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亂世浮生
粽子是端午節的節日食品,古稱「角黍」,傳說是為祭投江的屈原而發明的,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
【歷史記載】歷史上關於粽子的記載,最早見於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粽」字本作「粽」,《說文新附•米部》謂「粽,蘆葉裹米也。從米,葼聲。
」《說文•夂》:「葼,斂足也。」義為鳥飛時收斂腿爪。
《集韻•送韻》:「粽,角黍也。或作粽。
」粽子又名「角黍」,最早記載見西晉周處的《風土記》:「仲夏端五,方伯協極。享用角黍,龜鱗順德。
注云:端,始也,謂五月初五也。四仲為方伯。
俗重五月五日,與夏至同。●(同 「鴨」),春孚雛,到夏至月,皆任啖也。先此二節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雜以粟,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二節日所尚啖也。
……裹黏米一名『粽』,一名『角黍』,蓋取陰陽尚相苞裹未分散之象也。」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清楚說明用菰葉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櫚葉形狀食物,所以稱「角黍」或「粽」。
明清以後,粽子多用糯米包裹,這時就不叫角黍,而稱粽子了。
【民間傳說】從南北朝以後,民間開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說法。
南朝梁的吳均(四六七-五二○)在《續齊諧記》中寫道:「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
漢建武中,長沙歐回,白日忽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謂曰:『君當見祭,甚善 。但常所遺,苦蛟龍所竊。
今若有惠,可以楝樹葉塞其上,以五彩絲縛之。此二物,蛟龍所憚也。』回依其言。
世人作粽,並帶五色絲及楝葉,皆汩羅之遺風也。」
另外的說法是,百姓怕屈原的屍體被江裡的魚吃掉,於是裹了粽子,投入江中餵魚。
粽子與屈原關聯的說法,由於其浪漫主義色彩,而被廣為傳頌。粽子在文人歌賦中屢有出現。
元稹在表夏十首中寫道:「彩縷碧筠糭,香粳白玉團。」
宋代楊無咎在齊天樂端午中寫道:「疏疏數點黃梅雨。殊方又逢重午。角黍包金,菖蒲泛玉,風物依然荊楚。衫裁艾虎。更釵嫋朱符,臂纏紅縷。撲粉香綿,喚風綾扇小窗午。」
【粽子做法】漢代,粽子是「蘆葉裹米」;到了西晉,變成了「菰葉裹黏米,雜以粟」。後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記載更為詳細:
《食經》曰:「粟黍法:先取稻,漬之使釋。計二升米,以成粟一斗,著竹內,米一行,粟一行,裹,以繩縛。其繩相去寸所一行。須釜中煮,可炊十石米間,黍熟。」
《食次》曰:「●:用秫稻米末,絹羅,水、蜜溲之,如強湯餅面。
手搦之,令長尺餘,廣二寸餘。四破,以棗、慄肉上下著之遍,與油塗竹箬裹之,爛蒸。奠二,箬不開,破去兩頭,解去束附。
」到了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
「糭,俗作粽。古人以菰蘆葉裹黍米煮成,尖角,如糭櫚葉心之形,故曰糭,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為節物相饋送。或言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飼蛟龍也。」
現在的傳統做法則是,先將粽葉(蘆葦葉或竹葉等)泡溼,糯米用水泡好,以肉、豆沙、棗仁等為餡,包成三稜形、方形、枕頭形等蒸、煮而成。
可見,明朝的時候,糯米已經成為粽子的主要原料。而現代用赤豆、棗子和糯米混在一起的粽子做法,則是南北朝的時候已經開始流行了。
