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笙簫蕭蕭
清明節的由來與傳說: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關於寒食節,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兒子重耳,為躲避禍害,流亡出走。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便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給他吃。
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卻忘了介子推。有人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想起舊事,慚愧至極,派人去請介子推受賞封官。
可是請了幾次都不來。晉文公只好親自去,當到介子推家時,大門緊閉,不願見他,揹著老母躲進了綿山,晉文公便讓人上山搜尋,沒有找到。
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下令燒山,大火燒了三天三夜,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樹已經死了。
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好象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菸火,只吃寒食。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
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2樓:匿名使用者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節重要,因為清明及寒食節的日期接近,民間漸漸將兩者的習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間(581至907年),清明節和寒食節便漸漸融合為同一個節日,成為掃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節。
關於清明節的來歷150字
3樓:影雲社
清明節的來歷:
在春秋戰國時期,春秋五霸中,有一位叫晉文公,又名重耳,在他41歲那年,因為王位之爭,他被迫踏上了逃亡之路。在陪同的隨從中,有一位臣子叫做介子推,當他看到重耳滿臉疲憊時,偷偷從大腿上割了一塊肉做了碗肉湯給重耳喝,這讓重耳十分感動。後來,重耳登上王位,為了找到介子推,他做了一件傻事——放火燒山,結果沒想到卻燒死了介子推和他的母親。
從那之後,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將那一天定為「寒食節」,也就是現在的清明節。
4樓:難搞的網癮少女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
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
「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
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清明節融匯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清明節的節俗豐富,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5樓:嶽餅
清明節的來歷;
1、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
2、「清明節」的得名還源於我國農曆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後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
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後。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淨,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 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
3、冬至後一百零五天謂之寒食,從前這天禁火,冷食,故又稱「冷節」、「禁 煙節」。 民間傳說寒食是為了紀念春秋時的介子推被火焚於綿山, 晉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習俗在山西首先流行。
舊時寒食斷火,次日宮中有鑽木取新火的儀式,民間也多以柳條互相乞取新火。
6樓:
清明節源於商代時代,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清明節後雨水增多,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一時節萬物「吐故納新」,無論是大自然中的植被,還是與自然共處的人體,都在此時換去冬天的汙濁,迎來春天的氣息,實現由陰到陽的轉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之說,相傳起於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飢」一事,後逐漸清明寒食合二為一。唐代掃墓日期一般在寒食節,宋後移到清明。傳說中「寒食節」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來歷即是為紀念介子推「割股充飢」而不圖為報,最終在此被大火燒山而亡,綿山也因此又稱「介山」。
清明節還有許多失傳的風俗,如古代曾長期流傳的戴柳、射柳、打鞦韆等,據載,遼代風俗最重清明節,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鞦韆為樂,仕女雲集,踏青之風也極盛。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曆的四月五日,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及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7樓:匿名使用者
清明原是一個節氣的名稱,後來變成祭祖的節日是與寒食節有關係的。
傳說,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因為父親秦獻公去世,諸子爭位。他被趕出晉國。大臣以介子推為首的多人跟著重耳流亡十九年,生活困難。
有一次,重耳在吃個野菜湯時,感覺十分好吃,狼吞虎嚥的吃完,才感覺是肉的味道。就問**來的肉,有人給他說是介子推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塊給他吃。重耳頓時淚如雨下。
後來,重耳回國登位,史稱晉文公。
晉文公登基後,重賞跟他流亡的大臣,卻忘記了介子推。而介子推不圖權利,背上老母親上了棉山隱居。晉文公親自去請介子推,介子推不願下山當官,就躲避了。
晉文公就命人放火燒山,意思是逼著介子推下來,結果介子推和他的老母親,被發現燒死在一棵柳樹下面。並留下遺言「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晉文公後悔不已,下令,介子推去世之日為寒食節,家家不能生火吃涼食。
傳說晉文公第二年去祭拜介子推時,那個大柳樹發出了新芽,就賜名「清明柳」,以寒食節後一天為清明節。
通過幾千年的傳承,清明節與寒食節已經統一成了清明節,但是已經被賦予了更多的內涵。祭祖和踏青,成了重要的活動。據說,在山西介休(綿山所在地)等地,還留有寒食節的風俗。
8樓:辜韋
在春秋戰國時期,春秋五霸中,有一位叫晉文公,又名重耳,在他41歲那年,因為王位之爭,他被迫踏上了逃亡之路。在陪同的隨從中,有一位臣子叫做介子推,當他看到重耳滿臉疲憊時,偷偷從大腿上割了一塊肉做了碗肉湯給重耳喝,這讓重耳十分感動。後來,重耳登上王位,為了找到介子推,他做了一件傻事——放火燒山,結果沒想到卻燒死了介子推和他的母親。
從那之後,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將那一天定為「寒食節」,也就是現在的清明節。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是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4天。
是中國傳統節日,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
一般是在公曆的四月五日,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及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9樓:我是捕魚大亨
清明節的來歷150字作文一: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節重要,因為清明及寒食節的日期接近,民間漸漸將兩者的習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間(581至907年),清明節和寒食節便漸漸融合為同一個節日,成為掃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節。
清明節的來歷150字作文二:
在春秋時期有個晉文公 他的一個臣子在他落難時,割自己的肉來給他解飢,後來在文公成為春秋5霸的時候卻隱居山林,不要封賞。文公尋他的時候放火燒山,他寧死也不出來,後來在他死去的樹上,發現他留下的一首詩,主要是勸文公廉政的。最後一句是這樣的:
清明覆清明。故此,把那天定為清明節,全國都吃冷食。不得生火。
清明節的來歷150字作文三: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節重要,因為清明及寒食節的日期接近,民間漸漸將兩者的習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間(581至907年),清明節和寒食節便漸漸融合為同一個節日,成為掃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節。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清明節的來歷150字作文四:
清明,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曆書》:
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
望採納!
清明節的由來,清明節的由來20字
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 清明前後,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中元 上元 中秋。公曆的四月五日 端午 清明,清明之日不動煙火,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 立夏,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種瓜種豆 漸漸的,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 冬至和除夕之一,只吃涼的食品,但其節期很長,清明一到,有十日前八日後及...
清明節的來歷和意義,清明節的由來和意義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 行清節 三月節 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 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 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
清明節的來歷 意義 紀念方式,清明節的由來和意義
1 清明節的來歷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 墓祭 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2 清明節的意義 關於生命的意義。清明節是緬懷已逝生命,激發現有生命,紀念自己身邊的,自己親近的已逝的親人,感謝先人賜予我們生命的一個節日。清明節清明節又叫踏青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