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器具的變遷豐富了中國人的飲食文化,飲食器具是如何變遷的

2021-06-26 06:23:37 字數 5346 閱讀 7181

1樓:野人的貓

古代每一件飲食器幾乎都要進行雕鏤裝飾,尤其是商周時代的器物花紋,更加富麗繁縟,有饕餮紋、夔紋、蟬紋、雲雷紋、蟠龍紋等。唐宋以後,上層官僚豪富除使用金、銀、銅、玉、象牙等珍貴質料的飲食器外,瓷器逐漸成為普遍使用的器物。一般百姓大多用陶器和竹木器。

飲食器具的藝術審美價值,仍為各階層人們的不同層次的追求。範雲是當朝宰相,孔休源是他器重的朋友,如果能夠「伙食」的話,三人共桌而食就行了,孔登就用不著為難了。也就是從魏晉南北朝,開始了由分食向「伙食」的轉變。

轉變的原因有第一,由於該時期儒學的失控,許多士人倡導「越名教而任自然」,以覺醒了的自我意識來否定以往禮俗中的成規,追求任縱放蕩的生活方式,圓坐相向、同盤共飲食成為他們放縱的具體表現。

書法、繪畫,自然界的花鳥蟲魚,都被裝點在瓷質飲食器具上。直到今天,哪怕是最普通,最一般的碗、盤,也都有花紋或者文字。豐富多彩的飲食器,還反映了一種被人忽視的食俗:

中國古代實行的是分餐制。現代許多人都從衛生、健康的角度出發,批評、指責中國人的「伙食」,極力倡導西方的「份飯」和分餐制。

其實,分餐制恰恰是中國古代的傳統食俗,它存在的時間要遠遠超過「伙食」的歷史。由於古代食器是**等級外在的禮儀標誌,自天子、諸侯、大夫、士、庶人吃飯時所用的器具,所設的食品菜餚,都是不一樣的。

古人席地而坐,最初是將有足的飲食器直接放到席上,後來是各人面前放一個食案,各吃各的飯菜。戰國孟嘗君厚遇食客,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食客中有人誤以為飯菜不等,輟食離席而去。孟嘗君追上去,端著自己的飯菜讓他驗證,這位食客竟慚愧自盡了。

假如大家同桌而食,菜餚同出一盤,就不會發生這樣的誤會了。

這個故事說明,即便是好客的孟嘗君,也是和客人分餐而食。這種食俗一直延續到魏晉南北朝。南朝梁孔休源住在孔登家裡,侍中範雲到孔登家拜訪孔休源。孔登以為是來拜訪自己,奉上豐盛的飯菜。

第三,隨著室內傢俱由矮趨高的演變(參見第三章第三節),坐椅據桌逐步取代了席地而坐的起居方式,長桌、方桌、八仙桌、圓桌、火炕的出現,使一家人團坐共食成為可能,「伙食」的食俗逐步定型。古代飲食器具由長足到短足,再到無足,即反映了這一漸變的過程。到唐宋時期,同吃一碗菜,同喝一碗湯的「伙食」風俗基本形成

唐朝的宰臣在政事堂議事,有一種「工作餐」性質的「會食」。宰相楊炎因生病「飲膳無節,或為糜飧(稀粥)別食閣中。每登堂會食,辭不能偶」。

但「團坐伙食」的食俗與家族孝悌、和睦、穩定的宗法觀念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很快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同,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主流。擊鐘、列鼎、設豆而食,固然反映了「分等級,定尊卑」的古代禮制,而客觀上有利於健康衛生的「分餐制」也出於這一禮制它的功與過的統一就是中國古代的飲食文化。所以,現在推行分餐制,與其說是學習西方,不如說是中國古代飲食文化有選擇性地復興。

2樓:邸衣

商周時代的器物花紋,更加富麗繁縟,有饕餮紋、夔紋、蟬紋、雲雷紋、蟠龍紋等

3樓:溥晗晗

飲食器具的發展變化主要表現為人類對其製造原材料的不斷追求與改良

4樓:718來吧

上層官僚豪富除使用金、銀、象牙等珍貴質料的飲食器外,瓷器逐漸成為普遍使用的器物。

5樓:無為阿晨

是根據不同的時期和發展對烹飪手法和食材的改變進行的變遷

6樓:百度

由於該時期儒學的失控,許多士人倡導「越名教而任自然」,以覺醒了的自我意識來否定以往禮俗中的成規,追求任縱放蕩的生活方式,圓坐相向、同盤共飲食成為他們放縱的具體表現。

7樓:匿名使用者

「團坐伙食」的食俗與家族孝悌、和睦、穩定的宗法觀念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很快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同

8樓:阿芯

從魏晉南北朝,開始了由分食向「伙食」的轉變。

飲食器具發展程序

我國古代的飲食器具的發展史

9樓:戈壁胡楊

石器、土陶器、釉陶器、銅器、青銅器、漆器、銀器、瓷器、這是餐具

筷子是永恆的,主要是木器構成!

