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1 我們無始劫以來,貪嗔痴慢這個煩惱習氣很重,如何能把它伏住?佛教我們用禮敬諸佛對治貢高我慢,用忍辱來對治嗔恚,用智慧來對治愚痴,用佈施來對治慳貪。
2 佈施不一定是施財、施物,我們笑面迎人也是佈施,板著面孔叫人看到害怕,那也是佈施。佈施裡頭有染淨、有善惡,善因有善果,惡因有惡報,我們每天所造的業對於社會、對於大眾都是佈施。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都在日常生活當中,沒離開生活,沒有離開工作,沒有離開處事待人接物。
3 修學大乘,慢慢覺悟了,我們走在路上,看到樹木花草,我們以尊重的心對它,以感恩的心對它,這種好的佈施,山河大地不會出毛病,災難就沒有了。我們處處用貪嗔痴慢疑,來對樹木花草、對山河大地,山河大地就出亂子,災難就發生。
4 你要會做,六波羅蜜就是你的生活,你的生活就是六度波羅蜜;普賢十大願王、彌陀四十八願,何嘗不如是,全在日常生活之中,你要是真會了,這叫行菩薩道。
2樓:aaa**王
菩薩自度度他,自他平等,不如此修,與本性不相應。正覺是覺悟覺察絕對正確。
地藏王菩薩凡夫迷而不覺,小乘羅漢及辟支佛均為正覺,以正法自覺謂之正覺。小乘人不平等,自度而不發心度人,是被動的度生,不求他,他不度;菩薩為不請之友。度生本來不易,眾生不肯接受還要找麻煩。
十行菩薩修六度是度自己的,十行以後才能度他。依此推論,凡夫修六度多分是有利於自己。如佈施可以度自己的慳貪之心,受施者所得之錢財有限,不過用佈施為手段,以成就自己治貪之功。
諸惡莫作是持戒的前方便,若起一惡念,障礙他人,持戒即不清淨;很小的善事未做,即違眾善奉行之旨,若隨時留意身口意三業之造作,何時何地不是道場?忍辱也是成就自己,接受他人之侮辱毀謗,可以為自己消災,他人無緣無故來找麻煩,應作還債想。學佛的要件是成就自己,無論受任何委曲冤枉,都不怨天尤人。
如作得到,則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可放心度眾生;若仍存有計較之心,是非人我縈繞於懷,學佛算白學了。
怎麼修菩薩道菩薩行?
3樓:匿名使用者
人間佛教的修持
學佛,就是向佛學習,以佛為我們的模範而學。佛是怎樣修學而成的,我們也這樣照著學。學佛,是離不了修持的。
持是受持,是「擇善而固執之」的意思。修是薰修,是依著受持的佛法去學習。照中文的訓釋,如修身、修理等,修有改正的意思。
依佛法,修是薰發義;由於學習,能薰發現在與未來的善根,叫作修。人間佛教行者應如何修持呢?
1.修行是有著一定的次第的。
人間佛教是整個佛法的重心;而「這一論題的核心,就是人·菩薩·佛——從人而發心學菩薩行,由學菩薩行而成佛。」在《人間佛教要略》中,印順對此次第作出了說明,而著力強調第一次第即人菩薩行。 他認為,如泛說學佛,而不從佛的因行——菩薩道著力做起,怎能達成目標?
等於要作一畢業生,必定要一級一級學習起,次第升進,才能得到畢業。學佛也是這樣。菩薩道所經歷的過程,可略分三個階段,即凡夫菩薩、賢聖菩薩、佛菩薩。
第三階段的菩薩,是證得大乘甚深功德,與佛相近似的八地以上菩薩。第二階段的菩薩,是已發菩提心,已登菩薩位,從賢人聖,修大悲智行,上求下化——這即是三賢到八地的階位。第一階位,是新學菩薩,是凡夫身初學發菩提心,學修菩薩行。
其菩薩心行的根抵薄弱,可能還會退失,是在修學信心的階段。《仁王經》稱此為十善菩薩,也即是十信菩薩。一旦菩提心成就,就可進入不退菩提心的賢位。
以人間凡夫的立場,發心學菩薩行,略有兩點特徵:一是具煩惱身:凡夫是離不了煩惱的,這不能裝成聖人模樣,開口證陪,閉口解脫,要老老實實地覺得自已有種種煩惱,發心依佛法去調御他、降伏他。
凡依人身而學發菩提心,學修菩薩行,務要不誇高大,木眩神奇。依人身學菩薩行,應該循序漸進。起正知見,薄煩惱障,久積福德。
久之,自會水到渠成,轉染成淨。二是悲心增上,初學發菩薩乙的,必有巨集偉超邁的氣概。菩薩以利他為重,如還是一般人那樣的急於了生死,對利他事業漠不關心,那無論他的信心怎樣堅固,行持怎樣精進,決非菩薩種姓。
經上說:「未能自度先度他,菩薩是故初發心。」應以這樣的聖訓時常激勵自己,向菩薩道前進。
2.修學人間佛教———人菩薩行,以三心為基本。
在《華雨集·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中,印順對此有詳盡的說明。三心是菩提心、大悲心、空性見。發(願)菩提心就是以成佛為理想為目標,立下自己要成佛的大志願。
發大菩提心。先要信解佛陀的崇高偉大,智慧的深徹(智德)、悲心的廣大(悲德),心地的究竟清淨(斷德)。深信佛法有徹底解脫的正道,所以志願修菩薩行成佛,以淨化世間、解脫眾生的苦惱。
發大悲心是菩薩行的根本。佛這是以解脫眾生生死苦迫為最高理想的。悲心要從人類、眾生的相互依存,到自他平等、自他體空去理解修習。
空性見是佛法的特質。空性是緣起的空性。一切依緣起,都是相對的,故是無常。
緣起無常,所以是苦——不安穩而永不徹底的。無常故苦,所以無我。無我即無我所,就是空。
在大乘空相應經中,緣起即空性,空性即緣起,空性是真如等的異名,不能解說為「無」的。在菩薩行中,無我我所空,正如緣起而不著相,是極重要的。沒有「無所得為方便」,處處取著,怎麼能成就菩薩的大行!
