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關中地區鬧飢災,民不聊生。這年秋天,杜甫棄官到秦州,又輾轉到四川。在親友的幫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過上了暫時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樂和自足,於是歌唱春雨,尋花漫步,遣興江邊,以詩自娛。
但是,這種表面上的安逸,掩飾不住他的貧窮,更不能沖淡他那一貫的憂國憂民情懷。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場暴雨襲擊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從浪漫的隱居生活中敲醒,讓他面對現實,讓他憂思,於是寫下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首詩。
2樓:百度使用者
安史之亂之後,作者四處逃離,飽受顛沛流離之苦,身處茅屋,仍為天下寒士著想,憂國憂民。
3樓:梨園西風
這首詩約作於唐肅宗上元二年(761),是杜甫晚年的重要作品。
安史之亂以後,杜甫流離到四川成都,由於得到嚴武等人的資助,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找到了一塊荒地,蓋了一座小茅草房居住下來,即「杜甫草堂」。
茅屋剛蓋起來不久,就在這年的八月遭到一場暴風雨的洗劫,屋頂的茅草被颳走,屋內徹夜漏雨不止,詩人一家在寒冷中度過了一個難眠之夜。這就是《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所描寫的景象。
4樓:藩其英嘉妍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寫作背景
759年,安史之亂未定,關內又大飢,乃棄官帶領全家輾轉西行,歷盡險阻,備嘗艱辛,親眼看到人民的疾苦,先後寫出諸如「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之類富有人民性、現實性的史詩。最後抵成都,由親友幫助,在西郊浣花溪,用兩年時間蓋上一間茅屋
(即今「成都草堂」,總算得到一個安身之處。哪知次年(760年秋)的秋天,一陣狂風捲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暴雨,溼透了室內衣被,茫茫黑夜,百感交集。詩人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千千萬萬廣大人民的疾苦,不禁產生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的善良巨集願,於是寫下流傳久遠膾炙人口的詩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5樓:藍鳥
759年歲末,杜甫一家輾轉流浪到了成都,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找了一塊荒地,蓋了一所茅屋,總算暫時結束了顛沛流離的生活,有了一個棲身之所。茅屋的建造很不容易,事事都需要親戚朋友的幫助。但茅屋建造得並不堅固,兩年後的一個秋天,一場大風把茅草給捲走了。
杜甫一家只好在風雨淋漓中度過了一個難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萬端,寫下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首不朽的詩篇。
6樓:匿名使用者
759年關內大飢,遂棄官西行至成都,在西郊浣花淫蓋一間茅屋棲身。後遇大風吹破此屋,乃作此歌。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寫作背景
7樓:情感聊啊聊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寫作背景:
這首詩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這首詩作於公元761年即唐代肅宗上元二年八月。公元760年春天,杜甫因窮困潦倒四處求親戚告朋友,終於在現今成都一個叫浣花溪邊的地方,蓋起了一座像樣的茅屋,總算是擁有了一個棲身的地方。
卻沒想到,在公元761年8月,茅屋被大風所破,傾盆而下的大雨卻又接連而至。當時的情況是,安史之亂並未被平息,杜甫心中感慨萬千,一氣呵成地寫下了這篇被後人高度頌傳的的詩篇。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首詩是唐代的詩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時所創作的一首成為膾炙人口的歌行體古詩。
這首詩敘述了杜甫被求親告友所蓋的茅屋,被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風大雨所破、以致於讓全家人跟著遭雨淋的一些痛苦歷程,抒發了作者心中的無限感慨,表達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極大崇高的思想境界,是杜甫眾多佳作的典範。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唐代:杜甫)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脣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譯文: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八月秋深狂風大聲吼叫,狂風捲走了我屋頂上好幾層茅草。茅草亂飛渡過浣花溪散落在對岸江邊,飛得高的茅草纏繞在高高的樹梢上,飛得低的飄飄灑灑沉落到池塘和窪地裡。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脣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南村的一群兒童欺負我年老沒力氣,竟忍心這樣當面做「賊」搶東西,明目張膽地抱著茅草跑進竹林裡去了。我費盡口舌也喝止不住,回到家後拄著柺杖獨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
不久後風停了天空上的雲像墨一樣黑,秋季的天空陰沉迷濛漸漸黑了下來。布質的被子蓋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鐵板似的,孩子睡覺姿勢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如遇下雨整個屋子沒有一點兒乾燥的地方,雨點像下垂的麻線一樣不停地往下漏。自從安史之亂後我的睡眠時間就很少了,長夜漫漫屋子潮溼不幹如何才能捱到天亮?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死亦足 一作:死意足)
如何能得到千萬間寬敞的大屋,普遍地庇覆天底下貧寒的讀書人讓他們喜笑顏開,房屋遇到風雨也不為所動安穩得像山一樣。唉!什麼時候眼前出現這樣高聳的房屋,到那時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風吹破自己受凍而死也心甘情願!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字詞註釋
安得:如何能得到。廣廈(shà):寬敞的大屋。
大庇(bì):全部遮蓋、掩護起來。庇,遮蓋,掩護。寒士:「士」原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處是泛指貧寒的士人們。俱:都。歡顏:喜笑顏開。
嗚呼:書面感嘆詞,表示嘆息,相當於「唉」。
突兀(wù):高聳的樣子,這裡用來形容廣廈。見(xiàn):通「現」,出現。
廬:茅屋。亦:一作「意」。足:值得。
杜甫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
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
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8樓:李家思
