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扼殺父母做過的N種事情

2021-09-06 04:01:25 字數 3496 閱讀 3437

一個小男孩為了爭搶另一個孩子手上的玩具,把別人打傷了。

請問:誰做錯了?

所有的大人都認為是小男孩錯了。

一個小男孩為了爭搶另一個孩子手上的玩具,把別人打傷了。

而小男孩的父親是一個時常在家裡打罵妻子的人。

請問:應該責怪誰?

一個小男孩為了爭搶另一個孩子手上的玩具,把別人打傷了。

而小男孩的父親是一個時常在家裡打罵妻子的人。

小男孩的父親從小被父母嚴厲要求,事事做到完美,**以後每次在工作上負責大專案期間就會變得焦慮敏感,回家以後總忍不住衝妻子發脾氣甚至拳腳相向。

請問:問題的根源出在誰身上?

每當孩子出現了狀況,父母總會馬上責問孩子怎麼了?認為問題出現孩子身上。父母平時總是批評否定孩子,卻責問孩子為什麼這麼膽小自卑;父母自己就缺乏同情心,卻責問孩子為什麼不夠善良;父母對孩子太溺愛,要什麼給什麼,卻責問孩子為什麼這麼自私;你剪斷了我的翅膀,卻責問我為什麼不會飛。

孩子被扼殺,父母做過的n種事情

※無時無刻守在孩子身邊/總是沒時間陪伴孩子

在孩子一歲之前,需要媽媽經常的陪伴,但當孩子學會走路,開始自己探索世界以後,媽媽更多的是需要放手,孩子不需要父母總是圍著他轉。

當孩子獨自玩耍時,孩子的自我就會得到發展;當父母陪伴孩子時,他的自我又是放下的。這兩種方式相結合,孩子既有發展自我的空間,也有放下自我的時候,這才是健康的發展狀況。

如果大人從來都沒有時間陪伴孩子,孩子的自我一直是孤獨的,長大後他可能變得非常自我,只知道有自己而不知道有他人。相反,如果大人無時無刻不守在孩子身邊則很難得到自我發展的空間,因為他的自我和**的自我是糾纏在一起的,甚至是被**所裹挾的,這就會導致孩子沒有自我,做事沒主見。

※總是批評否定孩子

如果對孩子要求很高,缺乏對孩子進行肯定、讚美、認同,就會漸漸造成孩子對自己設定很高的要求。孩子的內心會有兩個我。一個是現實的我,一個是理想的我。而在現實的我和理想的我當中常常會有一個落差。這個落差會使他們產生焦慮的情緒,總是擔心事情做不好,總是追求完美。這種情況如果很嚴重的話,就會發展成為強迫症、抑鬱症甚至精神**。

另外有些孩子會在受到別人的批評時,拒絕承認自己的錯誤,那是因為他們本身的自我價值已經很低了,如果他們要接受別人的批評,承認自己就是這麼糟糕這麼差,當他們的自我價值跌到不能再低的時候,就有可能會出現自殺的情況。他們拒絕接受批評,其實就是一種自我保護。

※把盲目的讚美當成對孩子愛的教育

「你真聰明」「你真棒」「你真漂亮」……這類籠統的表揚,反而會導致孩子誤以為自己非常的了不起,過於驕傲自大。另外盲目讚美會使孩子產生混淆感,被讚的孩子並不確切的清楚自己是**做得好,也看不到做得不夠好的部分,這不利於孩子的進步。

表揚有技巧,父母應該從孩子的具體行為、所做的具體事情,上升到表揚孩子的優良特質。比如說「我看到你剛才扶老奶奶過馬路(孩子的具體行為),你是一個助人為樂的孩子(孩子的優良特質)。」

當父母去表揚孩子好的具體行為,孩子為了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讚美,會很樂意再去做這樣的行為。當孩子重複去做這些好的行為,它就會強化成一個好的習慣。當這些好的習慣重複多次之後,它就會成為一個好的信念。好的信念會漸漸變成好的價值觀。

相反,如果父母總是盯著孩子的缺點,總是批評孩子一些壞的具體行為,結果就會強化孩子這些偏差的壞行為。由此具體行為上升到習慣,習慣又會強化成信念,甚至是價值觀。這就會導致孩子做越來越多不好的行為。

※父母總是指導孩子應該做什麼、怎麼做

在孩子練字的過程中,媽媽不停地在旁邊說「字寫大了!字寫歪了!斜了!出格了!」結果孩子沒寫兩分鐘就煩了,不願意寫了。然後家長就會埋怨孩子不愛學習不聽話。

在中國式的家庭教育裡,孩子還小不懂事、要慢慢教是不少家長根深蒂固的觀念,我們總是試圖從小就直接告訴孩子我們認為的正確的行為方式,試圖讓孩子變得更優秀。可是,最終孩子學到的,是處理問題的能力還是機械的模仿呢?實際上,家長這樣做會剝奪了孩子動腦筋的機會,阻礙了孩子智力的開發。

家長應該先學會做到閉嘴。小孩不管做什麼,家長都先不要插嘴干涉,家長應該給孩子創造一個機會,讓他自己去感受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當孩子遇到了困難時,家長不要馬上就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最好的方式應該是反過來問孩子:「你覺得應該要怎樣做?」,讓孩子學會動腦筋,自己學著處理各種意外。這是讓孩子學習成長的好機會。

