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賬面價值大於計稅基礎,然後就有遞延所得稅負債

2022-01-08 08:09:36 字數 5363 閱讀 2288

1樓:東奧會計

遞延所得稅負債是由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產生的,對於影響利潤的暫時性差異,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負債應該調整「所得稅費用」。例如會計折舊小於稅法折舊,導致資產的賬面價值大於計稅基礎,如果產品已經對外銷售了,就會影響利潤,所以遞延所得稅負債應該調整當期的所得稅費用。

如果暫時性差異不影響利潤,而是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則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負債應該調整資本公積。例如可供**金融資產是按照公允價值來計量的,公允價值產升高了,會計上調增了可供**金融資產的賬面價值,並確認的資本公積,因為不影響利潤,所以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負債不能調整所得稅費用,而應該調整資本公積。

參考資料

2樓:金劍走偏鋒

資產賬面價值大於計稅基礎要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資產賬面價值大於計稅基礎形成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在轉回期間將增加企業的應納稅所得額和應交所得稅,導致企業經濟利益的流出,在其發生當期,構成企業應支付稅金的義務,應作為負債確認。比如:一項固定資產,當前計提折舊低於稅法規定的標準的,賬面價值大於計稅基礎,在未來期間計提的折舊就會大於稅法規定的金額,需要多繳納企業所得稅。

3樓:紫夢

賬面價值是指會計上賬面上的價值,計稅基礎是指稅法的。兩者之間會產生差額就會出現遞延所得稅負債或是遞延歲的稅資產。當計稅基礎大於賬面價值時就是遞延所得稅負債,否則就是遞延所得稅資產。

比如:貸款時支付的利息費用,在會計上計入了財務費用,計算利息時允許扣除,稅法上利息費用不得在計算利息時扣除。這樣會計上就會少繳稅,稅法要求的稅比會計的多,即

當計稅基礎大於賬面價值時就是遞延所得稅負債。

資產的賬面價值大於計稅基礎形成遞延所得稅負債,賬面價值小於計稅基礎形成遞延所得稅負債;負債與之相反

4樓:匿名使用者

其實計稅基礎就是按照稅法的規定對資產和負債進行計量時得出的資產和負債的價值,比如固定資產,如會計上用雙倍餘額計提折舊,而按稅法規定可能按直線法計提,這時固定資產按稅法規定的直線法計提折舊後的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就是該固定資產的計稅基礎,負債從道理上來說是一樣的,但理解起來更抽象一些,對於這類問題,建議你將幾種存在暫時性差異的資產和負債多看多體會,不僅要知道會計的規定,更要知道稅法的規定,,特別是關於稅法計算所得稅的原理和規定,這樣理解這個問題可能會容易一些

無形資產的賬面價值等於計稅基礎需要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或遞延所得稅負債嗎?

5樓:芥末留學

按照資產計稅方法:資產的計稅基礎=資產的賬面價值-以前已稅前列支的金額=將來可稅前列支的金額

資產的賬面價值小於計稅基礎,就相當於資產的賬面價值小於該資產將來可稅前列支的金額,差額形成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確認為遞延所得稅資產,反之則為遞延所得稅負債.一個是資產賬面價值大於計稅基礎是遞延所得稅負債。

1.相反的是資產賬面價值小於計稅基礎是遞延所得稅資產2.或者負債賬面價值小於計稅基礎是遞延所得稅負債3.或者負債的賬面價值大於計稅基礎,就是遞延所得稅資產。

6樓:天蠍座_做自己

不需要,這種情況下,原來針對減值計提的遞延,已經隨著納稅調整無形資產攤銷 金額轉銷完成。期末遞延所得稅資產為零

所得稅 遞延所得稅負債 如 資產的賬面價值 大於 計稅基礎 為什麼確認為遞延所得稅負債??

