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歷史題,一道高中歷史題

2022-02-08 17:51:46 字數 6208 閱讀 2233

1樓:回到唐朝去散步

選d,只有d正確

a 「鞏固原來的地區不對」,因為西周滅掉商朝後佔領了很多的新領土,分封制主要是對更加擴大了的領土進行控制的。

b 「分散」不對,諸侯王具有很大的權力,給予他們足夠的權力才能夠守住自己的侯國,鞏固統治。

c:分封制主要是政治措施,與徵收賦稅沒有必然的關係。

d:周王廣泛分封,給予諸侯王很大的權力,因此可以有效地鞏固周王朝在全國的統治,鞏固了政權。同時,可以有效的擴大疆域,因為諸侯有保護王室的義務,但是也可以開疆拓土,他的領地擴大了,就等於是天子的領地擴大了。

他代表天子去征服的土地都算作天子名下。

所以,選d。

2樓:匿名使用者

b、分散諸侯權利,使之無力抗衡**

3樓:匿名使用者

b正如人們說」一個拳頭的力量是強大的,當等他分開時,變成張開的手,他的力量就大大減弱「

***經常使用這種戰術跟國民黨反動派做較量!

4樓:

b,分封制只會加強諸侯權利!

5樓:

d最基本的出發點肯定是鞏固政權

6樓:

a原因:首先使用排除法可以去掉b選項,西周作為歷史上第三個奴隸制國家,還沒有進步到**集權制的封建社會。

c選項,西周時期,作為諸侯每年必須朝聖進貢所以此選項不予考慮d選項前半句是正確的,分封制確實意圖鞏固其政權,但後半句是錯誤的,原因是分封制是西周王朝鞏固統治的重要措施,是周人對被征服土地和人民實行統治的一種措施,也就是說,此政策是治國,而不是擴張。

a選項正確的反映了分封制的根本意圖

7樓:第四圖騰

當然選擇是d了

樓主你想想,b分封的是功臣和貴族、這些人的分封很容易產生割據不是麼,分封制只能加重地方上的諸侯勢力,不會削弱 c這個明顯不是主要目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我要什麼東西還用你進貢,乖乖給我去找就是了!

ad兩個選項有重疊部分——鞏固疆土、有衝突部分——原來控制的疆土還是新納的邊地

明顯是d嘍~

8樓:

d西周初期分封是為了,鞏固西周政權。

一般是這幾種情況:

一、商朝的貴族,皇室的安撫:如宋國就是封給商朝的微子,因為宋國所處的位置就是商朝的舊地,便於控制當地的商朝遺民。在這之前還有商紂王的兒子武庚也是相同情況,只是後來因為造反被滅了。

二、遺留下來的一些部落:如當時的越國,虞國等地就是自古以來就在這裡的部落,周天子沒有消滅他們,只是重新承認他們的地位。

三、功臣安撫:最著名的莫過於姜太公分封於齊國,首先是安撫功臣,其次也是為了便於控制山東地區,畢竟當時生產裡不發達,從鎬京到山東過於遙遠無法很好的控制。除此以外還有召公分封於燕國

四、周天子的子弟:除了上述情況之外,還有一些是周人自己打下來,但是還是他遙遠了無法控制的地方,就會派一些周天子的親戚。如唐叔虞是周成王的弟弟被封到了晉國,周公的兒子被封到了魯國等等。

綜上:西周初年只是為了在周天子無法控制的地方封一些諸侯來進行管理。用來加強自己對這塊土地的控制。

但是到後來由於周天子闇弱,西周政權腐化,再加上各個諸侯坐大坐強,才最後變得周天子再也無法控制這些諸侯。導致春秋戰國時代的產生

一道歷史題

9樓:溪劉

韓非是法家,去法制園地

孫武是兵家,去軍事天地

孔子和孟子都是儒家,但孔子提倡有教無類,孟子提倡兼愛非攻,所以孔子去教育觀察,孟子去自然與環境

10樓:寶琬

可以試著對號入座:

韓非——法制園地

孫武——軍事天地

孟子——自然與環境

孔子——教育觀察

11樓:匿名使用者

韓非法制園地 孫武軍事天地 孔子教育觀察 孟子自然與環境

12樓:

孫武去軍事天地 韓非去法制園地 孔子去教育觀察 孟子去自然環境

13樓:匿名使用者

韓非法制園地,孟子自然與環境,孫武軍事天地,孔子教育觀察

一道歷史題~

14樓:匿名使用者

比如 造船~~~ 瓷器~~~ 紙幣的出現等等~~&………………

15樓:ginny·幻彩

活字印刷術,火藥的廣泛使用,指南針

16樓:局舒狄採文

說明了早期的羅馬法仍然具有一定的野蠻和殘酷性。

《十二銅表法》作為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它限制了貴族的專橫,打破了他們對法律知識的壟斷,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平民的利益。《十二銅表法》是羅馬成文法發展史的起點。

