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晉代文人江統的《酒誥》中有段的介紹:「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或雲儀狄,一曰杜康。有飯不盡,委之空桑,積鬱成味,久蓄氣芳,本出於此,不由奇方」。
上皇:指遠古神話傳說中的伏羲氏、燧人氏、神農氏。 儀狄:
儀狄是夏禹的一個屬下,時間上晚於上皇時代。《世本》有「儀狄始作酒醪」的說法。 杜康:
許慎《說文解字》說他是夏朝第五世君主,張華《博物志》說他是漢朝的酒泉太守,民間傳說他是周王朝王宮的釀酒師。現在學術界的看法是:杜康可能是周秦之間的一個著名的釀酒家。
這段話說酒的起源是由於把剩飯倒在桑樹林,糧食鬱積,久蓄則變味成酒,而不是由於某個人發明的。
那麼酒到底是怎樣、何時釀出來的呢?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儀狄釀酒 儀狄是夏禹的一個屬下,《世本》相傳「儀狄始作酒醪」。公元前二世紀《呂氏春秋》雲:「儀狄作酒」。
漢代劉向的《戰國策》說:「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曰:『後世必有飲酒而亡國者。
』遂疏儀狄而絕旨酒」。 但《黃帝內經》已有黃帝與醫家歧伯討論「湯液醪醴」的記載,《神農本草》又肯定神農時代就有了酒,都早於儀狄的夏禹時代。
二、杜康釀酒 另一則傳說認為釀酒始於杜康,杜康也是夏朝時代的人。東漢《說文解字》中解釋「酒」字的條目中有:「杜康作秫酒。
」《世本》也有同樣的說法。「杜康造酒」 經過曹操「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詠唱,在人們心目中杜康已經成了酒的發明者,也有了各種傳說。 陝西白水縣康家衛村,傳說是杜康的出生地;河南汝陽縣的杜康礬、杜康河,傳說是杜康釀酒處;河南伊川縣皇得地村的上皇古泉,傳說是杜康汲水釀酒之泉。
三、釀酒始於黃帝時期 另一種傳說則表明在黃帝時代人們就已開始釀酒。漢代成書的《 黃帝內經· 素問》中有黃帝與醫家歧伯討論「湯液醪醴」的記載,《黃帝內經》中還提到一種古老的酒——醴酪,即用動物的乳汁釀成的甜酒。但《黃帝內經》一書是後人託名黃帝之作,可信度尚待考證。
四、考古中的酒的發現 考古的發現,說明釀酒早在夏朝(4000多年前)或者夏朝以前就存在了,這一點已被大量考古事實所證實。
1、磁山文化時期(7355-2023年前) 磁山文化時期,發現了一些形制類似於後世酒器的陶器和大量穀物,穀物釀酒的可能性很大。
2、河姆渡文化時期(6000-2023年前) 發現有陶器和農作物遺存,具備釀酒的物質條件。 3、三星堆遺址(公元前2023年至公元前2023年) 該遺址地處四川省廣漢,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青銅酒器,其器形有杯,觚,壺等。
4、大汶口文化(公元前2023年至公元前2023年) 該遺址地處山東莒縣,隨葬80多件陶器中,有25件潔白的白陶器,主要是成套的酒器,計有貯酒的背壺,溫酒的陶規、注酒的陶甕和飲酒用的規杯。
五、現代對釀酒起源的看法
1、酒最早是天然產物 人類不是發明了酒,而是發現了酒。酒裡的最主要的成分是酒精(學名是乙醇),許多物質可以通過多種方式轉變成酒精。穀物中的澱粉在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所分泌的酶的作用下,逐步分解成糖分,酒精,自然轉變成了穀物酒。
水果和乳汁也很容易轉變成酒。
2、最早的酒——果酒和乳酒 遠古時代,人們的食物主要靠採集和狩獵,採集的野果含糖分高,最易發酵成酒。動物的乳汁中含有蛋白質,乳糖,也很容易發酵成酒,以狩獵為生的遠古人也有可能意外地得到乳酒。
蒸餾酒的起源
用特製的蒸餾器將酒液加熱,由於酒中所含的物質揮發性不同,在加熱蒸餾時,在蒸汽和酒液中,各種物質的相對含量就有所不同。酒精(乙醇)較易揮發,則加熱後產生的蒸汽中含有的酒精濃度增加,而酒液中酒精濃度就下降。收集酒氣並經過冷卻,其酒度比原酒液的酒度要高得多,一般的釀造酒,酒度低於20%。
蒸餾酒則可高達 60%以上。
現代人們所熟悉的蒸餾酒分為"白酒"(也稱"燒酒"),"白蘭地","威士忌"、"伏特加","蘭姆酒"等。
白酒:中國特有,穀物酒蒸餾而成
白蘭地:是葡萄酒蒸餾而成的
威士忌:是大麥等穀物發酵釀製後經蒸餾而成的
蘭姆酒:是甘蔗酒經蒸餾而成的。 蒸餾酒與釀造酒相比,在製造工藝上多了一道蒸餾工序,關健是蒸餾器。蒸餾器的發明是蒸餾酒起源的條件,但也可能用來蒸餾其它物質,如香料,水銀等。
一、蒸餾酒起源於東漢 上海博物館收藏了東漢時期的青銅蒸餾器。用此蒸餾器作蒸餾實驗,蒸出了酒度為 26.6-20.
