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吃粽子,划龍舟,門口掛艾葉,喝雄黃酒。
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分別是什麼
2樓:天霜地雪
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比較普遍的活動有以下種種形式:
女兒回孃家,掛鐘馗像,懸掛菖蒲、艾草 ,佩香囊,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吃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逐漸消失外,其餘習俗至今已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的國家。我國的滿、朝鮮、白、苗、哈尼、納西、瑤、蒙古、布依等少數民族,也流行過端午節,又各有其風俗。如滿族的拜天、射柳、擊球;朝鮮族的盪鞦韆、踏跳板等活動。
我國幅員遼闊,風俗各異,端午節的過法也是多種多樣,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在一些地方還形成了很多獨特的習俗。其中以湖北秭歸縣的「屈原故里端午習俗」、黃石市的「西塞神舟會」和湖南的「汨羅江畔端午習俗」、江蘇的「蘇州端午習俗」最具特色和代表性。
因此,2023年中國端午節將三省四地習俗「打包」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獲得成功,成為唯一入選的節日類專案。
江蘇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許雄黃,鵝眼錢兩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稱為「破火眼」,據說可保一年沒有眼疾。武進市有夜龍舟之戲,晚上在龍舟四面懸上小燈競渡,且有簫鼓歌聲相和。
山東鄒平縣端午,每人早起均飲酒一杯,傳說可以避邪。日照市端午給兒童纏七色線,一直要戴到節後第一次下雨才解下來扔在雨水裡。
安徽含山縣端午,每人要吃幾個杏子和桑葚,民諺說:「吃了端午杏,一年不害病;吃了端午桑,一年不害瘡。」
湖北宜昌端午競渡。農曆五月十五又稱「大端陽」,食粽、飲蒲酒,例同端午。
陝西興平市端午以綾帛縫小角黍,下面再縫上一個小人偶,稱為「耍娃娃」。銅川市端午以蒲艾、紙牛貼門,稱為「鎮病」。
廣東從化市端午節正午以燒符水
3樓:萬卷竹帛
端午話粽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節日____端午節。仙桃人稱端午節為端陽節,又有小端陽(初五),大端陽(十五),重端陽(二十五)之說。在仙桃民間,端午節的重要習俗,就是包粽子.吃粽子。
古代稱粽子叫 「角黍」,周處《風土記》說, 「仲夏午日,烹鶩角黍,又以菰葉裹粽黍米煮之。狀似尖角,故名角黍。」菰葉類似茭白葉,是古時包粽子的材料。
仙桃人包粽子用的是蘆葉,蘆葉有一種特殊的香味,吃時別有一番風味。
包粽子.吃粽子,最初並沒有什麼紀念意義,只是當作一種時令食品。故民諺有 「未吃五月粽,寒衣不可送」.
「吃了五月粽,寒衣收櫃中」的說法。意思是粽子一出現,歲序便轉入夏季,以此為標誌,人們要全面換夏裝,以輕薄涼爽為宜。
包粽子.吃粽子與古代大文學家.大詩人屈原有關,傳說屈原因自己聯齊抗秦的主張未被楚王接受,還被兩次流放。
在流放滄浪時,聽到秦滅楚的訊息,國破家亡,悲憤至極,於農歷五月初五,在湖南汨羅江抱石投水而死。楚人按自己的心願,將端午節龍舟競渡,本來是上古時代古越人龍圖騰崇拜的遺俗,附會到劃龍船是為搶救投江的屈原。有的說用粽子投喂水族,以免它們吃掉屈原的遺體;有的說粽子是用來祭奠屈原的;還有的說粽子是屈原的姐姐為祭祀屈原而發明的……其實,包粽子.
吃粽子漢朝才開始,與屈原未有什麼內在聯絡。
從包粽子.吃粽子的歷史沿革中,可以看出這一民間俗信是健康向上的。一方面,就人們的飲食習慣而言,它有科學道理,這是一項進入夏季改善生活和保健措施。
五月促夏,酷署將臨,吃這種用糯米制成的涼食,既有營養,又能清熱降火,使腸胃舒適。隨著時間的推移,包粽子又輔以果仁.豆沙.
棗泥等為餡,更起到了調劑生活和保健作用。另一方面,這一俗信包含了豐厚的文化底蘊,每到端午期間,人們包粽子.吃粽子的過程,也是傳承優秀民族傳統文化,尤其是愛國主義精神教育的過程。
端午節的習俗有什麼哪些?
