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月餅曲奇
□由於中國的建築物以木頭為主要材質,所以地面上的古國景象很難被保留住,但在地面以下卻還有另一個世界。
大約在公元前2世紀中葉,石室墓在中國開始出現。實際上,木構的宮殿和石室墓的建造是中國古代建築史上兩條並行發展的線索。
西漢一代留給今天的人們最深刻的印象也許就是數不清的古墓,以及同樣多的遺憾。
在陝西渭河的北岸,分佈著9位西漢皇帝的陵墓,其他貴族墓葬一共500多座,它們中的很多都曾被盜墓賊光顧。
今天看這些皇帝的陵區,顯得有些荒涼。實際上,當年的陵園裡面有很多建築,祭祀用的寢殿、便殿和廟宇,還有幾千名常備工作人員住的房子。寢殿一般直接建在封土上。
漢陽陵博物館副館長王保平介紹說:當時史書明確記載,為了修陵,他把東方豪強、達官顯貴,還有南方的一些官僚貴族,都遷徙到這陵邑里居住,也是當時相對一個穩定國家的舉措,像當時的長陵有25萬人左右,茂陵住了有28萬人左右,陽陵我們推測也有十多萬人,所以說是一座中小的比較繁華的城市。
但是,好景不長。西漢末年,農民起義軍佔領首都長安,公然盜掘皇陵。在這兵荒馬亂的歲月中,下一個朝代東漢的開國皇帝劉秀看到了這種慘痛的景象,他在即位後命令廢止陵邑制度,提倡薄葬,同時,也廢除了煩瑣的祭祀活動。
原來建築在封土上的豪華寢殿被搬了下來,在墓園中專門建築房屋,進行日常祭祀。
但是,這並不是中國古墓歷史的主流。
□到公元7世紀唐朝建立後,皇帝陵墓的建造又開始了氣派莊嚴,唐朝的皇陵一般建在山中,依託山體的自然形態,營造出皇家的威嚴。
唐朝皇陵中儲存最完整的一座是乾陵。
乾陵的主人是唐太宗的兒子李治和他的妻子武則天。和中國其他陵墓不同的是,這座陵墓的兩位主人地位完全顛倒了———妻子的名聲遠遠超過丈夫,乾陵總是被人們說成是武則天的陵墓,而不是唐高宗李治的陵墓。
也正是這位雄才大略的女人用自己的陵墓完善了中國的陵寢制度。
乾陵位於梁山上,以山為陵,海拔1049米,規模巨集大,氣勢雄偉。南側兩座山峰較低,像天然的門戶,襯托出陵墓的雄偉。神道從兩峰之間直通地宮墓門,長約4公里,兩旁放置著石像,象徵文武**。
乾陵的陵園面積有240萬平方米,當年建有378間宮殿樓閣,但歷經戰亂,都被毀掉了。
如今,乾陵的地宮仍舊在安睡中。
乾陵博物館講解員介紹說:我們進行考察以後,發現墓道口封得非常嚴密,全部是用長方形的石條封的,一層400多石條,一共有39層石條,要想進墓門的話,你先要把幾千塊石條拿開,才能看到門,有多少道門才能進入陵寢,誰都不知道。但是這幾千塊石條很難拿開,因為石條橫排,兩個兩個的左右中間,用一種八字形的鐵的那種細腰栓板,以榫卯的方式,把左右兩個卡住了,然後每上下三個**再打上洞,然後用鐵棍把三個三個串起來,所以,幾千塊石條,左右和上下是固定死的,每層石條之間剩下的縫隙,再把熔化的鐵錫汁灌進去,因為這座山本身就是一座石灰岩的山,唐人把山掏空開啟了,然後又與山封成了一個堅固的整體,石條的外層再用沙土掩蓋。
唐朝滅亡後,中國陷入**狀態。一個名叫溫韜的武官,率領手下的兵丁掘開了十幾座唐朝皇家的陵墓,發了一筆橫財,之後便驅動數萬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挖掘乾陵,但這一次,出現了奇怪的事情。
據說溫韜來挖乾陵的時候,遇到雷電大雨,他認為是上天對他的懲罰,一種威懾,一種警告,乾陵就沒有被盜掘。
不論傳說是否真實,乾陵被幸運地儲存了下來。
