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馮友蘭(著名哲學家,河南人)在《人生的境界》一文中提出:「我們可以把各種不同的人生境界劃分為四個等級。從最低的說起,它們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馮友蘭將人生劃分為哪幾種境界,請分別舉例說明?
2樓:匿名使用者
馮友蘭是中國傑出的哲學家,人生四境界說是其人生哲學體系的核心。將人生境界由低到高劃分成四個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從自然境界到天地境界,表現了因「覺解」程度的不同而逐漸遞進的關係。
第一,自然境界
自然境界的特徵是在此種境界中的人,其行為是順才順習的。所謂順才,其意義即是普通所謂率性。所謂順習,即順應個人習慣或社會習俗。
在此境界中的人,順才而行,「行乎其所不得不止,止乎其所不得不止」順習而行,則「照例行事」,人云亦云。無論其是順才而行或順習而行,他對於其所行的事的性質,並沒有清楚的瞭解。
第二,功利境界
功利境界的特徵是在此種境界中的人,其行為是為利的。所謂「為利」,是為他自己的利。凡動物的行為都是為利的。
不過大多數的動物的行為,雖是為他自己的利,但都是出於本能的衝動,不是出於心靈的計劃。在功利境界中的人,對於「自己」及「利」,有清楚的覺解。並且,他於有此種種行為時,瞭解這種行為是怎麼一回事,並且自覺他是有此種行為。
第三,道德境界
道德境界的特徵是在此種境界中的人,其行為是「行義」的。義利是相反相成的。求自己的利的行為,是為利的行為求社會的利的行為,是行義的行為。
在道德境界中的人,對於人之性己有覺解。他了解人之性被蘊涵於社會之性中。
第四,天地境界
天地境界的特徵是在此種境界中的人,其行為是「事天」的。這是做人做事的最高境界。在天地境界中的人,瞭解於社會的全之外,還有宇宙的全,人必於知有宇宙的全時,始能使其所得於人之所以為人者,儘量發展,始能儘性。
在天地境界中的人,有完全的高一層的覺解。
3樓:匿名使用者
1、馮友蘭劃分人生四境界的第一境界是自然境界,即人若只是順著本能或風俗習慣做事,然而並無覺解,或不甚覺解。他所做的事,對於他就沒有意義,或很少意義。
2、其他人生境界
功利境界:人意識到他自己,為自己而做各種事。這並不意味著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後果有利於他人,其動機則是利已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種事,對於他,有功利的意義。
道德境界:人瞭解到社會的存在,他是社會的一員。這個社會是一個整體,他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
有這種覺解,他就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或如儒家所說,他做事是為了「正其義不謀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嚴格的道德意義的道德行為。他所做的各種事都有道德的意義。
道德境界有道德價值。
天地境界(哲學境界):人瞭解到超乎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他不僅是社會的一員,同時還是宇宙的一員。
他是社會組織的公民,同時還是孟子所說的「天民」。有這種覺解,他就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義,自覺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
天地境界有超道德價值。
3、人物簡介
馮友蘭(1895.12.04~1990.
11.26),字芝生,河南省南陽市唐河縣祁儀鎮人。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
202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2023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後,任清華大學教授、哲學系主任、文學院院長,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文學院院長;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屆政協委員,第
六、七屆全國政協常委。曾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印度德里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名譽文學博士。
4樓:匿名使用者
馮友蘭把人生劃為四種境界,一是自然境界,是順著他的本能或社會的生活習慣。二是功利境界,就是為自己而做一切事。三是道德境界,他是一個有道德的人,做的各種符合道德意義。
四是天地境界,是社會的人,同時又是宇宙的人,合二為一。
人生的三重境界,是哪三重?
