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方分與極微抉擇為空性,有區別嗎

2022-03-27 12:26:44 字數 3215 閱讀 4332

1樓:匿名使用者

無方分=佛性,極微抉擇=阿賴耶識,

同為空性,從本體上來講,無區別,

從作用上來講,就有區別,無為與有為,無念與有念之區別。

2樓:匿名使用者

此內容為**,希望對您有啟發。

1、 無方分括兩種:無方分微塵、無方分剎那。無方分微塵與極微是一個意思。

《量理寶藏論》:無方微塵:也稱無分微塵、極微,是一種最小的微粒,小乘承許它是組成一切色法的基礎,無法再分,無有方向。

《中觀莊嚴論釋》的觀點:「什麼叫做有部宗的世俗諦和勝義諦?他們認為:無法捨棄的無分剎那心識與無分微塵無情法,這兩個極微一定要存在,這就是有部宗許的勝義諦。」

2、 中觀宗與因明抉擇空性都用到了離一多因,但仍有不同之處,故不會有相同的過失:

1) 目的不同。因明的觀點並不抉擇離戲,只是抉擇名言中的實相;中觀宗抉擇萬法本來空性,離一切戲論,無一法可得。

2) 結論不同。因明中的這一段辯論是唯識宗在建立自宗之前,也就是說它所說明的目的是破斥外境不存在,從而建立無境唯心的觀點;中觀宗不單單將有部宗的無分微塵抉擇為空性,而且將識也抉擇為空性。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主要區別是什麼? 5

3樓:

1:定義上的區別:

大乘佛教:指能將無量眾生度到彼岸,佛教中用馬車來比喻度眾生的工具,大乘的相應梵文1是「mahayana」,是大的車乘之意。在佛教聲聞,緣覺,菩薩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

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

小乘佛教:也叫做「小乘教」,"小乘教法",略稱「小乘」(hinayana ,音讀「希那衍那」),是對三乘佛法中之:「聲聞乘」和「緣覺乘」的統稱。

裡面的「乘」是梵文yana(音讀「衍那」)的意譯,指運載工具,比喻佛法濟渡眾生,像舟,車能載人由此達彼一樣。

2:思想特點上的區別:

大乘佛教:佛陀的遺留原則(三法印或進一步總結的一實相印),來發揮佛陀眾生平等,慈航普度,自覺覺他,利益救度一切眾生為目的之本懷-菩薩道的菩提心。修持與教理體系上,大乘佛教更精深圓滿,境界廣大無艮,修行果位直趨無上菩提。

小乘佛教:保持了釋迦牟尼的遺教,著重倫理教誨,只以佛陀為導師而不是神,不拜偶像,主張眾生自救,人人都能經過修道而進涅槃,但不能人人成佛。主張「我空法有」否定主觀的真實性,但不徹底否認客觀存在 。

3:修行內容的區別:

大乘佛教:大乘主張信徒可以作為居士,照常過家庭生活、經營,佈施即可修功德,甚至只要誠心念佛,就可以超脫輪迴。大乘三藏經典可謂博大精深,傳統上分成五類,分別為華嚴門、方等門、般若門、法華門、涅槃門,稱五大部。

《般若經》與《華嚴經》,《法華經》、《大般涅槃經》、《無量壽經》等都是重要經典之一。

小乘佛教:小乘認為必須自己切實修行,甚至要出家過乞討度日的生活。中國現存小乘律典,函蓋了眾多古印度宗派:

《五分律》為傳承自古印度(化地部)、《四分律》為(法藏部)、《摩訶僧祗律》為(大眾部)、《十誦律》為(說一切有部)以及屬南方上座部的《善見律毗婆沙》等。

4樓: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區別為:流傳地區不同、宗旨不同、起源不同。

一、流傳地區不同

1、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包括了中國內地,也包括了韓國、日本、越南這一帶。

2、小乘佛教:小乘佛教暹包括了印度、暹羅北部和中部地區。

二、宗旨不同

1、大乘佛教:大乘佛教主張行菩薩道,要普渡眾生。

2、小乘佛教:小乘佛教是以自我完善與解脫為宗旨。

三、起源不同

1、大乘佛教:大乘佛教是脫胎於小乘佛教,小乘佛教是大乘佛教的源頭。

2、小乘佛教:小乘佛教發展於印度,阿育王時代派遣多位法師向各地和國外傳播發展。

5樓:aaa**王

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在修行方式、修行目的和佛陀觀等方面有許多不同看法。

所謂「乘」,,有「乘載」或「道路」之意。大約在公元1世紀左右,印度佛教內形成了一些具有新的思想學說和教義教規的派別。這些佛教派別自稱他們的目的是「普渡眾生」,他們信奉的教義好像一隻巨大無比的船,能運載無數眾生從生死此岸世界到達涅磐解脫的彼岸世界,從而成就佛果。