17樓:步凡赫連玉龍

說明了唐朝文化繁榮的特點

如何稱謂

玄奘:普度眾生的得道高人

鑑真:中華文化的傳播者

敬佩他們的什麼精神

不怕路途艱苦的執著精神

一道高中歷史題

18樓:匿名使用者

從題意並不能看出關於封建等級制度的內容。只能看出皇權的尊貴和高高在上。所以選b。

做題應該結合題意,不應主觀臆斷。

19樓:傷無止境

我想說我這個星期才考過這道題。。 這道題的重點是封建等級森嚴是指分封制的特點,而這題無體現分封制。 都是假象阿 苦比的孩子。

20樓:猴麵包樹

這跟等級沒什麼關係吧,它主要講的是皇帝,當然跟皇權有關了

21樓:匿名使用者

和皇帝隔了個臺階,不可逾越嘛!

22樓:匿名使用者

很簡單啊陛下:顧名思義,臺階的下面,任何人不得超越。問題不能直接反應等級制度森嚴

23樓:允天祿

「陛下」的稱謂說明自己雖然在與對方說話但自己事實上是沒有這個資格的,也就是說是在強調「陛下」是至高無上的。

24樓:

a所謂等級森嚴是指階級的層層劃分比較多,比如國王,伯爵,男爵,子爵,騎士。。。。這種叫做等級制度

b是指**集權,王權比較穩固,階級差異比較明顯

25樓:上清雪夜

答案a答非所問,問題並不能直接反映出來

26樓:yi一一一一一

因為題中強調了「臣民常常不能與皇帝直接對話」而「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衛轉達」

關於第一句只是陳述一下「陛下」不能反映問題

一道歷史題(有分)

27樓:暗之龍領主

因為中國當時並不是殖民地國家,而是半殖民半封建國家所以我國受到資本主義並不那麼深刻

而且之後我國在內戰中經過了一系列的變革

最後直接成了最先進的社會主義國家

當然就更不可能倒退回資本主義了~~

28樓:匿名使用者

例子好多啊,,非洲好多國家都是。。。南非。。。

中國 不走尋常路。。。

29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不是帝國主義國家啊,中國只是封建主義國家,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30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人思想頑固,愛搞噱頭!愛面子,現在社會主義國家只不過是一個形式而已,本質上和資本主義國家有什麼不同?

31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有社會主義的旗號,反問一下樓主,中國社會有沒有資本主義的性質?

32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沒有成功,中國的資本主義受到西方列強排擠打壓,非常軟弱。蘇聯社會主義的成功,中國資產階級的墮落。

一道歷史題...

33樓:匿名使用者

應該選c

a.張騫通西域只抵達了康居也就是中亞一帶。雖然中國的絲綢可以到達羅馬帝國,但是是通過中轉過去的,因此錯誤。

b玄奘西行只到達了印度,對印度以西沒有涉及。

d鄭和下西洋雖到達非洲,但資料繪製於洪武年間,而鄭和最早是在永樂年間出發。因此不對

c元朝時,阿拉伯人進入中國,阿拉伯帝國鼎盛時期曾控制了西非和北非的很大區域,因此正確。

34樓:度盡眾生

c《大明混一圖》(universal map of greatming),現今所存最早的中國人繪製的世界地圖。彩繪絹本。作者與年代不詳。

依據圖上兩個關鍵地名「廣元縣」和「龍洲」,推定此圖繪於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原件現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張騫和玄奘都沒到非洲這麼遠,而且所做的事情與地圖無關。

鄭和是朱棣稱帝后派出去的,洪武年間皇帝是他老爸,他還在北方打仗呢。

35樓:匿名使用者

c.元朝大量阿拉伯人遷入中國

參見

36樓:匿名使用者

c.元朝大量阿拉伯人遷入中國

a張騫出使的是西域,與非洲無關

b玄奘未到達非洲

d鄭和下西洋的皇帝不是朱元璋。所以洪武年的作品時間不對故選c

37樓:匿名使用者

只能是c啊 張騫只到了西亞地區 鄭和下西洋洪武年間還沒發生呢b也不可能 玄奘法師只到了印度地區

38樓:後註冊的起名難

c吧,張騫和玄奘沒到那麼遠,洪武年間鄭和還沒下西洋,只能是元朝了

39樓:死亡之指

選c洪武年間說明是朱元璋那時候,鄭和下西洋是朱棣年間的事,確實到達了非洲東部。

40樓:匿名使用者

元朝大量阿拉伯人遷入中國

一道歷史題

41樓:辛西婭

肯定是進步的,所謂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漢朝在漢武帝劉徹時期達到鼎盛,每一個朝代都會想拋物線一樣,到大一個頂點就會走下坡路了,西漢後期,土地兼併嚴重,流民越來越多,社會動盪不安。外戚專權,王莽改制,最後劉秀建立東漢政權。

