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琺琅電阻,什麼是琺琅?

2022-10-21 09:47:36 字數 5208 閱讀 7064

1樓:東莞電阻廠

琺琅電阻其實是繞線電阻的一種,其工藝為在較高品位陶瓷上繞制合金線材使之形成滿足功率的阻值,然後在840攝氏度左右高溫爐內燒結釉料後被覆一層釉層製成,一般的型號為rxhg/rx20/rxg20/rx20t等,低阻值可以製作無感電阻,即標稱後面加「n」的。

琺琅釉電阻是古老的電阻工藝之一,但其具有耐酸鹼、潮溼、和比熱大、可靠、試用壽命長的優點,體積較大也是它的缺點,但隨著現在瓷管制作工藝的提升,目前已經可以生產較傳統體積小型化的被釉電阻器,在機械類、控制箱、制動、剎車、鐳射應用等領域廣泛採用。

琺琅電阻一般為綠色,但其實也是新增色料的原因,如果有需要,也可能做成黑色等顏色。

歡迎交流!

2樓:匿名使用者

琺琅電阻是固定電阻器的一種,電阻表面為塗覆絕緣樹脂漆,採用立式波紋繞制,可降低寄生電感,增強散熱功能,減小體積,延長使用壽命等特點。該電阻為固定式,可設定兩個或多個具有良好導電性的接線端子。

3樓:澤五令

是用優質合金電阻絲繞制後其外表面燒結一層琺琅釉粉而成的功率型電阻器。該電阻器耐高溫,防潮效能好,可廣泛應用於各種電氣裝置和電子儀器的直流或低頻交流電路中作降壓、分壓、分流或負載電阻用。

什麼是琺琅?

4樓:哈哈欠為你違逆

琺琅基本成分為石英、長石、硼砂和氟化物,與陶瓷釉、琉璃、玻璃同屬矽酸鹽類物質。琺琅就是將經過粉碎研磨的琺琅釉料,塗施於經過金屬加工工藝製作後的金屬製品的表面,經乾燥、燒成等製作步驟後,所得到的複合性工藝品。琺琅又稱「佛郎」、「法藍」,是由中國隋唐時古西域地名拂菻音譯而來。

5樓:孟山蝶波博

1、琺琅門

即為琺琅做工的門。

2、琺琅,又稱「佛郎」「法藍「」,其實又稱景泰藍,是一外來語的音譯詞。琺琅一詞源於中國隋唐時古西域地名拂菻。當時東羅馬帝國和西亞地中海沿岸諸地製造的搪瓷嵌釉工藝品稱拂菻嵌或佛郎嵌、佛朗機,簡化為拂菻。

出現景泰藍後轉音為發藍,後又為琺琅。1918~2023年,琺琅與搪瓷同義合用。2023年中國製訂搪瓷製品標準,琺琅改定為琺琅,作為藝術搪瓷的同義詞。

3、組成成分

琺琅又稱佛郎、拂郎、發藍,是以礦物質的矽、鉛丹、硼砂、長石、石英等原料按照適當的比例混和,分別加入各種呈色的金屬氧化物,經焙燒磨碎製成粉末狀的彩料後,再依其琺琅工藝的不同做法,填嵌或繪製於以金屬做胎的器體上,經烘燒而成為琺琅製品。[2]

琺琅的基本成分為石英、長石、硼砂和氟化物,與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屬矽酸鹽類物質。中國古代習慣將附著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稱「釉」;附著在建築瓦件上的稱「琉璃」;而附著在金屬表面上的則稱為「琺琅」。

6樓:

琺琅就是景泰藍。

琺琅,又稱「佛郎」「法藍」,其實又稱景泰藍,是一外來語的音譯詞。琺琅一詞源於中國隋唐時古西域地名拂菻。當時東羅馬帝國和西亞地中海沿岸諸地製造的搪瓷嵌釉工藝品稱拂菻嵌或佛郎嵌、佛朗機,簡化為拂菻。

