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對策,各民族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的原因

2022-05-28 05:21:40 字數 4650 閱讀 9957

1樓:匿名使用者

拿我過來說的話,我國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其他多種經濟形式為補充的經濟制度。

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帶動另一部分人共同走向共同富裕,這是一個不短的過程,需要全國人的共同努力。

而在地區分佈上,地區資源分佈不平衡。有些地方交通便利,資源豐富,產品富饒,經濟發展的速度就快一些;反之亦反之。

地區經濟差異導致文化差異,在一些個別經濟落後地區,許多人剛夠溫飽,還沒有政治民主的意識,村委選舉的事莫不關心,不是不選舉,而是不懂。

前些年一直重視城市建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後,導致貧富差距拉大,基尼係數接近專家認定的安全範圍,今年**已重視這個問題,相信未來幾年貧富差距會有所緩解。

世界範圍內的話,簡單的說,就是經濟結構單一,人才資金匱乏,處於國際政治和國際經濟的弱勢地位

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困境

對發達國家的依附地位

為鞏固政治獨立,二戰後相繼獨立的亞非拉國家,都把發展民族經濟,爭取實現工業化的任務放在首位。然而,由於西方發達國家頑固地維持舊的國際經濟關係,並利用其掌握的技術和經濟優勢,對發展中國家進行剝削和控制,從而使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時至今日仍居於從屬地位。這種依附性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生產領域,殖民統治時期遺留下來的國際分工格局沒有從根本上打破。西方發達國家壟斷了工業製成品的生產,發展中國家仍然是原宗主國的原料**地。直到80年代初期,以生產原料和初級產品為主的發展中國家仍然很多,其中30多個國家的初級產品出口佔其出口總額的90%以上。

這就使發展中國家在資金、技術、工業製成品和消費品等方面嚴重依賴西方發達國家。而且,隨著科技革命的發展,作為西方發達國家壟斷資本推行經濟霸權主義主要工具的跨國公司,在不斷擴大對發展中國家直接投資的同時,把部分勞動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業轉移到一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使它們成為發達國家的附屬「加工廠」和「裝配廠」。過去單一型的傳統分工,轉變為一種多層次的國際分工體系,其中西方發達國家在這一體系中處於最高層,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則處於底層。

在技術領域,西方跨國公司通過對技術研究和銷售的壟斷,造成發展中國家在技術上對西方國家的依附地位。西方國家在技術轉讓中,不僅嚴格限制向發展中國家當地公司轉讓先進技術或關鍵技術,或者設定種種不合理不平等的商業慣例條款,限制發展中國家的技術發展,而且還常常索取高額的技術轉讓費用。據統計,在世界已註冊的約500萬項專利權中,發展中國家只佔1%。

美、歐、日等發達國家控制世界技術轉讓的80%,其中美國約佔50—65%。發達國家利用科技中的壟斷地位,每年向發展中國家索取300—500億美元的購買專利權費用。

2樓:匿名使用者

2,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歷史基礎.

(2)區位條件

2023年以後,中國的改革開放採取了不平衡發展戰略,使沿海地區成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帶.區位條件優越,中部地區同樣也有一些大城市作依託,但在地理區位上與東部地區相比,其對外聯絡明顯不如東部沿海地區.西部地區雖也開通了一些對外**口岸,但由於與中國西部接壤的國家,其經濟發展水平並不具有明顯的優勢,無力帶動中國邊疆地區的發展.

另外,東部地區自然條件較好,氣候宜人,土壤肥沃,有利於開展較大規模的經濟活動和產業佈局,而西部地區自然條件較差,特別是西北地區乾旱嚴重,生態惡化,土地貧瘠,經濟和社會發展面臨的困難較大.

(3)制度因素

中國自2023年以來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由於各地區體制轉軌的程度不同,從而導致了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一般說來,一個地區的非國有化程度越高,計劃控制能力就越弱,市場化程度也就越高.從表2-3可以看出,中國東部地區非國有經濟的比重,發展速度和市場化程度都明顯高於內地.

(4)政策傾斜效應

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給予沿海地區的傾斜政策,包括投資,財稅,外資外貿,金融等方面,使得沿海地區和內陸地區在發展能力上產生了極大的差距.據有關資料統計,1985-2023年中國各地區實際利用外資1499.50億美元,其中東部沿海地區實際利用外資達1309.

56億美元,佔全國利用外資總額的87.3%,而中,西部地區實際利用外資總額分別為127.06億美元和62.

88億美元,僅佔全國利用外資總額的8.5%和4.2%

(5)人力資源差異

區域間人力資源差異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存在差異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從表2-4中可以看出,中國普通高等學校和普通中等專業學校在校學生無論從絕對數還是所佔比重在東,中,西三大地帶的分佈狀況是:東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

這種人力資源條件的差異,不僅導致了現有的發展差距,而且還成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制約因素.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人力資源條件將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愈來愈重要的作用.

3,對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差距的評價

(1)區域經濟發展差距的積極意義

①區域經濟一定程度的發展差距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泉.

當一國或地區經濟發展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差距時,發展程度較好的地區就自然成為發展狀態較差地區所效法的榜樣,發達地區就會更加進一步發達,落後地區就會奮力追趕,從而形成你爭我趕的整體經濟發展的活力.

②區域經濟發展的差距是區際競爭與合作的基礎.

區域的條件優勢要素的差異形成的競爭優勢的不同,各區域的經濟主體可在各自的區域優勢及其產業優勢的基礎上尋找經濟聯合,如資源型優勢與加工型優勢的區際聯合.

③區域經濟發展的差距給落後地區造成一種壓力.