菩提心、大悲心、空性見——三者是修菩薩行所必備的。切勿高推聖境,要從切近處學習起!
從學佛的立場說,一切活門都可說是菩薩的修學歷程。適應眾生的修學方法千差萬別,然其實質可以用三句義來統攝而會歸於一道。這就是學佛的三大心要,或統攝一切學佛法門的三大綱要。
印順《學佛三要》專論此三道要。這「學佛三要」就是《大般若經》所說:「—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上首,無所得為方便。
」一切智智或名無上菩提,學者心心念念與無上菩提相應,這就是菩提(信)願——願菩提心的別名。大悲是見眾生的苦痛而想度脫他。「菩薩但從大悲生,不從餘善生。
」所以,大(慈)悲心,實在是菩薩行的心中之心!無所得是般若慧,不住一切相的真空見。孕育於悲願中而成長的空慧,不是沉空滯寂,是善巧的大方便。
有了這,才能成就慈悲行,才能成就無上菩提果。所以,菩提願、大悲心、性空慧,是菩薩道的真實內容,是菩薩所以為菩薩的真實功德
菩薩學行的三要,是不可顧此失彼的。然初學時,不妨從一門(或二門)而來。有的好為哲學、心理學、論理學等學理的**,接觸到佛法、認識佛法的正確深奧,因而發心學佛,這是從智慧門入。
有的好為社會福利事業、樂於為善,與佛教的人事相接近,贊仰佛法的慈悲,因而發心學佛,這是從慈悲門入。有的宗仰三寶功德的不可思議,或由於佛菩薩的感應,因而發心學佛,這是從信願門入。由眾生根性而言,大概是貪行人從慈悲門入,嗔行人從智慧門入,痴行人從信願門入。
進入佛門後,若想升階登堂,學菩薩正行,必須三事齊修。《大涅盤經》與《大毗婆沙論》都說:「有信無智,增長愚痴;有智無信,增長邪見。」可見信與智—定要雙修。不能偏失。
4樓:販賣**的凡人
《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若善男子善女人。信解是經受持讀誦。乃至書寫經卷而供養者。便具足修行六波羅蜜。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四無垢性甚深法門。受持讀習解說書寫。如是人等所生之處。遇善知識修菩薩行永不退轉。
5樓:泥頌
菩薩道修六度:佈施 持戒 忍辱 精進 禪定 智慧
這是一篇好文章 發多次 沒發上去 自己看吧
6樓:在棲鳳湖吃湯圓的高飛燕草
圓滿自利利他二利而成佛果之菩薩道也。
菩薩自利利他圓滿佛果的大行,也就是佈施等之六度。
如是菩薩、即發心已;云何修行諸菩薩行?略說菩薩、若所學處、若如是學、若能修學、如是一切、總攝為一,名菩薩行。如彼廣釋。
7樓:不昧生死
發心 對佛教心生虔誠之心,特別要窺見般若波若密。這個很難。
發願 生菩提心後就可以發願了。一般是解救眾生的願望。很多有名的菩薩的願你可以搜尋來看看。不一定發一樣的,根據自己的本心就好。
持行 發願之後在日常生活中處處體悟,處處力行,這就是修菩薩道菩薩行。
8樓:匿名使用者
第1步:先發願菩提心.
第2步:再修行菩提心.也就是受持菩薩戒.
歸納為六度.
9樓:匿名使用者
(1)先他後我...
(2)不要"說食數寶"...
互勉之!