接下來的中原王朝宋朝的帝王們就沒有這麼幸運,他們的陵墓大部分被毀壞了。 □人們只有在中國的西北地區,還能看到宋朝時一個地方政權的國王陵區,被人們稱為「東方金字塔」。
從公元11世紀到13世紀,中國西北地區被一個叫西夏的王國統治。這個王國的首都就在今天的銀川。
銀川郊區的賀蘭山腳下,儲存著西夏國王的陵墓區,但是這裡的景象看起來有些奇怪:一片荒蕪的沙野上,奇蹟般地佇立著上百個或圓或方的黃土堆,其中有些土堆的樣子和古埃及的金字塔有幾分相似,人們把它們叫做「東方金字塔」。
它們曾讓人們感到困惑,這些土堆究竟是什麼用途呢?經過多年的考古發掘和研究,考古學家們有了比較確切的認知。
寧夏博物館原館長鍾侃介紹說:土堆裡面是實心的,都是用土沙或土石把它夯實的,可是,它的外表每一層,都出來一個平臺,都往外出簷,另外它是八角型的,實際上它就是一座塔,也就是它外觀上和塔應該講非常近似,所以我們叫它陵塔,每一層平臺上面,還可以看到留下少許殘留的當時的簷,就是塔簷上面覆蓋那個瓦的,現在還殘留在那上面。
神祕的「東方金字塔」終於露出了當年的模樣,原來,它的外形像一座金碧輝煌的大佛塔。作為陵區中最高大的建築,陵塔彷彿沉默的衛士,俯瞰著整座陵園。
但是,這些曾經輝煌的陵區後來被蒙古人的鐵蹄摧毀了。無數次的劫難、戰爭仍舊無法阻擋人類對權力和財富的野心。
□朱元璋不僅有效地統治了當時世界上最龐大的帝國,而且對女皇帝武則天修訂的傳統陵寢制度進行了重要改革。
公元14世紀,當歐洲還處在黑暗的中世紀時,中國歷史上又一個強盛的王朝明朝建立了。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是一個曾經當過僧侶和流浪漢的下層平民,但是他當上皇帝后,氣魄也非同凡響。
這位皇帝的墓葬明孝陵如今還沉睡在風景秀麗的南京郊區。
後來,朱元璋的子孫把都城遷到了北京,有13位皇帝埋葬在北京郊區,因此叫十三陵,這也是當今世界上儲存最大、保留最完整的皇帝陵墓群。
十三陵承襲了朱元璋陵墓的規制。
在十三陵區之內,有一條超過7公里的「總神道」,一組由24座石獸和12座石人組成的石雕群嚴肅莊重地排列在道路兩邊,似乎在恭候皇帝的靈魂通過。
雖然陵墓建築還是十分豪華,不過,講究實際的朱元璋在保證了皇家威嚴的前提下,去掉了前代的很多繁文縟節。從前祭祀用的寢宮不見了,那種耗費人力物力的日常供奉不再存在,服侍的人員也減少了很多。
從此,中國皇家的陵園制度不再有更多的變遷,就像當時的中國社會,基本進入了穩定發展的軌道。
□公元17世紀,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王朝清朝替代了明朝,皇帝陵墓中的祭祀活動在清朝時又興盛起來。
無論在政治制度,還是陵園制度上,清朝基本沿襲了明朝的規則,而且比明朝更加遵守中國古代的禮儀制度。
和前代所有帝王陵區都不同的是,清朝皇家的陵園被分割在兩個地區,一個位於北京東面的河北省遵化市,叫東陵,另一個位於北京西面的河北省易縣稱西陵,兩個陵區之間相隔300多公里。
清朝最初選擇的皇家陵區在東陵,但是清朝的第四位皇帝雍正帝卻出人意料地找了另一處風水寶地作為自己的墓地,也就是西陵。
雍正帝的做法讓後人產生了很多疑惑,至今仍舊眾說紛紜。
但不論這位皇帝真實的想法是什麼,清陵從此分為東西,雍正帝的兒子乾隆即位後,覺得父親的做法不太對,但是又沒辦法,只好增加了一個規定,以後父子兩代不葬一地,相間於東西選址建陵。
在皇家的制度變來變去之間,龐大的清帝國一步步地走到了輝煌的盡頭。
最後一個皇帝溥儀登基時只有3歲,6歲時就宣告退位了,而皇帝陵墓的歷史也就徹底結束了。