7樓:苦珍

恩,我給你舉例吧。

這裡有2個技巧問題,一個是資產賬面價值大於計稅基礎是遞延所得稅負債。

(相反的是資產賬面價值小於計稅基礎是遞延所得稅資產)(或者負債賬面價值小於計稅基礎是遞延所得稅負債)(或者負債的賬面價值大於計稅基礎,就是遞延所得稅資產。)你對比一下,記住一個,其他3個就都記住了。。

2給你舉例。

負債的賬面價值小於其計稅基礎時,產生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

比如說:企業要保修一樣貨物,預計負債是100萬(列入銷售費用),這就是企業的負債的賬面價值就是100萬了,但是稅法規定必須要實際發生時才能確認這樣負債。

也就說計稅基礎為0.

負債的賬面價值為100.

這裡說的是賬面價值大於計稅基礎,因為你這100萬當年是要交稅的對吧,不能從應納稅所得中抵扣的,但是允許你以後實際發生了抵扣,自然以後就可以少交,少交了,就是你資產,就是遞延所得稅資產了。

你反過來。

如果是賬面價值小於計稅基礎,就是遞延所得稅負債了。

8樓:匿名使用者

資產的賬面價值大於計稅基礎是遞延負債,負債的賬面價值大於計稅基礎是遞延資產。

資產的賬面價值小於計稅基礎是遞延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小於計稅基礎是遞延負債。

9樓:王司徒與趙司馬

企業今年發生虧損,稅法允許用今後五年的應納稅所得額彌補虧損,如果發生虧損當年估計以後有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彌補當年的虧損,應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衝減當期所得稅費用。以下題為例:

a企業06年虧損600萬,07—09年應納稅所得額分別為200萬,200萬,100萬,企業所得稅稅率為25%,則虧損當年分錄為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 150萬

貸:所得稅費用 150萬

07年分錄為:

借:所得稅費用 50萬

貸:遞延所得稅資產 50萬

08年09年分錄同07年

06年確認了遞處所得稅資產,減少了所得稅費用,使06年的未分配利潤增加了600萬*25%=150萬(因為不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的話未分配利潤將減少600萬,而確認了減少了450萬),面07年08年09年有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彌補虧損,則衝減己確認的遞處所得稅資產,增加當期所得稅費用。

我的問題是:

為什麼在發生虧損時要確認這筆遞延所得稅資產?這樣確認的意義為何?如果不確認的話,發生虧損時以虧損額直接衝減了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不行嗎?這樣有什麼不好呢?

答:舉個例子說明吧。

假設某企業,實現利潤700萬元,所得稅稅率25%,則:

應交所得稅 = 700 * 25% =

175萬元

淨利潤 = 700 - 175 =

525萬元

再假設,上述實現的利潤700萬元是分三年實現的,分別是:第一年發生虧損300萬元,第二年實現利潤500萬元,第三年實現利潤500萬元,則:

第一年:

應交所得稅

= 0淨利潤 = -300萬元

第二年:

應交所得稅 = (500 - 300) * 25% = 50萬元

淨利潤 = 500

- 50 = 450萬元

累計淨利潤 = -300 + 450 = 150萬元

第三年:

應交所得稅 = 500 * 25% =

125萬元

淨利潤 = 500 - 125 = 375萬元

累計淨利潤 = 150 + 375 =

525萬元

由上可見,上述兩者的最終計算結果是相同的。

再來看上述例子中的第二年和第三年。照理來說,兩年分別實現了相同的利潤500萬元,在所得稅稅率相等的情形下,兩年的稅後淨利潤也應當是相同的。但是,兩年的淨利潤卻偏偏相差了75萬元(450

- 375),究其原因,就是第二年實現的利潤在計算應交所得稅時,用以彌補第一年的虧損而使得應交所得稅稅額減少所導致,即,第一年虧損影響第二年應交所得稅減少額 =

300 * 25% =

75萬元。

為解決這一不盡合理的現象,所得稅會計應用而生,即在上述第一年發生虧損時,即確認「所得稅收益」(盈利時繳納所得稅,稱之為「所得稅費用」,相反,虧損時涉及的所得稅稱之為「所得稅收益」),該收益形成一項資產,一種未來抵減稅款的權利。於是:

第一年:

應交所得稅

= 0所得稅費用 = -300 * 25% = -75萬元,即所得稅收益75萬元

應增計的遞延所得稅資產 = 0 +

75萬元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 75萬元

貸: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 0萬元

貸:所得稅費用 75萬元

淨利潤 =

-300 + 75 = -225萬元

第二年:

