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的由來加中秋節時吃晚飯和吃完晚飯之後

2023-02-24 14:25:21 字數 5288 閱讀 6647

1樓:郵一顆草莓

中秋節全家人一起吃晚飯,吃完晚飯賞月。

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為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傳說是為了紀念嫦娥。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

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中秋節的來歷習俗

2樓:匿名使用者

潮汕人過中秋節的風俗

一、拜月、賞月

潮汕各地中秋拜月,主要為婦女和小孩,成年男子多不進行叩拜,故有「男不祭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潮人謂拜月為拜月娘。月屬陰,叫太陰娘,民間管叫月娘。

拜月都在露天場所,城市居民,在陽臺天台或自家庭院進行;鄉村百姓拜月,大都集中到村裡的大埕祭拜。

當吃過晚飯後,婦女們便換上新衣,帶領孩子們安好香案,擺上供品,等候月亮升起。中秋時節,柚、柿、楊桃、石榴、油甘、菠蘿、林檎、芋頭等果蔬,一齊登場,人們就將這些當令物產和月餅、糕點、煎堆、油餅等奉獻給月娘。在農村,婦女常常在這些祭品上施展些手工藝,如用糯米飯、米飯條砌塔山,用剪紙貼柚,用帶枝葉的油甘紮成孔雀等。

今人拜月,市面上物品甚多,人們圖方便購買,只是不若從前工巧。

拜月後,家人閒笑庭前,吃糕餅,喝工夫茶,賞月談天,心曠神怡。此時,大人們總喜歡給孩子們講述許多有關月亮的神話傳說:相傳,月亮上隱隱約約的影子是位樵夫在砍一棵桂樹。

樵夫名叫吳剛,他醉心於仙道,卻不肯專心學習,激怒了天帝,將其禁在月宮,命他每日砍伐桂樹。世人誰能得到吳剛砍樹掉下來的桂枝,誰就能長生不老。於是,常見有些天真的孩子中秋夜竟到處亂跑尋覓,希望能撿到從天上掉下來的桂枝哩。

中秋之夜,年青的人們,更增遊興,月下泛舟,唱歌作樂,涼風拂面,飄飄欲仙。中秋佳景,盡在月明之夜也。孩子們則多自糊紙燈,賞月遊行,湊湊熱鬧,也有一番歡樂。

當代城鎮孩子多到花紙店購買多式燈飾遊賞。有些學校佈置學生自制燈景,開展競賽,是很好的工藝和美術教育。

二、吃月餅

月餅也是中秋佳節受潮汕人喜愛的傳統糕點。潮人制作月餅,以之祭月,並相互饋贈的習俗由來也久。明陳天資《東里志》雲:

八月十五日,「人家兒女,於月下設糕餅果品衣環之物,類月而拜,以請月姑。」清嘉慶《澄海縣誌》曰:「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士庶家以月餅相饋。

」清光緒《海陽縣誌》載:中秋「制團圓餅,號『月餅』」。

潮汕人以聰明能幹、心靈手巧、善於經商而著稱於世。潮人制作的月餅,稱為潮式月餅,本地人叫朥餅。它以其香甜、脆軟、肥而不膩而馳名海內外,現已成為全國聞名的五種風味系列餅食之一(其它是京式月餅、津式月餅、蘇式月餅和廣式月餅)。

據有關史料記載:2023年中秋,京劇大師梅蘭芳在上海品嚐潮州朥餅之後,讚不絕口,並特書「茶食泰斗」四字回贈。2023年梅蘭芳之子京劇家梅葆玖在北京品嚐了潮州朥餅後,交口稱讚,並依其父所題的四字再次回贈,遂成為飲食界的美談趣事。

潮式月餅按其餡料不同,可分為綠豆沙月餅、烏豆沙月餅、水晶月餅、芋泥月餅和雙烹月餅等不同品種。月餅的製作,最初是在家庭內各自進行,後來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漸向精製、美味、定型、專業化發展。現在生產潮式月餅的廠家很多,汕頭市昔年以太陽觀較為有名,近年來產量和質量較好的是汕頭市糖果餅乾食品總廠。

