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虛其心實其腹什麼意思,老子 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智,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是什麼意思

2022-06-21 19:21:30 字數 4497 閱讀 2998

1樓:般若若愚

保持慮心的學習態度,不斷充實自身的學識

2樓:墨漬

虛其心:使其無慾,實其腹:使其吃飽。

把百姓全養成豬,天下就太平了……人不但可以像豬一樣活著,還可以像豬一樣快樂。

3樓:日昌晶月朋

■不要以偏概全。全部內容(正確語序排列)如下:【強其骨,實其腹;弱其志,虛其心】

標準分析如下:(分號前的內容)【強其骨,實其腹】說的是統治者治理國家,保障人民的溫飽和身體健康是第一位的,是最基本的要求;(分號後的內容)【弱其志,虛其心】說的是治理國家在精神面貌維護上的要求,弱化人們的不合理慾望(知足),教化人們之間保持一種淳真的心態(虛懷)。

【遵循大道·貴信上德】道家思想是真正的治國思想。

4樓:匿名使用者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這是老子無為思想的具體實施方法,讓老百姓的生活衣食無憂,身體強健,但沒有太多欲望和念頭。那麼,就算有智慧的人想要挑唆人民起事端,也不能得到相應,久而久之,就不敢再這麼做了。

這也是前面:不尚賢, 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這種做法的最終目的。與後面的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互為呼應,是無為而治的一種思想體現

道德經的每一句話都代表一種觀點,而且通篇不只出現一次,縱觀全篇,其義自現。

老子: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智,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是什麼意思?

5樓:

【釋義】

聖人的治理方法是,使其心無所求,使其腹中有食物(不致飢餓),使其思想單純,常常令人民沒有太複雜的思想,沒有未滿足的慾望。

【出處】

出自《道德經》。《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的哲學作品,又稱《老子》,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

《道德經》文字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6樓:

直接的註解:

聖人的治理原則,虛淡其心念,充實其肌腹;弱化其逞強之志氣,增強其筋骨。常使民眾保持無心智識和無心貪念。

「合了道的聖人」的所謂治理,當然是持守「道」本身具備的「德行」來表現,為的是讓民眾保持「本來」的樣子,杜絕那些「有心妄為」的自以為是者。

不要誤以為「虛心實腹、弱志強骨」是軟弱意志的表現。

虛心,就是將個體生命的「心知」合於「道」的虛無;

實腹,就是確確實實讓生命體接受「道」賦予的本來;

弱志,就是減損、弱化自我「心知」殘存的「逞強之志」,全然合於道之本來來;

強骨,是保全「道」賦予的生命本體。

這之中的根本體認,正是「無為之為」。這種無為之為,實為「道」之本來,若凡生命都能體認這種本來,一切自然就不治而治。

7樓:匿名使用者

《老子》第三章

原文: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譯文:不過於器重聰明而有才智的人,百姓之間就不會引起爭端;對稀奇珍貴的東西不特別重視,百姓之間就不會有偷盜發生;不提供足以誘人產生慾望的東西,百姓就不會胡思亂想。

因此,聖人治理天下的方法,是既要使百姓無貪得之心,但又要讓他們吃飽肚子。既要使他們沒有強求之志,又要使他們有強壯的身體。必須時常注意到,要讓百姓保持沒有過多的想法和貪慾,這樣,即使有自以為是的野心家也會不敢輕舉妄動了。

用這種「清靜無為」的原則辦事,社會,國家就用不著什麼特別的措施了。那麼,天下還會治理不好嗎?

8樓:吾郎

虛其心實其腹 心中空出空間 使之做到忘我 心如止水的狀態 時刻注意腹部以下的意念 所謂丹田 使之充實 老子的道德經不能用字面的意思來推敲 要去悟

9樓:乾三陽

正確的順序應該是,實其腹,強其骨,弱其智,虛其心。君主治國應該使人民衣食無憂,身體健康,因為智過高,會產生多餘的沒有必要的思想,從而多出多餘的沒有必要的語言和行為。所以不應該使民之智過高,在前三者的基礎之上,使民之心,常懷寧靜。

10樓:

意思是聖人治理國家,讓人們都虛心向善,相互謙虛退讓,不爭搶,所謂虛其心也!但是同時要重視人們基本的生活資源,要讓人們吃飽穿暖,所謂實其腹也!同時,消弱人們的慾望,使百姓清心寡慾,恬淡無為,所謂弱其志也!

通過弱其志,百姓自然就會筋強體壯,無有疾患,正所謂強其骨也!

「常使民無知無慾」,是對前面「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的目的的概括,這樣就會讓百姓保持其天性,最終返本歸真,達到生命的更高境界。

11樓:雅文手機

站我在自身的角度來理解與大家分享這幾句話的意思是【不尚賢,使民不爭】這個賢指的是賢人,好人,不易犯錯誤的人。那麼不尚賢就是說:「不要把自己做的什麼事都當做是對的,要常認自己的不是,觀察自己的不足」。

使民不爭——那麼就不會讓人與自己發生爭執。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我的理解是不要把家裡弄得像博物館似的,儘量的簡簡單單。目的是為了使別人不起偷盜心。感受到了老子的一種慈悲心懷,不僅想到自己,也要想到他人的內心感受。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不要有讓人產生慾望的東西,要讓人心安定下來。

這句話令我想起古人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一邊手不釋卷,泡壺清茶,家徒四壁,茅屋一間。讀著聖賢之書,品著清茶,讀累了就目光遠眺,感受感受大自然賜予的勃勃生機,內心是多麼的寧靜與安樂!他為什麼選擇過這樣的清貧生活呢?