4的蒸餾酒。在安徽滁洲也出土了一件類似的青銅蒸餾器。所以有人認為東漢已有蒸餾酒。
二、蒸餾酒起源於唐代 白居易(772-846年)的"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開琥珀光"中提到了燒酒。陶雍有"自到成都燒酒熟,不思身更入長安"的詩句。有些人認為這裡所提到的燒酒即是蒸餾酒。
但從唐代的《投荒雜錄》記載了燒酒方法:"南方飲'既燒',即實酒滿甕,泥其上,以火燒方熟,不然不中飲"。顯然不是蒸餾酒的操作,所以也很難判斷唐代的燒酒是否就是蒸餾酒。
三、蒸餾酒起源於宋代 宋代的《丹房須知》中描述了蒸餾器"抽汞器";南宋周去非在2023年寫成的《嶺外代答》中記載了一種廣西人升練"銀硃" 的用具,基本結構與《丹房須知》 中的描述大致相同;南宋張世南的《遊宦紀聞》卷五記載了一例蒸餾器,用於蒸餾花露。所以蒸餾酒也可能起源於宋代。
四、蒸餾酒起源於元代 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壞之酒,皆可蒸燒。
近時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大麥蒸熟,以普瓦蒸取。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辛、甘、大熱、有大毒。
過飲敗胃傷膽,喪心損壽,甚則黑腸腐胃而死。與姜、蒜同食,令人生痔。鹽、冷水、綠豆粉解其毒。
"。清代檀萃的《滇海虞衡志》中說:"蓋燒酒名酒露,元初傳入中國, 中國人無處不飲乎燒酒"。
章穆的《飲食辨》中說:"燒酒又名火酒,《飲膳正要》曰『阿剌吉』。番語也(外來語--著者注),蓋此酒本非古法,元末暹羅及荷蘭等處人始傳其法於中土"。
不管是自己的發明還是外國的傳入,蒸餾酒最遲應該起源於元代。
2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釀酒的歷史很長。據說殷人好酒,紂王常常整夜喝酒,對國家大事毫不關心,終於因此亡國。現代出土的殷代酒器極多,說明當時飲酒的風氣確實很盛。
其實喝酒並不是殷人獨有的嗜好,歷代都有嗜酒如命的名人,後代的文人幾乎沒有不喝酒的,包括女作家在內。他們不但喝酒,而且寫酒,酒幾乎成了古代文學的永恆的主題。不過,古代的酒不是烈性的,烈性的酒出現得很晚。
最晚到唐代,酒的品種就相當可觀了。李白斗酒詩百篇、武松一飲十八碗,他們喝的都還是淡酒。詩人們推崇的美酒大多已經失傳,後世的人們既然品嚐不到,也就說不清楚它們到底是什麼味道了
3樓:匿名使用者
酒麴生產技術的演變
一 原始的酒麴
我國最原始的糖化發酵劑可能有幾種形式:即曲,櫱,或麴櫱共存的混合物。
在原始社會時,穀物因保藏不當,受潮後會發黴或發芽, 發黴或發芽的穀物就可以發酵成酒。因此,這些發黴或發芽的穀物就是最原始的酒麴,也是發酵原料。
可能在一段時期內,發黴的穀物和發芽的穀物是不加區別的, 但曲和櫱起碼在商代是有嚴格區別的。因為發芽的穀物和發黴的穀物外觀不同,作用也不同,人們很容易分別按照不同的方法加以製造,於是,在遠古便有了兩種都可以用來釀酒的東西。發黴的穀物稱為曲,發芽的穀物稱為櫱。
二 散曲到塊曲
從制曲技術的角度來考察,我國最原始的曲形應是散曲,而不是塊曲。
散曲,即呈鬆散狀態的酒麴,是用被磨碎或壓碎的穀物,在一定的溫度, 空氣溼度和水分含量情況下,微生物(主要是黴菌)生長其上而製成的。散曲在我國幾千年的制曲史上一直都沿用下來。例如古代的"黃子曲",米曲(尤其是紅曲)。
塊曲,顧名思義是具有一定形狀的酒麴, 其製法是將原料(如麵粉)加入適量的水,揉勻後,填入一個模具中,壓緊,使其形狀固定,然後再在一定的溫度,水分和溼度情況下培養微生物。
東漢成書的《說文解字》中有幾個字,都註釋為「餅曲」。東漢的<< 四民月令》中還記載了塊曲的製法,這說明在東漢時期,成型的塊曲已非常普遍。
到北魏時代,以《齊民要術》中的制曲,制櫱技術為代表, 我國的酒麴無論從品種上,還是從技術上,都達到了較為成熟的境地。主要體現在:確立了塊曲(包括南方的米曲)的主導地位;酒麴種類增加;酒麴的糖化發酵能力大大提高。
我國的酒麴製造技術開始向鄰國傳播。
散曲和塊曲不僅僅體現了曲的外觀的區別, 更主要的是體現在酒麴的糖化發酵效能的差異上。其根本原因在於酒麴中所繁殖的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上的差異。
從制曲技術上來說,塊曲的製造技術比較複雜,工序較長, 而且制曲過程中還要花費大量的人力。釀酒前,還必須將塊狀的酒麴打碎。古人為何多此一舉?