10樓:祖硯齋主人

樹杈,陶器,青銅器,瓷器

中國飲食民俗的發展演變過程

中國飲食近百年變遷原因 背景 作用 影響

11樓:匿名使用者

談中國飲食文化特色飲食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第一需要,也是社會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有著不同的飲食觀念和飲食習俗,最終形成不同的飲食文化。中國飲食文化的歷史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它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發展,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長期的發展、演變和積累過程中,中國人從飲食結構、食物製作、食物器具、營養保健和飲食審美等方面,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飲食民俗,最終創造了具有獨特風味的中國飲食文化,成為世界飲食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西方的一些國家彙集著各國的移民,深受各國飲食文化的影響,博採眾長,並結合自已的飲食習慣,形成精巧專維、自成體系的飲食文明。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造就了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這種差異主要來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處世哲學。

一、飲食結構我國歷史悠久,地域遼闊,地理環境多樣,氣候條件豐富,動植物品類繁多,這都為我國的飲食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我們的祖先們在漫長的生活實踐中,不斷選育和創造了豐富多樣的食物資源,使得我國的食物**異常廣博。從先秦開始,中國人的膳食結構就是以糧、豆、蔬、果、穀類等植物性食料為基礎,主、副食界線分明。

主食是五穀,副食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食。據《武林舊事》記載的一次盛宴便列舉菜餚有200多道,其中,以豬、鴨、魚、蝦等物經烤、煮等諸多工藝製作成的有41道,有42道果品和蜜餞,有20道多類蔬菜,有29道各類魚乾,有17種飲料,還有59道點心等。所涉及的食物種類繁多,天上地下水生陸長和各種生物幾乎無所不食,形成了令人眼花繚亂的飲食構成。

可見,在南宋時期中國的飲食文化趨於成熟。據調查,中國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種,比西方多六倍。實際上,在中國人的菜餚裡,素菜是平常食品。

我國的主食以稻米和小麥為主,另外小米、玉米、麥蕎、土豆、紅薯和各種苕類也佔有一席之地。除了米線之外,各種麵食,如饅頭、麵條、油條以及各種粥類、餅類和變化萬千的小吃類使得人們的餐桌豐富多彩。西方人秉承著遊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統,以漁獵、養殖為主,以採集、種植為輔,葷食較多,吃、穿、用都取之於動物,連西藥都是從動物身上取料煉製而成的。

比較注意動物蛋白質和脂肪的攝取,飲食結構上,也以動物類菜品居多,主要是牛肉、雞肉、豬肉、羊肉和魚等。因此肉食在飲食中比例一直很高,到了近代,種植業比重增加,但是肉食在飲食中的比例仍然要比中國人的高。

二、食物製作中國傳統菜餚對於烹調方法極為講究,常見的方法有:煮、蒸、燒、燉、烤、烹、煎、炒、炸、燴、爆、溜、滷、扒、酥、燜、拌等。而且長期以來,由於物產和風俗的差異,各地的飲食習慣和品味愛好迥然不同,源遠流長的烹調技術經過歷代人民的創造,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地方菜系,如閩菜、川菜、粵菜、京菜、魯菜、蘇菜、湘菜、徽菜、滬菜、鄂菜、遼菜、豫菜等。

各菜系在製作方法上更是各有特色:如湖北菜的煨、滑,京菜的涮、烤等,更有四川菜以味多、味廣、味厚、味道多變而著稱,素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佳話。中國飲食之所以有其獨特的魅力,關鍵就在於它的口味精美。

而美味的產生,主要在於五味調和。同時,追求色、香、味、形、藝的有機統一。在色的配製上,以輔助的色彩來襯托、突出、點綴和適應主料,形成菜餚色彩的均勻柔和、主次分明、濃淡相宜、相映成趣、和諧悅目。

在口味的配合上,強調香氣,突出主味,並輔佐調料,使之增香增味。在形的配製上,注重造型藝術,運用點綴、嵌釀等手法,融雕刻和菜餚於一體,形成和諧美觀的造型。中國飲食將色,形,香,味,滋,養六者融於一體,使人們得到了視覺,觸覺,味覺的綜合享受,構成了以美味為核心,以養身為目的的中國烹飪特色。

它選料謹慎,刀工精細,造型逼真,色彩鮮豔,拼配巧妙,有著無可爭辯的歷史地位。西方飲食,牛排都只有一種味道,無藝術可言。作為菜餚,雞就是雞,牛排就是牛排,縱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盤中進行的,一盤「法式羊排」,一邊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邊配煮青豆,加幾片番茄便成。