當今天的人們流連觀賞一座座古墓時,被吸引的往往是墓裡出土的珍稀文物。 早在公元前的中國,就出現了專門從事墓葬營生的工匠。這些工匠中,有石工、木工、漆工、窯工、畫工以及專門從事製造明器的工匠。
墓中的飾物、器物、俑以及被王侯貴族墓葬普遍使用的寢、墓厥、墓碑、神道兩側的石雕、華表、石望柱等等,都印刻著人類進步的足跡。古墓因為有了它們而不再幽暗和陰森,文明和智慧的光芒也照亮了地下的世界。
人類文明史昭示著後人,靈魂並不存在,權力和財富是虛幻的假象,只有人類的創造力,才會不朽。
2樓:匿名使用者
埋在土裡 和山裡的啊
明清時代的墓葬有什麼特徵
3樓:離我遠點
陪葬品數量多且豪華。
從西漢中期以後,隨葬品中增添了各種專為隨葬而作的陶質明器,包括倉、灶、井、磨、樓閣等模型和豬、狗、雞等模型。到了東漢,明器的種類和數量愈多。這是中國古代墓葬在隨葬品方面的一次大變革。
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葬品主要是陶瓷、器皿、陶製模型、陶俑和鎮墓獸。隋唐五代時期,隨葬品以大量的陶俑為主。陶俑分為出行時的儀衛行列和家居時的家臣侍者兩大類。
宋至明代,隨葬品以實用物品和珍寶為主,包括陶瓷器、金銀器和玉器等。
4樓:天天天藍
1、明、清時期多灰砂墓;明清以前多土坑墓、磚室墓。
2、葬具多為木棺,也有甕棺、陶棺、石槨、石棺;有的因各種原因,下葬後又將死者遺體挖出來重新裝棺或裝在陶罐裡,移到別的地方埋葬,俗稱移(遷)葬,又叫二次葬。
3、葬具多為陶罐,俗稱骨罈。
4、墓葬多有隨葬品,明、清時期,盛行薄葬,陪葬品很少,以實用物品和珍寶為主,包括陶瓷器、金銀器和玉器等。
明、清以前多以生活用具、生產工具陪葬,有的有專門用作陪葬的明器,如漢墓**土的陶屋、陶灶、陶片、陶豬等。
5、明、清時期的墓多數有碑,易於識別。
墓葬的型式風格
1、普通墓
普通墓最為常見,即地面用石板鋪就,墓穴在中間,墓穴後樹石碑,後方和兩邊用石板圍起,成為一塊半封閉的墓地。人們看到的一排排兵營式墓即是。
2、草坪墓
草坪墓是不樹墓碑,不圍墓地,直接將套骨灰盒的石槨埋入地下,石槨上方蓋上石碑,石碑稍高出地面平鋪,上刻碑文,周圍種上綠草。整個墓地看上去是綠草一片。
3、藝術墓
藝術墓很多是根據死者的生平而專門設計的墓型,是藝術化與個性化的高度結合,文化品味很高,充分體現了家屬的一片深情和設計者的匠心。藝術墓特色鮮明,耐人尋味,深受喪家的歡迎。
4、壁墓
壁墓顧名思義就是安葬在巖壁上的墓位,還有一種稱呼叫塔墓,多數出現在港澳臺地區。隨著改革開放慢慢也被大家所接受,它的好處是能節約土地使用空間,並能集中管理殯葬事務,也方便喪家祭拜。
5樓:匿名使用者
墓葬俗稱山墳,古墓葬是清代以前的墓葬。古代葬俗因時代、地方的不同而有差異,有土葬、火葬、水葬等。常見的多是土葬。
明、清時期的墓多數有碑,易於識別;清時期九品官以上的墓較多,一般墓碑上刻有其官職;一經發現都要及時上報。
明清以前的墓則很難在墓地表面分辯出來,因此在開發推土過程中,必須特別注意。明、清時期多灰砂墓;明清以前多土坑墓、磚室墓。葬具多為木棺,也有甕棺、陶棺、石槨、石棺;有的因各種原因,下葬後又將死者遺體挖出來重新裝棺或裝在陶罐裡,移到別的地方埋葬,俗稱移葬,又叫二次葬。
其葬具多為陶罐,俗稱骨罈。
墓葬多有隨葬品,明、清以前多以生活用具、生產工具陪葬,有的有專門用作陪葬的明器,如漢墓**土的陶屋、陶灶、陶片、陶豬等;明、清時期,盛行薄葬,陪葬品很少,一般以裝飾物如玉器、金銀器為主。
