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道大篆的由來,大篆和小篆的起源

2022-11-11 14:21:59 字數 5110 閱讀 1619

1樓:匿名使用者

簡單地說:大篆狹義專指籀文,廣義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文字。

甲骨文是由原始刻劃符號演變而來的最初的文字;

金文(又稱「鐘鼎文」),是從甲骨文演變而來的一種文字。我們可以看到出土的甲骨文裡面有許多字和金文相同或相近似,這就是演變的痕跡。

由金文向小篆發展的一種過渡性字型叫石鼓文,它是籀文的代表性文字(籀文,是春秋戰國時期秦國使用的文字,是狹義的大篆,而廣義的大篆則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文字)。

大篆和小篆的起源

2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書法是一門古老的藝術,從甲骨文、金文演變而為大篆、小篆、隸書,至定型於東漢、魏、晉的草書、楷書、行書諸體,書法一直散發著藝術的魅力。

其實說道大篆和小篆的起源,那還得從漢字的起源說起:

書法是漢字的書寫藝術。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而且在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獨放異采。漢字在漫長的演變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一方面起著思想交流、文化繼承等重要的社會作用, 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造型藝術。

近代經過考證,關於中國文字起源,一般認為在距今約5000、2023年左右中國黃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時期",已經創造了文字。仰韶文化因2023年首先在河南繩汕仰韶村發現而得名的。近40餘年,又陸續有許多發現。

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來有三大型別,即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漢字則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表意文字。 象形的造字方法即是把實物畫出來。

不過畫圖更趨於簡單化、抽象化,成為突出實物特點的一種符號,代表一定的意義,有一定的讀音…… 我們的漢字,從圖畫、符號到創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隸、楷、行、草,各 種形體逐漸形成。在書寫應用漢字的過程中,逐漸產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獨一的、可以獨立門類的書法藝術。

後來到了商至西漢

這個時期內各種書法體相續出現,有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簡帛朱墨手跡等,其中篆書、隸書 、草書、楷書等字型在數百種雜體的篩選淘汰中定型,書法藝術開始了有序發展。

這是**:

大篆起源於什麼時候

3樓:匿名使用者

西周後期,漢字由甲骨文發展演變為大篆。

大篆,也稱籀(zhòu)文。是小篆前期文字,是小篆的基礎。大篆,一般認為是春秋戰國時流行於西土秦地的漢字,相傳這種字型為周宣王時太史籀所著,故而又稱為「籀文」。

大篆的形體結構比六國古文一般要規整和繁複,它上承西周春秋金文,下啟小篆,發展脈絡是清晰可辨的。大篆文字的代表字型是唐時出土的「石鼓文」。

4樓:

戰亂時,春秋戰國時期

誰知道冬至的由來。

5樓:精緻的

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迴圈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後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冬至又被稱為「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餘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源於漢代,盛於唐宋,並相沿至今。

6樓:誰寄錦書

冬至節簡介

冬至,是我國農曆

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

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

現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日太陽直射南迴歸線,陽光對北半球最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這天之後,太陽又逐漸北移。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

」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迴圈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

」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請問:「篆書」的名字的由來?

7樓:匿名使用者

篆書 漢字古代書體之一。近人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證的發展》認為:"篆者掾也,掾者官也。

漢代官制,大抵沿襲秦制,內官有佐治之吏曰掾屬,外官有諸曹掾吏,都是職司文書的下吏。故所謂篆書,其實就是掾書,就是官書"。

篆書,廣義包括隸書以前的所有書體以及延屬,如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六國古文、小篆、繆篆、疊篆等等;狹義主要指'大篆'和'小篆'。篆書變體,極為繁夥,。古人認為篆書為蒼頡所造,但不可信。

周宣王太史籀著《史籀篇》,漢人名為'大篆',詳'大篆'條。其後列國分治,諸侯力政,文字異形,至秦相李斯乃同一之,漢人稱為'小篆','詳小篆'條。篆書字劃圓轉,結構依六書之義,故唐孫過庭謂:

"篆尚婉而通"

先有大篆後有小篆。早在六十多年前,陶器上刻劃的符號和描繪物象的圖畫就具有文字的雛型,隨後在漫長的發展中,產生的象形(圖畫)文字。三千年前的殷商時代,在龜甲獸骨上刻劃的文字,即"甲骨文",書法細勁挺直,筆畫無頓挫輕重。

商周時代,出現的鑄在鍾、鼎、貨幣、兵器等青銅器上的銘文稱為"金文"或"鐘鼎文"。書法漸趨整齊,風格圓轉渾厚,字形變化豐富,參差不一。春秋戰國時代,刻在石簋、石鼓上的文字叫做石鼓文。

筆劃雄強而凝重,結體略呈方形,風格典麗峻奇。

上述的甲骨、金文、石鼓文,秦代稱之為大篆

篆書的起源

8樓:春素小皙化妝品

早在六千多年前,陶器上刻劃的符號和描繪物象的圖畫就具有文字的雛型,隨後在漫長的發展中,產生了象形(圖畫)文字。三千年前的殷商時代,在龜甲獸骨上刻劃的文字,"甲骨文",書法細勁挺直,筆畫無頓挫輕重。

商周時代,出現的鑄在鍾、鼎、貨幣、兵器等青銅器上的銘文 稱為金文或鐘鼎文,書法漸趨整齊,風格圓轉渾厚,字形變化豐富,參差不一。春秋戰國時代,刻在石簋、石鼓上的文字叫做石鼓文。筆劃雄強而凝重,結體略呈方形,風格典麗峻奇。