色彩上對比鮮明,但在滋味上各種原料互不相干、調和,各是各的味,簡單明瞭。相比西方飲食,中華美食文化奇樹一幟,食花美天下。

三、食物器皿飲食用具的多樣性也是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大特色。特別用竹筷進食,運用自如,經濟方便,被歐美人士贊為是藝術的創造。中國飲食用具從用途上來分,有豆、罐、鬲、杯、盆、碗、盒、甕、壺、甑、盤等等;從材料上來分,有陶製品、瓷製品、金屬製品和竹木製品等等;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人類生活水平的不斷進步,飲食用具在材料、質量、形態等諸方面都發生了新的變化。

從隋唐開始,已大量使用了金銀等***所制的飲食用具,在民間,陶瓷用具大量使用,到了唐宋時期,中國瓷器享譽海外。直到現代,陶瓷食具美不勝收,燦爛輝煌,成為中國飲食文化中的一個亮點和特色。西方人多用金屬刀叉,以及各種杯、盤、盅、碟,其餐具的種類,很是單調。

四、營養保健以穀物為主,注重飲食保健。就是以穀物為主,肉少糧多,輔以菜蔬,這就是典型的飯菜結構。其中飯是主食,而菜則是為了下飯,即助飯下嚥。

中國人很注重飲食的營養保健,主張營養成份合理搭配,平衡飲食,通過調配食用五穀、五果、五畜、五菜等氣味、功用各不相同的食品,以達到陰陽平衡、臟腑協調、補精益氣、養身健體的目的。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就提出了「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飲食觀,同時還概括了十條「不食」以及注重衛生,遵守時節,講究營養,有節制不過量的科學飲食法則。西方人也注重飲食科學,講究食物製作嚴格按科學規範行事,要求調料的新增量精確到克,烹調時間精確到秒,把廚房弄得像個化學實驗室,而牛排的味道從紐約到舊金山別無二致。

五、飲食審美中國飲食在不斷的發展中形成了「十美風格」:講究味、色、香、質、形、序、器、適、境、趣的和諧統一。中國的烹飪,不僅技術精湛,而且講究菜餚的美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協調一致。

對菜餚美感的表現是多方面的,無論是個紅蘿蔔,還是一個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種造型,獨樹一幟,達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諧統一,給人以精神和物質高度統一的特殊享受。而對於西方人來說,飲食大約只是一種必需的生理活動,對於其中美的追求,卻忽略了。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是明顯的,而且各有長處。

隨著經濟全球化及資訊交換的加快,中西飲食文化將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互補。現在中國人的餐桌上正在加大肉類和奶類食品的比重;同樣,西餐也開始向中餐的色、香、味、意、形的境界發展,中西餐飲文化將在交流中共同發展,人們將會享受到更美味、更快捷、更營養的食品。參考文獻:

1.王新婷、金鳴娟、姚晚霞.中國傳統文化概論.

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42.趙洪恩、李寶席.

中國傳統文化通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

姚偉鈞.中國飲食文化探源.南寧:

廣西人民出版社,19884.易豔萍、馬寅初.西方文化背景知識選講.

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5.徐旺生.

民以食為天——中華美食文化.海南出版社,1993

中國人的飲食文化是不是有點殘忍,中國人的飲食習慣是什麼

你好!大概樓主指的是 虐食 現象吧,確實是很殘忍的,現在已經出臺了宰殺動物的有關條例,我記得最早的是針對宰殺牛的規定,要採取比較人性化的手段來減輕和降低讓同類看到宰殺同類的情景,這算是個進步啦。不過,從大自然法則來看,就是通過一系列吃與被吃的關係,把生物與生物緊密地聯絡起來 包括我們人類 這種生物之...

中國人過年飲食習俗,中國人的飲食習俗

農曆正月初一,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家家戶戶都要進行賀年活動,飲食是其中的重要內容。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採購年貨,舉凡雞鴨魚肉 茶酒油醬 南北炒貨 糖餌果品,都要採買充足。江南風俗,年節前要預先做好新年米飯,盛放在竹籮中,上面放紅橘 烏菱 荸薺等果品及元寶糕,插上松柏枝,叫做 年飯 北方人家過年...

春節是中國人最盛大的節日,不管歲月怎樣變遷,過年永遠是祖先留給我們最暖心的札物。過年是一種期盼一

參考例文 年的感受 年,是一面展示人生色彩的鏡子。對年的感受,既帶有時代變遷的影子,又鐫刻著生命軌跡的烙印。題記 我們的祖國,已經風雨兼程走過了60多年,在這一年一年中,祖國曆經了各種磨難的洗禮。從1960年的饑荒,到1974年的唐山大 再到2003年的非典病毒,祖國都一步一個腳印走了過來,又是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