【粽子的形狀】因地區不同, 由材料以至粽葉, 都有著很大的差別,連「裹」 的形狀,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早期人們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漢晉時的粽子,多做成角形, 作為祭祖用品之一。此外,一般還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長形等各種形狀。
【粽子流派】北方的粽子,多是簡單白米,或者雜以赤豆、棗子,蘸白糖食用。江南的粽子名聲最盛,做法也複雜,尤其是餡,變化多端。和北方粽子的一個重大差異是,江南粽子的糯米原料,多預先用醬油浸漬,與肉餡相蒸,香味撲鼻。
國內的粽子,以江南嘉興出產的最為有名。嘉興粽子早在清代,就享有盛譽。食書記載嘉興粽子的種類和做法:
「竹葉粽」:「取竹葉裹白糯米粽煮之,尖有如生切菱角。」
「艾香粽」:「糯米淘淨,夾棗、慄、綠豆,以艾葉浸米裹,入鍋煮。」
「薄荷香粽」:「薄荷水浸米先蒸軟,拌洋糖,用箬裹作小粽,再煮。」
「豆沙粽」:「豆沙、糖、脂油丁包小粽煮。」
「蓮子粽」:「去皮心,拌洋糖,包小粽。」
「松仁粽」:「去皮包小粽」
「火腿粽」:「入火腿塊包粽,火腿要金華者,精肥適均。又,肉丁包粽亦可。」
嘉興粽子中,又以五芳齋最為著名。國內各大城市的大型超市中,應該可以買到正宗的五芳齋粽子。
【吃粽子有學問】吃粽子時,可以適當喝些茶水或糖水有助於消化。最好,配一些蔬菜水果一起吃,更有營養。另外,有慢性胃腸等消化道疾病的人不宜多吃。
粽子古稱「角黍」,傳說是為祭投江的屈原而發明的――傳說而已,真正有文字記載的粽子見於晉周處的《風土記》;而流傳有序,歷史最悠久的粽子則是西安的蜂蜜涼粽子,載於唐韋巨源《食譜》。特點是隻用糯米,無餡,煮熟後晾涼,吃時用絲線勒成薄片,澆以蜂蜜與黃桂醬――白糖醃桂花醬。
最大的粽子――大肉粽產於廣西南寧,每隻重約兩斤,以肥豬肉、綠豆為餡,清香、軟糯、甘潤、膏腴不膩。
最小的粽子在上海城隍廟,綠波廊、湖心亭兩處皆有。長約寸許,形如枕頭,火腿為餡,小巧清鮮;湖心亭以為茶食,甚妙。
中國最有名的粽子都產在浙北杭嘉湖的魚米之鄉:嘉興五芳齋的鮮肉粽四季**,用筷子分夾四塊,塊塊見肉,芬芳和潤,酥爛嫩鮮,肥糯不膩。湖州諸老大粽子以洗沙甜粽見長,以豆沙、豬板油丁為餡並不稀罕,難得的是豆沙是洗沙――紅小豆煮爛去殼,再加糖、熟豬油、玫瑰原汁炒至烏黑晶亮有勁。
這種豆沙吃口香、潤、細、滑――北京市場上的豆沙多學日本,以機器磨碎加糖而已,幹而不滑,香淡粒粗,**談得上一個「潤」字。
一貫看不上北京的小棗粽子,不僅是淡而無味,吃起來還要吐核,小棗煮過了或生蟲,則味道會變得十分怪異,敗人清興。日前無事翻書,發現屈原故里湖北秭歸的粽子竟也是這路貨色,北京粽子彷彿一下子「名正言順」,神氣起來,甚怪。
------------------------
【粽子趣聞】歷史最悠久的粽子則是西安的蜂蜜涼粽子,載於唐韋巨源《食譜》。特點是隻用糯米,無餡,煮熟後晾涼,吃時用絲線勒成薄片,澆以蜂蜜與黃桂醬――白糖醃桂花醬。
最大的粽子――大肉粽產於廣西南寧,每隻重約兩斤,以肥豬肉、綠豆為餡,清香、軟糯、甘潤、膏腴不膩。
最小的粽子在上海城隍廟,綠波廊、湖心亭兩處皆有。長約寸許,形如枕頭,火腿為餡,小巧清鮮;湖心亭以為茶食,甚妙。
參考別人的。
2樓:曉夢和蝴蝶
1l正解 百姓發明的
誰發明了鋸子
3樓:愛跳舞的快樂女孩
世界上第一把鋸子是依照小草製成的,是魯班發明的。
春秋戰國時,有一個很聰明的人叫公輸班(即魯班)。有一次,他和徒弟帶著斧子去山上砍樹。用斧子砍樹又累又慢,他們砍了好多天也沒砍下多少。
有一天上山時,因為路不好走,公輸班用手拉了一下路邊的小草,可是沒想到手被劃得鮮血直流。為什麼小草這麼厲害呢?原來小草的葉子邊緣有許多又密又鋒利的小細齒。
於是他又試著劃了一下,果然又是一道小口子。聰明的公輸班馬上想:「如果把鐵條製成有小細齒的樣子,不就很容易地砍下樹了嗎?
」於是他讓鐵匠造了許多這種鐵條,在樹上來回蛛,很快就伐了許多木材。瞧,鋸子就是這樣發明的。
4樓:靜水一語
答案:魯班
魯班發明鋸子的故事
相傳有一次他進深山砍樹木時,一不小心,腳下一滑,手被一種野草的葉子劃破了,滲出血來,他摘下葉片輕輕一摸,原來葉子兩邊長著鋒利的齒,他用這些密密的小齒在手背上輕輕一劃,居然割開了一道口子。
他的手就是被這些小齒劃破的,他還看到在一棵野草上有條大蝗蟲,兩個大板牙上也排列著許多小齒,所以能很快地磨碎葉片。魯班就從這兩件事上得到了啟發。他想,要是這樣齒狀的工具,不是也能很快地鋸斷樹木了嗎!
