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相聲中,捧哏和逗哏的位置是不是和中國的正相反

2022-04-01 02:39:03 字數 3617 閱讀 3689

1樓:李家思

日本漫才(類似對口相聲)

角色:不叫「逗哏」,「捧哏」,稱為「上手」,「下手」。

位置:從觀眾席角度上**,左邊的演員叫「下手」,右邊的演員叫「上手」。

說明:相聲的「逗哏」、「捧哏」位置跟日本漫才「上手」、「下手」位置相反。相聲表演以左邊為主;而日本漫才則以右邊為主。

2樓:大雪覆蓋的記憶

在日本漫才藝術中,也有類似的藝術角色分類;不過他們不是叫做「逗哏」,「捧哏」,而是叫稱「上手」,「下手」。

以下是日本笑辭源收集的漫才,落語用語關於「上手」,「下手」的解釋:

上手——かみて。逆は下手(しもて) 客席からと舞臺上からでは右左が逆になるので、上手、下手という。客席から見て、左が下手。右が上手。

意思說:「上手」;相對應的叫「下手」。從觀眾席角度上**與從舞臺角度**,「上手」、「下手」的左右位置是相反的。以觀眾席角度為基準,居於左邊的演員叫下手;居於右邊的演員叫上手。

在中國的相聲藝術中,「逗哏」,「捧哏」,的位置與日本漫才藝術的「上手」,「下手」位置相反。

也就是說,以觀眾席角度為基準,中國的相聲表演以左邊為主角;而日本漫才則以右邊為主角。

說相聲捧哏和逗哏怎麼站位?

3樓:點點在心

傳統相聲,演員在舞臺上所站的位置規律是,舞臺以桌子為中心,捧哏的站在桌子的正後方,逗哏的站在桌子的右側。根據對口相聲捧逗關係位置,可以看見逗哏演員的全身,而捧哏演員的下半身被桌子遮掉了。

逗哏的站在桌子外面,有充分的空間便於身段表演。捧哏的站在桌子裡面不需要身段表演。

在表演相聲的時候,要求「捧哏」的應該全神貫注的傾聽「逗哏」的敘述。應該集中精力注意「逗哏」的所敘述的全部內容,把自己的感受通過語言、運用,在不同的節骨眼兒,給予不同的反映。

擴充套件資料

發展史:

在對口相聲發展初期,捧哏的往往是逗哏的老師和長輩,而逗哏的則常常是捧哏的徒弟或是晚輩。初學乍練,老師或長輩怕學藝的年輕人說不好,出紕漏,所以站在旁邊拿手捧著點兒。捧好了,滿盤子滿碗,全接住了,皆大歡喜,捧不好,一個沒接住,掉地下了,全「砸」。

可見捧哏的和逗哏的同等重要的。

到了當代,尤其是近幾年,相聲有小品化的趨勢,一些相聲演員已經不再侷限在完全固定的捧和逗的位置,絕大多數的相聲作品中,捧哏和逗哏的角色位置還是符合傳統的,保持相對固定位置不變。

4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我知道 捧哏的在逗哏的左邊 一個相聲劇本誰的話多 誰是逗哏 當然也有子母哏的情況 一般是腦子更靈活 反應更快的捧哏 那會帶來更大的笑料 再有 逗哏的一定面向觀眾 眼神 肢體 表情 一定要到位 捧哏面朝逗哏演員 要時時關注逗哏的話語 及時說詞 在相聲裡 尤其是故事情節型別的 捧哏的一定是比逗哏的重要 很多話題要由捧哏的引出 你可以找一段郭德綱于謙的 主要看于謙的臺詞怎麼引出 多多學習吧

5樓:匿名使用者

一般捧哏站左邊,逗哏站右邊

相聲的捧哏和逗哏怎麼演?

6樓:啊健康快

穿針引線

傳統相聲,演員在舞臺上所站的位置,有一定的規律;舞臺以桌子為中心,捧哏的站在桌子的正後方,逗哏的站在桌子的右側。根據對口相聲捧逗關係位置,我們看見逗哏演員的全身,而捧哏演員的下半身被桌子遮掉了。

相聲原本只有戶外演出,進入劇場後,話題常繞著「戲」打轉,名作如《戲劇雜談》、《關公戰秦瓊》等,說到哪兒,演到哪兒。逗哏的站在桌子外面,有充分的空間便於身段表演。捧哏的站在桌子裡面不需要身段表演。

捧哏的站穩不動,逗哏的滿場飛,這樣,兩人所站位置的原理,也就不難理解了。

早期傳統對口相聲中,捧哏和逗哏的角色位置一般而言是固定的,極少有例外。不過到了當代,尤其是近幾年,相聲有小品化的趨勢,一些相聲演員已經不再侷限在完全固定的捧和逗的位置,比如馮鞏和牛群的少部分作品。

當然,絕大多數的相聲作品中,捧哏和逗哏的角色位置還是符合傳統的,保持相對固定位置不變。

演出形式不同:

