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焉新潔悟香
詩、詞、曲是古代詩歌的三大類。
古代的詩可分
古體詩和
近體詩兩大類
律詩分五言律詩和
七言律詩
。絕句又叫截句、斷句,因其形式很像擷取律詩的一半詞還有曲子詞、
長短句、
詩餘、樂府等名稱
曲是由詞進一步發展而成的。宋、金時期北方產生了新的樂曲曲詞,發展到元代,就形成了與
唐詩、宋詞並稱的元曲(又稱
北曲)。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
2樓:匿名使用者
詩歌欣賞是一種藝術審美活動。詩歌欣賞要具備如下的知識:
1.如何品詩。人們常把欣賞詩歌叫“品詩”。所謂“品”,第一是要細心地認真地思考和回味;第二是要凝神定情,在一個安靜的環境和比較穩定的情緒下進行欣賞活動;第三是要想象、聯想的翅膀,從自身的文化知識和經驗中尋找與詩歌意念相對應的形象感受;第四是用必要的重複來加深對詩情詩意的把握。
2.讀詩入意境。欣賞詩歌還要“讀”。詩歌具有節奏,韻律,不讀只看,是無法細緻深入地領略這種美感的。
反覆認真地讀詩,詩中那種情感的慷慨激昂和音調的鏗鏘有力、節奏的明快活潑,或者情調的纏綿悱側、言語的呢呢喃喃、節拍的波浪起伏,就會十分自然地融匯在一起,使你為之所感動。
3.提高欣賞情趣。當然,詩歌欣賞同其他藝術欣賞活動一樣,也有一個情趣、格調、標準的問題。一方面要努力培養健康的欣賞情趣,確立較高的欣賞標準,另一方面要選擇適當的詩歌作為欣賞物件。
對於情趣和格調過於低下庸俗的詩歌,應該有分析、剔除,批判的能力。
曹植曹植是曹操的小兒子,從小就才華出眾,很受到父親的疼愛。曹操死後,他的哥哥曹丕當上了魏國的皇帝。曹丕是一個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擔心弟弟會威脅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來,要曹植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以證明他寫詩的才華。如果他寫不出,就等於是在欺騙皇上,要把他處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傷心又憤怒。他強忍著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著想著……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內作了一首詩,當場念出來: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成 道詩人白居易為了要求得更高深的學問,到處向人請教,但仍不能滿足他強烈的求知慾。
有一天地聽說有一位得道的禪師,學問非常高深。於是不惜千里跋涉去求見,好不容易見到了禪師,便虛心地問:“**,請告訴我如何才能得道?
”禪師回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居易不解地說:
“這連三歲小孩也知道呀,怎能說是道呢?”禪師回答:“三歲小孩也知道,但80老翁也難奉行啊!
”李白讀書的故事
李白是我國唐代偉大的詩人,但他小時候讀書卻不怎麼刻苦,甚至有些貪玩,有一天他到一條小河邊去玩,看見一個老太婆在磨一根鐵棒,就上去好奇地問:“老奶奶,你為什麼磨鐵棒?”老太太告訴他是在磨針。
李白說:“那麼粗的鐵棒怎麼能磨成針呢?”老人說:
“只要功夫深,鐵棒也能磨成針”。李白深有感悟,從此刻苦讀書,成為一代“詩仙”。
有關古詩詞的知識
有關詩詞的小知識
3樓:匿名使用者
詩歌欣賞是一種藝術審美活動。詩歌欣賞要具備如下的知識:
1.如何品詩。人們常把欣賞詩歌叫“品詩”。所謂“品”,第一是要細心地認真地思考和回味;第二是要凝神定情,在一個安靜的環境和比較穩定的情緒下進行欣賞活動;第三是要想象、聯想的翅膀,從自身的文化知識和經驗中尋找與詩歌意念相對應的形象感受;第四是用必要的重複來加深對詩情詩意的把握。
2.讀詩入意境。欣賞詩歌還要“讀”。詩歌具有節奏,韻律,不讀只看,是無法細緻深入地領略這種美感的。
反覆認真地讀詩,詩中那種情感的慷慨激昂和音調的鏗鏘有力、節奏的明快活潑,或者情調的纏綿悱側、言語的呢呢喃喃、節拍的波浪起伏,就會十分自然地融匯在一起,使你為之所感動。
3.提高欣賞情趣。當然,詩歌欣賞同其他藝術欣賞活動一樣,也有一個情趣、格調、標準的問題。一方面要努力培養健康的欣賞情趣,確立較高的欣賞標準,另一方面要選擇適當的詩歌作為欣賞物件。
對於情趣和格調過於低下庸俗的詩歌,應該有分析、剔除,批判的能力。
曹植曹植是曹操的小兒子,從小就才華出眾,很受到父親的疼愛。曹操死後,他的哥哥曹丕當上了魏國的皇帝。曹丕是一個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擔心弟弟會威脅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來,要曹植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以證明他寫詩的才華。如果他寫不出,就等於是在欺騙皇上,要把他處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傷心又憤怒。他強忍著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著想著……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內作了一首詩,當場念出來: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成 道詩人白居易為了要求得更高深的學問,到處向人請教,但仍不能滿足他強烈的求知慾。
有一天地聽說有一位得道的禪師,學問非常高深。於是不惜千里跋涉去求見,好不容易見到了禪師,便虛心地問:“**,請告訴我如何才能得道?