該廠產的潮式月餅色澤金黃鮮豔,皮酥薄脆,豆沙餡厚,潤滑,口味清甜,肥而不膩,深受海內外顧客歡迎,並在2023年獲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銀獎。

潮式月餅以意溪朥餅、貴嶼朥餅和蘇南朥餅較為著名。意溪朥餅,產於潮州市意溪鎮,食品作坊生產月餅始於清乾隆年間,尤以範合盛作坊更有名氣。貴嶼朥餅,產於潮陽貴嶼鎮,清康熙年間,由鄉民薛源合和侯源合兩間鋪號創制,分為齋餅和葷餅兩種。

早在道光年間就以細料精調、無腥不膩而備受稱讚。蘇南朥餅,產於澄海蘇南一帶,首創於清代末期,是用加豬朥的麵粉作皮,甜豆沙作餡,經印製、燒烤等精製焙成。餅皮脆薄多層,入口成粉,有香味,餅餡香甜、軟滑、清涼。

產品銷往各地深受好評。

近年來,潮式月餅在遵古法制的基礎上,結合現代食品工藝原理,用科學方法配製更適合廣大群眾口味的餡料,推出潮粵合壁的蓮蓉、五仁、蛋黃、水果等不同餅食,不斷提高餅食質量,使產品更享盛譽,備受青睞。

三、剝芋

潮人中秋拜月娘,供品中必有芋頭,民間有剝芋食芋之俗。這方面方誌也有所記載,清順治《潮州府志》雲:「中秋玩月,剝芋食,謂之『剝鬼皮』。

」清嘉慶《澄海縣誌》說:「(中秋)用熟芋去皮食之,曰『剝鬼皮』。」清乾隆《揭陽縣誌》載:

「(中秋)或剝熟芋而食,謂之『剝鬼皮』」。  今天,潮汕仍喜用蒸熟的芋頭拜月,以個大肉疏鬆,皮有裂痕者為佳品,即潮俗稱芋「笑」。祭拜之後全家便剝皮食芋,好好享受一番樂趣。

3樓:匿名使用者

中秋節源於周代,北宋正式定名,明、清與春節齊名。

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賞時」。中秋節因恰值三秋之半而得名,又叫團圓節或月夕、仲秋節、八月節等。有關中秋節的來歷眾說不一,據專家考證,在中國傳統的三大節日——春節、端午和中秋中,中秋節形成最晚。

不過,與其他傳統節日一樣,中秋也有著悠久的源頭,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遠古的敬月

習俗和秋祀活動。

我國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月亮的禮俗,據《周禮》記載,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農曆八月中旬,又是秋糧收穫之際,人們為了答謝神祗的護佑而舉行一系列儀式和慶祝活動,稱為「秋報」。中秋時節,氣溫已涼未寒,天高氣爽,月朗中天,正是觀賞月亮的最佳時令。因此,後來祭月的成分便逐漸為賞月所替代,祭祀的色彩逐漸褪去,而這一節慶活動卻延續下來,並被賦予了新的含義。

在中秋節的演變過程中,古老的禮俗與眾多神話傳說,及中華傳統文化中其他諸多因素結合在一起,最終形成了內涵豐富的重要節慶。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圍繞著月宮的一系列神話,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唐明皇遊月宮等,它們給月宮掛上了七彩霓虹般神祕絢麗的光環,使之充滿浪漫色彩。唐代中秋賞月宴飲之俗已頗為盛行。

從流傳下來的眾多描寫中秋的詩句中,可以看到當時已把嫦娥奔月等神話與中秋賞月聯絡在一起了。唐朝初年,中秋節可能已成為固定的節日。不過,當時中秋節似乎還是以賞月和玩月為主,還沒有在民間廣泛流行。

中秋節的正式形成,尤其是在民間盛行應是宋代的事情。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並出現了「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賞月、吃月餅、賞桂、觀潮等節慶活動蔚然成風。