漢光武帝十分重視維護**集權的統治,他採取措施削弱功臣的權力,擴大監察機構尚書檯的權力;同時取消郡國都尉的設定,以抑制地方軍權。實行精兵簡政,減輕田賦,組織屯田,興修水利等措施,並且下令解放奴婢。這些做法使東漢前期出現了政權穩定、經濟發展的局面。

一是由於朝政的腐敗,主要表現為皇帝的昏憒,只知貪圖享樂,不念百姓死活。朝政的腐敗導致了184年的黃巾大起義。二是由於制度的弊端,東漢時期,特別是從和帝起,外戚、宦官勢力膨脹,各自結成利益集團,互相爭鬥,攫取權力與財富,致使政治日益黑暗。

三是東漢後期的七八朝皇帝,即位時都是娃娃。皇帝年幼,必然是太后臨朝,外戚掌權,作威作福。皇帝長大後,反過來要擺脫外戚控制,於是求助於宦官,通過宦官勢力來消滅外戚勢力;下一屆小皇帝登基,外戚又得勢,反過來又要消滅宦官勢力。

這樣迴圈往復,把整個東漢王朝攪得天無寧日。四是東漢和西漢政權一樣,官僚、地主兼併土地的社會問題不僅得不到緩解,反而越演越烈。這些官僚大地主逐漸演變為與**政權離心離德的地方割據勢力,最終宦官、外戚兩大勢力在靈帝死後的火拚中同歸於盡,東漢王朝實際也滅亡了。

東漢末年的軍閥割據混戰給人民帶來極大的災難,人民渴望統一,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鼎立時期,三國都為完成統一大業而努力發展經濟,增強國力,推動社會進步,從這段歷史看,三國鼎立是歷史的進步

42樓:88眼淚成詩

進步,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只要是生產關係適應當時生產力的都是進步的

只要是符合人民利益的都是歷史的主流

43樓:舞蝶浪尋

進步,因為東漢末年的腐敗給人民帶來災難而到三國鼎立時人民基本能夠安居樂業

44樓:匿名使用者

一定是進步的,歷史車輪一直是走向進步的,只有極少數的極端才會阻礙發展,像wenge,雖說三國也是戰亂,但它也在戰亂中得到了飛速的發展,軍事,文化,這也為晉的到來做出了這應有的恭獻、

45樓:7王燕鬆

說進步,是因為生產關係適應了當時生產力發展要求.說倒退,是因為當時統一是主流,而三國鼎立不符合歷史發展潮流.

一道高中歷史題

春秋戰國 井田制崩潰,出現 百家爭鳴 戰國時期的秦國 焚書坑儒 西漢時期 董仲舒的 春秋大一統 和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北宋時期 儒家代表是 二程 程顥 程頤兄弟,思想是 萬物皆只是一個天理 天理是萬物的本原,主宰萬物,就是說先有理後有物。南宋時期 儒家代表是朱熹 理氣論 先有理後有氣。中國古代歷史...

一道歷史材料分析題謝謝,一道高中歷史材料論述題

1 中國正處在bai全面內戰爆 du發的情況下,蔣zhi介石對解放區發動全面進dao攻和重點進攻。專 2 同意屬,解放戰爭爆發後,解放軍先後粉碎了國民黨的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並在第二年轉入戰略 階段,通過外線作戰和內線作戰,使敵我雙方力量發生重大變化,隨後發動三大戰役,為解放戰爭取得最後勝利奠定了基...

問一道高中歷史選擇,問一道高中歷史選擇。

同學 你應該先看看孫中山歷史了 看完你就知道答案了 複習一下三民主義的主要內涵,民生 民主 民權 就會明白答案的出處 請給我一百道高中歷史選擇題及答案 買本資料書吧,五年高考3年模擬很好 參 問高中一道歷史題,求高手解答 答案c.這個問題嗎?選擇支援 2 顯然是不正確的,啊,1688年,並不能說,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