明清代墓葬最大的特點,就是顯現了墓場構建佈局的民間石雕文化。石雕文化體現了各個朝代不同風格的社會民俗狀況以及民間工藝的文化內涵和匠心,是彌足珍貴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相互融合的載體資料。一是歷史見證,如墓 志銘,比較翔實地記載了墓主的姓名、籍貫,事蹟、仕宦、婚姻、親友、喪葬等,其中不少出自著名藝術家、書法家、文學家、史學家之手,如西棠新村子李氏趙太孺人墓碑就是清朝嘉慶年間中國著名書法家、四庫全書總纂之一的陳昌齊的作品。
清翰林檢討蘇其章的墓誌銘即為清乾隆年間名人劉墉的門生、舉人何斯懋的作品。這些墓誌銘石雕紋飾華美、書法精湛、文字洗煉、內容豐富、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學術價值。二是精美的工藝品,徐聞古墓石雕,有一種特定的品味,它把江淅、閩南、雷州地區的藝術作品熔於一爐,石雕的美術底本以及製作技巧,雕刻工藝精美絕侖,刀法嫻熟,線條酣暢 ,衝切得體,形象生動鮮明,寓意深刻感人,富有強烈的想象力和視覺衝擊力。
明清代墓葬吸收了我國東南地區古風水學說的佈局,在墓場的營造中糅進了古風民情,崇尚了古人「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是人生孺慕之誠」的風氣。採用了民間建墓工匠的組合標準,由「墓庭」入口到「手」的入深,分別為中三步,大太極等佈局,以墓前的欄杆望柱的柱數而定,望柱越多,墓場規模就越大。如墓前欄杆設定十枝望柱的屬大太極,設定四枝望柱的屬中三歩佈局。
明清時期傢俱的特點,明清時期傢俱特點都有哪些
明清紅木傢俱的風格和特點 傢俱 明代傢俱造型簡潔,結構合理,工藝精密,風格典雅,為傢俱的最高境界,明代傢俱一般不髹漆,只在外表施以透明的蠟,工藝簡潔而活潑,質樸,不但富有流暢,雋永的線條美,還給人以含蓄,高雅的意蘊美。傢俱 清代傢俱結構複雜,造型曲折,雕刻細膩,給人豪華尊貴,富麗堂皇,氣派的感覺。清...
中國古代國防的特點
1 國防含義 國防,就是國家的防務,是指國家為防備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裝顛覆內,容 等,保衛國家的主權 統一,領土完整和安全所進行的軍事活動,以及與軍事有關的政治 經濟 科技 外交 教育等方面的活動。2 中國古代國防 始於公元前21世紀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至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而終止,其間大約經歷...
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特點,簡述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特點。
科學作為客觀存在的事物,在我國很早就有,不過並沒有用科學這個名詞內,較早用的是 格致 一容詞。最初出於 禮記.大學 中的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至 明末天啟六年,出版了 空際格致 一書,內容是介紹亞里士多德的四元素說。到了清代,格致 成為對聲 光 化 電等自然科學部門的統稱。魯迅在 吶喊 自序裡說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