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唐】劉禹錫
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詩的分類
2樓:齋霞影
很多了..這個說不清。。例如古典詩和現代詩...讚美主義詩等等
現代詩歌的特點
3樓:艾小呆的我
現代詩形式自由,意涵豐富,意象經營重於修辭運用,與古詩相比,雖都為感於物而作,都是心靈的映現,但其完全突破了古詩「溫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點,更加強調自由開放和直率陳述與進行「可感與不可感之間」的溝通。
現代詩的主流是自由體新詩。自由體新詩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產物,形式上採用白話,打破了舊體詩的格律束縛,內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現新思想。
4樓:喜腦弓子
屈原的作品,以縱恣的文筆,表達了強烈而激盪的情感。
5樓:匿名使用者
1、形式自由。
2、內涵開放。
3、意象經營重於修辭。
4、有高度的概括性、鮮明的形象性、濃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諧的**性,形式上分行排列。
現代詩歌是指「五四運動」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詩歌。中國近現代詩歌的主體新詩,誕生於「五四」新文化運動。它是適應時代的要求,以接近群眾的白話語言反映現實生活,表現科學民主的革命內容,以打破舊體詩 格律形式束縛為主要標誌的新體詩。
「現代詩」名稱,開始使用於2023年—紀弦創立「現代詩社」時確立。
6樓:匿名使用者
現代詩」名稱,開始使用於2023年—紀弦創立「現代詩社」時確立。現代詩的含義:
1.形式是自由的
2.內涵是開放的
3.意象經營重於修辭。
「古典詩」與「現代詩」的比較:「詩」者皆為感於物而作,是心靈的映現。「古典詩」以「思無邪」的詩觀,表達溫柔敦厚、哀而不怨,強調在「可解與不可解之間」。
「現代詩」強調自由開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陳述,進行「可感與不可感之間」的溝通。
7樓:茶語聆聽
現代詩歌從徐志摩和聞一多開始興起,當時的詩歌仍然講究押韻,格式等等只是文體更加自由寬泛
現在的現代詩已經沒有當時的那麼多規矩了,應該說比當時的更加好寫,但是要寫好也確實很難,要寫好現代詩,必須要讀古詩,而且要能夠讀通能夠說明一首詩好在何處。這樣現代詩就不難把握其特點了,
現代詩一般都是隨性所致,想到那就寫到哪,所以一般的現代詩都比較容易來理解的,但還有一些抽象詩就需要理解詩人的心情了!
8樓:雨魚布辰
同求!!!!!!!!!
求名家寫的現代詩
9樓:匿名使用者
十首最值得閱讀的現代詩 ------
在這些作品面前,我體會到了
詩的發展
10樓:440的金花
發展順序:詩經——楚辭——樂府——賦——辭——唐詩——宋詞——元曲。
發展歷程如下:
1、歷史演變
人類許多民族在語言的發展中產生了適合本民族語言的詩歌形式。在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是《詩經》,其中最早的詩作於西周初期,最晚的作品成於春秋時期中葉。
到了戰國時期,在南方的楚國華夏族和百越族語言逐漸融合,其詩歌集《楚辭》突破了《詩經》的一些形式限制,更能體現南方語言的特點。
2、漢代的古體詩
漢代時樂府詩形成。樂府詩是為了配**演唱的,相當於現代社會的歌詞。這種樂府詩稱為「曲」、「辭」、「歌」、「行」等。
三國時期以建安文學為代表的詩歌作品吸收了樂府詩的營養,為後來的格律更嚴謹的近體詩奠定了基礎。
3、唐宋的近體詩
到了唐代,中國詩歌出現了四句的絕句和八句的律詩。律詩押平聲韻,每句的平仄、對仗都有規定。絕句的規定稍微鬆一些。
另外,在宋代達到頂峰的詞也是詩歌的一種重要形式。詞的格式要依從一些固定的詞牌,以便於配以樂曲演唱。
4、後期發展
自元代開始,中國詩歌的**時期逐漸過去,文學創作逐漸轉移到戲曲、**等其他形式。
詩歌的特點又哪些呀?