5樓:匿名使用者
生有三重境界,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滿禪機的語言來說明,這段語言便是: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這就是說一個人的人生之初純潔無瑕,初識世界,一切都是新鮮的,眼睛看見什麼就是什麼,人家告訴他這是山,他就認識了山;告訴他這是水,他就認識了水。
隨著年齡漸長,經歷的世事漸多,就發現這個世界的問題了。這個世界問題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經常是黑白顛倒,是非混淆,無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難行,好人無好報,惡人活千年。進人這個階段,人是激憤的,不平的,憂慮的,疑問的,警惕的,複雜的。
人不願意再輕易地相信什麼。人到了這個時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嘆息,借古諷今,指桑罵槐。山自然不再是單純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單純的水。
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觀意志的載體,所謂「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一個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這一 階段,那就苦了這條性命了。人就會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爭強好勝,與人比較,怎麼做人,如何處世,絞盡腦汁,機關算盡,永無休止和滿足的一天。
因為這個世界原本就是一個圓的,人外還有人,天外還有天,迴圈往復,綠水長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暫的有限的,**能夠去與永恆和無限計較呢?
許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終點。追求一生.勞碌一生,心高氣傲一生,最後發現自己並沒有達到自己的理想,於是抱恨終生。但是有些人通過自己的修練,終於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
茅塞頓開,迴歸自然。人這個時候便會專心致志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不與旁人有任何計較。任你紅塵滾滾,我自清風朗月。
面對 蕪雜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這個時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無須精心去處世;便也就是真正的做人與處世了。
6樓:匿名使用者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中的關於人生的三重境界
7樓:匿名使用者
人生 境界
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真的要懂得人為什麼活著,為何而來。
今天台長想跟大家談談境界。曾經有一位聽眾問臺長,什麼叫境界?境界為何物?
因為境界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那麼這個境界到底存在於何方,又從何而來呢?實際上,境界的基礎就是一種教育,當一個人受這種教育比較多的時候,他的境界就會高。比如說,我們從小受爸爸他*的教育,父母經常會對我們說,「孩子啊,這個不能動,那件事情不能夠去做。
」「你過馬路要當心啊。」「害人的事情不要去做。」等等。這些話從小就聽進去了,等到你長大的時候,你就會形成一種習慣,沿著這條路走下去。這個境界就是讓人家看得起你的境界。
為什麼很多人拿著別人的東西就吃?放在那兒沒人拿的東西就偷?這些讓人家看不起,這就是個境界問題。
為什麼不學佛的人會經常和別人吵架?學佛的人懂的忍讓、謙虛,不會隨隨便便和人家吵架,總會檢討自己不對,說別人是對的,這也是一個境界問題。臺長跟大家講,我們學佛,學的就是一個境界。
為什麼他是菩薩,他的行為是菩薩,而你的行為卻不是菩薩,因為他的境界比你高。為什麼有些人喜歡跟人家斤斤計較呢?因為他的境界不如你高。
臺長曾經說過,一個教授跟孩子去買菜,那些賣菜的人對這個教授很凶,態度不好,「買不買啊?」「有錢沒錢啊?」「不要挑了?
」「要買就快點,不買就走人。」孩子很不懂,心想自己的父親是個教授,於是問父親怎麼不去和這個賣菜的人論理。教授告訴孩子說,正因為他是賣菜的,我是一個有文化的人,有修養的人,我不能夠和別人斤斤計較。
這個就是我們所說的人間常理,也就是說,要學會懂得做人,要有境界。
一個人有理不在聲高,有道理的人,說話時聲音不一定要響。聲音響了,罵人了,也不一定有道理。佛的境界就是從內心、內涵發出來的,你所學過、所走過的一些路程。
有些人一輩子沒有什麼文化,但是境界很高,為什麼?
