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眾願
見素抱樸,就是要抱住「樸素」的意思;少思寡慾,就是要減少慾望的意思;而絕學無憂,一般的解釋是捨棄用學習知識的方法瞭解事物。
實際上,這三句話,都是在指出一個道理:減少「心」對富貴、繁華、智巧和滿足各種慾望的追求,從而讓自己心清靜,而使自己深層的潛意識得到開發,讓自己在生活和事業中擁有更好的「智慧」。
2樓:匿名使用者
保持純潔樸實的本性,減少私慾雜念,拋棄聖智禮法的浮文,才能免於憂患。
3樓:匿名使用者
出自 道德經 第十九章
全文如下:
絕聖棄智 民利百倍 絕仁棄義 民復孝慈 絕巧棄利 盜賊無有
此三者 以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屬 見素抱樸 少私寡慾 絕學無憂
此章與前一章 (第十八章) 有所聯絡
第十八章 全文如下:
大道廢 有仁義 智慧出 有大偽 六親不和 有孝慈 國家昏亂 有忠臣
現任中國道教協會 會長 任法融 的 道德經註釋中 對 第十八章
十九章的註釋如下:
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
道德充實於內心,雖有仁義之行,而不知有仁義之行。如失道離德,仁義必然自顯。正因閆年失德,淫樂無度,份外營求,強佔胡氏,迫使周仁之妻殺身成仁於府門之內。
再如孤竹君有道不側,愛次子,有伯夷叔齊死義於首陽之上。
「智慧出,有大偽。」
本來的天性良智不含斂自重,炫露濫用,以假為真,以文滅質,只求虛華,不講實用,故「奇物滋起」,怪事百出。入之本性,由此而亂,物之常情,由此而失。
「六親不和,有孝慈;」
家庭失去了自然之道,父子、兄弟、夫婦、必然不和。孝慈之名,由此而生。瞽叟因失道離德,設計陷害其子,舜王由此才有孝名永垂千古。
「國家昏亂,有忠臣。」
治國者,如失去恬淡無為之「道」,不行無為之政,脫離了清虛自然之「德」,不用潛移默化,則必然君王昏昧,權奸執柄,濫用機智,勾心鬥角,互爭權位,迷戀酒色,醉生夢死。以致內憂外患並起,民情危急,怨聲載道,扶國忠良由此而出。如果宋徽宗清明,群臣「以道佐人主」朝綱大舉,國紀不紊,焉有忠勇岳飛死於風波亭?
由此可見,國家無道昏亂時,才會出現忠貞盡節、殺身成仁,永垂千古的忠義之士。
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天資敏捷,德性純全,睿通淵微,言行舉止符合於倫理者謂之「聖」。通曉萬物之理,洞觀遠近幽微之理者謂之「智」。有世以來,聖人效天地的執行之道,法陰陽消長之理,定綱紀、分科條、興法度、作典章。
聖人以此含養自修,萬民以此樂而生息,自然而然國家大治,天下太平,人民康樂。當然天下皆知非「聖智」不能任其事。如聖人而張聖之名,玩弄機智,那不正者必竊而用之,這豈不又助於不正與不善者禍國殃民嗎?
《莊子?劬篋篇》中說:「故跖之徒問於跖:
『盜亦有道乎』?跖曰『何適而無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聖也。先入勇也。
後出,義也。知可否,智也。分均,仁也。
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由是觀之,善人不得聖人之道不立,跖不得聖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則聖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的多。……聖人生而大盜起,掊擊聖人,縱舍盜賊,而天下始治矣……故曰: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彼聖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故絕聖棄智,大盜乃止……殫殘天下之聖法,而民始可與論議。
」莊子這段論述,與這章講的「絕聖棄智,民利百倍」其意相通。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山中的老虎生下虎子,如遇持械的獵手,它會不顧生死地保衛其子。在平時忍饑受餓餵養其子,用舌舔其毛,以表親暱。這般的慈愛,試問誰彰仁義之名而教之?
由此可知,孝慈是物的天然之性,自然之德,非人為也。所以,彰仁義之名,必有害於民自然之性。這和《莊子?
