憫農一告訴我們什么道理,憫農一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2023-03-08 15:35:16 字數 3847 閱讀 5668

1樓:匿名使用者

告訴我們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從小,我們的父母和老師就教育我們要節儉,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應該珍惜社會,家庭給予我們的一切,一切都來之不易,就如我們平時吃飯,每一粒米都是農民伯伯的辛苦所得

2樓:霧墨虛

這首詩是寫勞動的艱辛,勞動果實來之不易,告訴人們應該節約食物,不浪費

3樓:匿名使用者

《憫農》是唐代詩人李紳所寫,是一首特別簡單的詩,詩的內容也特別通俗易懂。全文只有四句,「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大概講的是即使在豐收年月,全國的耕地得到充分利用,種植的人還是會被餓死。

寥寥數句,就勾勒了一幅農人辛勤勞作卻依舊無法養活自己的殘酷景象。讓讀者不禁扼腕嘆息,嘆息之餘不由的對社會制度的痛惡----剝削者對勞動者的殘酷壓榨已近敲骨吸髓,令人髮指。同時也震耳發饋,發人省醒,如果勞動都不能養活自己,那勞動的意義何在?

歌頌勤勞,豈不是在打自己的臉?這又讓我想起了《憫農》中的另一首中的「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們知道糧食來之不易,要懂得珍惜糧食,卻不知道耕種者更不易,他們不僅要為耕種付出極大的辛勞,諷刺的是,即使如此勞苦,他們也不能過上溫飽的生活,隨時面臨餓殍遍野的境地。

不禁引人深思,勞動的目的何在?

4樓:易寫書法***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憫農一講述了我們的一個什麼道理?

5樓:匿名使用者

《憫農》講述了勞動的艱辛,勞動果實來之不易,告訴人們應該節約食物,不浪費。

《憫農二首》是唐代詩人李紳的組詩作品,這組詩反映了中國封建時代農民的生存狀態。

第一首詩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到處碩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農民辛勤勞動獲得豐收卻兩手空空、慘遭餓死的現實問題;

第二首詩描繪了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田裡勞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現了農民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最後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樣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真摯的同情之心。

作品原文如下:

憫農二首

朝代:中唐

其一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其二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白話譯文:

其一春天播種下一粒種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穫很多的糧食。

天下沒有一塊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種田的農夫餓死。

其二農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鋤禾,汗水從身上滴在禾苗生長的土地上。

又有誰知道盤中的飯食,每顆每粒都是農民用辛勤的勞動換來的呢?

6樓:速聖

告訴我們通過反映農民種田的艱辛,說明糧食的來之不易。要愛惜糧食。

除了愛惜糧食之外,它還反應了我國古代農耕生活,透射出我國農民勤勞踏實的美好人性品格!

7樓:

果實和蔬菜都是農民伯伯辛苦種來的,我們不要浪費。

憫農這首古詩告訴我們什麼

8樓:金果

憫農這首古詩告訴我們糧食來之不易,要珍惜糧食。

出自:《憫農》是唐代詩人李紳的作品。原文:

憫農唐代: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譯文:盛夏中午,烈日炎炎,農民還在勞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誰想到,我們碗中的米飯,粒粒飽含著農民的血汗?

9樓:匿名使用者

要愛惜食物,不能浪費

10樓:匿名使用者

節約…知道勞作的辛苦

閔農這首詩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11樓:課文你來說

《憫農》是唐代詩人李紳的《憫農二首》中的一首,這首詩描繪了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田裡勞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現了農民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最後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樣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真摯的同情之心。詩中選取了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和人們熟知的事實,集中地刻畫了當時社會的矛盾。

《憫農》全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讀了憫農這首古詩我們知道要什麼的道理

12樓:匿名使用者

珍惜糧食

13樓:beihai人力資源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這個春種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習見,眾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難於像詩人那樣去聯絡社會、階級而思考一些問題。詩人卻想到了,他從「四海無閒田」的大豐收景象裡看到「農夫猶餓死」的殘酷現實。這一點撥就異常驚人醒目,自然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如「盤中餐」,這原是人們天天接觸,頓頓必食的,然而並沒有誰想到把這粒粒糧食和農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聯絡在一起。詩人敏銳地觀察到了,並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詩句。這就給人們以啟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從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糧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詩人在闡明上述的內容時,不是空洞抽象地敘說和議論,而是採用鮮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對比來揭露問題和說明道理,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第一首的前三句,從總體意義來說都是採用了鮮明的形象概括了農民在廣大田野裡春種秋收等繁重勞動的辛苦。這些辛苦並換來了大量的糧食,該說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後一句卻凌空一轉,來了個「農夫猶餓死」的事實。