因為他知書達理,因為他父母給他很多的教育,因為他學過了佛理。學習並不是指一個特定的環境,而是指某一項適合你修為的東西。作為念佛的人,一定要有境界。
臺長上次跟大家講過,學佛的人要懂得運命,而不是受命運的束縛。命運是你無法擺脫的東西。學佛的人就可以運命,把你自己的命運作起來。
唸經、唸佛必須至誠至切。也就是說,學佛的人要有真切心。因為境界就包括有至誠懇切的心。
一個有境界的人,他的心才會懇切。猶如一個人想幫助另一個人的時候,一種幫法是隨隨便便,他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也是為名為利的。
還有一種是至誠懇切。所以我們學佛人要有真正高尚的境界,要一心正念,要至誠懇切,決不要妄想。妄想會給人帶來無盡的煩惱。
什麼叫妄想?妄,就是你明明做不到的事情,你卻想得到它。學佛的人,很多人說自己想看見菩薩,想看見一些看不見的東西。
這也是修心學佛之人的忌諱之一。大家不要去想見佛,去想得到某種境界。實際上,人不要貪心,該你看得到的,你就看得到;該你能得到的,你就能得到;不該自己的,不要去追求;否則,你的心就很難放正。
所以學佛,學真正的境界,要一心正念,要心若皈依。
心始終要一樣,若有若無,若就是始終的意思。皈依,就是始終是一樣的。見佛見境界。因為你想見佛,你想見一些境界,但是當你沒有見到之後,就會生出妄想心。
臺長見過一個小朋友,想學臺長也開天眼。他就從網上去追求這些東西,結果靈界的東西就上了他的身 體。靈性和他天天講話,他痛苦不堪,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人還是鬼。
所以,學佛的人,如果你想見佛、見境界,皆不知妄生歡喜。所以不要去見境界。因為你見不到,你就妄生歡喜了。
歡喜心就白白浪費了。所以,足智者少為足,我們必須以少為滿足。
得到的東西越少,越能夠滿足自己。大家想想是不是這樣啊。如果你什麼都明白了,你的煩惱就越來越多。你什麼都不知道,你就煩惱就會越來越少。
舉個例子,我們得到的少,我們就會知足常樂。俗話說,常吃七分飽。如果每頓飯都吃得很飽,身 體會出問題的。
所以,在人間,是以少為足,就不會養成退惰心,就是倒退和懶惰的心。我們不見佛,佛也在。我們不見境界,境界也是存在的。
我們不去追求這些東西,心中也就沒有虧欠了。如果你去追求這些東西,你就有虧欠了。大家想想,是不是這個道理呢。
如果不想著去見佛菩薩,心中很坦蕩,天天唸經唸佛,你知道菩薩在。當你想見菩薩,又沒有見到的時候,你心裡總會覺得缺少點什麼。
當你想見到西方極 樂 世 界,你沒有見到,你做夢沒有夢到蓮花,你心中會有失落感。所以,學佛修心,不要想著去見佛、見境界,要少為足,要堅持一心正念,至誠懇切,心若皈依啊。
心若皈依,說的就是你的心如果沒有一致,今天想 做這個,明天想 做那個,急急忙忙地想見菩薩,想見境界,唸了幾遍經,就想著能夠夢見菩薩嗎?剛剛拜佛,就想夢遊天界。你想看到的也許會是魔的境界。
當一個人不能看到真正境界的時候,魔一定會出現。舉個例子,一個人想用正當的方法賺 錢,因為他真的需要錢。他拼命地用正當方法去賺 錢,但是當他賺不到的時候,就會想,我是不是也可以用其他的方法發財賺 錢呢?
當他覺得這個是一條路的時候,他的心就被魔壓住了。他就會用犯罪的方法去賺 錢。這就是魔的境界。大家要知道,境界不是求來的,是隨緣得來的。
我們中 國人經常講一句話,「功到自然成」。功 力沒有到,怎麼能夠成就自己的事業呢?怎麼能夠成就你的佛業呢?
