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陀桓斯陀含啊那含都破我執,為什麼還要入輪迴,阿羅漢沒有我執卻不入輪迴

2022-07-19 08:26:45 字數 6828 閱讀 1603

1樓:匿名使用者

小乘的涅槃是偏真涅槃,認為生死與涅槃對立。要脫離生死,就要入涅槃,色身意識都消失才行。故小乘被稱為「滅色取空」。

小乘認為:一旦入生死,入世間,就無法清淨,遠離涅槃。所以煩惱就是煩惱,菩提就是菩提。

所以,在小乘看來,必須色身意識消失,才能遠離生死煩惱。但這樣一來,就沒法普度眾生了。之所以釋迦佛能入涅槃還能度眾生,就是因為大乘的涅槃可以在生死輪迴中。

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是大乘菩薩境界。

但小乘認為,只有釋迦佛一個人能做到,世上只有一尊佛。

小乘入涅槃後,色身意識消失,就遠離了煩惱,沒有了外緣,這業的「內因」就無法形成業力了。業種子不起現行了。

所謂善根思想分成三類:一個是眾生的善根,所謂凡夫的善根。凡夫的善根,他內心當中所依止的根就是自我意識。

就是我們凡夫根據我們心中的名言(就是自己的妄想),捏造一個自我,以自我意識來造善業、或者造罪業,由這個我來造業,最後也是由這個「我」來得可樂的果報、或者痛苦的果報。所以這是我們凡夫的根、凡夫的依止處,就是以自我來當做我們的根。

二乘的聖者所依止的根是空性,二乘的聖者認為「我」是不可得的,所以二乘的聖者他生起無常、無我的智慧,觀察我們這一念心是生滅變異、虛偽無主的,我不可得,就把自我意識消滅了;但是這個心的功能也消滅了。

所以從大乘的角度,認為小乘的空義是「錯損菩提」,空得太嚴重了。也就是說,凡夫的根是太過於執著,對心太肯定,內心當中心隨妄轉,以自我意識為根本,跟著感覺走,當然是不對;小乘的學者對心是完全的否定,小乘佛法在觀心的時候,觀察我們這念心是不淨、苦、無常、無我,你很容易就覺得心是沒有價值的,是一切罪業痛苦的根源,就把心的功能消滅了;大乘佛法在觀心的時候,是採取比較中道的觀念,是有所破壞、有所建設,大乘佛法認為,在觀空的時候,所對治的只是我們心中的名言的執取。

就是說你所破的是我愛執,這個「我」是心中的名言所安立的,這應該破掉;但是心的本性它有無量無邊的潛能,可以成就發菩提心、修六波羅蜜、成就諸佛的功德莊嚴,這個心的本性它善良的一面是值得肯定、值得開發的。所以大乘佛法認為所謂的不二法門,雜染的作用只要經過適當的調伏,就能夠轉成清淨的作用,所以大乘佛法的空,是強調不二法門,所謂的轉識成智。

馬鳴菩薩講一個譬喻說:有一隻馬,不知道怎麼回事突然間起顛倒,變成一隻狂馬到處亂撞,我們凡夫就認為狂馬是我的本來面目,這顛倒的馬隨著情緒在空間裡面到處跑、到處傷人。就是凡夫以自我意識為根,認賊作父,以狂馬為本來面目。

二乘人看到馬不聽招呼,這是痛苦的根源,就把馬給殺掉,馬根本沒有價值,你看這隻馬它什麼事也不能做,只會傷人、只會造惡業,所以二乘人對馬是比較悲觀的。大乘人認為:馬本來是很正常的,只是一時的顛倒,不要把它殺掉,它沒有錯,錯在它虛妄的狂性,我們如果能夠用適當的方法調治它,馬能夠變成一匹良馬,為我們工作、為一切眾生工作。

所以就用種種的方便來調伏馬的狂性,結果變成一隻善良的馬,能夠生起種種的妙用。所以從馬的譬喻來說:凡夫對心太過放縱;二乘人對心太過排斥;大乘法門是比較中道,染淨不二。

