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者善辯,智者寡言 是這樣嗎,為什麼高人少思,智者寡言

2021-07-02 06:31:34 字數 1566 閱讀 8809

1樓:水月光中夢一場

老子在《道德經》中:「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巧言令色其實並不是真正的才能,忍辱不辯才是人生修養的最高境界。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一語出自於《道德經·第八十一章》,原文是「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意思是說:誠實的話不一定動聽,動聽的話不一定誠實。世間的好人不會花言巧語,能言善辯的人不一定是好人。

聰明的人不一定博學,見多識廣的人不一定真正聰明。人生的修行重在於行,而不在於辯。

真理沒有必要每天去爭辯。一天到晚爭論不休,也未必就能辯論出來真理。一切真理與正道,只有真正用心去實修,才能真正領悟。

孔子在《論語·里仁》中說:「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在《論語·學而》中又說: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由此看來,在人生中應該少說多做,這一點孔子與老子的主張是完全一致的。

因此,不管是人生的修行還是一般的社會活動,做任何事情都應該腳踏實地,不能只說動聽漂亮的話而沒有實際行動。

細思之,善良而有能力的人不需要去與別人辯論什麼,不會只用言論去證明自己是正確,即使面對誹謗或人身攻擊,他也能用行動來證明自己的無辜和清白。

忍辱不辯的人往往都是在埋頭做事,他必定有一顆與世無爭的心。與此相反,那些天天與別人辯論的人,並不是真正有能力的人,儘管他們在與別人辯論時處處表現自己

的能力,然而真正善良的人不需要用花言巧語去贏得別人讚許,空談而沒有實際行動的行為將一事無成。

修口德就要先遠離高談闊論,不對他人評頭論足;真誠待人,與人為善,遇到磨難時忍辱不辯,才是正人君子之所為。

2樓:伊菲兒君臨天下

愚者善變,於是愚鈍,蠢笨的意思。就是愚鈍的人,善辯。就是喜歡。狡辯。

他的意思是說。愚笨蠢鈍的人。喜歡狡辯,強詞奪理。

因為他自己沒有什麼。聰明才智。沒有什麼大的道理。

只會不停的爭辯。證明自己是正確的。而聰明的人。

智者,寡言。就是少說話。

智者寡言就是。聰明的人很少說話。但是他卻很有說服力。

那是說明這樣的人。不用不停的爭辯。用自己的實力,用事實來說話。

讓別人信服。所以。聰明的人,善於察言觀色。

善於用腦。遇到事情可以冷靜處理。

3樓:匿名使用者

這「愚者善辯,智者寡言」是「淺薄的人動不動就高聲發表自己的高論;而智慧的常常是深思熟慮,不輕易發言」的意思。

為什麼說「智者沉默寡言,愚者滔滔不絕」

4樓:熱情的冰兒

有智慧的人知道自己知道的有限,不喜歡顯擺。

而無知的人不知道自己的無知,反而喜歡炫耀。

滿瓶子不響半瓶子晃盪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為什麼高人少思,智者寡言

5樓:匿名使用者

思也沒用抄

,也改變不了事物的走向,bai就聽天由命了,就不思了,所du以高人是直zhi接能看見結局

的人。任何事物dao都是模稜兩可,你說對了沒人記住你,感謝你,說錯了就有人來找你算賬,所以智者不說。所以智者首先是個有經驗的人,他經歷過,自己吃過虧,也看見別人吃過虧。

冰球運動是允許打架的嗎 為什麼會這樣規定

心理髮展的一般規律指的是連續性 階段性 共同性 特殊性 穩定性和可變性。連續性和階段性 人在不同年齡階段會表現出一些不同的心理特徵,隨著心理由低階到高階 由量變到質變連續不斷的發展,經驗型的邏輯思維逐漸被理論型的思維所取代 共同性和特殊性 不同年齡階段心理髮展都表現為一定的普遍性或相似性,不同的社會...

吃完了葡萄說酸是成功者嗎,為什麼吃到了葡萄還說葡萄酸?

葡萄有酸有甜,可洗乾淨了直接吃,可釀酒。人生也有酸也有甜,有失敗也有成功。上對的起父母,下對的起子女,自食其力,不危害社會和他人就是成功!是成功者,但是有點兒炫耀,不謙虛。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容易失敗。是,就像身價百億卻說不愛錢 吃葡萄說出了酸 是它的成功之果 誠實的人就應...

這樣的男的是花心嗎,為什麼現在的男人這麼花心,花心的本質是什麼?

嗯,我也覺得他有點喜歡人家,美女肯定注意很多,印象也會比較深刻,喜歡和人家多說幾句,不過也沒事,只要以後沒什麼接觸,你多加管教就好了 過度的在意會讓人身心疲憊,感情裡,最重要的是信任二字,戀愛,婚姻代表的不是完全的佔有,而是充分的信任對方,給予對方完全的自由,彼此讓生活輕鬆,愛情,先從信任開始吧,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