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辭官選擇的時代原因和個人原因

2022-05-26 08:41:43 字數 4941 閱讀 7773

1樓:梵拉的綠葉

陶淵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懷著「大濟蒼生」的願望,任江州祭酒。當時門閥制度森嚴,他出身庶族,受人輕視,感到「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晉書·陶潛傳》)。他辭職回家後,州里又來召他做主簿,他也辭謝了。

安帝隆安四年(400年),他到荊州,投入桓玄門下做屬吏。這時,桓玄正控制著長江中上游,窺伺著篡奪東晉政權的時機,他當然不肯與桓玄同流,做這個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詩中寫道:

「如何舍此去,遙遙至西荊。」(《 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對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遊戀所生,如何淹在滋?

」(《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於規林二首》)對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發出了深長的嘆息。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喪辭職回家。元興元年(402年)正月,桓玄舉兵與朝廷對抗,攻入建康,奪取東晉軍政大權。

元興二年,桓玄在建康公開篡奪了帝位,改國為楚,把安帝幽禁在潯陽。他在家鄉躬耕自資,閉戶高吟:「寢跡衡門下,邈與世相絕。

顧盼莫誰知,荊扉晝常閉。」表示對桓玄稱帝之事,不屑一談。元興三年,建軍武將軍、下邳太守劉裕聯合劉毅、何無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蘇鎮江)起兵討桓平叛。

桓玄兵敗西走,把幽禁在潯陽的安帝帶到江陵。他離家投入劉裕幕下任鎮軍參軍(一說陶淵明是在劉裕攻下建康後投入其幕下)。當劉裕討伐桓玄率兵東下時,他仿效田疇效忠東漢王朝喬裝馳驅的故事,喬裝私行,冒險到達建康,把桓玄挾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馳報劉裕,實現了他對篡奪者撫爭的意願。

他高興極了,寫詩明志:「四十無聞,斯不足畏,脂我名車,策我名驥。千里雖遙,孰敢不至!

」(《榮木》第四章)劉裕打入建康後,作風也頗有不平凡的地方,東晉王朝的政治長期以來存在「百司廢弛」的積重難返的腐化現象,經過劉裕的「以身範物」(以身作則),先以威禁(預先下威嚴的禁令)的整頓,「內外百官,皆肅然奉職,風俗頓改」。其性格、才幹、功績,頗有與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對他產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劉裕為了剪除異己,殺害了討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無罪的王愉父子,並且憑著私情,把眾人認為應該殺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諡任為錄尚書事領揚州刺史這樣的重要的官職。

這些黑暗現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始作鎮軍參軍經曲經阿曲伯》這首詩中寫道:「目倦山川異,心念山澤居」「聊且憑化遷,終返班生廬」。

緊接著就辭職隱居,於義熙元年(405年)轉入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部任建威參軍。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劉敬宣上表辭職。劉敬宣離職後,他也隨著去職了。

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紹他任彭澤縣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潯陽郡派遣郵至,屬吏說:「當束帶迎之。」他嘆道:

「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遂授印去職。陶淵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辭彭澤縣令結束。

這十三年,是他為實現「大濟蒼生」的理想抱負而不斷嘗試、不斷失望、終至絕望的十三年。最後賦《歸去來兮辭》,表明與上層統治階級決裂,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決心。

2樓:威小人物

時代原因:

1.魏晉時代是一個政權更替頻繁、動盪不安的時代。

2.社會動亂、政治黑暗是東晉末年社會的主要特徵。

3.自晉末以來,軍閥互相火併,搶奪地盤。

個人原因:

1.陶淵明不想加入這種趨炎附勢、攀龍附鳳之輩的 行列,甘於躬耕隴畝,不為五斗米折腰,過田園生活。

2.陶淵明對官場黑暗不滿和憎恨,,他極端厭惡違背自 然本性、巧詐虛偽的社會生活。

3.陶淵明得到母親去世的噩耗,辭官回家奔喪。

陶淵明故事和辭官的原因

陶淵明辭官歸隱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3樓:歷史一麻袋

陶淵明為何在春節之前來辭官?有什麼原因呢?

