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米粒計劃
中國從明代起,在表述地裡位置時,習慣地將雷州半島至加裡曼丹島的連線作為分界線。把這條線以東的地方稱為東洋,以西叫做西洋。
2樓:蔣永立
應該這樣理解:西洋是對西方國家的一種統稱,因為西方國家都在大洋彼岸,就稱西洋拉
3樓:
元代時,出現了「西洋」一詞,但主要指一些具體的國家;「西洋」一詞出現重要變化,變化始自鄭和「奉使西洋」。此後,「西洋」有狹義、廣義和泛義之別。
狹義的西洋專指中古以下的歐西,就是波蘭以西的地方,近四百年來又包括新大陸,而東歐並不包括在狹義的西洋範圍內。廣義的西洋,除中古與近代的歐西外,又加上希臘、羅馬的所謂經典文化。泛義的西洋則除希臘、羅馬和歐西外,又添上回教與地下發掘出來的埃及、巴比倫以及新石器時代,甚至再加上歐洲的舊石器時代。
這就是通史上的泛義的西洋。但西方人又不願把希臘以前的各民族歷史泛稱西洋,所以又稱之為古代東方,但雷先生指出,希臘最初的文化起源在小亞細亞,和埃及處在同一條經線上,何以埃及是東而希臘是西;回教盛時,版圖包括西班牙,為何也還是東方;希臘、羅馬文化與歐西文化雖然關係密切,但從民族和文化重心來看,都決不相同;西洋史實際上是由埃及、巴比倫、希臘、羅馬、回教、歐西五個獨立的文化組成。世界上還有印度和中國獨立的文化,它們都有自己的產生和發展的歷史。
哥特式一詞是怎麼來的?
4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哥特式一詞是由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的拉斐爾在給利奧十世的信中首先提出的,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人用來貶低中世紀藝術為半開化的。野蠻的藝術的代名詞。因為它既非哥特人的創造,也非哥特人所發展,它是羅馬式藝術的一種更新的藝術形式。
它的誕生地在法國,所以,有人稱它為「法蘭西藝術」,但這個名稱也不確切,因為它所產生的影響遠非如此,英國、法國和西班牙都曾受過它的影響。所以,為了消除誤解,哥特式這個名稱已為學術界所沿用。
5樓:週週
gothic(歌特)的命名是從德國的「goth」部落由來的,goth人入侵了義大利並推翻了羅馬帝國。在15世紀,人們普遍帶有著文藝復興的觀念,希望回到古典時代。介於古典時代和文藝復興時期的這段時間被稱為中世紀。
因為義大利記恨goth人毀掉了他們的羅馬帝國,文藝復興時期的人們始終對中世紀帶有著否定的術語,他們稱這一時期為「gothic」。意味著野蠻和粗野。當然我們要看到事物的雙面性,中世紀給世人留下了很多寶貴的文化遺產和傑出的藝術作品。
這時期的建築技術上有了突破式的改進,產生了像notre-pame這樣的歌特式大教堂。歌特式的藝術不僅僅體現在建築上,從12世紀到16世紀的早期,雕刻,玻璃製品,裝飾物等都貼上了歌特藝術的標籤。宗教在歌特藝術作品中起到了很重要的因素。
畫家,雕刻家們比起用現實主義的方法表現主題更多的運用宗教的感覺。不管怎麼說,文藝復興時期的人門很顯然對「gothic」這個詞彙是含蓄的否定。
china一詞是怎麼來的
6樓:天問
最近看到《全球通史》,l·s·斯塔夫裡阿諾斯著,說道中國的西方名字(china)由秦(ch'in)而來,不知道是否是孤陋寡聞,第一次聽說,原來一直以為china**於瓷器(china)一詞。 要我來判斷的話,我覺得china一詞**於秦更為可信,基於以下幾點: 1、東西方瓷器的交流直到唐朝才興旺發達,以常識來看,在一個語言環境中,某一具體事物被另一具體事物替代說明的時候,一定是替代品非常常見,唐朝時期中國瓷器才在西方比較普遍,但唐以前已經出現了china的叫法了; 2、從直覺上來講,china源於秦的漢語發音更為可信; 說法一:
早在東漢時期,古人就在昌南(現在的景德鎮)建造窯坊,燒製陶瓷。到了唐朝,由於昌南土質好,先人們又吸收了南方青瓷和北方白瓷的優點創制出一種青白瓷。青白瓷晶瑩滋潤,有假玉器的美稱,因而遠近聞名,並大量出口歐洲。
十八世紀以前,歐洲人還不會製造瓷器,因此中國特別是昌南鎮的精美瓷器很受歡迎。在歐洲,昌南鎮瓷器是十分受人珍愛的貴重物品,人們以能獲得一件昌南鎮瓷器為榮。就這樣歐洲人就以「昌南」作為瓷器(china)和生產瓷器的「中國」(china)的代稱,久而久之,歐洲人就把昌南的本意忘卻了,只記得它是「瓷器」,即「中國」了。
西方瓷器原本是從中國輸入的。明朝的時候,大批的中國瓷器產品就開始輸往西方世界。波斯人稱中國的瓷器為chini,歐洲商人在波斯購買中國瓷器也同時把一詞帶回了西方。
後來,他們又把chini改為china,並且把生產china的中國也一併稱為china。歐美人談到china的時候,往往聯想到china(中國)是china(瓷器)之鄉。 說法二:
與瓷器無關——中國為什麼叫china? 新民晚報2023年8月3日16版介紹景德鎮瓷文化。其文說,宋元兩代景德鎮的制瓷技術已經傳到朝鮮、日本、越南。
又說,明清兩代瓷器大量出口,經阿拉伯傳到歐洲。這些史實,我無異議。唯可疑者,其說china由來,文雲:
「民間歷來有幾種說法。一種說法是china系根據秦字讀音轉化而來。但在景德鎮最為流行的說法是china是漢語昌南(原景德鎮名)的音譯。
隨著景德鎮精白瓷大量流傳到海外,才使得瓷(china)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說china最初是昌南地名譯音,我覺得很新鮮。景德鎮原名昌南鎮,在宋真宗景德年間(2023年起)改名景德鎮。
此時所制瓷器已負盛名,特供御用。按照「景德鎮最為流行的說法」推論,其後本鎮瓷器外銷朝鮮、日本、越南,又其後經阿拉伯遠銷到歐洲,皆以產地昌南作為商品名稱。昌南兩音,口碑遠播,寫成法文便是chine,寫成英文便是china。
china又回譯成漢文瓷器。瓷器名聲響遍全球,歐洲人就把中國也叫作瓷器,而大寫其字頭,成了china。這個推論亦能自圓其說。
然有極大障礙,景德鎮人難以克服。就是至今無人能夠否認英文china起源於印度古梵文「支那」。這個支那又作脂那、至那,三千年前就出現了。
想想三千年前是什麼意思吧。那就是說,什麼昌南,什麼瓷器,還得在孃胎裡靜待兩千多年,方能一朝分娩出世。資格太嫩了,昌南瓷器爭什麼。
三千年前,不但焚書坑儒的秦朝,就連春秋五霸的秦國,都還不存在,china怎麼能是秦的譯音呢?論資格,支那之名比周朝還要老,怎輪得上替暴秦爭面子呢? 請容詳說支那由來。
唐代義淨法師《南海寄歸內法傳》雲:「西國名大唐為支那者,直是其名,更無別義。」他顯然不同意china與昌南瓷器或與秦朝掛鉤。
隋代慧苑法師《華嚴經音義》雲:「支那,翻為思維。以其國人多所思慮,多所製作,故以為名。
」他則直探古梵文「支那」的原義。兩位僧人生在隋唐,那時昌南尚名新平,所制瓷器亦未穎出。 二十世紀之初,china一詞起源問題,學界曾經討論,眾說紛紜,未定一是。
文僧蘇曼殊(1884-1918)通英、法、日、梵諸文,曾撰有《梵文典》。他認為china起源於古梵文「支那」,初作cina,用來指我華夏。他研讀三千年前的古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發現支那一詞最早見於這兩部著作,其原義為「智巧」。
他認為,這是三千四百年前印度婆羅多王朝時彼邦人士對黃河流域商朝所治國度的美稱。「智巧」與慧苑所說之「思維」內涵略有不同,想系詞義因時代而演變所致。 外邦對我華夏稱呼,最早曰支那cina,其後曰拓跋tabac,最後曰契丹kitai。
今之china即支那,先是國名。明代中期葡萄牙人販瓷器到歐洲,稱其商品名曰chinaware,若漢譯應該是「支那瓦」。陶瓷產品,古稱瓦器。
此處ware應是瓦之譯音。支那瓦者,中國瓷也。china放在ware之前,可知china國名,初無瓷器一義。
後來省掉ware,簡稱為china,才小寫其字頭,獲得瓷器之義。這已經是晚近的事了。 景德鎮人不必失望。
你們不是還有浮樑縣的高嶺村嗎?沒人替它爭取,它卻進入洋文。在英文裡,kaolin義為瓷土。
景德鎮瓷器最初用高嶺村出產的粳米白泥作原料,稱高嶺土。kaolin乃高嶺之譯音也。後來歐洲人制瓷器,凡是瓷土,不管**產的,皆以高嶺稱之。
貴村之名於焉「走向世界」,不亦壯哉。
7樓:匿名使用者
問題存在爭議,可能**於瓷器,秦人的音譯或絲綢。
古代歐洲的「皇帝」一詞是怎麼來的?
8樓:
中國翻譯家們自己翻譯的而已
"東西"一詞是怎麼來的?
9樓:金融碎片集
我所知道的是,以前是沒有集市的,所以某個特定日子就要趕集,而這個集市分倆,一個在城東,所以叫東市,一個在城西,就叫西市,買東西顧名思義就是去東市買東西,去西市買東西,所以叫買東西...
哥特式一詞是怎麼來的
哥特式一詞是由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的拉斐爾在給利奧十世的信中首先提出的,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人用來貶低中世紀藝術為半開化的。野蠻的藝術的代名詞。因為它既非哥特人的創造,也非哥特人所發展,它是羅馬式藝術的一種更新的藝術形式。它的誕生地在法國,所以,有人稱它為 法蘭西藝術 但這個名稱也不確切,因為它所產生...
「颱風」一詞怎麼來的,颱風一詞是怎麼由來的?
錯在英語中,typhoon是外來詞,它是 颱風 這個中文詞轉化而來,是外國人從中文裡引用的詞語,由於這種風經常最先從臺灣那邊出現 如果經常看電視你就知道確實是這樣 所以叫 颱風 英國人是跟我們學的.typhoon這個詞是他們從中國漁民那學來的 因為它往往來自臺灣海峽所以漁民稱之為颱風 是從中國傳出去...
知音 一詞的典故 詳解, 知音 一詞是怎麼來的,有什麼典故
知音 知 知己 知交 知心的意思 比喻瞭解自己的知心朋友。歷史上的知音則以以伯牙和鍾子期的故事為代表。伯牙姓俞,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郢都 今湖北荊州 人,曾任晉國大夫,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琴。當伯牙彈琴志在高山時,子期便從琴音感到峨峨若泰山 當伯牙志在流水時,子期又感到洋洋若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