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用心感悟回答老師
王鐸工正、行、草書,得力於鍾繇、王獻之、顏真卿、米芾,筆力雄健,長於佈局。有北宋大家之風。當時書壇流行董其昌書風,王鐸與黃道周、倪元璐、傅山等人提倡取法高古,於時風中另樹一幟。
在書法上王鐸是一位各體皆能、風格多樣的書法全才。無論是偉岸遒勁的大楷、高古樸厚的小楷書,還是他那飛騰跳躑的行草書,在晚明書壇上都應說是一流的。正書在王鐸作品中不多見,源於唐人而能自出胸襟。
王鐸降清後
八、九年時間,書風更趨成熟老辣,其狂草技法已臻化境。書法成了其「貳臣」的心理矛盾和落寞情懷的排遣,故作品已失去崇禎朝的扛鼎之力和奮發之氣,而轉為理性和孤冷。
2樓:湖海雪人
其書法諸體皆能,而草書成就最高。其草書風格集二王、摻入唐人狂草之法,同時還吸收黃庭堅、米芾之優點,自樹一幟,將草書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影響中國書壇400餘年。王鐸草書大氣磅礴,多姿多彩。
筆法極其豐富,以中鋒為主,八面出鋒。結構緊密,連綿飛動,姿態欹側,奇險生姿。王鐸善用墨,首創「漲墨」之法。
王鐸章法之奇,奇在對作品空間形式的分割上。正如古人所云:「疏者自疏,密者自密,疏可走馬,密不透風」。
王鐸的書法,對行筆的輕重,書寫的疾徐,線條的曲直,點畫的斷連,排列的參差,字組的錯落,行間的疏蜜,無一不細心著意。完美地體現了高古與雄強的審美特徵,有著極強的衝擊力和震憾力。王鐸的書法被古今中外稱為「神筆」。
3樓:匿名使用者
王鐸博學好古,工詩文。好古博學,詩文書畫皆有成就,尤其以書法獨具特色,世稱「神筆王鐸」。他的書法與董其昌齊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稱, 他書法用筆,出規入矩,張弛有度,卻充滿流**如,力道千鈞的力量。
王鐸擅長行草,筆法大氣,勁健灑脫,淋漓痛快,戴明皋在《王鐸草書詩卷跋》中說:「元章(米芾)狂草尤**,覺斯則全講勢,魏晉之風軌掃地矣,然風檣陣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趙、董輩所能及也。」他的墨跡傳世較多,不少法帖、尺牘、題詞均有刻石,其中最有名的是《擬山園帖》和《琅華館帖》。
王鐸的草書有什麼特色
4樓:匿名使用者
王鐸( 1529-2023年),字覺斯,號痴庵、嵩樵,別號煙潭漁叟,河南孟津人。 他少年家貧,身處亂世,命運多舛。他是南明東閣大學士兼太子少保,但他後來歸附清朝,擔任禮部尚書。
他的一生頗有爭議,書畫卻傳頌一時。尤其王鐸的書法, 後人將之與王羲之相提並論,稱為「前王后王」。王鐸書法遠師前人鍾繇、王羲之 父子、顏真卿、米芾等,集各家之大成,別有心意。
他精於各種書體,其中以行草成就最大。他的行草摹習王羲之、王獻之,但並非一味模仿,而是參酌了自己大量 的心得。當時書壇流行董其昌書風,王鐸與黃道周、倪元璐、傅山等人提倡取法高古, 在當時書風中另樹一幟。
時人將之與董其昌相提並論,有「南董北王」的說法。他的草書,屬大寫意一派,恣肆任性,揮灑自如,跌巖起伏,有橫掃千軍之勢。他的行書,含蓄多變,風神灑脫,富於節奏感。