即便你真正地得到了佛的境界,你以你的心去妄生歡喜。你今天看見了觀世音菩薩,你今天看見了西方極 樂 世 界,你的心會妄生歡喜,因為這種歡喜,也有害於你的修心。妄生歡喜的結果就是受損。
受到什麼損害呢?我們稱之為生歡喜退惰之心。當你看見菩薩了,
你以為菩薩天天在關心著你,在看著你,那個時候,你一開心,就覺得自己了不起了,你比人家修得好了,你就妄生歡喜退惰之心,你的學業、你的佛業就會往後退步了,懶惰之心生出後,你就不會受益了。
經常有聽眾問臺長,「臺長,你看看我家的佛臺菩薩來過了沒有?」臺長提醒大家,可以看,如果菩薩來過了,要更生歡喜心,然後更生慚愧心啊。我才剛剛念幾天經 文,菩薩就開始關心我了,因為我剛剛做了幾件好事,菩薩就到我家裡來了。
我很慚愧啊。我要更好地修心、唸經,才對得起菩薩啊。所以當以至誠唸佛為是啊。
什麼是當以至誠唸佛?就是說,不要去想,菩薩來過了,關心我了,那你就退步了,你就懶惰了。這樣的話,菩薩下次就不來了。
聽眾朋友們,我們不要存有見佛、見境界之心。如果你老想著,我今天唸經,菩薩會來嗎?你就會心存雜念。
如果菩薩不來,其他靈界的東西覺得你很想見到佛,他就可以裝成佛的樣子來看你,然後接受你的供養。這個時候,有魔來了,你都不知道的。你怎麼樣能夠見到真正的佛呢?
你怎麼樣能夠見到真正的境界呢?當你用正念唸經的時候,如果突然之間有佛像、諸天菩薩出現,你也要心存正念啊,你要存有感恩心。
臺長在1月16日的法 會上,看到來了很多羅漢菩薩,當時有聽眾看見全是光頭羅漢菩薩,但他不知道是羅漢菩薩。他看見周圍有很多沒有頭髮的菩薩。即便你看見了,也要心存正念,勿生曲濁。
所見之相,乃為心所現。就算你看見了菩薩,看見了諸天活 佛,你也不要著相。要知道,所看見的所有的相,是你心中看見的,是濁現的。
雖然現在回想起來歷歷在目,也是實非所難,因為你的心乾淨,所以,你的心才能夠映照出自然界中暗物質的形象。
所以我們要更加專一地起心,更加認真地學佛,好好唸經,如此這般,別說佛境對我們有利益,連魔障都會對我們有利益。
很多聽眾會問了,學佛會有利益,為什麼魔障也會對我們有利益呢?臺長告訴大家,當你克服了魔障,你的道心會更加堅定,你的佛心會更加堅強,你學佛的念頭就會更正。魔考並不是一件壞事情。
如果沒有考過,就會壞事了。如果魔現形,我就不曲濁,我以我的清淨心,不曲濁。雖然魔讓我煩心,我不理你,因為我的心很清淨,所以魔無所擾,連魔也沒有辦法來干擾你了。
這樣你的心就會更加清淨,你的道業就會更加進步。你的心不曲濁,你的心才能夠皈依。臺長今天給大家講的是境界,我們要更好地學習佛的境界,提升自己的境界,用佛菩薩崇高的境界來剋制自己的貪嗔痴和功高我慢。
人與生俱來的境界是很低的,比如自私自利,貪圖享受,嗔恨心等,我們一定要克服自身的這些毛病,才能夠達到佛菩薩的境界。
怎樣修行你好,怎樣修煉人生境界?
修行修的是心,靠的是緣,做的是善,發的是願,佛家說修行有四萬八千法門,那是不是真有這麼多法門,文字永遠代替不了悟性,全在你的生活裡,佛家智慧很大,就連佛經也不是照著讀的,四萬八千法門也是表法說的,這就是說明緣都不一樣,出家人在古代是需要出去化緣的,這也是他們結緣的一條修行路,如果真想修行就珍惜屬於自...
什麼是人生的境界,人生的境界是什麼?
人生的境界就是人做各種事的各種意義合成一個整體,就構成了人的人生境界。從低到高,它們是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一個人做事,可能只是順著他的本能或其社會的風俗習慣。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樣,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並無覺解,或不甚覺解。這樣,他所做的事,對於他就沒有意義,或很少意義。他的人生...
你覺得人生最高的境界是什麼,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人生的最高境界 忙中不說錯話,亂局不看錯人,複雜不走錯路。人生如花,淡者香。花的顏色越淺,香味越濃 顏色越深,香味越淡。做人,側重於外在美,難免流於俗氣 多注重內在美,方顯雅緻。對人,咄咄逼人必招怨恨,寬巨集大量常得人心 對己,心事過重傷人傷己,心態淡然自在優雅。人生,從內到外,保持質樸淡雅的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