”禪師回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居易不解地說:
“這連三歲小孩也知道呀,怎能說是道呢?”禪師回答:“三歲小孩也知道,但80老翁也難奉行啊!
”李白讀書的故事
李白是我國唐代偉大的詩人,但他小時候讀書卻不怎麼刻苦,甚至有些貪玩,有一天他到一條小河邊去玩,看見一個老太婆在磨一根鐵棒,就上去好奇地問:“老奶奶,你為什麼磨鐵棒?”老太太告訴他是在磨針。
李白說:“那麼粗的鐵棒怎麼能磨成針呢?”老人說:
“只要功夫深,鐵棒也能磨成針”。李白深有感悟,從此刻苦讀書,成為一代“詩仙”。
4樓:匿名使用者
詩的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民諺
第二階段:歌
第三階段:唱詞
第四階段:詩歌
第五階段:詩
以下為轉貼整理:
詩歌,是中國文學中產生最早的藝術形式之一,也是中國文學中得到最為充分發展的體裁。
《詩經》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其中最早的詩篇產生於西周初年,最晚的產生於春秋中葉。
緊接著,在南方的楚地又興起一種新的詩體——楚辭。楚辭是在楚地民歌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並以偉大的詩人屈原為其光輝代表。
隨著楚辭逐漸向接近於散文的賦體演變,另一種詩體——樂府,帶著民間文學特有的剛健清新的風格步入了漢魏六朝詩壇。
在樂府詩的發展過程中,五言、七言的句式日漸引人注目。到了漢末佚名詩人作的《古詩十九首》出現,五言詩體便基本成熟了。
到齊樑時期,中國古代著名文學批評家鍾嶸在《詩品·序》中已經確認“五言居文詞之要,是眾作之有滋味者也”。
七言詩的產生稍後於五言詩。它的廣泛流行,大約在晉宋之際。
經過了齊樑間以沈約為代表的“永明體”詩歌在聲律方面的充分準備,到唐代,近體詩確立了,詩歌進入了鼎盛時期,這是中國詩歌的一個**時代。
以下為本人自寫的,如有錯漏,歡迎指正:
之後便是宋詞元曲。宋詞又多用來伴樂歌唱,而元曲已漸入戲曲的種類裡邊,只是單一存在時,還可以稱做詩歌,其實基本上說是另和種體裁了。
五四運動以後,白話詩開始繁榮。
到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現代詩歌再次得到發展,其中以舒婷為代表的蒙朧詩派較為有名。
到現在(也就是目前),又出流行梨花體(趙立華詩體)則更趨於大白話,從形式上,已經跟人們日常說話差不多了。
縱觀整個發展史,五言詩和七言詩流行最為長久(現在還有寫的),可見說唐朝是詩歌發展的顛峰時代所言不虛。
從詞的發展史上看,周邦彥是由北開南的詞人,吳文英則是由南追北的詞人。周邦彥由北宋開了南宋的風氣
自從出現辛詞這座豪放的愛國詞的高峰,隨著反映時代危機的需要,在辛詞的影響下,豪放詞的佳作大量湧現,在詞的發展史上取得了和婉約詞雙峰並峙的地位。由南宋後期直到亡國,多少詞人哀曠憤世的作品,無不繼承辛詞的愛國傳統和豪放風
一、詞調
詞是曲子詞的簡稱,最初是配樂的歌詞,有自己的樂譜,寫詞必須詞調對字、句、聲、韻的要求填寫,要做到“調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有時還要區別四聲,所以稱之為填詞又叫“倚聲”。詞調同宮調有密切的聯絡,填詞必須根據所要表達的內容來選擇合適的宮調。
宮調由七聲十二律構成,即宮、商、角、變徵、徵、羽、變宮。其中任何一聲都可以構成一種調式。以宮聲為主的稱“宮”,以其他各聲為主的調式稱“調”,合稱“宮調”。
樂音的音高標準稱“律”,分六律(陽律):黃鐘、太簇、姑冼(xian)、蕤寶、夷則、亡射(wu yi);六呂(陰律):大呂、夾鍾、中呂、林鐘、南呂、應鐘。
七聲配十二律可得十二宮、七十二調,合八十四宮調,但在唐及北宋實際應用只四聲二十八調。即宮聲七調:正宮、高宮、中呂宮、道宮、南呂宮、仙呂宮、黃鐘宮;商聲七調:
大石調、高大石調、雙調、小石調、歇指調、商調、越調;角聲七調:大石角、高大石角、雙角、小石角、歇指角、商角、越角;羽聲七調:般涉調、高般涉調、中呂調、正平調、高平調、仙呂調、羽調。
到了南宋時只用七宮十二調,即角聲七調完全不用,商聲七調除去高大石調,羽聲七調除去高般涉調。
二、詞牌
詞調的名稱叫做詞牌。詞牌代表一定的詞律格式。但有不少詞牌是有別名的即調同名異,如《念奴嬌》又稱《大江東去》、〈酹江月〉、〈赤壁賦〉等;也有的詞牌名稱相同卻不是同一詞調即調異名同,如有〈憶江南〉別名〈步虛聲〉而也有〈西江月〉別名〈步虛聲〉。
李清照:(1084-約1151)南宋女詞人。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人。
