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新左右
端午習俗主要有扒龍舟、祭龍、採草藥、掛艾草與菖蒲、拜神祭祖、洗草藥水、打午時水、浸龍舟水、食粽、放紙鳶、睇龍船、拴五色絲線、薰蒼朮、佩香囊等等。
端午節是中國民間十分盛行的民俗大節,過端午節,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仲夏端午,是飛龍在天的吉日,以扒龍舟形式祭龍是端午節的重要禮俗主題,此俗至今在我國南方沿海一帶仍盛行。此外由陰陽術數及季節時令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端午習俗。
根據陰陽術數,午為陽,重午為至陽。古人把端午日午時,三午相重,視為極陽時分,最能闢陰邪。古人還把端午這天正好逢上夏至看作吉祥的年份,稱為「龍花會」,有「千載難逢龍花會」之說。
夏季是陰陽二氣相爭的時節,陽動於上、陰迫於下,午月純陽正氣,為陰邪所懼。夏季也是一個驅除瘟疫的季度,仲夏端午陽氣旺盛,萬物至此皆盛,是草藥一年裡藥性最強的一天,端午這天採的草藥祛病防疫最為靈驗、有效。由於端午日天地純陽正氣匯聚最利闢陰邪以及這天的草藥神奇特性,因此自古傳承下來的很多端午習俗都有闢陰邪與祛病防疫內容,如掛艾草、午時水、浸龍舟水、拴五色絲線辟邪以及洗草藥水、薰蒼朮祛病防疫等等習俗。
端午節,本是南方吳越先民創立用於拜祭龍祖、祈福辟邪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於上古先民擇「飛龍在天」吉日拜祭龍祖、祈福辟邪,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中原,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
相傳,屈原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詩篇。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自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但卻再也沒有撈到屈原的屍體。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
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2樓:小神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孃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
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 ;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
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絡在一起。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
望採納,謝謝!
3樓:晴天娃娃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昇至正南中天,是龍飛天的吉日,即如《易經·乾卦》第五爻的爻辭曰:「飛龍在天」。
端午日龍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其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節俗內容豐富。扒龍舟與食粽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這兩大禮俗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端午節,本是南方吳越先民創立用於拜祭龍祖、祈福辟邪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於上古先民擇「飛龍在天」吉日拜祭龍祖、祈福辟邪,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中原,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
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端午祭龍禮俗的形成與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干支曆法以及蒼龍七宿正處南中的天象有關。中國古代的星象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人很早開始就探索宇宙的奧祕,並由此演繹出了一套完整深奧的觀星文化。
據《春秋命歷序》:「天地開闢,萬物渾渾,無知無識;陰陽所憑,天體始於北極之野…日月五緯一輪轉;天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儀,作干支以定日月度。」上古時代人們定天之象、法地之儀,根據日月星辰的執行軌跡和位置,將黃道和赤道附近的區域分作28組星宿,俗稱「二十八宿」,按東南西北四方各分為七宿,即為「四象」;在東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象,即蒼龍七宿。