出現景泰藍後轉音為發藍,後又為琺琅。1918~2023年,琺琅與搪瓷同義合用。2023年中國製訂搪瓷製品標準,琺琅改定為琺琅,作為藝術搪瓷的同義詞。

7樓:人都是練出來的

琺琅是一種琺琅釉料和銅結合的一種工藝品,很多人都會和瓷器搞混,但是他們是完全不同的,琺琅又叫做景泰藍,分為掐絲琺琅,畫琺琅,等等,其中掐絲琺琅最為普遍,而屬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畫琺琅最有收藏價值。

景泰藍之家

8樓:匿名使用者

琺琅是一種色彩吧,記得乾隆時期,有一個瓷器琺琅彩現在拍賣有一個多億人民幣。

9樓:匿名使用者

琺琅基本是由水、玻璃和顏色組成。其本質是玻璃,也被稱為琺琅瓷。它如同一層玻璃保護,具有防生鏽、抗腐蝕的作用,是一種對於人體沒有任何***的材料。

10樓:匿名使用者

琺琅一詞源於中國隋唐時古西域地名拂菻。是搪瓷鑲釉工藝品

11樓:君家濃酎我狂歌

搪瓷,又稱琺琅,指將玻璃或陶瓷質粉末熔結在基質(如金屬、玻璃或陶瓷)表面形成的外殼,多為彩色具有藝術美感的花樣,用於保護和裝飾。

在金屬表面塗覆一層或數層瓷釉,通過燒成,兩者發生物理化學反應而牢固結合的一種複合材料。有金屬固有的機械強度和加工效能,又有塗層具有的耐腐蝕、耐磨、耐熱、無毒及可裝飾性。

用石英、長石等為主要原料,並加入純鹼、硼砂等為溶劑,氧化鈦、氧化銻、氟化物等為乳濁劑,金屬氧化物為著色劑,經過粉碎、混合、熔融後,傾入水中急冷成琺琅漿,塗敷於金屬製品表面,經過乾燥、燒成,即得製品。搪瓷鍋、盛盤、浴缸、冰箱等是其例子。

搪瓷起源於玻璃裝飾金屬。古埃及最早出現 ,其次是希臘。6世紀歐洲嵌絲琺琅、剔花琺琅、浮雕琺琅、透光琺琅、畫琺琅相繼問世。

8世紀中國開始發展琺琅,到14世紀末琺琅技藝日趨成熟 ,15世紀中期明代景泰年間的製品尤為著稱,故有景泰藍之稱。

19世紀初,歐洲研製出鑄鐵搪瓷,為搪瓷由工藝品走向日用品奠定了基礎,但由於當時鑄造技術落後,鑄鐵搪瓷應用受到限制。19世紀中,各類工業的發展,促使鋼板搪瓷興起,開創了現代搪瓷的新紀元。19世紀末~20世紀上半葉,各種不同效能瓷釉的問世,鋼板及其他金屬材料的推廣運用,耐火材料、窯爐、塗搪技術的不斷更新,加快了搪瓷工業的發展。

是塗燒在金屬底坯表面上的無機玻璃瓷釉。在金屬表面進行瓷釉塗搪可以防止金屬生鏽,使金屬在受熱時不至於在表面形成氧化層並且能抵抗各種液體的侵蝕。

搪瓷製品不僅安全無毒,易於洗滌潔淨,可以廣泛地用作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飲食器具和洗滌用具,而且在特定的條件下,瓷釉塗搪在金屬坯體上表現出的硬度高、耐高溫、耐磨以及絕緣作用等優良效能,使搪瓷製品有了更加廣泛的用途。瓷釉層還可以賦予製品以美麗的外表,裝點人們的生活。可見搪瓷製品兼備了金屬的強度和瓷釉華麗的外表以及耐化學侵蝕的效能。

搪瓷生產主要有釉料製備、坯體制備、塗搪、乾燥、燒成、檢驗等工序。對於藝術搪瓷、日用搪瓷、衛生搪瓷、建築搪瓷等,為了外觀裝飾和使用的需要,還需經過彩飾和裝配。工業搪瓷裝置則需經檢測後再進行組裝。