傳世書法作品有楷書《北國學石鼓歌》、 《柏香帖》等,行書《臨蘭亭序並律詩帖》、《吳養充墓誌》、《楊公景歐生祠碑》等,草書《王屋圖詩卷》等。
5樓:匿名使用者
王鐸生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卒於清順治九年(1652),一生僅僅度過了61個春秋——這個壽數足以顛覆書畫家長壽的定論。王鐸簡短的一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31歲中進士以前的青少年階段。
第二階段為31歲至54歲的仕明階段。第三階段是54歲至61歲降清仕清階段。第一階段是王鐸從社會底層奮力掙扎,通過科舉考試改變人生命運的拼搏時期。
王鐸一生最重要的階段是他仕明的24年,這是他從政與為學的主要階段。其間,王鐸主要擔任過翰林院檢討、福建考試官、翰林院侍講、右庶子、少詹事、禮部右侍郎、南京禮部尚書,最終在南明王朝晉升到少保、少傅的位置。這期間,王鐸曾作過一生中最壯烈的一件事——在晉升為禮部右侍郎的崇禎十一年,他曾上疏「言邊事不可撫」,堅決反對主和派,險些遭廷杖斃命。
但這種正直並沒有堅持多久。在幾次政治上的挫折以後,王鐸或歸家省親,或暢遊山水,或吟詩作書,或在農民義軍的追殺中亡命,始終沒有作出一件有用於朝廷或有利於民族百姓的事情,相反,在南京被清軍佔領以前,卻因辨認「假太子」事件,演出了一出讓百姓追打的醜劇。王鐸軟弱無骨、首鼠兩端、缺乏主見的本性便裸露無遺。
清順治二年(1645),王鐸降清。降清後的王鐸,生命只延續了7年,雖然他依然被清統治者任命為禮部尚書管巨集文院學士,充明史副總裁,又晉為少保品位,但也僅僅幹過奉旨祭西嶽華山的差事。降清的7年,王鐸是在極度矛盾苦悶的心情中度過的,舞文弄墨佔去了他大部分時間。
在王鐸祭奠完華山、遊覽峨眉山返回家鄉不久便病臥不起,於順治九年(1652)去世。
王鐸的書法,一般研究者以他50歲為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一時期是繼承前人時期,後一個時期被稱作「五十自化」時期。王鐸學書取法廣泛、書路很寬。
大楷學唐,柳體功力尤深,筆墨蒼老,嚴整中有行書意韻,然稍嫌枯瘦。小楷則學二王,後與唐楷結合,風格精整富變化,格調古雅。隸書則取法漢人,對明人以楷法作隸書的局面已有所改觀。
行書學二王,對《集王聖教序》、《閣帖》用力最深,同時,王鐸又是學米的大家。王鐸的草書則亦以二王為宗,方法是將晉人信札放大。王鐸之所以在冷落了百餘年後被人重新提起,主要還是他在行草書上的藝術成就。
王鐸行草書的特點是技巧熟練、功力非凡;筆沉墨實、筆力剛勁;墨法獨到,善用「漲墨」;結字奇險,章法節奏多變。王鐸學書甚勤,平生一日臨帖,一日應酬,日書萬字,其筆墨功夫實實超過了許多長壽書家。其功力之深,幾乎達到了一無敗筆的程度。
一般說來,王鐸書法被視作雄強一路的代表。王鐸在他的《文丹》中闡明瞭他的美學追求,「文要膽」,「大力,如海中神鰲」,「如臨陣者提刀一喝,人頭落地」等等,這種追求都可以歸結到雄強上面。但事實如何呢?