蒼龍七宿的出沒週期與一年四時週期相一致,春季於東方抬頭,夏季於南方騰昇,秋季於西方退落,冬季隱沒於北方地平線下。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高懸於正南中天。
端午節的來歷與習俗
4樓:地下水汙
關於端午節的來歷,影響最深的主要有以下兩種說法:
一,源於紀念屈原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五月初五日屈原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楚國百姓哀痛異常,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的拿飯和雄黃酒灑入江中,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二,源於紀念伍子胥
關於端午的由來,如果從時間和史籍上考證,則首推紀念伍子胥說。伍子胥,名員,春秋時期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
吳王死後伍子胥建議其子夫差滅越國,可夫差不聽後又聽信讒言將伍子胥賜死,將於五月五日投入江中。
端午的主要習俗:賽龍舟、食粽、佩香囊、懸艾葉菖蒲。
5樓:宗介的金魚波妞
端午節的起源歷來眾說紛紜,至今仍有爭論。概括起來有六種說法:一說是祭奠龍的節日,二說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三說是紀念春秋時代晉國忠臣介子推,四說是紀念春秋時代吳國大將伍子胥,五說是紀念會稽孝女曹娥,六說是起源於五月五日的惡月惡日的俗忌。
端午節人們會通過划龍舟、包粽子等熱鬧的方式來慶祝。端午小孩還會佩戴香囊,有避邪驅瘟的功效,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
6樓:邢文彬景伯
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蚊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
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西漢的「梟羹」。《史記》「武帝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
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並沒有持續下來。銼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
一直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食品。《風土記》:「五月五日,與夏至同,……先此二節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雜以粟,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
同時又有另一種端午節食,稱為「龜」也只在晉朝曇花一現,隨即銷聲匿跡。只有《風土記》中稱為「角黍」的粽子,因為附會在屈原的傳說上,千百年來,成為最受人歡迎的端午節食。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
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7樓:李志活
端午節是我國重要傳統節日。時在夏曆五月初五。因此日又稱端
五、重五、端陽,故亦稱「端午節」、「重五節」、「端陽節」。因是節正值夏季,又是夏季最大節日,故稱夏節;節日中有用蘭湯林浴之舉,故又稱「沐蘭節」、浴蘭節;節俗活動中有裝飾小兒女及請嫁女歸寧之俗,故又稱女兒節,按陰陽家之說,是日稱天中、朱明,故亦稱天中節;在道教則為五臘之一的地臘;晚近以來也稱詩人節,是抗戰時期的文化人為紀念屈原而確立的。此外尚有蒲節、五月節、棕包節、龍船節、女媧節的稱謂。
端五節的**有諸種說法。一說源於夏、商、週三代的夏至習俗;一說起源於惡月、惡日之說。這兩種說法可以解說端五節闢五毒、浴蘭等節俗,為端五節部分節俗的信仰基礎。
聞一多以吳越民族圖騰祭解說賽龍舟等俗。最為流行的端五起源說是漢末以後逐漸定型的紀念屈原說,且已逐漸被人們認可。屈原為戰國時期的楚國人,生於湖北秭歸,少有抱負,決心革新政治,曾任僅次於宰相的左徒之職,後楚懷王聽信讒言,放逐了他。
公元前278年的五月五日,屈原投入汨羅江自盡,包粽子及賽龍舟之俗即為紀念屈原而來。在民俗傳說中,端五節還和介於推、伍子胥、曹娥、陳臨等歷史人物有關。
端五節的活動很多,有闢五毒、賽龍舟、食粽子等。闢五毒之俗儀節很多。最初的方法是浴蘭驅瘟,屈原《楚辭》即有「浴蘭湯兮沐芳華」的句子,《大戴禮記》亦云:
「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艾和菖蒲也是除毒用物,屆時人家多采摘作艾人、艾葉符、蒲人、蒲劍等懸掛在門首或插在屋內或身邊,用以除毒。《荊楚歲時記》雲:
「五月五……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雲:「端午刻蒲劍為小人子,或葫蘆形,帶之辟邪。