《西湖遊覽志餘》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

「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徵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

祭月之後,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閤家團圓。

明清時期,中秋始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每逢中秋,各家都要設「月光位」,準備瓜果月餅,「向月供而拜」,所供月餅必須是圓的,瓜果切成如蓮花般的牙瓣。街市**月光紙,上面繪有月神和玉兔搗藥等圖案。

祭月後將月光紙焚燒,所供的果餅分給家中的每個成員。中秋節是閤家團圓的日子,人們互相饋贈月餅表達良好祝願,很多人家還要設宴賞月,一片佳節盛況。

明清以來,中秋節日益在人們的生活中佔據著重要的位置,不僅全國各地,甚至在我國很多少數民族和東南亞等地逐漸傳播開來。在賞月、吃月餅等活動的基礎上,各地還逐漸發展出「賣兔兒爺」、「樹中秋」、「舞火龍」、「走月亮」等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使得中秋節作為我國傳統節日具有更多的文化內涵,更加迷人。

中秋節時,雲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乾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圍繞著中秋節,自古以來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其中既有各地普遍接受的流行風俗,也有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情的習俗。

4樓:經典故事講述者

中國傳統節日故事《中秋節的故事》:中秋節的來歷

中秋節的由來 5

中秋節的由來與民間習俗?

中秋節為什麼吃團圓飯,為什麼吃月餅,和由來

中秋節的由來、習俗、意義

中秋節的由來和風俗是什麼?

5樓:輕安

回答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答案正在快速輸入中,請稍等片刻。

「中秋節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至今已歷史悠久。「中秋」這一詞最早記載於《周禮》,因我國古時的歷法,農曆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稱為「中秋」。直到唐朝的初年,中秋節才成了固定的節日。

早在唐朝,中秋節就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這些民俗。」

除此之外,各地還有:民間拜月、月光馬兒、兔兒爺、中秋宴俗、舞火龍、燃寶塔燈、偷菜求郎、竊瓜祈子、中秋博餅、祭月燒香斗、乞月照月爬月、走月亮走三橋等等。

更多1條

6樓:無人愛

中秋節的來歷

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關於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於古代對月亮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習俗。

在中秋節,每個地方的習俗不同,但每一種都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中秋節的習俗

中秋節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 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中秋節與端午節、春節、清明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中秋節的由來和風俗

7樓:今夕何夕是朝夕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中秋節的由來 在中國的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全國眾多民族中的傳統文化節日。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

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據說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回孃家的媳婦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圓滿、吉慶之意。

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如寧波、台州、舟山,這與方國珍佔據溫、臺、明三州時,為防範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襲擊而改「正月十四為元宵、八月十六為中秋」有關。此外在香港,過了中秋興猶未盡,還要在十六夜再狂歡一次,名為「追月」。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一書,而真正形成全國性的節日是在唐代。

習俗:吃月餅,賞月

中秋節的由來左右,中秋節的由來 50字左右

中秋節源自於人們對月亮的崇拜。我國是古老的農業國家,古人經長期觀察認為,月亮的執行同農業生產和季節變化有很大關係,因此祭月就成了祈禱國家長治久安的一項重要祭祀活動。擴充套件資料 中秋節的歷史沿革 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中秋節賞月的風俗,據歷史學...

中秋節的由來 誰知道,中秋節的由來是什麼?

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 一說它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 上記載 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 拜月了。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二是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穫的季節。秋 字的解釋是 莊稼成熟曰秋 八月中秋,農作物和...

中秋節諺語中秋節諺語

1 吃亂了月餅死公公。民間俗語 解釋 來自河北冀縣,冀縣風俗 新媳婦第一年在婆家過中秋,就要連續幾年,在孃家也是如此。否則就算吃亂了月餅 2 五月回港扒龍舟,六月割禾有錢收,七月燒紙盂蘭節,八月賺錢買餅嘗中秋。民間俗語 解釋 來自廣東茂名,講的是5月的端午划龍舟,6月收割季節,7月的中元節也稱鬼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