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鄺好
摘自淨空法師文集。
忍辱為六度之一,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波羅蜜“忍辱”是耐心,對人、對事、對物都要有耐心。不善的,要有耐心慢慢的將之革新;善法,要有耐心慢慢的來推廣,不能操之過急,所謂“欲速則不達”。不好的,想要趕快改,不容易!
不但改不了,還會產生許多不良的***。好的,想要積極推展,也會產生許多障礙。愈是大事,愈要有大耐心。
《金剛經》雲:“一切法得成於忍”,成就是要靠耐心和忍力。
時節因緣未成熟,就充實自己,深厚培植自己的德行、學問、能力。一切因緣成熟,才能抓住機會發揮自己的才華,幫助社會大眾,決定沒有自私自利的念頭,一切為眾生、為佛法。佛法是覺悟一切眾生的教學;佛是覺悟,法是方法,幫助一切眾生覺悟的方法,稱作佛法。
一切眾生的苦難是從迷惑而來,幸福快樂是從覺悟而來。苦樂是果報,覺迷是因素,要離苦得樂就一定要破迷開悟。破迷開悟需要教學,佛教是智慧覺悟的教學。
現在很多人將佛教看成迷信,這是錯誤的觀念,這是不瞭解佛教,才會誤會佛教。
2樓:ionic豪
快樂兄 近來少病少惱否
佛法中的忍非同世間的忍,一般人縱然壓抑情緒而似乎作到相應不理,然而這其實對道業幫助不大,佛法中的忍,是安忍也是安住,也就是對於某種境界、不管順境逆境乃至種種智慧境界的觀察能夠接受而安住下來,這才是佛法中的安忍。
優婆塞戒經有云,要修忍辱必須先除粗重的瞋心、慢心、憍心等方能堪受修學忍。而要修忍,其實最好的方法無過於修無常觀、無我觀。
師兄何不思維一下,我們平常有時候對於與己心相違之境時,特別敏感,境界一來時,瞋心就流露出來了,乃至與貪慾相應的境界也是如此。這就是因為我們眾生已經習慣於貪、瞋、痴等等粗重煩惱的習性,因此稍微遇到境界時,就流住出貪、瞋、痴等等無量無邊的煩惱。
因此,要對治這些粗重煩惱,以末學淺薄之經驗來看:
一者: 修學定力,特別是定力;有基本定力時,對於五塵種種的**與逆境就容易堪受了。
二者: 以此定力修學無常觀--觀察六塵虛妄、無常;師兄可以從六塵的苦、執取六塵的苦、對於六塵有所染著的苦從粗而細的觀察--觀察當我們喜愛六塵、執著六塵時,會有什麼苦,然後漸次順觀這些執著會造成什麼苦,再逆觀這些苦的由來,最後一定會觀察到,造成對於六塵的執著以及對於六塵的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都是由於無明--對於六塵無常、虛妄不如實知,以為六塵是可愛的常住法,才會有這麼多造成生死流轉,憂悲苦惱,這樣逆觀完以後,在順觀,從無明開始,一直詳細觀察到無明所造成的六塵之苦。這樣如理作意觀察完畢以後,應該就能確認六塵的苦了,對於六塵的執著應該就大幅的減低了。
接著就必須再繼續觀察,對於六塵的無明--不知六塵無常;由這個地方去觀察思維六塵的無常相,六塵是依於哪些緣而有。當然這個思維必須長時間、很詳細的一一檢查是否有哪些地方觀察而遺漏了,對於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的內涵是否有遺漏,對於六塵出生的依緣是否有所遺漏。這樣長時間去觀察思維,一定能現觀親證六塵空。
然後以這個智慧修學忍辱就容易多了。
3樓:匿名使用者
忍辱是到彼岸六波羅蜜(修行法門)之一。就是令心安穩,堪忍外在之侮辱、惱害等,也就是說一切加諸於身心之苦惱、苦痛,悉皆堪忍。修忍辱者不忿怒、不結怨、心不懷惡意。
佛教重視忍辱,以忍辱為求證彼岸涅盤的有效行門(波羅蜜多)之一,是一切佛**必修功課之一。
4樓:匿名使用者
想想韓信也曾受跨下之辱,當然前提是該忍
5樓:紅色的王
當別人汙辱你時 請保持從容的微笑
並對自己說 這也是一種修行
6樓:爾時談禪也論道
不能強忍。你要理解非忍而忍的道理。參透本心自然到達非忍而忍的境地。參不透就只能控制,所以叫忍。
證得自性本空自然無所謂忍與不忍,所以也不用談什麼面對了,但是這是一種境界,不是一時之間就可以達到的。
7樓:匿名使用者
也就是忍氣吞聲,有什麼委屈不發洩出來。
8樓:熊貓油油
六度真正追求的忍辱,是無辱可忍。
也就是別人遇到這樣的情況,覺得很委屈,很窩囊,但自己並不在意。該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
有辱可忍,這樣的忍辱,會得到福德,但幾乎沒有什麼功德可言,對修行幫助也不大
請賜教,佛教的忍辱是什麼意思
9樓:引經據典正法
《金剛經》上佛告訴我們,“一切法得成於忍”,可見忍非常重要。佛法傳到中國,譯經的這些法師,把忍下面加個“辱”,這辱是中國字,為什麼加這個字?因為中國人把辱看得很重,看得非常重。
在過去讀書人,士大夫的階級,有所謂“士可殺不可辱”。士是讀書人,讀書人殺頭沒有關係,侮辱不可以。把辱看得這麼重,翻經的法師就把忍下面加個辱,侮辱可以忍,還有什麼不能忍的?