一頭沉「一頭沉」是對口相聲裡的一種表現形式。這種形式由兩個演員進行表演。一個演員「逗哏」,一個演員「捧哏」。

「逗哏」、「捧哏」這名詞是從清代「全堂八角鼓」裡面沿襲下來的稱呼,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甲、乙兩個人。甲是「逗哏」,乙是「捧哏」。

由於這兩個演員所表演的人物不同,所擔負的任務,也就是臺詞,是不平均的。一個是主要的敘述人,通常叫「逗哏」,一個是在旁邊輔助對話的,這個輔助對話的就叫「捧哏」的。

表達方法:

「一頭沉」這種形式,在表達事物的方法上,基本上還是採取敘述的方式。在「一頭沉」裡,兩個演員的對話,大多以「聊天兒」的方式進行。

「逗哏」是主要敘述人,把他自己本身經歷過的,或是熟悉的事物,說給「捧哏」的聽,實際上是兩個人共同配合表演給予觀眾聽。

這個敘述人在敘述故事時,也像表演單口相聲的演員一樣,敘述和摹擬表演,進進出出交替進行著。人們稱它是「說法中的現身」。在「一頭沉」裡「逗哏」的表演是繼承單口相聲的表演發展成的,也是有共同特點的。

相聲中的逗哏好還是捧哏好?

7樓:寒墨雲閣

初學者多以逗哏為主,一則歷練舞臺經驗,二則初學者沒有能力駕馭捧哏的位置。

8樓:

逗哏是鮮花 捧哏是綠葉 缺一不可

相聲演員捧哏與逗哏怎麼分錢?

9樓:乾途錦繡

現在一場買賣基本都是55分賬 除非帶著走穴或是腕大特殊對待的

10樓:阿祖聊社會

捧哏和逗哏付出差那麼多,收入他們怎麼分?

11樓:ai小貓兩三隻

據我在相聲園子和年輕一輩的相聲演員接觸,捧逗一般都是五五分賬

所以才有《論捧逗》裡有「五五分賬,也就是刀切帳」的說法,因為逗哏雖然臺詞多,但是捧哏需要掌握演出節奏,往往比逗哏更需要舞臺經驗和火候。

至於成了名,成了腕(蔓)的演員,應該是單獨談收入的,根據名氣不同而給予不同的演出費,出場費,甚至名氣大的捧哏比逗哏拿的都多,這也導致了很多從小搭配的合作伙伴以為價碼互相不服最終分手(裂穴)。

12樓:匿名使用者

基本上是4 6分,逗得6,捧得4,不過也有例外

13樓:匿名使用者

3 7分。逗哏7。捧哏3

相聲有一部作品 是捧哏與逗哏倆人換了個位置換位置

14樓:

hjk7f6iii7777777i7gggi7

15樓:簫灑舞劍

傳統相聲《論捧逗》

《論捧逗》原名《捧逗爭哏》(又稱《八不咧》,因「八」字在行話中稱「張」,所以內行人也稱《張咧子》),是傳統相聲中「爭辯型」的一段很有代表性的節目。由於此類相聲作品中,大部分演員進行表演的時候,逗哏演員與捧哏演員的份量差不多,而不像其他相聲作品以逗哏表演為主(如《地理圖》《八扇屏》等貫口類節目,這種型別叫做「一頭沉」,即以逗哏為主),因此也叫做子母哏。據傳為相聲發展史上的早期作品,歷代演員均演過此段節目,當代許多演員也都演出過,過去在相聲場子中久演不衰。

相聲中的逗哏和捧哏,相聲的捧哏和逗哏怎麼演?

沒有區分,相聲大賽裡有 最佳逗哏獎 和 最佳捧哏獎 捧哏的水平要求也很高。所以沒有什麼區分,沒有哪一方相聲也說不好。好的捧哏是可遇不可求。捧哏如果想要說好比逗哏的難,但是二者缺一不可。相聲的包袱如果想使響了,鋪墊抖翻縫缺一不可,哪一個環節沒做好都不成,這需要捧逗之間的默契程度,誰離開誰也不成。當然了...

相聲演員搭檔,逗哏和捧哏之間的收入怎麼分配

相聲演員很多還在體制內,他們都是國家單位的工作人員,是由國家按照演員級別發工資的。比如,當初少馬爺馬志明和謝天順先生裂穴,並不是因為二人收入分配問題,而是職稱問題。而體制內的職稱,就意味著工資級別。這需要組織評定,誰也說不算。還有姜昆和戴志誠組合,二人也不存在收入分配問題。都是體制內演員,姜昆無論從...

誰是當今相聲界捧哏第一人,于謙的捧哏水平是否是當今第一人,為什麼呢?

捧哏這個行業無法定位誰是第一,正所謂,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表演也如是,誰也不能一定說出來葛優,姜文,陳道明誰比誰好是吧。名家大家有很多,看你喜歡誰了。相聲界有句話叫 三分逗,七分捧 捧哏演員對相聲來說真是非常的重要。一個好的逗哏演員如果沒有一個好的捧哏演員的話那真是有材無處使。三位 一位是趙世忠老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