在預先衝壓或鑄造成型的金屬坯上先塗敷底釉,燒成後再塗敷面釉(一次或數次),這是傳統的多次塗搪法。底釉是與金屬坯相互結合的過渡層,具有較強的密著性,面釉塗敷在底釉上,起遮蓋底色並賦予製品以光滑美觀的表面和一系列優良的物理化學效能。面釉又有乳濁面釉(白色和有色)和無色透明光釉之分。

後者是塗燒在製品最外層以增強光澤或改善效能用的補加面釉。

現在已有一次塗搪新工藝,即配製一種釉,既作底釉,又作面釉,一次塗敷,一次燒成即得到產品。瓷釉是塗在金屬坯體上的玻璃態矽酸鹽或硼矽酸鹽塗層。

瓷釉料包括七種組分,各有不同的作用。基體劑是主要的,其中多數是矽酸鹽、氧化硼、氧化鋁和鹼金屬氧化物。按坯體材料種類和製品效能的要求來確定瓷釉化學組成。

要求準確稱量,充分混勻(幹混,也可加5~15%的水,並製成小球),在池窯(中國多用隔焰池窯)、坩堝窯或迴轉爐中熔化達一定均勻程度,經水淬、氣冷或熱壓成薄片(0.6~1.5mm),然後研磨(用球磨機或氣流粉磨機)成幹釉粉或加水製成釉漿。

將釉粉或釉漿均勻塗敷在金屬坯胎上,經燒成後再塗敷面釉。塗搪方法有浸漬、澆注、噴霧、灑粉法等。灑粉法是在灼熱底釉上灑上乾的面釉粉,使塗搪和焙燒合為一項操作,也是鑄鐵大件(浴盆、反應鍋等)必用的方法。

此外,還有靜電塗粉和電泳法塗搪等。已塗搪瓷釉的坯件置於箱式爐、轉盤爐或隧道爐中燒成。

含密著劑的硼矽酸鹽底釉,燒成溫度約為880~930℃,為使其能在坯體表面形成氧化鐵層,有利於瓷層同坯體(鋼材)良好密著,故須採取氧化氣氛。面釉燒成溫度略低,用銻乳濁色的銻面釉為850~900℃,鈦面釉為820~860℃。為使面釉具有良好乳濁和鮮豔色彩,並與底釉緊密結合,要嚴格控制燒成時間和爐中氣氛,鑄鐵坯體若用銻釉和鈦釉則對氣氛尤為敏感。

琺琅是什麼

12樓:匿名使用者

「琺琅彩」的出現大約是在清康熙23年。2023年的大開海禁之後,海上通商**日益旺盛。當時西洋金屬胎畫琺琅器陸續從海上通道傳入廣州,之後又延伸到內地。

琺琅原本是一種物質名詞。它是在銅鐵胎器之上塗以琺琅粉劑,經火燒熔化而成。只因釉面堅硬又與中國瓷器釉面相似,中國人稱之為洋瓷。

而琺琅一詞的由來是因當時產品來自法蘭西,而法蘭西的譯音又稱琺琅,故此稱之為琺琅。其產品繪畫藝術也隨之稱琺琅彩畫或銅胎畫琺琅。

康熙25年後,琺琅彩產品隨西洋機械鐘錶一同進貢中國朝廷,康熙帝看後非常喜愛,並遂命宮中造辦處照此仿製。康熙27年後由內務府造辦處在宮中養心殿專門設立了琺琅作,並召集江西景德鎮御窯場畫瓷工匠宋三吉等人在琺琅作進行瓷胎畫琺琅的試驗,試燒出類似堆料彩的瓷胎畫琺琅器。到康熙58年(2023年),法國利莫日、畫琺琅人陳忠信在宮中琺琅作傳授了法國畫琺琅技藝,由此才得知琺琅彩料與中國景泰藍彩料原料相近,只是製取方法上略有不同。

從此,琺琅彩料開始由宮中自行配製。康熙末年,宮中配製琺琅彩料技藝已逐步傳到江西景德鎮御窯廠,原料也改由從本地製取。從技術傳授到煉彩技術的普及,到了雍正時期這種彩瓷技藝已成為景德鎮御窯廠宮窯瓷的主要產品了。