區域經濟發展中有了發達與落後的差異,才迫使落後地區解放思想,銳意進取,向發達地區學習,從而加快落後地區經濟發展的步伐.發達地區對落後地區來說,會產生一種"示範效應",這種示範效應,使得落後地區在追趕發達地區程序中大大節省成本,少走彎路,從而達到共同發展的目標.

4.解決中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政策思路

(1)在經濟全球化時代背景之下,各地區經濟都應融於世界經濟體系之中.

一國要有效參與國際競爭,就必須首先整合國內經濟,提高國民經濟的素質.只有實現國內經濟的一體化,才能從整體上提高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因此,國家區域經濟發展政策的根本目標是促進各地區的共同發展,加強各區域之間經濟上的相互依賴性.

在區域經濟發展差距不能在短期內消彌時,國家區域經濟發展政策的重點應是鼓勵各區域之間加強經濟聯絡,為各區域之間經濟依賴性的增強創造軟(制度等方面),硬(基礎設施等方面)條件.

(2)遵循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繼續允許和鼓勵有優勢的地區發展得更快,更好,以此引領全國經濟發展.

(3)積極採取有效措施,努力緩解區域經濟差距擴大的趨勢

3樓:匿名使用者

經濟發展不平衡涉及到方方面面,最主要的大概是地方的資源與地方的經濟環境的不平衡,對策還是需要國家的巨集觀經濟政策落到實處,不要總是口頭上的言語!

4樓:匿名使用者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迅猛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目前,我國人民生活總體上已達到小康水平,但是也出現了收入差距不斷拉大和貧富分化現象。各區域發展的差距不斷擴大,經濟發展出現明顯的不平衡,給國家整體經濟的增長帶來一定的影響。

導致此種現象的原因是多重的,查詢根源,制定行之有效的對策,縮小區域發展的差距,對於保持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各民族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的原因

5樓:匿名使用者

1、政治原因:「三步走」戰略。優先發展東部,然後東部帶動西部,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而少數民族多分佈在西部。

2、經濟原因:發展複合型產業比單一性產業收入多。複合型產業是對產品的在加工,利潤高,收入多。

3、文化原因:開明的文化政策與保守的文化政策的不同影響。開明的文化政策能更多帶動社會經濟發展。

4、歷史原因:自古以來歷史形成的各民族差距。 5、其他原因:

例如宗教、教育、交通等因素。

6樓:匿名使用者

經濟基礎不同,環境條件不同,對外開放程度不同。

我國目前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的原因是什麼?如何解決

7樓:衣韋

我國發展不平衡的原因何在

一是自然原因。我國幅員遼闊,地區間自然條件迥異,決定了不同地區發展存在"先天性"差異。比如,東部地區以平原為主,氣候宜人,土壤肥沃,交通便利,佔據先天發展優勢;西部地區多為山地丘陵和戈壁沙漠,氣候乾燥,生態惡化,交通閉塞,與外界的資訊交流及**往來受到限制,經濟社會發展不利因素多。

二是歷史原因。數千年來我國就一直存在發展差距,國家的經濟重心處在不斷變遷中。中原地區很長時間是全國的經濟中心,唐代以後特別是北宋以後,經濟中心逐步向長江中下游和東南沿海地區轉移。

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70%以上的工業和交通運輸設施主要集中在佔全國面積不到12%的東部沿海地帶。雖然國家在"一五"計劃、"三線"建設時期加大了對中西部地區的投入和扶持,但總體不平衡狀況沒有從根本上發生改變。改革開放以來,縱向比較,各個地區都有很大發展;橫向比較,地區差距在拉大。

三是政策原因。我國發展不平衡的一些問題,也與一定時期內實施的具體政策有關。比如,改革開放後,根據我國國情和經濟發展的需要,我們實施了非均衡發展戰略,採取積極促進東部沿海率先發展、率先開放的政策,在投資、財稅和金融等方面對東部地區進行傾斜。

這些政策給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帶動了整個國家的發展,但客觀上也拉大了東部與中西部發展的差距。

四是體制原因。從實際情況來看,我國發展不平衡問題還有體制的因素。比如,計劃經濟時代不盡合理的**體制對城鄉、區域差距擴大有明顯影響,國家為積累工業化所需資金,長期維持了能源原材料產品和農產品的低**,使中西部和農村發展受到抑制。

又比如,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由於觀念、資金和管理等的差異,市場競爭會造成不同市場主體的優勝劣汰,從而出現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馬太效應",也會擴大不同地區和同一地區不同主體間的差距。

唐朝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如何,唐朝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如何?

概念化的就是路不拾遺 夜不閉戶!應當是我們現在說的小康!長安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繁榮的城市還不夠嗎?唐朝經濟的發展狀況 唐朝社會經濟繁榮的原因是什麼 中國古代一個王朝建立時都要借鑑前朝的經驗教訓。唐吸取了隋的教訓。隋滅亡是因為苛政和沉重的賦稅。唐吸取這一點。唐朝幾代皇帝都休養生息。終於達到了封建社會的...

人口素質的提高對社會經濟發展有何作用

對利於社會經濟發展有促進作用。在經濟學中有四大生產要素,分別是勞動力,資本,土地和技術,人口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了勞動力和技術,所以會很大程度上影響生產率的高低。去逛一圈農村再去大城市走一圈你就知道有什麼作用了 人口素質對環境有什麼影響 5 我國西部地區生態抄環境條件十分脆弱 這是我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的特點和影響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 在農業生產上 隨著鐵農具和牛耕的推行,開墾荒地增多。奴隸主將新開墾出來的田地變成私產並出租,這些奴隸主轉化為封建地主,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產生,封建地主私有土地制度確立。2 在社會制度上 社會制度開始由奴隸制經濟開始向封建經濟的飛躍,極大地釋放了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