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寶爸寶媽育兒說
中國自古便是禮儀之邦,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要懂禮貌,講文明,為了讓孩子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很多家長會要求孩子學會謙讓,尤其是面對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更要讓著他們,卻從來沒有問過孩子是不是真的願意這樣做。
前幾天在小區樓下看到這一幕,一位奶奶帶著3歲左右的小孫子在樓下玩。小孫在手中拿著一個嶄新的泡泡機正玩得歡樂,周圍不少小朋友都只站在面前追泡泡,玩的不亦樂乎。只有一名還不怎麼會說話的小女生想要去搶泡泡機,都被男孩巧妙地躲過了。
搶奪無果的女孩哭著跑去找媽媽,女孩的媽媽安慰好女孩走到男孩面前:「小朋友,你的泡泡機可以給妹妹玩一會嗎?」男孩想都沒想就拒絕了,女孩一聽哥哥不願意,又哭了起來。
男孩的奶奶見狀走過來,對他說:「哎呀,妹妹那麼小,你就給她玩一會嘛。」
「你是男子漢,不能這麼小氣的」
「不行,我還沒玩夠呢」
「你這孩子,媽媽天天給你講孔融讓梨的故事都白講了是不是……」一邊說一邊走上前搶過男孩的泡泡機,遞到女孩的手裡。
男孩怎麼也沒想到自己的奶奶都不向著自己,還把自己心愛的玩具搶給別人,傷心的哭了起來,生氣跑回家中,奶奶只是笑笑說一聲「不用管他」,就和身邊的人聊起天來。這位奶奶代表的是很多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學會謙讓,強迫孩子把自己心愛的東西讓出來,這樣做只會讓孩子學會無原則的謙讓。
當家長一味地要求孩子謙讓,「他是弟弟」、「你看他都哭了」、「你更聽話」,只要出現這種狀況就讓小朋友讓著別人,長此以往,孩子會變成討好人設,只要有人要求自己他就會同意,因為媽媽從小就教會自己要謙讓,即使吃虧了也沒有關係,這是「美德」。家長不妨想一下,孩子如果真的變成這樣,是你願意看到的嗎?
首先,要讓孩子明白什麼是有原則的謙讓。家長不能因為害怕孩子變成討好型人格就不對孩子進行謙讓的教育,而是在教育他們謙讓的同時,懂得保護好自己的底線和原則,而不是別人想要的東西,不管自己有多喜歡都會「忍痛」讓給別人。只有懂得保護好自己的底線,孩子才不會因為別人的看法而變得退縮和軟弱。
其次,尊重孩子的選擇。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更多的是聽從他們內心的想法,而不是更看重別人的眼光和自己的面子。只有做到真正的尊重他們,他們才會真正的學會和小夥伴的相處之道,在出現分歧的時候也會更好的表達自己的想法。
謙讓不僅僅是中華美德,還是孩子步入社會之後的進行人際交往的主要手段,更是一個社會人適應社會、實現自我的重要前提。而這個前提最重要就是孩子自覺謙讓,如果是父母逼迫下的謙讓就會失去其本身的意義。
2樓:難掩的喜
我覺得可能是因為要求的時候太過於生硬,他本身很不喜歡,被嚴厲要求肯定會很自卑。
3樓:技術小輝
因為家長要求孩子見人打招呼,孩子會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才會這樣,所以開始變得自卑。
4樓:30秒不
應該和家長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關係,家長只注重自己的感受,或者是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情,沒有從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沒有讓孩子發自內心的去做這件事情就會出現這種情況。
夏天爸媽 公共場合孩子不懂禮貌,是父母的錯
有些孩子平時在家表現很好,到了公共場所就變成 人來瘋 亂跑亂跳像個沒有教養的野孩子一樣,或者無理取鬧,大聲哭喊,讓父母很難堪。通常,人們會覺得這孩子太不懂禮貌了。但是,真的是孩子沒有教養嗎?有些孩子平時在家表現很好,到了公共場所就變成 人來瘋 亂跑亂跳像個沒有教養的野孩子一樣,或者無理取鬧,大聲哭喊...
逼孩子打招呼,為什麼反而不利於孩子懂禮貌?
看著別人家的孩子很有禮貌的打招呼,但是自家孩子不招呼,你會逼著孩子打招呼嗎?逼孩子打招呼,為什麼反而不利於孩子懂禮貌?我家鄰居是個香港人,經常香港大陸兩頭跑,最近這次走的時間有點長,大概一年多,他家的金金走的時候才兩歲,回來時已經上幼兒園了。昨天我接月寶下幼兒園回來,看到金金,有點小驚喜,月寶禮貌地...
如何將孩子培養成懂禮貌的好孩子,如何將孩子培養成一個懂禮貌的好孩子?
從生活中的點點小事做起,就像每天早上開始的時候疊一下被子,飯前去端一下碗,吃完飯後去刷一下碗,然後遇到了親戚朋友,特別有禮貌的問候。培養一個孩子啊,禮貌的行為要在孩子從小的時候,每個行為都要認真地糾正,而且要特別有耐心。首先要讓他們生活在一個每個人都講禮貌的一個環境裡,受到環境的薰陶,孩子長大之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