就是說起惑造業是它,但是生起種種波羅蜜也是它,重點是如何調治它,而不是把它破壞、消滅。

你能夠對我們的心產生一個不二的觀察,那你這個人是具足大乘善根。你知道心不好是來自心中的名言,它本性是善良,是可以改變的。

2樓:匿名使用者

不「受用」為阿羅漢,隨緣「取用」為大菩薩。

大修行人不寐因果麼。

所以說不入輪迴不是說輪迴之外還有一個境界或者世界給阿羅漢住,而是說阿羅漢的身心運轉模式不受用與無量劫伊始的生死種子,其不退轉的道心不會隨著生死而迷失。

舉個例子,普通男人看到美女會其美好相,而這個美好相是來自於生殖本能之類的東西,這就是受用。而同性戀則是相反的。這是兩種身心運轉模式,而無論處在哪個身心運作模式中,都會被外在的環境變化而引導。

恩,就是生死的種子遇到因緣和合而生根發芽了。阿羅漢則可以不受用,也就是說不會迷茫而受到這些外相的牽引。但是阿羅漢依然要接受這些相,只是不迷失,不會被其支配不會被其牽引而已。

於他本人可其美好相,可起白骨相,也可其不美不醜相,也可離美好相,可離白骨相,可離不美不醜相。如此自然是不入輪迴了。

阿羅漢發大願行菩薩道就會於輪迴中證此願心,此時才能隨緣選取這些身心運轉模式來事先自己的願心。

3樓:廣學多聞又來

阿羅漢是斷掉了種子生長的條件,是把助因斷掉了,主因的種子並沒有被破壞,是暫不入輪迴!

阿羅漢不是轉識,是伏識,只是把意識給降伏住了,這時就已經生慧了,但是並沒有徹底的轉識成智,如果種子起了現行,肯定還會墮入輪迴的,不過諸佛、菩薩不會給阿羅漢起現行的機會的,因此阿羅漢不入輪迴的重要原因不是他伏住了識心,而是佛菩薩的不放棄!

4樓:匿名使用者

有我,才有輪迴,如果我執已斷,則不墮輪迴。

阿羅漢最低的程度,要斷見思煩惱,即見思惑,包括見惑和思惑。見惑包括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取見;思惑包括貪、嗔、痴、慢、疑。這幾種惑正是假我具備的特質。

斷除見思惑之後,我執就斷了。沒有輪迴的主體,哪來的輪迴,即出三界。

5樓:南無蓮花尊豐佛

你怎麼知道人家沒有轉識成智。

阿羅漢是圓滿的成就者。是無餘大涅槃最高成就了。

-----------------------------------

《增一阿含經》(節選)

。有十一法阿羅漢所不習者。云何為十一。

漏盡阿羅漢終不捨法服。習白衣行。

漏盡阿羅漢終不習不淨行。

漏盡阿羅漢終不殺生。

漏盡阿羅漢終不盜。

漏盡阿羅漢食終不留遺餘。

漏盡阿羅漢終不妄語。

漏盡阿羅漢終不群類相佐。

漏盡阿羅漢終不吐惡言。

漏盡阿羅漢終不有狐疑。

漏盡阿羅漢終不恐懼。

漏盡阿羅漢終不受餘師。又不更受胞胎。

是謂。諸賢士。漏盡阿羅漢終不處十一之地。

-----------------------------------

南無阿彌陀佛。祝大家吉祥如意

(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祕密陀羅尼)

6樓:默ス默

我這麼和你說吧,阿羅漢已經是解脫者,已經破了無明。我可以這麼說,如果你想看真正的佛經,就是嚴格意義上釋迦牟尼本人親自講的,那就是四部阿含經,尤其是雜阿含經是最最近接佛祖本人講的。你的思想源於後來的大乘佛法,你要知道從歷史,考古,科學等等嚴謹來說,所謂的大乘佛法,都是以原始佛法為母本,經很多代後人改寫的,這裡面有很多當時的政治因素,文化融合等等就不詳說了,如果原始佛法是保守派,那大乘佛法就是革新派。

畢竟什麼都得發展嘛,得理解。大乘佛法對阿羅漢很不公,可以說胡編排阿羅漢。真正的阿羅漢就是圓滿的成就者,而菩薩其實就是到處救人的阿羅漢,本質沒區別。

金剛經的譯文那兒有

7樓:匿名使用者

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道。各是什麼

8樓:如夢如幻丨丶

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這是小乘佛法中修行次第的四個階段(果位),合起來稱為「四果羅漢」。也就是說,要修到「阿羅漢」這個層次,要先後經過這四個階段。

