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四十而不惑。四十歲,是一個日影西斜的年齡,也是一個洞明世事、了悟自身的年齡。四十歲的陶淵明棄官歸隱,說出了「今是而昨非」的名句。男人年過四十以後,其觀念變化歸納有十大不惑。
第一個不惑,是突然意識到行政事務的煩瑣,自己是一個小人物。
第二個不惑,是雄心萬丈消退之後,突然戀起家來。
第三個不惑,是包容一切,或者說「大肚能容天下難容之事」。
第四個不惑,是明白了世界是殘缺的,美是殘缺的,世界上永遠沒有圓滿。
第五個不惑,是不在盲目迷信權威,明白人跟人差不多,許多「勢」是做出來的。
第六個不惑,是明白了人類煞費苦心所建立起來的文明大廈,還有許多有懈可擊的地方。
第七個不惑,叫「敢言」,或者叫「童言無忌」,總覺得人應當說真話。
第八個不惑,叫「承認一切都有定數」,釋然地對待許多事情。
第九個不惑,是打破了對異性的神祕感和膜拜心理,明白了完美的理想的人是沒有的。
第十個不惑,是「念舊」,懷念那些舊人、舊事和曾經給你幫助的朋友。
當然,最大的不惑是明白了要抓緊時間做事了,因為時間於自己已經不多了
2樓:古典書城
四十不惑,到底不惑的是什麼?
3樓:樂為人師
四十不惑——人到了四十歲就沒有什麼可以顧慮、疑惑的了。(有一種沒有選擇和後退的心理)
惑:顧慮、疑惑的意思。
4樓:匿名使用者
不惑bùhuò
[without doubt;with full self-confidence]∶遇事能明辨不疑
人以怒遷,公能自克;人以利回,公能不惑。——宋·曾鞏《故翰林侍讀學士錢公墓誌銘》
[the age of 40]∶四十歲的代稱四十而不惑
不惑之年
發 音 bù huò zhī nián
釋 義 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為40歲的代稱。
出 處 先秦·孔子《論語·為政》有「四十而不惑」的說法。
示 例 他大學畢業年僅20,而光陰飛轉,很快已近~了。
四十而不惑的惑是什麼意思
5樓:鬧終
「惑」的本意是「迷惑」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到了四十歲,不感到不為外物所迷惑。放在整句中,「惑」的意思為:
1、生活上失意窮困,缺乏信心
2、訴求上無法表達,缺乏尊嚴
3、心理上嚴重失衡,缺乏調適
解釋:四十歲是一個人身體全面加速衰老的時刻,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社會上有一種人群稱為失意群體,往往是一個人到了四十歲就明白自己人生的質量基本定型了。與年輕人的朝氣,聰明,適應與體魄相比,一些處於社會底層的「四零」人員更難通過學習知識技能改變生存現狀,一旦事業無成、家庭敗落,對未來生活更容易產生絕望情緒。
6樓:知道解鵬
我們常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說自己十有五而志於學,就十五的時候開始志向學習,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距。論語 孔子 文化 年齡 成家立業
7樓:爺們
四十不惑的真正意思應該是:一個人到了四十歲,經歷了許多,已經有自己的判斷力了(主要指價值判斷即判斷是非、善惡、好壞、美醜...)。惑是指疑惑
8樓:匿名使用者
四十而不惑」中的「不惑」意思是——迷惑。
這句話的意思是——到了四十歲,不感到不為外物所迷惑。
二、四十而不惑
「四十而不惑」,出自《論語·為政》這是孔子的自我報告,他說十五歲的時候,立志作學問,經過十五年,根據他豐富的經驗,以及人生的磨鍊,到了「三十而立」。
漢迄清為止,歷代大儒傳統解釋:立就是做事合於禮,做事能夠考慮周到了,但是這時候還有迷惑,還有搖擺的現象,「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歲,才不迷惑。
本義:指生活上失意窮困,缺乏信心,無希望,缺乏尊嚴的一種精神狀態。
9樓:
不惑:指40歲。也指遇事能明辨不疑。
「四十而不惑。」孔安國注,「不惑」,就是不疑惑。程氏樹德《論語集釋》,引黃式三《論語後案》:
「立,必先不惑,而言不惑於立之後者,何也。夫子曰,可與立,未可與權。立,守經也。
不惑,達權也。」「不惑」,遇事可以行權,無可,無不可。「立」,則是:
可即可,不可即不可。不知權變之道。所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不惑,是對於仁義禮有完全的瞭解,有完全的瞭解所以不惑,而立是做事能循禮,但並不完全瞭解,孔子說:「智者不惑。」又說:
「智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即表明了智和仁的關係。因此,不惑是對於仁義禮有完全的瞭解,達到智者的地步。
10樓:萌萌噠的小小鹿
「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歲,才不迷惑。
四十而不惑是什麼意思?