759年,安史之亂未定,關內又大飢,乃棄官帶領全家輾轉西行,歷盡險阻,備嘗艱辛,親眼看到人民的疾苦,先後寫出諸如「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之類富有人民性、現實性的史詩。最後抵成都,由親友幫助,在西郊浣花溪,用兩年時間蓋上一間茅屋 (即今「成都草堂」,總算得到一個安身之處。哪知次年(760年秋)的秋天,一陣狂風捲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暴雨,溼透了室內衣被,茫茫黑夜,百感交集。
詩人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千千萬萬廣大人民的疾苦,不禁產生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的善良巨集願,於是寫下流傳久遠膾炙人口的詩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9樓:拉不拉卡
這首詩作於唐肅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八月。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親告友,在成都浣花溪邊蓋起了一座茅屋,總算有了一個棲身之所。不料到了公元761年八月,大風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
當時安史之亂尚未平息,詩人感慨萬千,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詩篇。
這首詩描繪秋夜屋漏、風雨交加的情景,真實記錄了草堂生活的一個片段。末段忽生異境,以切身的體驗,推己及人,進一步把自己的困苦丟在一邊,設想大庇天下寒士的萬間廣廈。
這種非現實的幻想建立在詩人許身社稷,飢溺為懷的思想基礎上;而博大胸懷之表現,則使作品放射出積極的浪漫主義光輝。全詩語言極其質樸而意象崢嶸,略無經營而波瀾疊出,蓋以流自肺腑,故能扣人心絃。
10樓:匿名使用者
寫了一個人的悲慘事件,作者的那種愛國精神,寫下了本首詩
11樓:匿名使用者
屋裡被水打溼了,茅草被風吹走了
12樓:傲雷一嵐
此詩作於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後,在成都浣花溪邊蓋的一座茅屋。詩中描繪了秋風破屋,長夜沾溼的情景,表現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感。
這首詩可分為四節。第一節五句,寫秋風破屋的情景。「怒號」寫風勢之大,「卷」「三重」寫受害之重。
「三重」不是確數,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飛」「灑」「掛胃」「飄轉」「沉」等動詞細緻地寫出了風吹茅草的情狀,讀者不難體味出詩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第二節五句,寫對「群童抱茅」的感嘆。「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體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盜賊!公開地抱著茅草鑽進竹林離開,直至喊得脣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歸來倚仗自嘆息」。
『『倚仗自嘆息」不僅可以想像出詩人氣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窺視到詩人悲嘆群童抱草,屋破難修的無可奈何的心情。此五句寫兒童由心理到行動,寫自己又從行動到心理,寥寥數語,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備。
第三節八句,寫屋破又遭連夜雨的苦況。「俄頃」二句不僅濃墨渲染出陰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詩人悽惻愁慘的心境。「布衾」二句,寫布被使用多年,已變得·t冷似鐵」了,又被嬌兒踏破。
「床頭」二句,寫大雨給詩人全家造成的災難。「白經」二句,表明從安史之亂以來,詩人因憂國憂民,早已難以入眠,更何況「長夜沾溼」,又怎麼能捱到天亮呢?詩人徹夜難眠,浮想聯翩,由此時聯想到喪亂以來,由風雨飄搖的茅屋聯想到國家和人民,為下文作好鋪墊。
第四節六句,直抒感慨,表達了詩人美好的願望和高尚的情操。詩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遠、由小及大,一想到飽經喪亂、顛沛流離的「天下寒士,,在此風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滅了「小我」,為天下受苦受難的人們振臂高呼,發出了黃鐘大呂般的強音。「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何等粗獷有力的筆鋒,何等壯闊深達的形象,何等鏗鏘雄壯的聲音。
三句蟬聯而下,形成奔騰洶湧的氣勢,恰切地表現了詩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懷。詩人至此意猶未盡,又於迴環往復中遞進一層,把由己及人昇華到捨己救人:「嗚呼!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多麼深切的期望!它把詩人捨己為人,至死無悔的高尚情懷錶現得淋漓盡致。
這是全詩主旨所在,也是最動人,感召力最強之處。
篇重在揭露現實,結尾閃耀理想之光芒,是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名篇。
全詩作者根據切身的生活現實,如實寫來,使讀者真切地感到詩人的痛苦。組織
材料時,層層深入,情不自禁地說出自己的願望,畫龍點睛,水到渠成。
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原文及翻譯
杜詩被稱為 詩史 實際上是指杜詩具有史書一般的認識價值。1.繼承漢樂府 感於哀樂,緣事而發 的傳統,寫了大量緣重大 時事 而發的,直接反映重大社會政治內容的大篇,讀這類詩篇,我們彷彿在 盛唐鉅變的歷史畫卷,我們進入了歷史的隧道,為之而驚愕 而長吁。1 概括地敘寫戰亂所造成的大破壞 大災難畫面,他不是...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原文及翻譯,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全文翻譯
八月秋高風怒號 h o 卷我屋上三重 ch ng 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 ju n 長 ch ng 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o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 w i 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脣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俄頃 q ng 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 q n 多年冷似鐵,嬌兒...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什麼意思,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的廬是什麼意思?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間創作的一首歌行體古詩。歌,是一種體裁,能唱的詩,音節,格律比較自由。原詩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脣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俄頃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