1、須陀洹,又譯為預流、入流,佛教術語,是南傳佛教中的修行位階,為沙門四果中的初果。

2、斯陀含,是佛教的位階、果位名稱,意為一還果,是第二階成果成效,因此也稱為二果。

3、阿那含,佛教術語,由後秦鳩摩羅什由梵語譯為阿那含,「不來」或「不還」之義,聲聞第三果。

4、阿羅漢為聲聞四果之一,如來十號之一。指斷盡三界見、思之惑,證得盡智,而堪受世間大供養之聖者。是佛教聲聞中最高果位。

請問:阿羅漢出無餘涅盤(滅盡定)後,還能破除我執,不存在一絲煩惱嗎?

9樓:耀證本來

阿羅漢 叫有餘依涅盤 不叫無餘涅盤

消滅貪嗔痴 真正意義上來講

色受想行識

這五蘊裡 受想滅盡了

叫無漏羅漢 也就是 漏盡通 叫 受想滅盡定 這叫阿羅漢

也就是說 他在真正的意義上 已經不會有貪嗔痴了 (粗的)

在第六意識的前一半兒 不分別了 這叫

粗中細 粗中粗 全部不對他產生影響

那麼 他就進入到了

真正的 我是說真正的 不是誰性口開合說 我菩薩道 那不是菩薩道 真正意義的菩薩道 才從這裡 開始

你說的這個 出無餘涅盤的這個問題 就看出來 你有一個誤區

涅盤 他本來就是外道提出來的

有一個外道說 人死以後 入涅盤 這個涅盤 他是一種境界而已

是佛 順著外道 去說出來的

至於 有餘依涅盤 有兩種解釋 第一種

受想滅盡定 簡單的說 所有眼耳鼻舌身意那點兒玩意兒 影響不了他了

你這輩子 研究到這兒 就ok了

至於 你說菩薩

不錯 按照修行來講 你是修菩薩道 但是證果來講 你根本不知道啥是菩薩的境界

所以 你說的那種煩惱 也只在有餘涅盤上 就搞定了 至於微細的東西 你根本連看都沒看見過 就好像一個窮山溝的孩子 看見一個城裡人 就了不得了 他的概念裡 根本就不會產生一個皇室貴族 是什麼

你要談佛 我跟你講 就連十地菩薩 都見不到佛頂

所以 你問的問題 根本就對於 煩惱 沒有一個真正的剖析 你去想想

阿羅漢 斷啥

菩薩 斷啥

這就得了

出涅盤 入涅盤 涅盤是寂滅的代名詞 也不可以按照他是一個地方 那麼去想

那就把凡夫界和佛境界 分開了

那就是邪見

所以你那個想法 從根兒上 有一個錯誤認識

10樓:t深深海底行

末學淺見,供參考:

標題回覆:

其一:實無阿羅漢入於涅盤。這是因為取無餘涅盤時,這個阿羅漢已經不存在,唯餘真心獨存。

而真心此時不再出生萬法,是寂滅相。如《心經》所說:「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是如如不動,不生不滅。亦無出入可言。

其二:滅盡定是「四空定」中的一種,不是涅盤。涅盤與定不相干。

外道涅盤才會以為某一種定即是涅盤。何以故?涅盤必須滅盡一切法,故名「滅度」。

而任何一種定境,至少還有意根未滅。因而能夠出定入定。這種「以定為涅盤」的見解,是「生度」而非「滅度」。

必然還會有來生,還會受後有。所以不是涅盤正道。

其三:阿羅漢不僅能斷我見,也必須斷除我執。但是,僅能斷煩惱障而不能斷所知障。

也沒有和無始無明相應,更何況斷盡無始無明,除盡所知障?所以阿羅漢並非究竟。乃至未能觸證法界實相心。

初悟菩薩所證,阿羅漢窮盡思維不能測度。

其四:若有定性聲聞阿羅漢,無始劫以來從未種下大乘種子(比如發菩提心,聽聞大乘勝妙法等)。壽終時取無餘涅盤,那麼這個阿羅漢和斷滅幾乎沒有兩樣:

因為這個阿羅漢的色身及一切覺知心都已滅盡,已經不能叫做「阿羅漢」。唯餘真心獨存,涅盤即是真心之異名。並無涅盤境界可說。

這樣,這個入滅的「阿羅漢」,只在滅度之前才能叫阿羅漢,滅度之後,無阿羅漢亦無涅盤可言。又因五蘊十八界一切法盡數滅盡,再無因緣和合而由不滅的真心出生色身等法。這個「阿羅漢」將永不再生。

永無可能「出涅盤」。這也是真心「不來亦不出」的體性。

其五:《法華經》中明確說明:僅有「唯一佛乘」,無餘涅盤僅是「化城」。

暫時化現一座城池安住小乘種性人,令其生起圓成佛道之大願。因而,末學以為:無餘涅盤這個法,其實不存在,僅是真心異名,假名安立。

否則,「一切眾生畢竟成佛」,乃至一闡提也能成佛。為何獨缺定性聲聞永不成佛?因而,完全可能沒有一個阿羅漢取無餘涅盤,都將回小向大。

問題內容回覆:

其一:菩薩所證涅盤,即是真心。菩薩無需壽終時以滅盡一切法的方法去證實無餘涅盤。

因為在生前已經了知無餘涅盤是個什麼。故不必頭上安頭:仍舊在壽終時去取證無餘涅盤。

阿羅漢因未證真心之故,只有滅盡一切法才能證實無餘涅盤。但是,阿羅漢卻明確的知道:自己能夠取無餘涅盤,永遠不會再次受生。

故說:「所作已辦,梵行已立,不受後有。」

其次:菩薩修到三地滿心,即能取無餘涅盤;但因「眾生無邊誓願度」之大願,故意留一分思惑以潤來生,以使下一世的色身出現世間,用來度生。否則,菩薩早已斷盡我見我執我所,絕無可能還有留下色身以受世間五欲之樂的意願。

六地滿心時,念念欲入滅盡定(菩薩此時若入滅盡定,就能滅盡一切萬法而取無餘涅盤,將永不再來)。此時,必定有佛為他宣說成佛之道,令其再生進取心,直至成佛。

其三:如上所述,涅盤無有出入。若有出入,是誰出入?如果還有一個心能夠出入。一定是「生度」(妄圖留下一分覺知心能領納涅盤中的境界)。這就是外道涅盤。

其四:菩薩初悟時,即能「打破無始無明」:意識心第一次與無始無明相應(未悟凡夫及二乘人,從未與無始無明相應過)。

因而能夠一分一分斷無始無明。初地以上,修學唯識種智。一分一分斷「塵沙惑」,這個過程需要二大阿僧祗劫(凡夫修到初地僅需要一大阿僧祗劫)。

一切無明斷盡,除盡一切所知障而能知一切。這就是究竟圓滿的佛地。當然,真心之中一切業種的汙染性也已經修除乾淨。

這時的真心,才是真正的「真如」,才是「常樂我淨」。未到佛地,只能夠說「不常不斷」,「不垢不淨」。

其五:需要說明一點:涅盤有四種:

一者:本來自性清淨涅盤。一切有情當下即在涅盤中,這是因為一切有情本具真心之故。因此,沒有一個有情可以一剎那離開涅盤。否則同於無情物。

二者:有餘涅盤。雖證涅盤卻故意留下一分思惑而再次受生以度群生。

三者:無餘涅盤。滅盡一切法唯餘真心獨存(無有一法能夠減損真心一分一毫,何況能滅真心)。

四者:無住處涅盤。時時刻刻住於涅盤,卻不妨無量分身於無量世界度生無盡。

以上四種,凡夫具有第一而無一能證、無一能取;阿羅漢能取第三;菩薩根據所修的階位能證第一,能取第二第三。唯有諸佛世尊具足四種涅盤。

另:一切法的出生,都是因為真心之中含藏的種子,因緣和合之時顯發出來。業力牽引,是說這個業種在此時已經成熟,又有諸緣和合。

因此顯發出來。並非是「業力由煩惱引發」。請樓主薰聞佛經,深細思維。

以免似是而非,自生錯亂。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