所以這一派自稱是「大乘」,而把原來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一派貶稱為「小乘」。但是這一稱呼,「小乘」佛教派別本身是不承認的,例如現在緬甸、泰國、伊斯蘭卡等國的佛教,一直稱為「南傳上座部佛教」。

大乘和小乘的區別,表現在許多方面。首先,在對於佛陀釋迦牟尼的看法上,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個教主、導師,是一個達到徹底覺悟的人。大乘佛教則把釋迦看做是一個威力廣大、法力無邊、全知全能的佛,並且認為除釋迦牟尼佛外,在三世(過去、現在、未來)十方(東南西北,四維上下)有無數的佛。

其次,在修持方法上,小乘佛教主張修戒、定、慧「三學」(通過守持戒律,修習禪定而獲得智慧)、「八正道」(八種正確的思維和行動方法)。大乘佛教則除了「三學」、「八正道」外,還偏重於修習包括「六度」、「四攝」在內的「菩薩行」。

菩薩思想是大乘佛教思想的一大特色。所謂菩薩,即指立下弘大誓願,要救渡一切眾生脫離苦海,從而得到徹底解脫的佛教修行者。大乘佛教徒把釋迦牟尼成佛以前的修持階段,即在修習「菩薩行」的階段作為自己修行的榜樣,因此大乘佛教徒主張可以在家修行,並不強調一定要像小乘佛教徒那樣需要出家修行,這也是大乘和小乘的重要區別之一。

大乘教徒把菩薩的修行發放概括為「六度」、「四攝」。「六度」是指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他們認為這六種方法是能夠脫離生死苦海,達到涅磐彼岸的通道。「四攝」是指大乘佛教徒在日常生活和活動中,在與他人相處時需要遵守的原則,具體是指佈施、愛語、利行、同事,大乘佛教認為這是菩薩救渡眾生時所應遵守的原則和方法。

為了與小乘相區別,大乘教徒把自己的思想學說稱之為「菩薩思想」,把自己的修行實踐稱作「菩薩行」,把自己所尊奉的戒律稱之為「菩薩戒」。

在教義學說上,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之間的重要區別是:小乘佛教一般主張「我空法有」,即否定個人的主觀精神主題,但對客觀世界的否定卻不徹底,部分小乘佛教派別則通過「分析」的方法來否定客觀事物,實際上卻承認事物的基本組成因素「極微」的存在,帶有唯物思想傾向。大乘佛教則通通常主張「人法兩空」,既否定人的主觀精神主題,也否定客觀事物的存在,他們認為關於客觀事物「空」的認識並不是通過「分析」方法得到的,而是「緣起性空」,即一切「法」都是由因緣和合而成,不存在本質實體,因而是「空」。

事物現象的存在只不過是一種虛幻的假象而已。「性空幻有」,這是大乘思想,特別是早期大乘思想的一個重要特點。另外在修行目標上,小乘佛教把證得「阿羅漢」果作為修行的最高目標。

而大乘佛教則以「普渡眾生」為修行宗旨,以成佛作為最高的修行目標。

微單與單反的抉擇

首先我們來先抉擇下 源單反還是單電 就lz的預算bai4k的單電7k的單反du,再加之攝影zhi新手我推薦單dao電,因為4k這個價位有nex 5n的出現。7k的單反在 翻了單電一個倍,並且只能在aps畫幅中選擇,配置的會比較不倫不類。然後單電中的選擇gf2 gf3 nex 5n。主流選擇無非上述幾...

愛與死神你如何抉擇

帶走他。因為我的他,對於愛情比我要稍脆弱一些。如果我沒有了,他會很難過,又要過個一年半載恢復,可能會更長。如果他沒有了,我想我會哭,會傷心一起的時候不乖乖的,但我還是會繼續生活。繼續尋找下一個。把他關在我的心裡。這麼一說,我暈,算了,這星期六便宜小子他了,我乖乖的。祝所有有喜歡 愛的人都能幸福。如果...

感情問題 生死抉擇200分跪尋答案

何處沒有機會?成功不一定要在遠方.你不過是想換個陌生環境,激發自己的潛力.加油吧 你正在經歷的,我不久前經歷過.出門做事,帶個女孩子,尤其是自己愛的女孩子,是很不明智的行為.如果人想走開去自已發展,我覺得你會更快地失去她的 她不能走,但你必須走.你帶她走,又沒有為她考慮過?先不過你成功不成功,她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