4樓:we9小卡卡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全國各地在端午節這天都有著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端午節習俗甚多,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習俗細節上的差異,各地過法雖不盡相同,但劃龍船、食粽子是普遍習俗。 端午節通過傳統民俗活動展演,既能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 。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天中節、龍舟節等等。端午節是古已有之的民俗大節,起源於中國,最初是古代百越地區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亦有起源於惡月惡日、夏季時令、蓄蘭沐浴以及紀念屈原、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總的來說,端午起源於南方百越,把農曆五月五日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附會紀念屈原跳江自盡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最後形成端午節文化相沿迄今。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民間的四大傳統節日。2023年5月,***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23年起,端午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23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5樓:day草地飛
端午節主要是記念屈原,端午節的習俗是吃粽子,包子,蒜子,雄黃兌酒,還在門上擦艾葉。
端午節有什麼習俗
6樓:荒唐不負你
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絡在一起。
端午習俗
1.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估計是現在人們喜歡端午節的重要原因。粽子又叫「角黍」、「筒粽」,不同的地區名字不同,樣式也是千奇百怪,但是吃粽子的時間千百年來一直是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民間都傳說吃粽子是為紀念屈原,不過其實早在春秋時期以前就有了關於粽子的記載,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
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2.賽龍舟
龍舟通俗的說就是把船裝扮成龍的模樣,然後多人集體划槳競賽的水上體育專案。至於龍舟的起源其實很可能不是源於紀念屈原,因為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遊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慢慢的時間給賽龍舟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如今龍舟比賽逐漸被大眾所接受,2023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專案,2023年成為了廣州亞運會運動專案之一。
3.雄黃酒
端午時節及節後,天氣炎熱,蠅蟲滋生,毒氣上升,疫病萌發。古人認為人是吃五穀雜糧生百病的,而病從口入,多為邪雜之氣,經口鼻吸入。古人在長期同各種病魔鬥爭過程中,發現飲雄黃酒能殺百毒,在傳統節日端午節這天人們會把雄黃倒入酒中飲用,並把雄黃酒塗在小孩兒的耳、鼻、額頭、手、足等處,特別是會在額頭上畫個王,希望如此能夠使孩子們不受蛇蟲的傷害。
7樓:匿名使用者
端午節,又稱為五五節,因為端午節是在農曆的五月五日,是三個重要的中國節慶之一,其他兩個分別是中秋節和農曆新年。
1、賽龍舟:端午節最重要的活動是龍舟競賽,比賽的隊伍在熱烈的鼓聲中劃著他們多彩的龍舟前進。
這項活動的靈感是來自於當時汨羅江畔的居民,在江中划船救屈原,而這個傳統也一直保持了數個世紀。
2、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可謂是家喻戶曉的習俗,粽子主要是用粽葉包糯米, 裡面可以加一些餡, 做成不同口味,如肉粽、豆沙粽,蛋黃粽等等。
3、拴五色絲線:五色絲線是由青、紅、白、黑、黃五種顏色的絲線搓成,在端午節當天,人們常配戴在手臂上, 據說有辟邪之意。
4、喝雄黃酒:端午節有的地方還有喝雄黃酒的習俗,電視劇新白娘子傳奇中就有端午喝雄黃酒的橋段,雄黃酒可以辟邪解毒,所以白蛇才會現出原形。
5、掛艾草和菖蒲:艾草和菖蒲都有驅除蚊蟻,殺蟲滅菌的作用,在端午節這天人們會把艾草和菖蒲掛在門上,用以驅邪祛病。
6、打午時水:古人認為端午節是午時陽氣最盛的一天,午時取水用來做飯,具有辟邪淨身的作用。
8樓:四套領導班子
說到我國的端午節為何要包粽子吃呢?其實我們的祖先很早學會用火熟食,以大葉植物葉片包裹食物放在火中煨熟或是扔進沸水中煮熟剝葉而食,曾是一種廣泛存在的食俗,它通常發生在大葉植物分佈普遍的南方,同在新砍的竹筒中貯米加水,置火上燒烤成熟食一樣,屬於南方稻作民族製作食物的古老方法,還有就是五月節也稱「夏至節日食粽,周處謂為角黍,人並以新竹為筒粽」。北方角黍已與南方筒粽統稱為粽,它們曾都是端午節的祭祀用品,南北朝時被用來紀念屈原。
及至唐代,北方的黍漸漸為糯米代替,一直流傳到現在的端午節吃粽子的民俗文化了。這也是為什麼端午節要包粽子的風俗習慣了。
9樓:貝玉枝婁詞
端午節的習俗其實很多,各地習俗各不相同,普遍的有吃粽子,喝雄黃酒,門頭掛艾蒿或者菖蒲,還有用草藥洗浴,小孩子手上戴五彩手繩等
10樓:達爾容項蓮
吃粽子(按習俗該節日不能生火煮飯),點雄黃(據說可以避蟲害、辟邪)
端午節有哪些習俗?
