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網友
元代**印製寶鈔,是紙質貨幣,習慣將鈔五十貫為一錠,那麼以此推算,二十錠為1000貫,一般一貫錢官價為一兩銀子,這是歷代的定數,那麼鈔二十錠就是1000兩**;
2樓:網友
明朝的鈔是不能計算的,因為當時不瞭解貨幣規律,一味的發行紙鈔,造成通貨膨脹。當時發行鈔的話,今年的和明年的不一樣,可能過幾個月又不一樣。年年貶值。
總的說來新鈔價值要高一起,你可以想像一下國民黨在大陸政權後期。 金銀錢鈔法定比價是﹕每鈔一貫當銅錢千文﹐或**一兩﹔鈔四貫當**一兩。 民間普遍重錢輕鈔﹐洪武二十七年﹐有以錢一百六十文折一貫者。
永樂二年(1404)﹐鈔價跌至洪武初年定價的十分之一。成化時﹐鈔一貫值錢不到一文。鈔幣跌到明初法定錢價的千分之一。
再就每兩**兌換寶鈔的比率看﹐成化十三年(1477)鈔價不及洪武八年的二千分之一。弘治以後﹐公私收付幾乎全部改用銀(小交易用錢)﹐鈔法無形中廢止不行。
3樓:匿名使用者
明朝我也很喜歡但是畢竟離得太遠,而且被清朝毀掉了太多文獻,鈔可能是明朝的紙質鈔票也就是銀票,錠應該是銀兩的計量單位之一吧,可能是乙份相應數額的銀票可以換二十錠銀子的意思吧。
「詣」字的多音字是什麼?怎麼組詞?
4樓:mr清風
詣 讀音是yì,沒有多音字。
組詞:1.造詣[zào yì]
學業、專門技術等達到的水平。
2.超詣[chāo yì]
高深玄妙;高超脫俗。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文學》:「諸葛厷 年少不肯學問,始與 王夷甫 談,便已超詣。
唐 張說 《魏齊公元忠》詩:「 齊公 生人表,迥天聞鶴唳。清論早揣摩,玄心晚超詣。
3.枍詣[yì yì]
泛指宮殿。4.深詣[shēn yì]
謂造詣很深。
5.詣實[yì shí]
符合實際。唐 劉知幾 《史通·載文》:「唯 王劭 撰 齊 隋 二史,其所取也,文皆詣實,理多可信,至於悠悠飾詞,皆不之取。
元典章·兵部三·驛站》:「燕 南 河 北,車站人戶,遠年逃竄,有司不肯詣實申報。」
6.行詣[xíng yì]
走訪,拜謁。
7.參詣[cān yì]
猶謁見。8.孤詣[gū yì]
獨到的修養。多指品德學識。
9.詣匭[yì guǐ]
指上書言事或諫諍。
10.詣闕[yì què]
謂赴朝堂。11.賫詣[jī yì]
送往。《剪燈新話·金鳳釵記》:「生感 興娘 之情,以釵貨於市,得鈔二十錠,盡買香燭楮幣,賫詣 瓊花觀 ,命道士建醮三晝夜以報之。」 周楞伽 校注:「賫詣,送往。」
12.兼詣[jiān yì]
謂一齊達到某種程度。
13.晚詣[wǎn yì]
謂晚年所走的道路。清 全祖望 《跋鄺湛若<嶠雅>後》:「蓋 湛若 少時好聲樂, 大鋮 在留都羅而致之也。非後來大節,則 湛若 幾不免為奄人之徒。人所以貴晚詣也。」
什麼時候開始使用銀錠?
5樓:遊子逸
銀錠始自漢代,其後各代皆有鑄造,但流通不廣。至明代盛行,但不是國家法定銀錠貨幣。至清,始作為主要貨幣流通。重量不等,因以「兩」為主要重量單位,故又稱銀兩。
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前後,民間交易多用金銀。洪武八年(1375)發行寶鈔(即鈔)後,朝廷多次下令禁止民間以金銀為貨幣進行交易,違者治罪。但**發鈔鑄錢(見制錢)仍以銀價為標準。
銀鈔之間、銀錢之間都有一定比價,同年定價,銀一兩當錢一千文,當鈔一貫。明英宗即位後,放鬆用銀的禁令,收賦有公尺麥折銀之令,並減少各種納鈔專案,以公尺銀錢當鈔。
自明初開銀禁後,物價多以銀兩計算。從以銀表示的金價、公尺價、絹價看,明代**的購買力大大高於宋、元時期。宋、元時,金一兩約合銀十兩三錢左右,明時為六兩四錢七分;宋、元時江南公尺一石約值銀一兩八錢四分,明時僅九錢四分多,宋、元時,絹一匹約值銀一兩五錢七分,明時僅六錢。
按此價綜合計算,明代**的購買力約比宋、元時期提高一倍左右。但明代仍無銀幣。作為通貨用的**,主要是鑄成兩端翹起的船形銀錠(銀元寶),銀條和碼形的銀錠都少見,小額交易則使用碎銀。
元寶銀錠大小不等,大元寶一錠有重至五十兩者,也有重二十兩的。其上有鑄造地點、重量和銀匠姓名等文字。小錠上的文字多少不一。
銀錠和碎銀的重量不劃一,成色也各有差異,每次支付時都需秤稱分量和鑑定成色,多有不便。
6樓:匿名使用者
漢朝,需要說明的是中國境內沒有銀礦,金礦也不多,中國的銀都是通過**的來的。
在漢朝之前乙隻是使用銅來作為貨幣,當時叫「金」,比如漢初四傑之一的陳平就曾經攜帶幾十萬金到項羽陣營中搞敵後工作。
在陸上絲綢之路開通後,中亞乃至於歐洲的貨幣銀就開始作為漢朝的貨幣。
什麼是典當行?做什麼的?
7樓:
當鋪啊~
你拿東西去換錢花,利息高,還有時間限制,過了時間就按照約定拍賣你的東西羅。
o(∩_o...
8樓:網友
值錢的東西哪那去當了。
古代江西人遷移貴州是怎麼回事?
9樓:體壇大拌菜
江西人遷徙貴州始於明朝洪武。
年間,當時整個明朝江山未定,貴州之地缺少開發和軍隊駐守,於是大批的江西人遷徙到貴州,一來可以在此地開掘經濟,二來可以守衛貴州的安全。
第二次大遷徙發生在清代初期,當時受到戰亂和瘟疫。
的影響,雲貴之地的人口流失非常嚴重。於是江西人再次進行遷徙,前往貴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