※用大聲責罵、呵斥的方法管教犯錯的孩子

人的大腦有個特性,對習慣性的東西常常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比如,當父母第一次大聲責罵時,孩子「如你所願」能被嚇哭,但是次數多後,他就習慣了,每次被罵的時候注意力都是遊離的,他根本沒有在聽,所謂「入鮑魚之肆,久聞而不知其臭」。因此管教孩子要言出必行,說到做到,威脅的次數多了,也就沒有效了。

當孩子被大聲嚴厲責罵時,人一緊張,大腦會自動轉入逃生機制,他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如何逃過一劫,父母就白費脣舌了。此外,模仿是孩子的天性,父母大聲吼孩子,將來孩子在外面也會大聲吼別人。

人都有好奇心,越是聽不清楚的,越會注意去聽。因此,要孩子注意聽你說話,不必大聲吼,只要引起他的動機,你越不要他聽見,他越會注意聽。其實最好的溝通方式是身教,因為太小的孩子還不能說理,當大人做給他看時,他便自然會學進去。

※總在孩子面前說爸爸/媽媽的不是

「你爸爸是懶惰、不負責的人,你以後不要像他一樣!」

「你媽媽死愛錢,你以後不要像她一樣!」

「你媽媽愛嘮叨,你以後不要像她一樣嘮叨!」

「你媽媽都不顧家,你以後千萬不可以像她一樣!」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肯定會出現這些行為:懶惰、不負責、死愛錢、愛嘮叨、不顧家。為什麼?因為他心裡強烈需要和他的父母連線,但是有關他爸爸/媽媽的資訊卻全是負面資訊,他當然只能跟這些資訊連線,做出相同的行為來滿足與爸媽連線的歸屬感。

「你和你爸爸一樣講義氣!」

「你和你爸爸一樣很孝順!」

「你跟你媽媽一樣很有愛心!」

「你跟你媽媽一樣做事很認真!」

不只是稱讚孩子,重點是稱讚孩子「像爸爸」「像媽媽」的地方,透過這種方式,孩子會朝好的資訊方向與爸媽連線,心中對歸屬感的渴望也會得到滿足。

※強迫孩子把自己喜愛的東西分享給別人

大多數的父母喜歡教育孩子學會分享,有意引導孩子與別人分享自己的玩具、零食、繪本等東西。父母覺得教會孩子擁有樂於分享的美德,不僅有益於孩子未來的思想成長和社會交往,還能在外人面前呈現出家長對孩子的良好家庭教育。

而孩子的世界中是無限的單純與透明的。父母總是在送孩子禮物或是給他們買玩具、衣服的時候說,這是你的!卻又在希望他們分享的時候說,你不可以獨佔,應該拿出來和小朋友一起享用。這是什麼邏輯?孩子們怕是早已鬧不清什麼是「我的」,為何「我的」一定要變成「大家的」!這是我最喜歡的,如果其他小朋友不愛惜弄壞了怎麼辦?如果不還給我了怎麼辦?

父母往往忽視了孩子這些心理獨白,而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強迫孩子的意願,用「乖孩子」、「壞孩子」來**他們的情緒。

換位思考一下,試想,如果我們省吃儉用好久買到了一個新包包,又有一個人蹦出來說是朋友就要一起分享,我們會是什麼感受?如果我們買來一臺單反相機,自己珍愛得不得了,朋友跑過來說借他帶出遊玩幾天,我們會否捨得?

**尚且做不到的事情,又何必去打著「分享是種美德」的旗號去強迫一個孩子呢?我們強迫孩子分享的時候,到底是教會了他們道理,還是自以為是的替他們擅作了主張?

如果是孩子並不是太在意的東西,父母可以鼓勵孩子分享。

如果孩子強烈表達自己的喜好,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如何恰當禮貌地表達自己拒絕分享。教會孩子如何合理、優雅的說「不」。

為了教育熊孩子,你做過的最後悔的事情是什麼

有了孩子之後才發現,自己和老一代人在教育孩子上總是會有很多觀念上的不同。我記憶最深的一次就是因為孩子教育的問題,我把婆婆給傷害到了。我家孩子吃飯一直有個還毛病,就是喜歡留一口飯。就這麼問題我已經糾正他好多次了,有段時間好不容易改過來了。結果有一次我出差幾天,回來發現孩子這個壞毛病怎麼又回來了。我看到...

被孩子「催生」的父母,是什麼感受

隨著二胎政策的開放,很多人都加入了生二胎的陣營,而有一大批年輕人,依舊在堅持著自己的觀念和想法,堅決不生二胎,但是不免被各種親戚 朋友 老人開始催生。這並不是可怕的,最可怕的是,連自己的孩子也加入了 催生 的陣營。對妹妹的 渴望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都會有一些幻想,比如有一個妹妹或者弟弟。可能孩子的...

被父母打罵長大的孩子是不是脾氣都很暴躁

由於孩子模仿性很強,往往從父母那裡學會了 以暴制暴 學會了 打人經驗 染上了暴力行為。很多未成年人暴力犯罪都是孩子常年受父母暴打的陰影所致,有研究表明,男孩成年後虐待女性的可能性要比正常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大,犯罪率高 女孩則容易性犯罪。1 懦弱 如果孩子經常被父母打罵,時間一長,孩子見到父母就會立刻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