11樓:筆有千秋業
這個問題涉及到詩歌的基本特徵,有關詳解如下:
詩除了表達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亦反映社會文化,富於想象,語言具有節奏韻律,傳統的詩歌亦常常對結構格式有一定要求。詩的特點在於除了可以閱讀,亦宜於吟誦,又或者和其它藝術形式結合表演。詩常透過特定的形象和技巧,讓字詞除了表面意義之外,蘊含另一層意義,或喚起情感共鳴。
1、詩的節奏
傳統的詩被稱作韻文(verse),和散文(prose)不同之處在於有獨特的結構、節奏和韻律。歐洲語言的字詞本身有重輕音節的區別,因此西方的詩也特別著重字詞的節奏(rhythm)。從希臘時代開始,不少的詩由輕重格(抑揚格,iamb)或重輕格(揚抑格,trochee)等的節拍(meter)組成。
而在中國,由於中文的詞語本身可以由兩字或三字等組合而成,例如一句七字句的詩詞常常可以分作「
四、三」或「
二、二、三」的片語。由於這種特性,每個片語之間念起來自然形成短的停頓,形成中國詩詞獨特的節奏感。
2、詩的韻律
無論西方或中國的詩都著重字詞的聲韻,常常利用押韻將句子的結尾關聯起來。漢語本身有平仄聲調的分別,因此不少詩詞對字句的聲調有一定的格式要求,稱為格律。
3、詩的結構
傳統詩對每一句的位元組的數目,以及句子的數目都有一定的格式要求,利用整齊的句子或不規則的長短句來達致節奏上的美感,如西方的十四行詩,和中國的近體詩有五言絕句、七言律詩等格式。
4、詩的技巧
詩常常會利用字詞、句子和段落的組合來賦予涵義的層次性和關聯,亦會透過對仗、排比、疊字、疊句等技巧來表現美感。押韻和節奏除了營造**般的效果,亦可以達到聯想和共鳴的功用。
在內容上詩歌常常運用隱喻、譬喻與借喻等等手法來暗示一些文字以外的意義,透過對景物的描寫來加強想像,甚至可以創造兩個回然相異的意象互相輝映,如運用歧義、象徵、反諷等「詩的語言」的文體手法,使詩作遺留多樣、自由的解釋空間。
12樓:匿名使用者
定的音節、聲調和韻律的要求,用凝練的語言、充沛的情感以及豐富的意象來高度集中地表現社會生活和人類精神世界。孔子認為,詩具有興、觀、群、怨四種作用。
13樓:匿名使用者
說簡單點,就是借景物抒發感情,將一些句子沒用的都踢掉,精簡一點,押韻就完了,感情和景的結合是詩的靈魂,這是核心。
求有關勤奮學習的現代詩。
14樓:職業健康
(領) 天地蒼蒼,乾坤茫茫,中華少年,頂天立地當自強。
(合)陰霾充斥的日子,用虔誠祈禱平安;
昏暗遮住的天空,以熱血尋求希望;
災難面前,勇於面對!
重任在肩,敢於擔當!
(領)還記得汶川**中最美的隊禮嗎?
(1、2合)那是感恩,更是堅強,讓多少人淚眼汪汪;
(領)還記得汶川**中最美的微笑嗎?
(3、4合)那是樂觀,更是向上,又讓多少寸斷柔腸;
(合)地動時,稚嫩的雙手推開同伴,把生還的希望留給別人;
災難後,澄澈的眼眸安慰生者,把堅定的信心寫在臉上;
天可崩,地可裂,萬劫千難壓不彎我們的脊樑;
大後方,愛心如潮,紅領巾在閃光;
(領)還記得那一枚枚硬幣嗎?
(1、2合)那是奉獻,是真情,更是一顆顆幼小的心靈在成長;
(領)還記得那一抹抹身影嗎?
(3、4合)那是領巾,那是隊禮,更是一個個懵懂的少年在茁壯;
(合) 燭光中,雙眼泛紅,手貼心口,誠摯祈願;
吶喊時,目光如炬,緊握雙拳,歌聲嘹亮;
血可流,心可傷,無限忠誠鑄就成鋼鐵頑強;
(領) 我們不再是溫室中弱不禁風的花朵,我們要做赤壁上筆直的白楊;
(合)風沙吹不倒,豔陽灼不傷,歷經風雨茁壯,再茁壯!頑強再頑強!
(領)我們是祖國美好的明天,我們是祖國未來的希望;一句流傳千古的豪邁誓言在迴響
聽,:(合)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
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1、2合)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潛龍騰淵,鱗爪飛揚;乳虎嘯谷,百獸震惶;
(3、4合)鷹隼試翼,風塵翕張;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將發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蒼,地履其黃;
(領)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
(合)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
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
15樓:冰凌雪莉love妍
沒有現代詩,只有漢樂府《長歌行》:「青春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佈德澤,萬物生光輝。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百川到東海,何日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16樓:凱
詩歌是側重表現詩人思想感情的一種文學樣式。但感情並不是詩,從感情到詩,這中間有一個具體外化的過程,這個外化的過程既是 「意與象俱」的意象構造過程,更是「思與境諧」的意境營造過程。一首詩有無詩味,說到底是看這首詩有沒有優美巧妙的意象。
一首詩是否韻味獨特,是看該詩有沒有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審美意境。意象和意境是詩家寫詩、詩評家論詩經常要用的兩個術語。然而幾本權威的寫作教材,如華東師大出版社出版的《寫作》、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寫作學高階教程》、甚至相當權威的《寫作學新稿》,都非常巧合地出現了這麼一種情況:
強調意境的創造,淡化意象的創作和解析,有些甚至整個章節都未提出過「意象」這個概念。對於既成名作,欣賞者很自然的會為作品中的「意境」所吸引、所感染是正常的。也就是說,從文學史的角度或者從賞析的角度強調作品的意境是可以理解的。
但寫作教材不是專門再現文學史實,也不是特意進行作品賞析,而是使學生掌握必要的寫作理論,懂得常用文體的基本寫作規律,鍛鍊常用文體的寫作技能。在常用文體寫作中,詩歌的寫作是教者較難講授學生也最感發怵的,尤其是許多學生精心創作的「詩歌」,在行家眼裡,了無詩味,一句簡單的結論「不像詩」!詩味從何而來?
