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名美國科學家了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嗎

2022-02-13 21:24:42 字數 4685 閱讀 7585

1樓:冰雨夢悠悠老師

10月2日訊息,202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於當地時間10月2日揭曉。上午11點35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委會祕書長托馬斯·佩勒曼在瑞典卡洛林斯卡醫學院諾貝爾大廳宣佈,將2023年諾貝爾生物學或醫學獎授予3位美國醫學家傑弗裡·霍爾,邁克爾·羅斯巴什和邁克爾·楊,以表彰他們「發現了控制人體晝夜變化的分子機制。」

3位獲獎科學家 傑弗裡·霍爾,邁克爾·羅斯巴什和邁克爾·楊

按諾貝爾**會的規定:每年的獲獎者可以是不同研究方向的2個人,或同一研究領域的2-3個人,但不管是什麼情況,獲獎人的總數不得超過3人。今年也是3位科學家分享。

自2023年設立諾貝爾獎以來,由於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9次停頒獎外,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未獲頒獎共頒發了108次,其中39次是由個人獨享,32次是由兩位獲獎者分享,37次則由3為科學獎分享。共計214名獲獎者。

截止到2023年所有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的平均年齡是58歲。其中獲獎者最多的年齡段是60-64歲,共38人,佔所有獲獎者的18%。而近63.

8%獲獎者的年齡在45-64歲,共計134人。到目前為止,最年輕的獲獎者是加拿大醫學家腓特烈·班廷(frederick grant banting),2023年被授予諾獎時他年僅32歲。而年齡最大的獲獎者是美國生物學家裴頓·勞斯(peyton rous),他在2023年被授予醫學獎時,已達87歲高齡。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委會祕書長托馬斯·佩勒曼在瑞典卡洛林斯卡醫學院諾貝爾大廳宣佈 2023年該獎獲得者。

另據資料統計,在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211人中,只有12人是女性。而在這12名中,也只有美國細胞遺傳學家芭芭拉·麥克林托克(barabara mcclintock)是一個人獨享的2023年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2023年獲得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中國科學獎屠呦呦則是至今為止獲得該獎項的最後一位女科學家。

在歷年的諾貝爾獎獲獎者中,因為夫妻在同一研究領域互相扶持、並肩作戰而雙雙獲獎的就有兩對。202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美國生物化學家格蒂·科裡(gerty cori)和她的丈夫(carl cori)和獲得202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挪威心理學家邁-布里特·莫澤(may-britt moser)和愛德華·莫澤(edvard i. moser)夫婦。

除了夫妻,還有其它的家庭成員,雖然研究領域迥異,但也先後斬獲了不同的獎項。比如,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德國瑞典生物化學家漢斯 ·馮·奧伊勒-切爾平(hans von euler-chelpin)與獲得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沃夫 ·馮·奧伊勒(ulf von euler)是父子,同樣是父子的還有曾獲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美國生物化學家阿瑟·科恩伯格(arthur kornberg)和獲化學獎羅傑·大衛·科恩伯格(roger d. kornberg)。

另外,揚·廷貝亨(jan tinbergen)和尼古拉斯·廷貝亨nikolaas tinbergen這對來自荷蘭親兄弟也不示弱,前者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後者獲生理學或醫學獎。

202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釋出會現場

不過,除了這一串串喜人的獲獎者名單外,在那份按規定必須保密50年諾貝爾獎的提名名單中,陪榜的也不少,其中運氣最差的要數奧地利神經病學家和精神分析創始人佛洛依德,他被提名為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32次,但從未獲獎。評委會2023年為此專門請了一位專家評估,結果認為,這無需討論,因為佛洛依德的理論的科學性很難被證實。2023年,佛洛依德還獲得過一次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提名來自他的朋友,另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羅曼 羅蘭。

在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委會的統計資料中,研究遺傳學領域的科學家獲獎人數最多,共計48人獲獎,遠遠高於其它相關領域。而生物化學(29人)、細胞生理學(27人)、神經生理學(26人)以及免疫學(23人)等領域的獲獎者也相對較多。

給人類帶來福音的科學家點讚了!