這樣,前後的情況形成鮮明的對比,引發讀者從對比中去思考問題,得出結論,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觀點告訴讀者要深刻有力得多。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兩句並沒有說農民種田怎樣辛苦,莊稼的長成如何不易,只是把農民在烈日之下鋤禾而汗流不止的情節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這種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體、深刻且真實。所以詩人最後用反問語氣道出「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說服力。

尤其是把粒粒糧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體微察細,形象而貼切。

最後,詩的語言通俗、質樸,音節和諧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誦,也是這兩首小詩長期在人民中流傳的原因。

14樓:匿名使用者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憫農這首詩說了什麼道理?

15樓:這屆小知真不錯

這首詩是寫勞動的艱辛,勞動果實來之不易,告訴我們應該節約食物,不浪費。

《憫農》這首詩給人們帶來了深刻的啟示。這首詩說明古代社會制度的不合理,但是從另外的角度也說明了付出和收穫的關係。春種秋收這是社會發展的規律,付出多少才能有多少的收穫。

這既是自然規律,也是人生存發展的社會規律。想要讓自己的人生與眾不同,就要付出千百倍的努力,古今中外,凡是做出巨大成就的人都是懂得付出的人,成功的花朵都是汗水澆灌出來的。

擴充套件資料

這首詩的意思很淺顯易懂,但是道理很深刻。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種子,秋天就可收穫很多糧食。普天之下,沒有荒廢不種的田地,卻仍有勞苦農民被餓死。

詩中從「一粒粟」到「萬顆子」,形象生動的的描繪了豐收的景象,這些都是農民勞動的成果,農民是最辛勞的,是最應該值得尊敬的,是推動社會前進和進步的力量。

在普天之下,沒有荒廢不種的土地,但是勤勞的百姓仍然要餓死。勤勞的農民以他們的雙手獲得了豐收,而他們自己呢,還是兩手空空,慘遭餓死。這一切的結果都是封建社會的剝削造成的,是分配的不合理造成的。

《憫農》讓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這首詩形象概括了農民在廣大田野裡春種秋收等繁重勞動的辛苦,辛苦換來了豐收的糧食,但最後一句卻凌空一轉,出現了「農夫猶餓死」的事實。

前後的情況形成鮮明的對比,引發讀者從對比中去思考問題,得出結論,比作者直接把觀點告訴讀者要深刻有力得多。詩的語言通俗、質樸清新,音節和諧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誦,也是這首小詩長期在人民中流傳的原因。

16樓:扈溫陀姬

憫農這首詩寫出了農民勞動的艱辛和對浪費糧食的憤慨。

這首詩是寫勞動的艱辛,勞動果實來之不易,告訴我們應該節約食物,不浪費。

夜色這首詩歌告訴我們什麼道理,閔農這首詩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只要你勇敢探索,就能認識許多你從前並不瞭解的事物原文 夜色我專從前膽子很小很小,天一屬 黑就不敢往外瞧 媽媽把勇敢的故事講了又講,可我一看窗外就亂跳.爸爸晚上偏要拉我去散步,原來花草都像白天一樣微笑 從此再黑再黑的夜晚,我也能看見小鳥怎樣在月光下睡覺 只要你勇敢探索,就能認識許多你從前並不瞭解的事物...

蝸居究竟告訴我們什么,蝸居究竟告訴我們什麼

穆斯林的葬禮 在批判的是宗教極端勢力,歌頌的是人性,愛情。這是一本講述有關信仰和堅持的書。女作家霍達將這本書設定了一個帶有神祕色彩的宗教背景。講述了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的興衰。整部書穿插了三代人的命運,以及兩個發生在不同年代,有著不同內容,卻又交錯著的愛情悲劇。看這本書的時候,你會看到,因為時代和...

茉莉花短文告訴我們什麼道理,茉莉一短文告訴人們什麼道理

短文bai共四個自然段。第一段寫 茉莉du的莖,葉 整體形態輪zhi廓dao。第二 三自然段寫 通過寫內 茉莉的花 苞萼片,蕾容的形態 花朵壽命 花開 落 感慨生命的短暫。第四自然段寫 人們對他的無私,心靈美麗純潔的讚歎。我茉來莉花 茉莉花別名自 茉莉拉丁文名 jasminum sambac 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