」此外,還有做艾虎、艾糕及艾酒、富蒲酒之俗,《荊楚歲時記》雲:「端午,以菖蒲生山潤中一寸九節者,或鏤或屑,泛酒以闢瘟氣」,《遼史·禮志·嘉儀》亦云:「五月重五日,午時,採艾葉和棉著衣,」……君臣宴樂,渤海膳夫進艾糕」。
又有喝雄黃酒及給小孩。畫額之俗,也有做五毒符、戴五色縷、穿。五毒背心等俗。
與闢毒相應,尚有采百藥、捕蟾等採製草藥的習俗,以及鬥草、踏百草等娛樂活動。端五節最主要的節俗活動是食棕子和賽龍舟之俗。俗傳屈原死後,當地人民曾划船奮力搶救,也有拋米飯於河中餵食之舉,相沿而成龍舟競渡及包食棕於的習俗。
《荊楚歲時記》雲:「按五月五日競渡,俗傳為屈原投汨羅日,人傷其死,故並命舟揖以拯之,至今競渡是其遺俗」,又云。「屈原以夏至赴湘流,百姓競以食祭之。
常若為墳龍所竊,以五色絲合柬葉縛之。」後世的粽子自唐宋時已經有許多花樣,如筒粽、益智粽等,且不僅自家食用,也用以饋贈親友;不僅在端五吃,也成為一種流行的夏令食品。龍舟競渡則發展出不同的風格來,荊楚等地以勁力競技為主,蘇杭等地則以畫舫弋遊為主。
除廣大漢族地區以外,邊疆少數民族也多過端五節。蒙古族有端午打大圍之舉,故亦稱是日為端午獵日。拉祜族端五要種樹種竹,相傳這天是撒在地裡的包穀種子脫離穀殼的日子,也是種植樹木最易成活的日子。
此外,還要準備灑肉,宴請親朋好友。布依族每年端午節時;各家懸菖蒲、艾葉於大門兩側,人們把雄黃、菖蒲、艾葉、三角楓等裝在香袋裡繫於胸前。俗說此舉可避邪祛病。
這天人人要喝用雄黃、大蒜、姜、蔥泡成的雄黃灑,或吃用雄黃酒泡過的大蒜,預防痢疾和其他疾病。節日裡,還用雄黃酒噴灑房屋四周,或在牆角灶邊撒上雄黃粉,以防蛇、鼠、蚊子和臭蟲肆虐。節日,各家包各種粽子,如獨具清熱解毒功效的羊耳艾萊粽,既助消化又易存放的草灰粽等,作為節日三餐的主食。
貴州荔波縣城關一帶,每年端午節時還要舉行爬山、校草馬、賽龍舟、搶鴨子、搶綵球等傳統文娛活動。滿族過五月端五是為了祈福禳災。相傳很久以前,天帝派人下凡體察民情。
五月初五,天帝的使臣扮成賣油翁吆喝道:「一葫蘆二斤,二葫蘆三斤。」大家爭先搶購,只有一個老頭不僅不買,還告訴老翁帳算錯了。
等油賣完,老翁尾隨那個不買油的老頭,說:「你是好人,今天晚上瘟神降瘟災,你在自已房簷上插上艾篙,可以躲過瘟災。」者頭聽後就挨家挨戶告訴所有的人,家家插上艾蒿,瘟神無法降溫災,人們都得救了。
五月端五滿族講究房簷上插艾蒿以防病,還講究到郊外踏露水,據說用這天的露水洗臉、頭和眼,可以避免生瘡癤、鬧眼病。水族端五節有吃素的習俗。據傳水族的遠祖從江西遷到貴州三都地區,在此開荒種地,創家立業。
某一年的秋後,遠祖的四個兒子來探望,遠祖上樓取肉款待他們時,不慎失足墜樓而身亡。自此以後,水族從端節的第一天開始,只准吃素,直至端節結束後才能吃葷。納西族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日清晨,家家要吃糖棗糯米飯,喝雄黃酒。
門前插白蒿、三根菖蒲及兩根大麥穗。長輩要給十五歲以下的孩子繞扎五色棉線,稱「續命線」。男孩繞左腕,女孩繞右腕。
續命線需戴一個月的時間,等到六月二十七日火把皆最後一天才解下燒掉。節日裡,集市上還擺設藥攤,**各類名貴藥材。婦女們則繡織小香包、小錢包、布娃娃、扇套、筆套等手工藝品。
此外,其他少數民族也多過端節。現在,我國大部份地區和民族仍然視端午節為主要節日,活動以食粽子及龍舟競渡為主,而迷信活動則多被革除。
端午節的習俗,端午節的來歷 習俗
這裡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 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 筒粽 的由來。為什麼後來又用艾葉或葦葉...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左右),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50字左右)
端午節介紹 端午節,我國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吃粽子,賽龍舟 掛菖蒲 喝雄黃酒等等。端午節是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多種傳說,但是在漫長的選擇淘汰中,紀念屈原的傳說流傳最廣,最得人心。其志潔,其行廉 從司馬遷對屈原飽含深情的敘述開始,屈原忠貞愛國的形象在歷代文人的敘述中越發高大。漢...
端午節的習俗,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是什麼
各種食俗 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西漢的 梟羹 史記 武帝本紀 注引如淳言 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 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並沒有持續下來。銼是端午的主角 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一直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食品。風土記 五月五日,與夏至同,先此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