4樓:匿名使用者

一 陶淵明的歸隱,不為五斗米折腰是表層原因。更深層的原因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天人合一」觀,所謂「一天人,合內外」。中國古人把人看作天地萬物之一,與宇宙是一體的。

不象今天人們把人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異化於天地萬物之外。在哲學上有主體和客體之分,有自我,社會,自然幾個不同的概念。陶淵明在官場,在社會中,他感到與天地萬物的疏離,於是他要回歸故里,融於天地萬物之中。

二 陶淵明的歸隱,是道家哲學對儒家哲學的反叛。那就是脫離社會人倫,放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迴歸自然。在自然之中,他找到了真,他說「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對陶淵明而言,回到故鄉務農,就是迴歸自然,務農就是直接和自然打交道。

三 陶淵明的歸隱,是個體對群體的逃離。 關於群體,存在主義大師薩特作過很好的分析:我這個主體的眼裡,他人是客體;而再他人的眼裡,我又成了客體。

與他人相處,就必須把自己置於客體的地位,這就是矛盾與共在。他更說了一句名言:「他人就是地獄」。

陶淵明無法忍受這種矛盾,他選擇了逃離。農村居民散落為戶,他的自我主體保持了獨立,完整,自由。

5樓:

因為他嚮往田園生活,不願意在官場勾心鬥角

6樓:匿名使用者

懷才不遇,不願同流合汙,要出淤泥而不染,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縱情山水,只覺今是而昨非啊!

7樓:亦夢之城

(1) 陶淵明的歸隱,不為五斗米折腰是表層原因。更深層的原因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天人合一」觀,所謂「一天人,合內外」。

(2) 陶淵明的歸隱,是道家哲學對儒家哲學的反叛。那就是脫離社會人倫,放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迴歸自然。在自然之中,他找到了真,他說「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對陶淵明而言,回到故鄉務農,就是迴歸自然,務農就是直接和自然打交道。

(3)陶淵明的歸隱,是個體對群體的逃離。

2、陶淵明簡介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 ),字元亮,又名潛,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3] 」,有《陶淵明集》。

歸去來兮辭 說說陶淵明辭官歸隱的原因有哪些

8樓:懂不懂事阿卡麗

原因有三點:一是奔喪;二是不為五斗米折腰;三是平生之志。

通過對相關文史材料的分析,可以肯定平生之志才是陶淵明歸隱的真正原因,《歸去來兮辭》充分表達了陶淵明對田園的熱愛和對官場的厭惡。

在詩中他十分坦誠地講,就任縣令,是為生計所迫;之所以辭職,是因為「質性自然,非矯勵所得,飢凍雖切,違己交病」,超然的性格使他寧可餓肚子,也不願違心地逢迎上司而混跡官場了。

從陶淵明歸隱後的生活來看,陶淵明的歸隱不同於東晉時借歸隱買名邀譽的其他隱士,他是真隱,是一種人生的選擇,是一種對「舉世皆濁」、「眾人皆醉」的厭惡。且看陶淵明一生大致經歷:始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

後仕職於桓玄、劉裕、劉敬宣的幕下,最後任職彭澤令八十餘日,因不肯為五斗米向鄉里小人折腰,毅然辭職歸耕田園。後有人勸他再度出仕為劉宋王朝服務,他寧願貧病交加,窮困潦倒也不願再涉官場。

9樓:來自白石湖有激情的裡海狼

結會東晉當時的社會現狀,你認為陶淵明辭官歸隱的原因是什麼?