13樓:九樂雍良俊

塗料名。又稱「搪瓷」。用石英、長石、硝石和碳酸鈉等加上鉛和錫的氧化物燒製成,塗在銅質或銀質器物上,經過燒製,能形成不同顏色的釉質表面。

既可防鏽,又可作為裝飾。如搪瓷、景泰藍等均為琺琅製品。

14樓:紫葉天使

琺琅,又稱「佛郎」、「發藍」,是覆蓋於金屬製品表面的一種玻璃質材料。它最早出現於東羅馬帝國的佛區,故人們將此地的音譯稱呼這一工藝。琺琅器於12世紀從阿拉伯地區直接或間接傳入我國,琺琅工藝技法則在元人後期傳入我國。

按我國的傳統,附著在陶或瓷胎上的玻璃質稱為釉,而用於瓦片建材上者稱為琉璃,塗飾在金屬器物外表的則稱為琺琅釉。玻璃、瓷釉、琉璃和琺琅釉原料大同小異,主要的成份都是矽酸鹽類。

15樓:

琺琅中沒有加入鉛元素

16樓:匿名使用者

1.基本解釋:

琺琅,塗料名,又稱「搪瓷」。它是用石英、長石、硝石和碳酸鈉等加上鉛和錫的氧化物燒製成,塗在銅質或銀質器物上,經過燒製,能形成不同顏色的釉質表面,既可防鏽,又可作為裝飾。如搪瓷、景泰藍等均為琺琅製品。

2.名稱**

在中國古代,由於琺琅器最初從大食國(大食為唐宋時代中國對阿拉伯國家的總稱。起源於波斯語稱阿拉伯人為tazi的音譯。有白衣大食(661-749),以敘利亞大馬士革為首都,稱倭馬亞王朝;有黑衣大食(749-1158),以巴格達為首都,稱阿拔斯王朝。

910年以後又有以開羅為首都的法蒂瑪王朝;阿拔斯王朝以後則是塞爾柱王朝(1158-1258))傳來,因此稱之謂「大食窯,鬼國窯」。之後雖稱謂因譯名不統一而出現多種不同寫法,如「佛郎嵌」、「鬼國嵌」、「法藍」、「法郎」、「拂林」、「佛郎」、「富浪」等,但發音基本一致,基本統一為「琺琅」。

琺琅彩是什麼東西,什麼是琺琅彩?

琺琅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能夠在宮內燒造的瓷器,歷朝歷代皇宮裡所用的瓷器 像青花也好,白瓷也好 鬥彩也好,都是在各地官窯中燒造的,只有琺琅彩是在紫禁城中燒造的。它瓷質細潤,彩料凝重,色澤鮮豔,血統高貴,細如毫芒,是歷代最受藏家青睞的瓷器之一,與宋汝窯 元青花並駕齊驅,被稱為 世界上最奢侈的藝術品 琺...

什麼是法琅,琺琅是什麼呀?

琺琅,又稱 佛郎 法藍 其實又稱景泰藍,是一外來語的音譯詞。琺琅一詞源於中國隋唐時古西域地名拂菻。當時東羅馬帝國和西亞地中海沿岸諸地製造的搪瓷嵌釉工藝品稱拂菻嵌或佛郎嵌 佛朗機,簡化為拂菻。出現景泰藍後轉音為發藍,後又為琺琅。1918 1956年,琺琅與搪瓷同義合用。1956年中國製訂搪瓷製品標準,...

景泰藍和琺琅的區別是什麼景泰藍藝術是什麼?琺琅器物和景泰藍有什麼樣的關係?

這兩個不是同一種東西,區別如下 景泰藍始於明代景泰,而且初創時只有藍色,所以叫景泰藍。是一種瓷銅結合的獨 藝。北京是景泰藍技術的發源地,明朝景泰年間,即1450年至1456年,工匠發現一種深藍色的藍釉材料 用這種材料製作的工藝品稱 景泰藍 製作景泰藍先要用紫銅製胎 再用扁細的銅絲在銅胎上粘出圖案花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