應交所得稅 = (500 - 300) * 25% = 50萬元

所得稅費用 =

500 * 25% = 125萬元

應減計的遞延所得稅資產 = 125 - 50 = 75萬元

借:所得稅費用

125萬元

貸: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 50萬元

貸:遞延所得稅資產 75萬元

淨利潤 = 500 - 125 =

375萬元

第三年:

應交所得稅 = 500 * 25% = 125萬元

所得稅費用 = 500 * 25% =

125萬元

借:所得稅費用 125萬元

貸: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 125萬元

淨利潤 = 500 - 125 =

375萬元

可見,確認遞延所得稅的意義在於,使得企業各年之間實現的淨利潤保持平穩,避免因稅收政策的影響而導致各年間淨利潤水平的「不合理」波動。此外,確認遞延所得稅也使得企業確認的資產負債,更能合理地反映出企業的實際情況。

為什麼資產賬面價值大於計稅基礎,就是用遞延所得稅負債?

10樓:諾諾百科

賬面用來計算應該交多少,計稅基礎用來計算實際交多少。

賬面大於計稅基礎,本來應該交100,但是實際交了80,剩下的20沒交,以後是要補回來的,是應該納稅但是沒納稅的,所以屬於應納稅暫時性差異,所以是遞延所得稅負債。

因為資產總額是一樣的,只是某些固定資產的折舊方法不一樣,稅法是雙倍餘額折舊,企業一般用會計的是平均年限法,這樣就會產生差額,所以是前期少交,後期多交。

資產賬面價值大於計稅基礎要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資產賬面價值大於計稅基礎形成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在轉回期間將增加企業的應納稅所得額和應交所得稅,導致企業經濟利益的流出,在其發生當期,構成企業應支付稅金的義務,應作為負債確認。

比如:一項固定資產,當前計提折舊低於稅法規定的標準的,賬面價值大於計稅基礎,在未來期間計提的折舊就會大於稅法規定的金額,需要多繳納企業所得稅。

11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資產總額是一樣的,只是某些固定資產的折舊方法不一樣,稅法是雙倍餘額折舊,企業一般用會計的是平均年限法,這樣就會產生差額,所以是前期少交,後期多交!你上面所說的是在前期階段,所以你那個老師說,本期少交,以後多交

12樓:di弟

可以這麼想,便於理解。

賬面用來計算應該交多少,計稅基礎用來計算實際交多少。

賬面大於計稅基礎,你本來應該交100,但是實際交了80,剩下的20沒交,以後是要補回來的,是你應該納稅但是沒納稅的,所以屬於應納稅暫時性差異,所以是遞延所得稅負債。

這個說法並不嚴謹,但是我覺得應該可以幫助理解。

賬面價值與賬面淨值的區別賬面價值賬面餘額和賬面淨值的區別

淨值,是指固定資產原始價值或重置完全價值減去累計說明固定資產現在折舊額後的餘額。賬面價值是指按照會計核算的原理和方法反映計量的企業價值。一 賬面價值 賬面餘額 賬面淨值 是三個不同的概念。1 賬面價值是指某科目 通常是資產類科目 的賬面餘額減去相關備抵專案後的淨額。2 賬面餘額是指某科目的賬面實際餘...

下列事項中,會導致計稅基礎和賬面價值產生差異的有

可能會存在差異的情況有 1 固定資產,會計與稅法的處理的差異主要來自折舊方法 折舊年限的不同以及固定資產的減值準備的提取。2 無形資產,會計與稅法處理的差異主要來自於攤銷的年限 計提無形資產減值準備以及內部開發的無形資產。3 交易性金融資產,會計與稅法上處理的差異主要來自於公允價值的計算且其變動金額...

賬面餘額與賬面價值的區別

賬面餘額是指某賬戶的賬面實際餘額,可以不扣除與該賬戶相關的備抵專案 如累計折舊 累計攤銷 賬面價值都是減去計提的折舊 或攤銷 和減值準備後的金額 賬面餘額都是各自賬戶結餘的金額。賬面價值 與 賬面餘額 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賬面價值是指某科目 通常是資產類科目 的賬面餘額減去相關備抵專案後的淨額。如應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