父李格非為當時著名學者,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家。早期生活優裕,與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蒐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有的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闢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
並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 》,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
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5樓:匿名使用者
其實 就是 讀書的時後 想古人1樣 搖搖頭
與學習有關的古詩詞
6樓:瀛洲煙雨
1、《勸學詩》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譯文:“三更燈火五更雞”這句閩南俗語,是指勤勞的人、勤奮學習的學生在三更半夜時還在工作、學習,三更時燈還亮著,熄燈躺下稍稍歇息不久,五更的雞就叫了,這些勤勞的人又得起床忙碌開了。
2、《柏學士茅屋》
碧山學士焚銀魚,白馬卻走深巖居。古人己用三冬足,年少今開萬卷餘。
晴雲滿戶團傾蓋,秋水浮階溜決渠。富貴必從勤苦得,男兒須讀五車書。
譯文:安史之亂的戰火使柏學士失去了官職,昔日常參議朝政,直言相諫的他,將茅屋搭建在險峻的碧山之中,隱居於此。但他仍象漢代文學家東方朔一樣的刻苦讀書,雖然他年少,但已學業有成。
觀茅屋戶外,那祥雲如車蓋一樣密密地聚集,秋水順著道路,如大水決渠一樣地湍急流去。自古以來榮華富貴必定從勤苦中得到,有識之男應當如柏學士一樣去博覽群書,以求功名。
3、《冬夜讀書示子聿》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譯文:古人做學問是不遺餘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畢竟是不夠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須要親自實踐才行。
4、《白鹿洞二首》
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
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
譯文:專心讀書,不知不覺春天過完了,每一寸時間就像一寸**一樣珍貴。若不是被來往行人讚賞的逗笑打斷了思緒,我正在深入鑽研周公孔子的精義、教導呢。
5、《勸學》
擊石乃有火,不擊元無煙。人學始知道,不學非自然。
萬事須己運,他得非我賢。青春須早為,豈能長少年。
譯文:只有擊打石頭,才會有火花;如果不擊打,連一點兒煙也不冒出。人也是這樣,只有通過學習,才能掌握知識;如果不學習,知識不會從天上掉下來。
任何事情必須自己去實踐,別人得到的知識不能代替自己的才能。青春年少時期就應趁早努力,一個人難道能夠永遠都是"少年"嗎?
有關故土的古詩詞,有關故鄉的古詩詞
月下獨遊 三五月昏黃,入夜蛙鳴昂。舉步望圓月,低頭念故鄉。人生真如夢,暗夜何長長。誰能共解語,鬱悶獨彷徨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了,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後來呢,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 如今啊,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
跟慶有關的古詩詞,跟舞蹈有關的古詩詞
慶庵寺桃花 宋代 謝枋得 尋得桃源好避秦,桃紅又是一年春。花飛莫遣隨流水,怕有漁郎來問津。慶清朝 禁幄低張 宋代 李清照 禁幄低張,彤闌巧護,就中獨佔殘春。容華淡佇,綽約俱見天真。待得群花過後,一番風露曉妝新。妖嬈豔態,妒風笑月,長殢東君。東城邊,南陌上,正日烘池館,竟走香輪。綺筵散日,誰人可繼芳塵...
有關春天的詩詞,有關春天的古詩詞
1 春思 唐 李白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2 春望 唐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3 春宿左省 唐 杜甫 花隱掖垣暮,啾啾棲鳥過。星臨萬戶動,月傍九霄多。不寢聽金鑰,因風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