11樓:匿名使用者
我們常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說自己十有五而志於學,就十五的時候開始志向學習,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距。論語 孔子 文化 年齡 成家立業
12樓:橙子敗了
一個人到四十歲,經歷了許多,已經有自己的判斷力(主要指價值判斷即判斷是非、善惡、好壞、美醜...)。
13樓:李雪
四十而不惑,其實在孔子讀完(易經)以後對這句話的理解是:就是當人到了四十歲以後專,對自己的人生就屬沒有什麼看不清的了,簡單一句話就是自己啥樣就啥樣了,不像二十或者三十歲的時候,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了種種幻想。
14樓:匿名使用者
不惑:指40歲。也指遇事能明辨不疑。
「四十而不惑。」孔安國注,「不惑」專
,就是不疑惑。程屬氏樹德《論語集釋》,引黃式三《論語後案》:「立,必先不惑,而言不惑於立之後者,何也。
夫子曰,可與立,未可與權。立,守經也。不惑,達權也。
」「不惑」,遇事可以行權,無可,無不可。「立」,則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
不知權變之道。所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不惑,是對於仁義禮有完全的瞭解,有完全的瞭解所以不惑,而立是做事能循禮,但並不完全瞭解,孔子說:「智者不惑。」又說:
「智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即表明了智和仁的關係。因此,不惑是對於仁義禮有完全的瞭解,達到智者的地步。
孔子說四十不惑,是什麼意思?
15樓:冰凍了你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四十不惑在古漢語中是指一個人到了四十歲,經歷了許多,已經有自己的判斷力了(主要指價值判斷即判斷是非、善惡、好壞、美醜...)。惑:
是改變的意思。四十不惑是指到了40歲後,你應該明白自己要做的事,並不要改變。從三十到四十,人們就從「而立」之年步入了孔夫子所說的「不惑」之年。
這應當是人生最好的一段時光。
四十不惑,確切的說也不是四十歲沒有疑惑, 「立」與「惑」是一組對立,界定在於是否懂得行權, 三十而「立」時通常遇事無權可行,無權則無發言權,對事態度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
四十時,已掌握一定權利,此時處事相對通達,對待事情是無可,無不可。這裡想象成一群四十來歲官運亨通的小老爺們,整天若無其事接待著一個個來自弱勢群體的求助,表面心不在焉,內心精明瞭得,遊戲規則是如何予其有利,如何制定。
16樓:小貓咪的
意思是說孔子在十五歲那年立志從學,
三十而立並非三十歲成家立業,
這裡的"立"是指學業的根基已經樹立,
就是個人的價值觀已經形成,不會被外力所動搖。
四十不惑,確切的說也不是四十歲沒有疑惑,
「立」與「惑」是一組對立,界定在於是否懂得行權,三十而「立」時通常遇事無權可行,無權則無發言權,對事態度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
四十時,已掌握一定權利,此時處事相對通達,對待事情是無可,無不可。這裡想象成一群四十來歲官運亨通的小老爺們,整天若無其事接待著一個個來自弱勢群體的求助,表面心不在焉,內心精明瞭得,遊戲規則是如何予其有利,如何制定。
呵呵,這個比喻來的有點噱頭,但好理解「行權」重要性,行權者不惑也。現在該知道當官的多在哪個年齡段了吧.