2樓:巴掌說法

是的。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將202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三名美國科學家傑弗裡·霍爾、邁克爾·羅斯巴什和邁克爾·揚,以表彰他們在研究生物鐘執行的分子機制方面的成就。

這些科學家以果蠅為研究物件,分離出一個能夠控制生物節律的基因,它可以編碼一種在夜間積聚、在白天分解的蛋白質,這種蛋白質在細胞中的數量變化就引起了細胞生物節律的晝夜變化。

後來他們又發現了在這一過程中發揮作用的其他幾種蛋白質,從而在分子層面較好地揭示了細胞內生物鐘的工作機制。

生物鐘有重要作用。在一天中的不同時段,人體生物鐘可以精準地調節我們的生理機能,包括激素水平、睡眠需求、體溫和新陳代謝等。若外部環境與生物鐘節律暫時不匹配,比如長途旅行需要倒時差的時候,人就會有不適感。

3樓:匿名使用者

新華社斯德哥爾摩10月2日電(記者李驥志付一鳴)瑞典卡羅琳醫學院2日宣佈,將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三名美國科學家傑弗裡·霍爾、邁克爾·羅斯巴什和邁克爾·揚,以表彰他們在研究生物鐘執行的分子機制方面的成就。

3位美國科學家為何分享202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4樓:巴掌說法

因為他們在「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方面的發現」。

傑弗裡·c·霍爾於2023年生於美國紐約。2023年,他在華盛頓大學獲得遺傳學博士學位,隨後在加州理工學院做博士後(1971~1973)。2023年,他加入邁克爾·羅斯巴什的研究小組,並參與了果蠅週期基因的克隆。

2023年,他稱為緬因大學任生物學教授,並於2023年退休。

邁克爾·羅斯巴什是一位遺傳學家和時間生物學(又稱生物鐘學)專家,於2023年出生於美國堪薩斯城。從2023年開始,他在美國布蘭代斯大學和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任職。2023年,他和傑弗裡霍爾的研究小組克隆了果蠅的週期基因,並在2023年提出了生物鐘的轉錄翻譯負反饋迴路概念。

邁克爾·w·揚,美國遺傳學家。2023年出生在美國邁阿密。2023年,他在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獲得博士學位。

2023年到2023年,他在斯坦福大學做博士後。2023年起,他一直任職於美國洛克菲勒大學。

5樓:沐之璃第一眼的世界

瑞典卡羅琳醫學院10月2日宣佈,將202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三名美國科學家傑弗裡·霍爾、邁克爾·羅斯巴什和邁克爾·揚,以表彰他們在研究生物鐘執行的分子機制方面的成就。

評獎委員會說,人們過去知道包括人類在內的許多生物都有內在的生物鐘,但是對生物鐘的工作原理長期不清楚,這一直是科學家探索的課題。今年獲獎者的研究成果解釋了許多動植物和人類是如何讓生物節律適應隨地球自轉而來的晝夜變換的。

這些科學家以果蠅為研究物件,分離出一個能夠控制生物節律的基因,它可以編碼一種在夜間積聚、在白天分解的蛋白質,這種蛋白質在細胞中的數量變化就引起了細胞生物節律的晝夜變化。後來他們又發現了在這一過程中發揮作用的其他幾種蛋白質,從而在分子層面較好地揭示了細胞內生物鐘的工作機制。

生物鐘有重要作用。在一天中的不同時段,人體生物鐘可以精準地調節我們的生理機能,包括激素水平、睡眠需求、體溫和新陳代謝等。若外部環境與生物鐘節律暫時不匹配,比如長途旅行需要倒時差的時候,人就會有不適感。

還有證據表明,當一個人的生活方式與內在生物鐘節律長期不相符時,患上多種疾病的風險會增加。

這三名獲獎科學家均於20世紀40年代在美國出生,他們將分享900萬瑞典克朗獎金(約110萬美金)。

為這些科學家的研究點贊!