其中的道理是塊曲的效能優於散曲。從原理上看,我國酒麴上所生長的微生物主要是黴菌,有的黴菌菌絲很長,可以在原料上相互纏結,鬆散的制曲原料可以自然形成塊狀。酒麴上的微生物種類很多,如細菌,酵母菌,黴菌。
這些不同的微生物的相對數量分佈在酒麴的不同部位的分佈情況也不同。有專家認為,釀酒效能較好的根黴菌在塊曲中能生存並繁殖,這種菌對於提高酒精濃度有很重要的作用。塊曲的使用更適於複式發酵法(即在糖化的同時,將糖化所生成的糖分轉化成酒精)的工藝。
西漢的餅曲,只是塊曲的原始形式。其製作也可能是用手捏成的。 到了北魏時期,塊曲的製造便有了專門的曲模,《齊民要術》中稱為「範」,有鐵製的園形範,有木製的長方體範,其大小也有所不同。
如《齊民要術》中的「神曲」是用手團成的,直徑2.5寸,厚9分園型塊曲,還有一種被稱為「笨曲」的則是用1尺見方,厚2寸的木製曲模,用腳踏成的。當時塊曲僅在地面放置一層,而不是象唐代文獻中所記載的那樣數層堆疊。
使用曲模,不僅可以減輕勞動強度,提高工作效率,更為重要的是可以統一曲的外型尺寸,所製成的酒麴的質量較為均一。採用長方體的曲模又比園型的曲模要好。曲的堆積更節省空間。
更為後來的曲塊在曲室中的層層疊置培菌奠定了基礎。用腳踏曲,一方面是減輕勞動強度,更重要的是曲被踏得更為緊密,減少塊曲的破碎。總之,從散曲發展到餅曲,從園形的塊曲發展到方形的塊曲,都是人們不斷總結經驗,擇優汰劣的結果,都是為了更符合制曲的客觀規律。
三 麥曲製造技術的發展
在漢代以來,麥曲一直是北方釀酒的主要酒麴品種,後來傳播到南方。<< 齊民要術》中所記載的制曲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後世也有少量的改進。
中國核電的發展歷史中國核電的發展歷史概況有哪些?
核電發展是必然的,中國是能源消費大國。能源需求還是很大的。最近聽說中國參與歐洲研製的快反堆有很大進展。說明中國還是很重視核能的。不能因為有困難就停止不前的。每項新技術的應用都需要一個過程的。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做出了自主設計 建造秦山30萬千瓦壓水堆核電站和引進建設大亞灣100萬千瓦壓水堆核電站的戰略...
中國科學發展的歷史,中國科學發展的歷史是什麼?
1 鼓 傳說公元前3500年中國人已有人造的鼓。公元前3000年,做鼓的方法是用獸皮蒙在框架或容器上。到公元前1000年,米索不達米亞的蘇默人制成了一人高的圓鼓,鼓身還繪有圖畫。後來有了小銅鼓和大銅鼓。15世紀騎兵用的大銅鼓,17世紀時開始為樂團採用。1692年蒲塞爾為 仙后 所作的配樂中就用上了。...
杏花村釀酒的起源發展歷史,山西杏花村的來歷
酒都杏花村,位於山西省汾陽市城北的太汾公路北側,有青銀高速公路過境,以汾酒聞名天下。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南北朝時代,這裡的杏花村酒已聞名國內。而且,歷代的杏花村都以釀酒 酒文化聞名。盛唐時,這裡以 杏花村裡酒如泉 處處街頭揭翠簾 成為酒文化的古都。歷史上,我國著名文人 學者李白 桂甫 二牧 宋延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