17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孔子的自我報告,為什麼孔子在談到為政,
要作自我報告呢?孔子是七十二歲死的。他用
簡單幾句話,報告了自己一生的經歷,艱苦奮
斗的精神。他的身世很可憐,父親去世的時候,
他還有一個半殘廢的哥哥和一個姐姐,對家庭,
他要挑起這擔子來,他的責任很重。
他說十五歲的時候,立志作學問,
經過十五年,根據他豐富的經驗,以及人生的
磨鍊,到了三十歲而立」。立就是不動,作人
做事處世的道理不變了,確定了,這個人生非
走這個路子不可。
但是這時候還有懷疑,還有搖擺的現象,「四
十而不惑」,到了四十歲,才不懷疑,但這是
對形而下的學問人生而言。
還要再加十年,到了五十歲,才「五十而知天
命」。天命是哲學的宇宙**,這是形而上的
思想本體範圍。
到了「六十而耳順」,這裡問題又來了,孔子
在六十以前耳朵有什麼問題不順,耳腔發炎嗎?
這句很難解釋,可能在當時漏刻了文字。可能
是「六十而」下面有一個句讀。如果照舊,
「耳順」的道理就是說,自十五歲開始作人處
世,學問修養,到了六十歲,好話壞話儘管人
家去說,自己都聽得進去而毫不動心,不生氣,
你罵我,我也聽得進去,心裡平靜。注意!心
裡平靜不是死氣沉沉,是很活潑,很明確是非
善惡,對好的人覺得可愛,對壞的人,更覺得
要幫助改成好人,要這樣平靜,這個學問是很
難的。然後再加十年,才「從心所欲」。西方的文化
就是自由,但下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話:「不逾
矩」。我們上街去看看,這家包子做得好,就
拿來吃,「從心所欲」嘛!行嗎?要「不逾矩」
。人與人之間要有一個範圍。「從心所欲」—
—自由而不能超過這個範圍,所以「不逾矩」,
同時這句話也通於形而上的道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三十而立:三十歲時,人當自立,這個立,原意是立身的意思,所謂立身,就是丈夫有棲身之所,有所業。而不是立志的意思!
四十不惑:人到了四十歲,應該業有所成,不會因為無業爾所困惑,並對人生或者事業有一定的把握和理解。
五十天命:孔子認為,人到了五十,人生之中的機運已經瞭解清楚,知道了生命的真諦。。
六十知耳順:人到了六十歲,在孔子看來,耳順之年應該是不遠遊,萬事由之的時候,因此,不會因為很多塵事紛擾不休而覺得心有所役。同時,學就知名 「 所從知天命至耳順,學就知明,成聖之驗也。
未五十、六十之時,未能知天命、至耳順也,則謂之「且」矣。」
七十隨心所欲:經歷知命。耳順後,學業和心性到了很高的境界,或者說到了成聖德地步,自然隨心所欲。
孔子所說的話,其實是從學業和個人修養的角度上來說的,今人賦予它很多其他的意義!也算是發揚光大了!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原文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隨心所欲,不逾矩
原文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出自於 論語 為政 春秋孔子。譯文 我十五歲就立志學習,三十歲就能有所成就,四十歲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歲就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樂知天命,六十歲時能聽得進各種不同的意見,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
三十立什麼,四十不惑什麼,五六七十又是什麼
三十而立 三十歲,知道規矩,能在社會上站得住腳 四十不惑 四十歲,知識較豐富,聽各種不同議論,不致迷惑 五十知天命 五十歲,知道大自然賦予人們的命運 六十耳順 六十歲,一聽別人言語,便能分別真假,判明是非。不滿週歲 襁褓 2 3歲 孩提 女孩7歲 髫年 男孩8歲 齠年 幼年泛稱 總角 10歲以下 黃...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八十耄耋
人的一生分成不同的年齡階段 每個年齡階段都有別稱 人剛出生的時候叫嬰兒 不滿週歲的時候叫襁褓 2到3歲叫孩提 女孩7歲為髫年 男孩7歲為韶年.人初生叫嬰兒,不滿週歲稱襁褓。2至3歲稱孩提。女孩7歲稱髫年。男孩7歲稱韶年。10歲以下稱黃口。13歲至15歲稱舞勺之年。15歲至20歲稱舞象之年。女孩1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