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頒佈美國3位科學家獲獎了嗎?

美國學者因什麼獲2017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6樓:匿名使用者

10月2日,位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卡羅琳醫學院宣佈,3名美國科學家因在生物鐘機理方面的發現,獲得202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獎者為72歲的傑弗裡·霍爾、73歲的邁克爾·羅斯巴什和68歲的邁克爾·揚。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審委員會說,3人識別出控制日常生理節律的基因,「我們得以一窺生物鐘,並闡明瞭它的內部運轉方式」。

3名獲獎學者以果蠅為試驗物件,找出控制果蠅日常生物節律的基因,並記錄下這一基因所控制的蛋白質在細胞中夜間聚集、日間減退的過程。

評審委員會說,生物鐘調節著至關重要的功能,例如行為、荷爾蒙水平、睡眠、體溫和新陳代謝。當我們的外部環境突然和內部生物鐘不吻合,我們就感到不舒服,比如長途飛行之後需要『倒時差』。

評審委員會指出,3名獲獎者的研究結果提示人們,當我們的生活方式總和我們身體內部的『計時器』作對時,患上各類疾病的風險可能會增大,因而提升了人們「對良好的睡眠習慣的重視」。

3名獲獎者定於12月10日在斯德哥爾摩出席頒獎儀式,他們將分享約110萬美元獎金。

美國學者因生物鐘研究獲得諾貝爾獎是真的嗎?

7樓:口碑小學教育

位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卡羅琳醫學院2日宣佈,3名美國科學家因在生物鐘機理方面的發現,獲得202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獎者為72歲的傑弗裡·霍爾、73歲的邁克爾·羅斯巴什和68歲的邁克爾·揚。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審委員會說,3人識別出控制日常生理節律的基因,「我們得以一窺生物鐘,並闡明瞭它的內部運轉方式」。評審委員會在一份宣告中說:「(他們的)發現解釋了植物、動物和人類如何調整自身的生物節律。

」3名獲獎學者以果蠅為試驗物件,找出控制果蠅日常生物節律的基因,並記錄下這一基因所控制的蛋白質在細胞中夜間聚集、日間減退的過程。

評審委員會說,生物鐘調節著至關重要的功能,例如行為、荷爾蒙水平、睡眠、體溫和新陳代謝。當我們的外部環境突然和內部生物鐘不吻合,我們就感到不舒服,比如長途飛行之後需要『倒時差』。評審委員會指出,3名獲獎者的研究結果提示人們,當我們的生活方式總和我們身體內部的『計時器』作對時,患上各類疾病的風險可能會增大,因而提升了人們「對良好的睡眠習慣的重視」。

美法加三名科學家獲2019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都是誰,有什麼成就

他們分別是美國科學家阿瑟 阿什金 arthur ashkin 法國科學家熱拉爾 穆魯 gerard mourou 和加拿大科學家唐娜 斯特里克蘭 donna strickland 成就 3人在鐳射物理學領域所作出的開創性發明。阿瑟 阿什金已經96歲,是迄今年齡最大的獲獎者。唐娜 斯特里克蘭是55年來...

我國成功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有哪些

李政道 1926年生於上海,美籍華人,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楊振寧 1922年生於安徽,美籍華人,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丁肇中 1936年生於美國,美籍華人,1976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1936年生於臺灣,美籍華人,1986年諾貝爾獲化學獎 朱棣文 1948年生於美國,美籍華人,1997...

最近十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科學家有哪些

2007年 法國科學家艾爾伯 費爾和德國科學家皮特 克魯伯格,表彰他們發現巨磁電阻效應的貢獻。2008年 日本科學家南部陽一郎 yoichironambu 表彰他發現了亞原子物理的對稱性自發破缺機制。日本物理學家小林誠 makotokobayashi 益川敏英 toshihidemaskawa 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