上述的甲骨、金文、石鼓文,秦代稱之為大篆。

擴充套件資料

周代時期,鑄刻在鐘鼎彝器上的銘文即金文又稱鐘鼎文廣泛流行。秦始皇大統後,統稱為小篆,也稱秦篆,所謂篆書,其實就是掾書,就是官書。是一種規範化的官方文書通用字型。

據文獻記載,秦以前漢字書體並無專門名稱,而小篆是由春秋戰國時代的秦國文字逐漸演變而成的。

由於是官書,小篆只適合於隆重的場合,如記功刻石、叔量詔版、兵虎符之類。標準篆書體的體式是排列整齊、行筆圓轉、線條勻淨而長,呈現出莊嚴美麗的風格,與甲骨文、金文相比,具有這樣一些基本特徵:字形修長、而且緊畫、向下引伸,構成上密下疏的視覺錯感,這與自上而下的章法佈局也有關係。

線條勻稱無論點畫長短,筆畫均呈粗細劃一的狀態。這種在力度、速度都很勻平的運筆,給人以純淨簡約的美感。加之字型結構的趨簡約固定的傾向,小篆書體的章法佈局更能形成縱橫成行的序性。

秦篆有圓筆方筆之別,圓筆以秦刻石為代表;方筆以秦詔版(秦量詔版)為代表,為秦篆之俗體。

9樓:匿名使用者

篆書起源於甲骨文等古代象形文字。

篆書是大篆、小篆的統稱。

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即大篆)、六國文字(齊楚燕韓趙魏等國文字),它們儲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

小篆也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簡化字型。"小篆",也稱 "秦篆"。篆書,就是掾書,就是官書。

是一種規範化的官方文書通用字型。秦以前漢字書體並無專門名稱,小篆是由春秋戰國時代的秦國文字逐漸演變而成的。

10樓:匿名使用者

篆書流變

周代時期,鑄刻在鐘鼎彝器上的銘文即金文又稱"鐘鼎文"廣泛流行。

秦始皇大統後,統稱為"小篆",也稱"秦篆",所謂篆書,其實就是掾書,就是官書。是一種規範化的官方文書通用字型。據文獻記載,秦以前漢字書體並無專門名稱,而小篆是由春秋戰國時代的秦國文字逐漸演變而成的。

由於是官書,小篆只適合於隆重的場合,如記功刻石、叔量詔版、兵虎符之類。標準篆書體的體式是排列整齊、行筆圓轉、線條勻淨而長,呈現出莊嚴美麗的風格,與甲骨文、金文相比,具有這樣一些基本特徵:字形修長、而且緊畫、向下引伸,構成上密下疏的視覺錯感,這與自上而下的章法佈局也有關係。

線條勻稱無論點畫長短,筆畫均呈粗細劃一的狀態。這種在力度、速度都很勻平的運筆,給人以純淨簡約的美感。加之字型結構的趨簡約固定的傾向,小篆書體的章法佈局更能形成縱橫成行的序性。

秦篆有圓筆方筆之別,圓筆以秦刻石為代表;方筆以秦詔版(秦量詔版)為代表,為秦篆之俗體。

11樓:習樹憑

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前221年),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的六國文字,創制了統一文字的漢字書寫形式。一直在中國流行到西漢末年(約公元8年),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但由於其字型優美,始終被書法家所青睞。

又因為其筆畫複雜,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隨意新增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偽的官方印章,一直採用篆書,直到封建王朝覆滅,近代新防偽技術出現。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1]各國的漢字出現了簡繁不一、一字多形的情況。秦始皇滅六國後,下令以秦國的「小篆」作標準,統一全國文字。篆體,又稱為「篆書」,是小篆、大篆的合稱,因為習慣上把籀文稱為大篆,故後人常把「篆文」專指小篆。

中國文字發展到小篆階段,逐漸開始定型(輪廓、筆劃、結構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號化,減少了書寫和認讀方面的混淆和困難,這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運用行政手段大規模地規範文字的產物。秦王朝使用經過整理的小篆統一全國文字,不但基本上消滅了各地文字異行的現象,也使古文字型異眾多的情況有了很大的改變,在中國文字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角色。

大篆與小篆的區別大篆和小篆有什麼區別?

大篆 是商朝甲骨文以後與秦朝小篆出現之前這段時間中,各國文字的統稱。大篆中佔多數的主要是 金文 由於多鑄刻在金屬器皿 樂器或是 等金屬製品上,所以有此稱謂。值得一提的是,秦國刻於十枚石鼓上的 石鼓文 也很出名,是經典的大篆作品,小篆主要是從石鼓文演化而來。而 小篆 就是秦朝統一六國後,由李斯 趙高等...

大篆和小篆都是中國文字,它們的區別僅僅在於一大一小嗎

區別不僅僅在字型一大一小。小篆相對於大篆來說,無論是從形體還是筆畫上都已經變得更加的簡潔了。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礎上進行了修改而形成的。小篆書寫起來也更加的簡便,看起來也相較於大篆來說更加的美觀。大篆出現在西周後期,其字型由粗細不一的僵硬線條變的更為柔和了,但是還保留著象形文字的原型。在秦國時使用的就是...

「牛」字從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 隸書 草書的演變過程是

對於牛有角這種就是無恥。牛字的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 隸書 草書 楷書 行書 魏碑體 分別怎麼寫的 詳見附圖。魏碑體 是 楷書 的一種。拓展資料 廣義的漢字指從甲骨文 大篆 金文 籀文 小篆,至隸書 草書 楷書 行書等的文字,狹義指以正楷作為標準寫法的漢字,也是今日普遍使用的現代漢字。漢字為上古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