佛教當中的修普賢行是什麼意思
10樓:匿名使用者
就是依《華嚴經》中的普賢菩薩的十大願來修。
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何等為十?一者禮敬諸沸,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
若諸菩薩於此大願順趣而入……則能成就普賢菩薩諸行願海。(見《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四十)
淨空老法師:發心之後,如何去修菩薩行
11樓:匿名使用者
淨空老法師:發心之後,如何去修菩薩行
「亦同善財於文殊處發菩提心已,問菩薩行。文殊亦不具說,但令親近善友,遂指德雲比丘,展轉令往矣」,舉善財童子做比喻,善財在文殊會上成就了根本智,發菩提心就是根本智。發心之後,問怎麼樣去修菩薩行,也就是說,如何將菩提心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落實在日常工作、待人接物。
文殊菩薩是他的老師,這樁事情沒告訴他,叫他去參學。因為他有根本智,根本智是戒、定,他接觸境界,自然生智慧解決,不需要老師指導。人心地清淨,清淨心生智慧,遇到任何事情他都有智慧、有能力解決,這叫後得智。
所以教他親近善友,善友就是五十三參。這五十三個人,代表我們現前社會男女老少,各行各業。我們從早到晚,早晨起來,晚上睡覺之前,你所遇到的一切人事物,那就是五十三參。
你要有善財的本事,你就成佛了,你就成就圓滿智慧。你看這些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你就有能力在這個裡頭興起後得智。後得智是什麼?
無所不知,一看就明白、一聽就懂、一接觸就知道,你還有能力去教他們。所以,沒有具足戒定慧辦不到,你具足戒定慧才辦到。戒定慧那個慧是無知,般若無知,無知是真智慧。
當你跟人事物一接觸的時候,那個後得智,就是善巧方便馬上就現前,你自然知道怎麼處理,而且處理得非常恰當。所以這個智慧不是學來的,是自性本來具足的,你得先要把自性找到。自性什麼?
自性是不動的。所以定是自性,定愈深,你接近自性的核心就愈接近,愈接近,智慧就愈高。總而言之,你得定下來才行。
我們這個經經題上「清淨平等」,這就是定。清淨是心裡頭沒有染汙,心裡頭乾乾淨淨,一塵不染。沒有善也沒有惡,沒有是也沒有非,是非善惡統統不存在,得清淨心。
清淨心,得清淨心的人就證阿羅漢,你學佛,第一個學位你就拿到了。更進一步,得平等心。平等心沒有高下,清淨心沒有染汙,平等心,沒有高下就是沒有分別,真正平等。
平等裡頭沒有傲慢、沒有嫉妒,清淨裡頭沒有自私自利,這樣的心,遇到一切人事物,他自然生智慧。這個智慧叫權智,權智是什麼?善巧方便。
處理事情處理得非常之高明,非常的妥當,沒有錯誤、沒有後遺症。這真實智慧,就是智慧起作用,根本智起作用。根本智是無知,起作用叫無所不知,「般若無知,無所不知」。
一定先求根本智,根本智是戒定慧,沒有戒定慧就沒有根本智;有根本智才有後得智,後得智是根本智的作用。於是我們就曉得,善財在文殊會上沒有白學,他的根本智是在文殊會上圓滿成就的。大徹大悟是根本智,悟了以後,無論是世法佛法,接觸統統知道,這叫後得智,就是善巧方便,智慧是從這來的。
智慧於讀書多少不相干,甚至於識字不識字也沒關係,是你自性裡頭本來有的。不但是智慧是本來有的,能力是本來有的,德能,德就是能力,相好是本來有的。沒有一樣不具足,沒有一樣欠缺,沒有,沒有欠缺。
學佛,我們所得到的,不是從外頭來的,完全是自性,一切法不離自性,自效能生能現。意識,意識就是念頭,它能變,能變所變的是念頭。自性裡頭沒有念頭,自性裡頭有清淨平等覺。
所以,文殊菩薩教導善財去參學,參學,智慧就開了。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注(第五四九集)2012/10/6 檔名:02-037-0549
修真是什麼,修真是什麼意思?
這個問題我以前也思考了很久.查了很多資料.但是網上的大多都是說了一堆但是重點都好模糊.我就說說我自己總結的.其實是這樣的.道是一種宗教信仰就像佛一樣.這沒啥多解釋的.修身養性養心.修仙其實是修道的人有慧根的走上的路.修仙的目的是強化體魄.修真的目的是境界昇華.人修仙而修真.你得先有強健的身體和無盡的...
墳是什麼意思,修墳是什麼意思
墳,bai指墳墓墳土的 意思du,於 墳,墓也。zhi 說文 按,此字dao本訓大防也。墳回,冢。之間謂之答墳。方言十三 注 墳取名於大防也。古也,墓而不墳。禮記 檀弓 注 土之高者謂之墳。魯迅雜文集 墳 寫於1907年 1925年間,魯迅之所以要出版這些舊文,是因為 有人憎惡著 同時也作為生活一部...
佛菩薩加持什麼意思,怎樣請佛菩薩加持
你自性的流露與外界佛性達到融合,就產生感應道交,即加持。這就是為什麼說每個人都有佛性的道理。所以啊,人們誦經 唸佛 拜佛,只要把本性流露出來就有很大的加持啦 怎樣請佛菩薩加持 就是付出 唸誦 抄 禮佛拜懺 放生 按照佛教的理論 方法做人做事 守戒 安心 就可以 唸誦 佛號咒語 佛法身自動加持幫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