胠篋篇》中說的「削曾史之行,鉗揚墨之口,攘棄仁義,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人含其德,則下不闢矣。」其意相通。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非正常的技巧,有害於民;非分之利,有害於國,故應絕棄之。燕銜泥壘窩以棲身,蜘蛛吐絲布網以求食,老鼠掘洞藏身以得安。萬物皆然,各因自性,各因所需,各施技能,自然而然,雖有巧利,未嘗有巧利。
如朝廷專尚巧利,玩弄技巧,必被強盜、賊匪竊而用之。故《莊子?胠篋篇》中說:
「毀絕鉤繩,而棄規矩,儷工捶之指,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
「三者」是講的」聖智」、「仁義」、「巧利」。這三者均屬文表和虛華。沒有實用,不足以治國修身。
「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令」是教誡。「屬」是囑託。所以治國、修身的教誡和囑託是心地純潔,行事真誠樸實,少存私心和分外的慾念。
「絕學無憂。」
人在天地之間,如不知物性,不通人情,則難以生息。欲通物性,必以進學。既知如此,本經此章要講絕學者何謂?
如單學一科,獨造一門,雖自感有進有益,實是以管窺天,似錐指地,不能復得天地之大全,事物之總體,悟性命精微之奧理,觀造化至極之妙用,通陰陽消長之情理。只有絕棄虛妄荒誕之學,持守大道的清靜之體,才能明曉萬物之理。 《老子》第一章中說:
「常無慾,以觀其妙。」十六章說:「覆命曰常,知常曰明。
」三十八章說:「前識者之華,而愚之始也。」四十八章說: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六十四章說:
「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遇。」均與此條命旨相通。
4樓:匿名使用者
使人們心靈有所歸屬,保持樸質、減少私慾、拋棄學問、無有憂愁。
道德經中見素抱樸,少思寡慾,絕學無憂 什麼意思 急用
5樓:
道德經中見素抱樸,少思寡慾,絕學無憂 什麼意思?---
見素抱樸,就是要抱住「樸素」的意思;少思寡慾,就是要減少慾望的意思;而絕學無憂,一般的解釋是捨棄用學習知識的方法瞭解事物。實際上,這三句話,都是在指出一個道理:減少「心」對富貴、繁華、智巧和滿足各種慾望的追求,從而讓自己心清靜,而使自己深層的潛意識得到開發,讓自己在生活和事業中擁有更好的「智慧」。
請採納~
《道德經》中「見素抱樸,少思寡慾,絕學無憂 」是什麼意思?
6樓:綠長青長城
《道德經》中 見素抱樸,少思寡慾,絕學無憂 的意思是:
1、見素抱樸的意思:就是要抱住「樸素」的意思。
2、少思寡慾的意思:就是要減少慾望的意思。
3、絕學無憂的意思:一般的解釋是捨棄用學習知識的方法瞭解事物。
其實,這三句話,都是在指出一個道理:減少 心 對富貴、繁華、智巧和滿足各種慾望的追求,從而讓自己心清靜,而使自己深層的潛意識得到開發,讓自己在生活和事業中擁有更好的「智慧」。
關於《道德經》的介紹:
1、《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
2、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3、《道德經》,文字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4、《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5、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釋出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是什麼意思?
7樓:一人一花綻放
意思是:看到事物原始狀態,以保持人們樸素無華的天性;減少利己的私心,以削弱人們對巧利的慾望;放棄欺人的仁愛禮義的說教,那麼就沒有什麼擾患了。
出處:出自春秋時期老子(李耳)《道德經》第十九章「絕知棄辯,民利百倍;絕偽棄詐,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釋義:杜絕用智摒棄巧辯,百姓會獲得百倍的好處;杜絕虛偽摒棄奸詐,百姓會歸向孝順和慈愛;杜絕機巧摒棄財利,盜賊就不會出現:用這三條作表面文章還不夠,應該讓百姓有遵循的標準:
看到事物原始狀態,以保持人們樸素無華的天性;減少利己的私心,以削弱人們對巧利的慾望;放棄欺人的仁愛禮義的說教,那麼就沒有什麼擾患了。
8樓:鍜垮憖餜憘
意思:保持純潔樸實的本性,減少私慾雜念。
出自:《道德經·第十九章》
創作年代:春秋