難道他們沒有能力去建造庭宇樓閣,配備伙伕馬車,享受珍饈美味?他一定有這個能力,他為什麼不去建呢?原來是為了不要讓別人產生慾望,不要讓人產生攀比心裡,要讓社會人心安定下來。

仔細看了看老子出關圖,騎著青牛,一件大褂,拿著小扇,真是簡單!怎麼看都不會令人產生攀比心裡,看到圖後就有一種安詳與自在,慢慢悠悠,感受陽光雨露鳥語花香的自然之美。若是換匹馬稍快一點點,就打破了那份安詳與自在。

細想自己會苦悶,不快樂,就是快了那麼一點點,他的啟示是放慢你的腳步,再慢一點點,少一點點慾望那份安詳自在就呈現在眼前啦。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我的理解是要按照聖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這個(治)我理解是要求自己。【虛其心】是要保持謙虛謹慎的態度,不要自以為是。「實其腹」過去古人形容一個人的才華叫學富五車,滿腹經綸。

實其腹是要多讀聖賢書。【弱其志】是說不要訂立太過高遠的理想,做一個平平淡淡的學者,因為理想太高就會活的太累,太累就沒有時間讀書、明理、悟道。【強其骨】是說要有骨氣,要仰不愧於天,伏不愧於地,頂天立地,一身正氣。

魯迅講的要做民族的脊樑。孟子的浩然之氣。老子在這裡講骨,魯迅講的脊樑也是說的這個骨。

【常使民無知無慾】無知無慾這個(知)說的是小聰明,歪門邪道的鬼點子,(欲)是說自私自利的貪慾。(民)是說所有的人。(常使)做個好榜樣。

這句話是說做個清心淡泊的好樣子樣去影響人們做到不耍小聰明,不貪心。老子他老人家確實做到了清淨無為,他沒有使用機巧去博得名聲,也沒有慾望去追求名聲,而去做了隱士。再看在這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又有多少帝王將相才子佳人能夠超越其上?

值得今人細細思維!這句話他確實做到了。是我們的好榜樣在幾千年後的今天還使得我們向他學習他的清淨無為。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體會了清淨無為的妙用所在,自然而然就再也不會使用小聰明,小技巧,用私慾貪求心去為人處事,經商做事業了。

【為無為,則無不治】(無為)順其自然。為無為——時常保持知足常樂,內心安定祥和,順其自然。(則無不治)是說自己內心的苦悶、煩惱就煙消雲散了,身心和諧了,家庭和諧了,事業也就順利了。

無不治——樣樣都打理的井井有條,有條不紊。

按我的理解第三章是說「即使自己是對的,當家人及他人說你錯的時候,也不要自以為是去爭理,常認錯誤反思自己,就不會與人發生爭執了,不要把家裡弄得太奢華,只要不讓別人升起盜心就可以了,在物質享受上別讓人產生攀比心裡,要按照聖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時時保持謙虛謹慎,多讀聖賢書,過一個簡簡單單的生活,但是要有骨氣,做個好榜樣去影響所有人,做個不用小聰明小技巧為人處世的好樣子,保持知足常樂,順其自然,窮則獨善其身,富則達濟天下,不為自己,那今後的生活就再也沒有煩惱了」

這樣理解起來,令我感受到了老子他老人家的慈悲,感受到了一個老爺爺對後學的千叮嚀,萬囑咐,不要偏離了大道。

道德經第三章「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的詳解及深意

怎樣理解老子「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12樓:匿名使用者

你是不認識中國字啊?還是在逃避什麼啊?

老子說 我言易知,易行 但天下不能知 不能行。

道 如此簡單 為什麼世人看不懂呢?

因為它並不是你想要的 是吧!

老子: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智,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是什麼意思?拜託了各位 謝謝

13樓:蘇汪偉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

老子道德經解釋,老子《道德經》中的道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 復,又稱 道德真 制經 老子 bai 五千言 du老子五千zhi文 是中國古dao 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春秋時期老子 即李耳 所作的哲學著作。在先秦時 呂氏春秋 注 稱為 上至經 在漢初則直呼 老子 自漢景帝起此書被尊為 道德經 至唐代唐太宗曾令人將 道德經 翻譯...

道德經的“德”是什麼意思,老子《道德經》中的 德 是什麼意思?

孔德之谷,唯道是從。道篇二十一章的原話 可以看出道為本體,德為器用。再馬克思一點,道是世界觀,德是方 所以有道 德二篇 用南師的話說吧,可能不一定完全一樣 德者,得也.就是道的外用嘛.得道的人一定是才全與德全的.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 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 這就是老子推...

老子《道德經》中關於德的意思是什麼

嗯 copy 快樂科學大師 已經bai 說的很清楚了,du我就補充兩句。zhi dao 這個世界上存在一種永生不滅,不生不滅的東西,如果一定要說那個東西是什麼那就是道。那人類社會的道又是什麼呢?或許就是德了,德是人類得以長存的希望。也就是人該走的道。很多人說,既然道無處不在,其無所不能,那為什麼還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