於是,他經過多次試驗,終於發明了鋒利的鋸子,大大提高了工效。
魯班給這種新發明的工具起了一個名字,叫做「鋸」。這就是鋸子的由來,也是魯班發明鋸子的故事!
擴充套件資料
魯班的發明
魯班的發明創造很多。不少古籍記載,木工使用很多的木工器械都是他發明的。像木工使用的曲尺,叫魯班尺。又如墨斗、傘、鋸子、刨子、鑽子等,傳說均是魯班發明的。
這些木工工具的發明,使當時工匠們從原始、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勞動效率成倍提高,土木工藝出現了嶄新的面貌。這裡面都包含著原始的物理科學知識。
魯班還是一個很高明的機械發明家。他製造的鎖,機關設在裡面,外面不露痕跡,必須藉助配合好的鑰匙才能開啟。
《墨子》一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就是說魯班製作的木鳥,能乘風力飛上高空,三天不降落。
後世不少科技發明家,如三國時期的馬鈞、晉朝的區純、北齊的靈昭、唐朝的馬待封等,都受這個傳說的影響,相繼朝這個方向發展過。
在兵器製造方面,魯班曾為楚國製造攻城用的器械,在戰爭發揮過巨大作用。後來在墨子的影響下,不再製作這類戰爭工具,專門從事生產和生活上的創造發明,以造福於勞動人民。
5樓:小小小白
鋸子的發明可以說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根據考古學家發現中華民族,早在新石器代就會加工使用帶齒石鐮蚌鐮,周朝已使用銅鋸,鋸子是誰發明的,說法不一,至今尚無定論。
過去的史書和傳說都以為是魯班(戰國初年的發明家)發明了鋸子,但是,考古發現:早在夏朝(公元前2205—前1766,據柏楊說斷代)聰明的中國人就已經發明瞭鋸子,和古埃及人同時。說魯班發明鋸子實在是太晚了。
鋸是切割木料、石料、鋼材等的工具之一。鋸源於我國,傳說鋸是戰國初年的魯班發明的。其實,魯班以前就出現了鋸子。
2023年,在山東省歷城縣龍山鎮城子崖遺址就出土過蚌殼制的鋸。到了商朝出現了青銅鋸。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一件商朝的鋸是矩形,兩邊都帶有鋸齒。
據文獻記載,春秋初年,齊國已經能夠「斷山木,鑄山鐵」,使用了鐵鋸。這比魯班早了200多年。
6樓:睡木頭的小考拉
我們**課本上不是說魯班嗎?他上山時被一種長得像鋸條的植物割破,於是腦洞大開,最後發明了鋸子。可是在一九七零年,中國考古者在陝西,首次發現了屬於西周中期的(挖掘)六把銅鋸和一把骨鋸…… 魯班是春秋末期魯國人,春秋末期比西周中期晚四百年左右,也就是說魯班在世時的四百年前就已經有人使用鋸子了,到底是誰發明的,至今無從考證。
誰發明了鋸子,鋸子是誰發明的?
世界上第一把鋸子是依照小草製成的,是魯班發明的。春秋戰國時,有一個很聰明的人叫公輸班 即魯班 有一次,他和徒弟帶著斧子去山上砍樹。用斧子砍樹又累又慢,他們砍了好多天也沒砍下多少。有一天上山時,因為路不好走,公輸班用手拉了一下路邊的小草,可是沒想到手被劃得鮮血直流。為什麼小草這麼厲害呢?原來小草的葉子...
誰發明了軋棉機,是誰發明了衣服
1793年,伊萊 惠特尼 eli whitney 根據美國 棉籽特點,吸收歐洲經驗發明了軋棉機,順利地解決了美棉棉籽和棉花分離難題 惠特尼 不過中國古代就有原始人力的 紡線機它是在什麼時期由誰發明的女人 元代,黃道婆。元代元貞年間 1295 1296 她重返故鄉,在松江府以東的烏泥涇鎮,教人制棉,傳...
誰發明了電話,是誰發明了電話?哪個國家的?
的發明家是英國人亞歷山大 貝爾。貝爾出生在英國一個聲學世家,後移居美國。在波士頓曾開辦過增益聾啞人教師的學校。由於職業上的原因,他研究過聽和說的生理功能。後受聘為波士頓大學聲音生理學教授,1873年,他辭去教授職務,開始專心研製 要研製成 先要把聲音訊號變成電訊號,再把電訊號變成聲訊號,在貝爾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