王鐸書於天啟五年的《臨王羲之聖教序》,點畫雖比原帖飽滿,但單字拘束畏縮,章法凋疏隔離,給人以噤若寒蟬之感。而他所作大字楷書,薄瘦如前所言。當我們面對王鐸的大幅草書作品,的確可以被其中強勁的筆力,剛狠流動的線條所震撼、所感動,有時甚至會讓你感到驚心動魄,為他的雄強擊節叫好。
但任何感覺都是在比較中產生的,看多了趙孟頫、董其昌,看王鐸自然會觸目驚心,但與同屬雄強一路的傅山相比,王鐸寒斂的一面便暴露無遺。王鐸草書在章法上同樣存在著拘束的缺陷,點畫勁健而稍乏靈動,線條的厚重感也不足,尤其是整幅作品的茂密緊湊,與傅山簡直有霄壤之別。這種缺陷,王鐸至死都沒有擺脫。
而這種現象,竟不知瞞過了多少人的眼睛,也不知騙取了多少人的感動!王鐸草書表面上的熱鬧掩蓋不住內心的孤寂,而他內心的孤寂又遮掩不住地表現於他的筆墨。但是,由於他熱鬧,而且他的筆墨功力又極其紮實,便很自然地瞞過了許多人的眼睛——包括許多書家。
以王鐸的性格,他斷非那種臨陣者提刀一喝的猛士,也不應該寫出雄強風格的作品,但他偏偏寫出的是與其性格截然相反的作品,為什麼?書不如其人嗎?不是。
王鐸在大節上的錯誤選擇,導致他心靈的無限痛楚與自責,與他失衡的心態相一致,他選擇了顛倒欹側的米芾。他既然可以在做人方面拋棄大節、拋棄中庸,在藝術上就更可以置中正平和於不顧。他的所謂雄強,是平衡自己心態的一種因膽怯而發出的吶喊。
我們注意到一個現象,王鐸的書法作品中,幾乎找不到敗筆,他的作品在技法上可以說是盡善盡美的,與他做人的亂無章法、一塌糊塗形成極其鮮明的對照。這種對照恰好說明,他是極力在用盡善盡美的藝術作品,掩蓋他做人的拙劣醜陋。於是,懦弱的王鐸寫出了咬牙切齒、無比剛狠的筆墨,體無完膚的王鐸寫出了一幅幅白璧無瑕的書法傑作。
但心靈的驚恐到底不能用筆墨去遮掩,他那繃緊的線條,反映了他高度緊張的心態;一絲不苟的總體藝術風格,反映出一個謹小慎微、膽戰心驚的破碎的心靈。
包世臣在其《藝舟雙輯》中將王鐸草書列入能品,而且是能品下,就像乾隆將他列為貳臣,而且是貳臣乙一樣。可見,王鐸書法技巧的精能,可以瞞過外行,也可以讓不解書法藝術真意的當代書法愛好者狂熱效法,卻瞞不過古人,也瞞不過有眼力的今人。包慎伯將書家分為神、妙、能、逸、佳五等,能品下就屬於中間偏下了。
什麼是能品呢?包世臣說:「逐跡窮源,思力交至」,可見,王鐸書法最終未跳出技的層次,與天道自然的境界距離尚遠。
同為書法大家,日本人為什麼要推崇王鐸而貶低書聖王羲之
關於日本人對於王鐸與王羲之的態度區別,其實很多是 於我們國人的主觀感受。首先要說明一點的,日本人從來就沒有貶低過王羲之,日本人對於王羲之的推崇也是十分狂熱的,而所謂的貶低不過是基於國人與各種排名的熱衷上。不可否認的是日本對於王鐸的偏愛是要更甚於王羲之的,這一點態度遠渡重洋來到我國之後,與我們主觀的書...
著名書法家李鐸去世,本人有何人物背景
李鐸先生本人出身貧苦,於1930年出生於湖南醴陵一個貧窮偏僻的小山村裡,他從5歲開始學習書法,歷盡滄桑,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都沒有放棄書法,一直不斷勉勵自己,激勵自己。最初 很多書法大家的作品,並從中進行感悟,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上至秦漢,下到明清時期的作品,李鐸先生都學習的非常透徹,並且根據自己的風格...
中國蝦王李達的書法作品怎麼樣,為什麼這幾年中國蝦王李達的作品那麼難求
實力派書畫家李達,除了在畫魚蝦方面成就極 高,被譽為 中國魚蝦王 外,其書專法造詣也極高,屬曾獲得 全國書法第三等獎 李達書法博採眾長 力求新意,行筆間崇尚高山流水的飄逸 李達書法作品的風格中頗具靈氣,四十多年來,臨池走筆,練就了深厚紮實的書法功力,並形成了自己與眾不同的書法風格,作品神韻貫通結構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