以{歸去來兮辭}並序為例 說明陶淵明做官與辭官的原因

10樓:希望歡子

「餘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餘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

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餘貧苦,遂見用於小邑。於時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

」做官是陶淵明的無奈選擇——「餘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他必須養活一大家子。為了養家,經過親友的提醒,他自己也有做官的想法,所謂「故便求之」就有這個意思。他任為彭澤令,明顯得到了「諸侯」和家叔的幫助,而且運氣不錯。

對於他們的幫助,他懷有感激之情:「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餘貧苦,遂見用於小邑。」序言裡的這一筆,我想是「世與我而相違」一句的最好印證。

「 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

飢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於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於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餘日。

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巳歲十一月也。」

從序文中看,陶淵明的辭官,是因為做官與他的「愛丘山」天性相牴觸,甚至到了「飢凍雖切,違己交病」的程度。也就是說,哪怕受凍捱餓,陶淵明也要辭官歸去,因為做官實在讓他身心痛苦。面對飢凍之切和違己交病的兩難抉擇,他是「兩害相權取其輕」。

做官有愧自己的「平生之志」,這就是作者對於辭官原因的陳述。

11樓:

1. 1.本文在序和第1段中都對作者辭官歸隱的原因作了交代,其歸隱的原因是什麼?

作者在序文中提到的辭官原因有四點: 一是「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二是「飢凍雖切,違己交脖;三是「於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四是「尋程氏妹喪於武昌,情在駿...

誰知道陶淵明辭官歸隱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12樓:貓隱丶狽欱

一 陶淵明的歸隱,不為五斗米折腰是表層原因。更深層的原因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天人合一」觀,所謂「一天人,合內外」。中國古人把人看作天地萬物之一,與宇宙是一體的。

不象今天人們把人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異化於天地萬物之外。在哲學上有主體和客體之分,有自我,社會,自然幾個不同的概念。陶淵明在官場,在社會中,他感到與天地萬物的疏離,於是他要回歸故里,融於天地萬物之中。

二 陶淵明的歸隱,是道家哲學對儒家哲學的反叛。那就是脫離社會人倫,放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迴歸自然。在自然之中,他找到了真,他說「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對陶淵明而言,回到故鄉務農,就是迴歸自然,務農就是直接和自然打交道。

三 陶淵明的歸隱,是個體對群體的逃離。 關於群體,存在主義大師薩特作過很好的分析:我這個主體的眼裡,他人是客體;而再他人的眼裡,我又成了客體。

與他人相處,就必須把自己置於客體的地位,這就是矛盾與共在。他更說了一句名言:「他人就是地獄」。

陶淵明無法忍受這種矛盾,他選擇了逃離。農村居民散落為戶,他的自我主體保持了獨立,完整,自由。

從陶淵明辭官歸田的原因中可以看出他當時心境如何

現在對於陶淵明辭官歸田的原因也只能從他的文學作品中來解讀。陶淵明的很多詩句中有體現辭官的原因,比如 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 等等。還有最出名的 歸去來兮辭 辭賦的內容常常被人關注,而忽略了序,這篇文章的序寫明瞭,他是因為家裡窮,...

英語選擇題和填空題要有答案和他的原因充分一點

第一題 a 從題意bai來解 dugordon先生讓我提醒你zhi下午有會。不要忘了啊!dao 好的,版 我不會 忘 的。這時權是指到時候我不會忘的。所以選將來時態 a。第二題 c 介意 幫忙 關一下窗嗎?外面颳風了。當然不介意。c a是回答人家道歉的。例如 對不起!答 沒關係!b意思就不對 好啊,...

因為工作的原因,要嘛選擇和老公在一起,要嘛選擇帶小孩,該如何選擇?糾結

不好選,每個人的想法不同,看你怎麼想了,要是為了孩子,那就選擇帶小孩,父母帶孩子可以多教點東西,反正比老人帶好多了,跟老公長期分居也不好,感情破裂快,不過也看彼此相愛程度,反正個人想法不同,考慮也不同,別人只是給點建議,望樓主認真思考。如果你們是藍天,我願做襯托的白雲 如果你們是鮮花,我願做陪伴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