這才於《般若經》上,一切法得成於忍就相信了。你得有耐心!這個耐心的反面就是心浮氣躁,心浮氣躁不但修道不能成就,學世間法我們講求學也很難成就。
世出世間聖人對這個字都非常重視,沒有一樣不能忍。所以我們在這個世間,無論在生活工作、待人接物。真的,古人講的“不如意事常**”,十之**都是不如意的,那你就得忍辱。
忍後面還要加個“讓”,能忍、能讓,你才能成就學業、才能成就道業。功夫愈深,愈顯出忍讓的深度廣度。能忍才能進步,忍就是進步,幫助你德行向上提升,幫助你煩惱漸漸遠離,幫助你智慧漸漸增長,真的是煩惱輕、智慧長,那得要靠忍辱的功夫。
每一位同修心心念念都希求消業障,知道自己有業障,怎麼個消除法?忍辱。你不能忍,你的業障怎麼能消除?
逆境、惡人要忍,順境、善人也要忍,為什麼?順境、善緣不生貪愛,你要忍,這個更難;逆境、惡緣不生瞋恚,永遠保持你的清淨心,你的平等心。清淨平等是道,這個道就是說清淨平等是真心,永遠保持著真心。
心一動,那就不叫真心,所以你起貪愛不是真心,你起瞋恚也不是真心。
恭錄自:大乘無量壽經(第八十八集)
10樓:潛川
顧名思義就是“忍受侮辱”,也就是敢於面對對自己不公平的際遇,修的是自己的“定”,是消除嗔恚心的重要修行方式,從淺至深,有五種層次,生忍、力忍、緣忍、觀忍、慈忍。
11樓:匿名使用者
任你風吹雨打,我依然巋然不動,,,
12樓:y心靜如水
忍辱,是
copy六波羅蜜之一,為bai大乘佛教的重要教理和du修持法門。同時,zhi忍辱作為一種品德修養,學佛必須dao學忍辱波羅蜜。佛法不僅為個人忍,也要為眾生忍。
到達無諍的程度時,就成了八風吹不動,即對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的八種現象,無一不能忍的境界。所以,解脫的菩薩稱為已得無生法忍。對於內六情的眼、耳、鼻、舌、身、意等不著,於外六塵的色、聲、香、味、觸、法能不受,即稱為法忍。
如能遇**而不嗔,受供養而不喜,既無能受的我,也無使我接受的他,能達如此,則稱生忍。此不僅是聖位菩薩的境界,也是修行佛法的目的。能忍就能安己安人、和眾共濟,所以忍辱是建立和樂人間的最佳準則。
修忍辱怎麼個修法,佛教中的忍辱怎麼修
多聽經,多聞法,明白道理,就忍得明明白白,不會硬壓。幸福人生講座 如何做一個真正如法的好人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五集 2004 11 21 海口市孝廉國學啟蒙中心 檔名 52 115 05 我曾經在講演的時候,有一位母親說中國文化很不錯,不過這個忍字到底要忍到什麼時候?她在敘述這一段話的時候,眉頭都皺...
忍辱負重成大事的人 20,歷史中最忍辱負重的人
勾踐,人如其名,但是三千越甲終滅吳。韓信,這個大家都知道的。範遙,這個是金庸先生 倚天屠龍記裡的人物,自毀瀟灑形象,忍辱負重,幫助明教反元。勾賤,西施,劉邦,司馬遷,孫臏。勾賤臥薪嚐膽,司馬遷還受了極重的宮刑,韓信的跨下之辱。勾賤,西施,劉邦,司馬遷,孫臏,周文王,左丘,孫臏。歷史中最忍辱負重的人 ...
文言文《韓信忍辱》的閱讀答案,文言文《韓信忍辱》翻譯
淮陰侯韓信,是淮陰人。當初為平民百姓時,貧窮,沒有好品行,不能夠被推選去做官,又不能做買賣維持生活,經常寄居在別人家吃閒飯,人們大多厭惡他。曾經多次前往下鄉南昌亭亭長處吃閒飯,接連數月,亭長的妻子嫌惡他,就提前做好早飯,端到內室床上去吃。開飯的時候,韓信去了,卻不給他準備飯食。韓信也明白他們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