2至3歲稱孩提。女孩7歲稱髫年。男孩7歲稱韶年。10歲以下稱黃口。13歲至15歲稱舞勺之年。15歲至20歲稱舞象之年。女孩1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