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是什麼樣的人,李時珍為什麼行醫,李時珍為什麼編本草綱目

2023-01-23 20:55:37 字數 3014 閱讀 3124

1樓:一年前

你好,李時珍(1518—1593),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春縣蘄州鎮東長街之瓦屑壩(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醫藥學家,後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醫院判,去世後明朝廷敕封為「文林郎」。

李時珍自2023年起,先後到武當山、廬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廣、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藥物標本和處方,並拜漁人、樵夫、農民、車伕、藥工、捕蛇者為師,參考歷代醫藥等方面書籍925種,考古證今、窮究物理」,記錄上千萬字札記,弄清許多疑難問題,歷經27個寒暑,三易其稿,於明萬曆十八年(2023年)完成了192萬字的鉅著《本草綱目》,此外對脈學及奇經八脈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等多種。

李時珍編寫本草綱目的原因是什麼

2樓:吳凡公主

因為原來的醫書有很多寫錯的地方,害死了很多老百姓,所以他要編寫本草綱目,老百姓才能萬民得福。

3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李時珍寫這本書是因為可以讓人民更容易分辨藥草。才寫了《本草綱目》

4樓:匿名使用者

是因為李時珍想為民造福,編寫《本草綱目》就是為老百姓們治病,解除病痛。

5樓:庫禕寧

因為怕被人吃錯藥,所以才發明了本草綱目

6樓:辯論社友

我想是這是因為他對夢想的追求吧。因為他想當一名醫生。

李時珍為什麼編寫《本草綱目》?

7樓:血色黃昏的黃昏

多年的臨床實踐,使李時珍懂得,做一個醫生,不僅要懂醫理,也要懂藥理。如把藥物的形態和效能摘錯了,就會鬧出人命來。他在閱讀《神農本草經》的基礎上,再仔細地閱讀了南朝齊樑時期陶弘景著的《本草經集註》,唐代的《新修本草》,宋代的《開寶本草》《嘉佑本草》《經史證類備急本草》《本草衍義》等。

李時珍發現古代的本草書存在不少問題,首先在藥物分類上是「草木不分,蟲魚互混」。比如「生薑」和「薯蕷」應列菜部,古代的本草書列入草部;「萎蕤」與「女萎」本是兩種藥材,而有的本草書說成是一種;「蘭花」只能供觀賞,不能入藥用,而有的本草書將「蘭花」當作藥用的「蘭草」;更嚴重的是竟將有毒的「鉤藤」當作補益的「黃精」。李時珍認為古代本草書上那麼多的錯誤,主要是對藥物缺乏實地調查的結果。

宋代以來,我國的藥物學有很大發展,尤其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頻繁,外來藥物不斷地增加,但均未載入本草書。李時珍認為有必要在以前本草書的基礎上進行修改和補充。這時,李時珍已經35歲了。

41歲時李時珍接受了楚王的推薦,進入北京太醫院,並擔任了太醫院院判的職務。

李時珍利用太醫院良好的學習環境,不但閱讀了大量醫書,而且對經史百家、方誌類書、稗官野史,也都廣泛參考。同時仔細觀察了國外進口的以及國內貴重藥材,對它們的形態、特性、產地都一一加以記錄。過了一年左右,為了修改本草書,他再也不願耽下去了,藉故辭職。

李時珍是一個富有求實精神的醫藥家;為了完成修改本草書的艱鉅任務,他幾乎走遍了湖北省、湖南、江西、安徽、江蘇等地的名川大山,行程不下萬里。同時,他又參閱了800多家書籍,經過3次修改稿,終於在61歲(公元2023年)的那年,編成了《本草綱目》。

8樓:神蹟彈指一揮間

當時有很多醫書有錯誤的地方,李時珍是一個富有求實精神的醫藥家;為了完成修改本草書的艱鉅任務,編成了《本草綱目》。

李時珍為什麼要編寫(本草綱目)

9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原來的醫書有很多寫錯的地方,害死了很多老百姓,所以他要編寫本草綱目,老百姓才能萬民得福。

10樓:正能量主播十裳

不知道,你們知道嗎?

李時珍是什麼人,李時珍是什麼樣的人?

李時珍是明朝有名的醫生,原是皇宮御醫後不滿朝廷辭官回家,但仍然懸壺濟世,憑藉高超精湛的醫術在民間贏得很高的聲望。其對後世影響最大的著作當屬 本草綱目 據說為著此書,他嚐遍百草,並險些為此喪命。我的回答希望對你有用,給分哦!李時珍是什麼樣的人?李時珍是怎樣一個人 李時珍是明代著名醫藥學家。與 醫聖 萬...

李時珍被稱為什麼李時珍為什麼被稱為「藥聖」

李時珍曾參考歷代有關醫藥及其學術書籍八百餘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歷時二十七年編成 本草綱目 一書,是我國明以前藥物學的總結性鉅著,本草綱目 不僅為中國藥物學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而且對世界醫藥學 植物學 動物學 礦物學 化學的發展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到16世紀為止中國最系統 最完整 最科學的...

李時珍編寫本草綱目的原因是什麼,李時珍是怎樣編寫《本草綱目》的?

李時珍編寫本草綱目的原因是為了修正以往藥物書籍的錯誤。李時珍,明武宗正德十三年農曆五月二十六日生於湖北蘄春縣蘄州鎮東長街之瓦屑壩。23歲隨其父學醫,醫名日盛。李時珍在數十年行醫以及閱讀古典醫籍的過程中,發現古代本草書中存在著不少錯誤,決心重新編纂一部本草書籍。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 1552年 李時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