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得來終覺淺作者

2022-11-02 16:32:02 字數 1324 閱讀 4864

1樓:匿名使用者

古人學問無遺力,

少壯功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

絕知此事要躬行。

——宋·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

明朝萬曆、崇楨年間有個徐弘祖,號霞客,自幼「特好奇書」,博覽圖經地誌,嚮往「問奇於名山大川」的生活,他從二十二歲開始出遊,東渡普陀,北歷燕冀,南遊閩粵,西北直攀太華山巔,西南遠達騰越州境,歷時三十多年,給後世留下了一部富有地理學價值、文學價值和思想價值的凡六十多萬字的《徐霞客遊記》。他把畢生精力獻給地理考察,克服種種艱難困頓,堅苦卓絕,奮勇直前,其精神至為感人。他深入實踐,尊重科學,勇於糾正前人記載的失誤,例如經實地踏勘論證金沙江乃長江正源,否定了當時被奉為經典的《禹貢》的「岷山尋江」之說,則同樣值得稱道。

認識**於實踐。理性認識還必須再回到實踐中去。由實踐到認識,再由認識到實踐,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如此迴圈往復,以至無窮。

認識過程的一般規律,對於教學中學生掌握知識來說,同樣是適用的。當然,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認識活動又有它的特殊性。例如:

認識物件主要是以書本知識的形式體現出來的他人的認識成果,對他們來說是間接 的經驗;認識活動是在學校教師組織和引導下有計劃地進行;等等。正因如此。教師就應當充分地發揮應起的主導作用,注意把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精心地設計和組織成為把他人的認識成果真正轉化為學生個體認識的過程,組織必要的實踐活動使之豐富感性認識,加深對理性知識的理解,做到書本知識和實際結合,理論和實踐相聯絡。

如若不然,學生即令學習了某些知識,那些知識很有可能是空泛的,膚淺的,不牢固、不紮實的。

在教學中和在課外活動中組織學生參觀、訪問、遊覽、遠足、調查研究,使學生接觸大自然和接觸社會,對於加強教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絡,擴大學生的知識領域,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培養學生感受美、鑑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總之,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是大有益的。十七世紀捷克著名的教育家誇美紐斯編制的學校教育體系中提出最後以旅行結束學業,主張教學教育過程中「在可能的範圍以內,一切事物都應該儘量地放到感官的跟前」,要從「文字教學的絕路中引導認識生活、認識周圍世界的廣闊道路上來」;現在看來,仍不無可取之處。因為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比較深刻、準確地掌握所學的知識,並從而發現和獲得更新的知識。

徐霞客既「讀萬卷書」,又「行萬里路」,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中探求科學真理;這對於我們明確教學指導思想和改革教學方法,應該是有啟發意義的。

對自己不滿,是任何真正有才能的人根本特性之一。

——契訶夫

2樓:高樓居士

出自宋.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

古人學問無遺力,

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

絕知此事要躬行。

子聿,陸游之子。①[絕知]徹底弄清。 ②[躬行]親身實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體現什麼哲理啊

實踐是知識的copy 持之以恆地做學知識,固然很重要,但僅此還不夠,因為那只是書本知識,書本知識是前人實踐經驗的總結,不能紙上談兵,要 親身躬行 一個既有書本知識,又有實踐經驗的人,才是真正有學問的人。書本知識是前人實踐經驗的總結,能否符合此時此地的情況,還有待實踐去檢驗。只有經過親身實踐,才能把書...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一句深刻揭示了之雨蕁得什麼關係

知 知識,行 實踐 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終歸是淺薄的,最終要想認識事物或事理的本質,還必須自己親身的實踐.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終歸是淺薄的,最終要想認識事物或事理的本質,還必須自己親身的實踐.蘊含的哲理 特別強調了做學問的功夫要下在 這也是做學問的訣竅,那就是不能滿足於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實踐,在實踐...

和「紙上學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類似的名言有哪些

1 天下之事,聞者不如見者知之為詳,見者不如居者知之為盡。陸游 宋 2 實踐,是個偉大的揭發者,它暴露一切欺人和自欺。車爾尼雪夫斯基 俄 3 一個人,只有在實踐中運用能力,才能知道自己的能力。小塞涅卡 4 所有的理論法則都依賴於實踐法則 如果只有一條實踐法則,那麼它們就都依賴這一條實踐法則。關於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