詩歌寫作的關鍵是什麼?意境和意象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本文現在對這些問題—一加以**,一家之言難免偏頗,乞望各位方家指正。
一般教材中認為詩歌的寫作焦點問題在於意境創造,意境美則詩味足。本人認為詩歌的寫作焦點應是意象組合,意象選擇得巧妙,相互之間組合自然,融鑄天衣無縫,自然意境獨特。說到底詩歌的寫作應是意象選擇在先,意境是全詩寫完之後呈現的一個整體內涵。
即起點在意象,終點在意境,詩像不像,是看待有無詩味,詩味**於意象;詩美不美,是看詩有無意蘊,意蘊來自意境。由詩味到詩美,其實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挖掘過程,離開了意象,意境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詩歌的創作過程,總是詩人對生活中的某種現象引起了特別動人的感覺,出現了異樣的情思而獲得第一個意象開始的,這第一個意象往往成了這首將要產生的詩的核心意象。這第一個意象是怎麼產生的?可從寫作的具體實踐來看。
一般詩歌的寫作思路有兩種:一種是先有情思,然後借物巧言之,謂之情思的物態化;另一種是詩人眼中先見某物,然後託物言志,謂之物象的情思化。意象是否透剔高妙,也就看這個「情思的物態化」和「物象的情思化」的功夫到家不到家了。
如能「物我交融」「心物兩契」則妙,若「心物兩離」則難以引起讀者共鳴。所以對於詩人來說,與其苦心尋找那可遇不可求的靈感,不如留心捕捉鮮美而易逝的意象。意象並非現代詩歌的專利。
唐代詩評家司空圖說:「意象欲出,造化已奇。」(《二十四詩品》)胡應鱗也說:
「古詩之妙,專求意象。」可見意象藝術是中國詩歌的傳統,而把這種傳統創造性地加以發揚光大,則是當代詩人自覺的審美追求和藝術傾向。簡單的說,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觀物象經過詩人的感情活動而創造出來的獨特形象,是一種富於更多的主觀色彩、迥異於生活原態而能為人所感知的具體藝術形象。
意象一般以兩種形態出現於文學作品中,即單個意象和整體意象。單個意象就是文學作品中最基本的藝術形象,整體意象則是一組或一串意象構成的有機的整體畫面,也稱意象體系。如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中,「枯藤」、「老樹」、「斷腸人在天涯」等就是單個意象,人們常常又把這種意象看成是更大境界中的一個「部件」。
它們不能離開整體,若離開了,單個意象就失去了它原來的意義。比如「枯藤」一旦離開了《天淨沙·秋思》,「枯藤」便失去了這支散曲賦予它的悲涼色彩。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只有一個整體意象。
意象是詩歌寫作的焦點。意象是詩歌藝術的精靈。有意象就有詩味,無意象就無詩味。
因此詩歌的寫作既忌有意無象,也忌有象無意,如某刊物發表的一首詩《勤奮》,可謂有意無象:「天才與勤奮作伴/成功與刻苦相連/不要期待幸運/也不要坐等明天/聽天由命,是懶惰者的信條/把握人生,是勤奮者的箴言。」這樣的詩,只是一般哲理的直白,缺乏比喻象徵,忽視形象,不講意象,因而就像「驕傲使人落後,虛心使人進步」一類的小格言一樣,作為格言尚可,作為詩實在不行。
高爾基說得好:「真正的詩,即使略帶哲學性,總是以專講道理的東西為羞恥。」 另一種情況是有象無意,有一首詩歌這樣寫道:
「平滑的鏡面/反射著物體的圖象/映出了少女的笑臉/照出了老人的目光。」又有人詠蝦為:「彎著腰,絕不是對人恭敬。
」詠山羊雲:「翹著的鬍子,不表明年歲大。」都是隻知狀物,不知寄託寓意,缺乏詩情畫意,充其量不過是對事物特有形態的解說,味同嚼蠟,實為無深刻意蘊的膚淺之作。
一首現代詩,寫一首現代詩!
遠和近 顧城 你一會看我 一會看雲 我覺得你看我時很 遠你看雲時很近 一代人 顧城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斷章 卞之琳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席慕容的詩 一棵開花的樹 如何讓你遇見我 在我最美麗的時刻 為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一首很美的現代詩,一首唯美現代詩
誰在千年前種下紅豆 撐一隻輕舟在煙雨的渡口 尋一雙深深的眼眸能一解千愁 伴一支搖曳的紅燭在窗前默默等候 誰在千年前種下紅豆 卻忘了來收 等等,等等還要等多久 日出月落,花開花謝 燕飛燕歸不算太久 不過千百次輪迴的春秋 我守著這株紅豆 等候何時誰人回眸 折一枝月下柳在迴廊盡頭 尋一雙暖暖的手能一握忘千...
寫一首春天的現代詩寫一首現代詩!
一 在城效的小樹林 描寫春天的詩 江南春絕句 唐 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春思 唐 李白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春望 唐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