11樓:哆啦a夢是夢想家
端午節的習俗有:扒龍舟、掛艾草與菖蒲、端午食粽、洗草藥水、拴五色絲線。古老傳統節日的起源與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及天象、曆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
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
1、扒龍舟
扒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古代龍圖騰祭祀的節儀,乃遺俗也。據《河姆渡遺址第一期發掘報告》稱,早在2023年前,遠古先民已用獨木刳成木舟,並加上木槳劃舟。龍舟最初是用單木舟上雕刻龍形的獨木舟,後來發展為木板製作的龍形船。
扒龍舟歷史悠久,是多人集體划槳競賽。龍舟競渡分為請龍、祭龍神、游龍和收龍等幾個版塊。龍舟競渡前一般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先要請龍、祭神。
在端午前要擇吉日從水下起出,祭過神後,安上龍頭、龍尾,再準備競渡。
2、掛艾草與菖蒲
在端午節佈置種種可驅邪祛病的花草,**亦久。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端午節重要內容之一。如掛艾草於門,《荊楚歲時記》:
「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這是由於艾為重要的藥用植物,又可制艾絨治病,灸穴,又可驅蟲。
五月艾含艾油最多,(此時正值文生長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們也就爭相採艾了。往往會在家門口掛幾株艾草,由於艾草特殊的香味,人們用它來驅病、防蚊、辟邪。
3、端午食粽
端午食粽,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俗。粽,即「粽籺」,俗稱「粽子」,屬「籺」的其中一種。「籺」是逢年過節時用來拜神祭祖的貢品,籺有很多品種,不同的節日會做不同的籺,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習俗。
粽的主要材料是稻米、餡料和箬葉(或柊葉)等,其花樣繁多。由於各地飲食習慣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風味;從口味上分,粽子有鹹粽和甜粽兩大類。端午食粽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已成了中華民族影響最大、覆蓋面最廣的民間飲食習俗之一,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4、洗草藥水
草藥水,即是古籍記載的沐蘭湯,端午日洗草藥水可治**病、去邪氣。端午是草木一年中藥性最強的一天,端午日遍地皆藥。端午期間,我國不少地方有采草藥煮草藥水沐浴的習俗,端午草藥的藥性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5、拴五色絲線
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徵五方五行的五種顏色"青、紅、白、黑、黃"被視為吉祥色。端午以五色絲線係臂,曾是很流行的節俗。傳到後世,即發展成如長命縷、長命鎖、香包等許多種漂亮飾物,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在端午節節這天,孩子們要在手腕腳腕上繫上五色絲線以驅邪。傳統之俗,用紅綠黃白黑色粗絲線搓成彩色線繩,系在小孩子的手臂或頸項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夕「七孃媽」生日,才解下來連同金楮焚燒。 還有一說,在端午節後的第一個雨天,把五彩線剪下來扔在雨中,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謂之可去邪祟、攘災異,會帶來一年的好運。
端午習俗,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
端午節的習俗有 扒龍舟扒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多人集體划槳競賽,在我國南方沿海一帶十分流行。端午有龍舟也有鳳舟,鳳舟是源於遠古的烏舟 扒龍舟是民間信仰中龍崇拜的一種形式,即要借龍之神威,祈福 消災。學者們認為文中記載的 飛龍 即是龍舟。據河姆渡遺址和田螺山遺址的史前文化表明,早在5000年...
端午節習俗有哪些,端午節有哪些習俗?
端午節習俗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習俗。相傳起源於古 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 越 楚。端午節習俗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
端午節有什麼習俗,端午節有哪些習俗?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 午日節 五月節等,是我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 蒿草和艾葉,薰蒼朮和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端午節有什麼習俗?端午節的主要習俗,就是紀念屈原,包粽子,看龍舟比賽 端午節有什麼習俗?端午習俗內容豐富多彩,主要有賽龍舟 祭龍 採草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