原文: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譯文:拋棄聰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處;拋棄仁義,人民可以恢復孝慈的天性;拋棄巧詐和貨利,盜賊也就沒有了。
聖智、仁義、巧利這三者全是巧飾,作為治理社會病態的法則是不夠的,所以要使人們的思想認識有所歸屬,保持純潔樸實的本性,減少私慾雜念,拋棄聖智禮法的浮文,才能免於憂患。
9樓:可靠的
原文:絕學無憂。譯文:與文化學問斷絕,才能免於憂患。
10樓:匿名使用者
那要結合上下文來解釋
[原文]
絕聖棄知,而民利百倍;絕仁棄義,而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也,以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註釋]
1、絕:斷絕、杜絕、棄絕、滅絕。聖:通達。知:同「智」。
2、仁:仁愛。義:由禮而生義。
3、巧:奇技異巧。利:貨物之利。
4、文:寫在紙面上的具體言辭。
5、屬:歸屬、歸類。
6、見:同「現」,呈現、表現、推舉。素:沒有染色的生絲。樸:本意指未經加工的木材,文中指保持事物未加修飾,樸素無華的原始狀態。
7、憂:干擾。
[譯文]
杜絕背「道」而馳的政治理念,放棄以「智」治國的政治權謀,百姓反而能獲得百倍的好處。杜絕和放棄所謂的仁愛、禮義等說教,黎民百姓就能重新恢復尊老愛幼的天性。杜絕和放棄對奇技異巧、珍稀財物追求,盜賊自然就會消失了。
以上所說的三個方面-聖智、仁義、巧利,都是人為巧飾的繁文縟節,不能用來教化百姓,所以要讓人們的思想有所歸屬。一讓人們只看到事物原始狀態,以保持人們樸素無華的天性;二讓人們減少利己的私心,以削弱人們對巧利的慾望;三是放棄欺人的仁愛禮義的說教,那麼就沒有什麼擾患了。
老子說過的:「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是什麼意思?
11樓:匿名使用者
那要結合上下文來解釋
[原文]
絕聖棄知,而民利百倍;絕仁棄義,而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也,以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註釋]
1、絕:斷絕、杜絕、棄絕、滅絕。聖:通達。知:同「智」。
2、仁:仁愛。義:由禮而生義。
3、巧:奇技異巧。利:貨物之利。
4、文:寫在紙面上的具體言辭。
5、屬:歸屬、歸類。
6、見:同「現」,呈現、表現、推舉。素:沒有染色的生絲。樸:本意指未經加工的木材,文中指保持事物未加修飾,樸素無華的原始狀態。
7、憂:干擾。
[譯文]
杜絕背「道」而馳的政治理念,放棄以「智」治國的政治權謀,百姓反而能獲得百倍的好處。杜絕和放棄所謂的仁愛、禮義等說教,黎民百姓就能重新恢復尊老愛幼的天性。杜絕和放棄對奇技異巧、珍稀財物追求,盜賊自然就會消失了。
以上所說的三個方面-聖智、仁義、巧利,都是人為巧飾的繁文縟節,不能用來教化百姓,所以要讓人們的思想有所歸屬。一讓人們只看到事物原始狀態,以保持人們樸素無華的天性;二讓人們減少利己的私心,以削弱人們對巧利的慾望;三是放棄欺人的仁愛禮義的說教,那麼就沒有什麼擾患了。
道德經在說什么,道德經在說什麼?
道德經在說天地最根本的道理,以及聖人的基本道理。老子所著的 道德經 被公認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哲學經典,只有五千字的 道德經 一直被稱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難讀懂的經典。道德經一分為二,是道經和德經,上篇是道經,講規律,下篇是德經,講應用.道德經在說什麼?道德經一分為二,是道經和德經,上篇是道經,講規律,...
道德經的“德”是什麼意思,老子《道德經》中的 德 是什麼意思?
孔德之谷,唯道是從。道篇二十一章的原話 可以看出道為本體,德為器用。再馬克思一點,道是世界觀,德是方 所以有道 德二篇 用南師的話說吧,可能不一定完全一樣 德者,得也.就是道的外用嘛.得道的人一定是才全與德全的.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 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 這就是老子推...
《道德經》誰講的好,老子《道德經》誰講得最好?
一個筆名叫紫俠狼copy寫得 酷說老子 解讀絕對稱得上是通天徹地,運用現代最新的科學和心理學來闡發古人的學問,實屬罕見的才學。這裡不存在吹噓的成分,我是浙大歷史學博士,起碼的辨別力還是有的,看過道德經解讀版本不下幾十種了,只有 酷說老子 堪稱雅俗共賞,沒有一點故弄玄虛,作者能把極複雜的哲理用簡單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