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的歷史典故

2021-03-05 16:42:18 字數 5405 閱讀 3291

1樓:白羊她的貓

天禧年間,宋真宗封禪泰山,大興土木修建岱廟,動工那天,全國各地有名的木匠都請來了,大家不分晝夜,緊張地忙碌著,其中有一個白鬍子老頭兒,整天在工地上轉悠,這兒瞧瞧,那兒看看,可從不見他伸手幹一會兒。

許多木匠雖然有些不滿 ,可又看到他這般年紀,也不好把話說明,都無可奈何地說:就讓這老頭兒混碗飯吃吧。

這一天,老頭吃完了飯,對大夥說:我不能光閒著,做幾個墨尺給大家用吧,「不一會兒,老頭就做了幾十個,趁大夥休息的時候分給了大家。許多人都覺得好笑

這老頭真是的,墨尺誰不會做,總共不過一拃長,一袋煙的功夫就能做幾個,誰稀罕!許多人接過來就扔了,只有一個姓李的木匠細心的收了起來。

過了幾天,李木匠的墨尺斷了,就拿出老頭給的墨尺來用,奇蹟出現了,李木匠用墨尺在木頭上劃線,木頭即刻順著墨線分成了兩半,大夥一見,都紛紛去找自己的墨尺,**還找的到,大夥這才明白,原來那老頭就是魯班師傅。

從那之後木匠就開始把墨尺叫做斬木劍了。

可笑凡人俗世目,不識神仙真面目。

2樓:匿名使用者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也就是統一六國後的第三年,始皇東巡郡縣,召集齊、魯的儒生博士七十餘人到泰山下,商議封禪的典禮,以表明自己當上皇帝是受命於天的。儒生們的議論各不相同,難於施行。於是 他絀退所有的儒生,借用原來秦國祭祀雍上帝的禮封泰山、禪樑父,刻石頌秦德。

頌辭稱,「皇帝臨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飭。二十有六年,初並天下,罔不賓服。親巡遠方黎民,登茲泰山,周覽東極。

從臣思跡,本原事業,只頌功德。治道執行,諸產得宜,皆有法式」云云,都是稱頌自己的功德,共一百四十七字。刻石是四面環刻,頌辭刻了三面。

秦二世胡亥嗣位,於元年(前209年)也東巡,又在空餘的一面刻上他的詔書和從臣姓名。刻辭為秦朝統一文字後的小篆,相傳是李斯所書。

封禪是古已有之的禮儀。按照《史記·封禪書》張守節《 正義 》解釋:「 此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

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這種看來簡易明瞭的儀式,何以成為歷代帝王神乎其事、無比隆重的盛典,其中究竟有何奧妙?自《 史記·封禪書 》出,封禪始於秦始皇之說幾成定論,南宋馬端臨更直斥「七十二家」封禪之說是「陋儒之見」,「詩書所不載,非事實」。

而恰恰是司馬遷在《 封禪書 》開篇就寫得明明白白,封禪大典「厥曠遠者千有餘載,近者數百載,故其儀厥然堙滅,其詳不可得而記聞雲」。須知《封禪書》之於司馬遷有極特殊的意義:其父司馬談因病未能隨漢武帝行封禪,作為太史官的終生遺憾,臨終前「執遷手泣」,悲嘆,「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餘不得從行, 是命也夫!

命邊夫」(《太史公自序》)此言能不使司馬遷刻骨鉻心,剔抉蒐羅封禪史料,「殫精竭慮靡辭」以赴?況且司馬遷以刑餘之身,完全靠「重於泰山」的精神力量從事他的「名山事業」,使他不敢對泰山封禪著述有絲毫懈怠。由於種種原因,他未能對封禪起源作出清晰描述,但司馬父子對一這問題的探索和肯定卻明白無誤。

無視這一事實,該不該算做「陋儒之見」呢?

如果不抱先入為主的偏見,就不難看到前人對封禪起源的追溯。那位孜孜不倦地追周禮,畢生以「克己復禮」為已任的孔老夫子,曾往來汲汲於泰山,尋覓封禪大禮的遺蹟,「觀易姓而王可得而數者七十餘人,不得而數者萬數也」(《韓詩外傳》),以至在向**們傳授六藝的時候,尷尬地說:「其俎豆之禮不章,蓋難言之」遺憾地留下了空白。

比司馬遷早五百多年的管子曾經談到過封禪,可惜《 管子 》一書中的《 封禪篇 》早已亡佚,現存該篇是從《史記·封禪書》中補抄的。它儲存了關於封禪起源的一段珍貴史料:「齊桓公既霸,會諸侯於蔡丘,而欲封禪。

管仲曰:古者封禪泰山禪樑父者七十家, 而夷吾所記者十有二焉,昔無懷氏封禪泰山,禪云云;伏羲封泰山,禪云云;神農封泰山,禪云云;炎帝封泰山,禪云云;黃帝封泰山,禪云云;顓頊封泰山,禪云云;帝嚳封泰山,禪云云;堯封泰山禪云云,舜封泰山,禪云云;禹封泰山,禪會稽;湯封泰山,禪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禪社首:皆受命然後得封禪。

」《路史》中記載,作為炎帝后裔的蚩尤「興封禪」,也透出封禪起源的訊息。以上諸說,顯示了封禪起源的縱向系統。它雖開法構成信史,卻有重要的參照價值。

封禪的實際意義是什麼?這個問題或許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封禪起源。 漢代班固《 白虎通義 》說:

「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義也。

始受命之時,改制應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禪,以告太平也。」《五經通義 》曰:「 天命以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於天,報群神之功。

」這似乎純粹出於政治目的,表示帝受王命於天,向天告太平,對佑護之功表示答謝,當然更要報告帝王的政績如何顯赫。封禪的具體儀式富有象徵性。班固說:

「故升封者,增高也;下禪樑父之基,廣厚也;刻石紀號者,著己之功績以自效也。天以高為尊,地以厚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報天,附樑父之阯以報地,明天地之所命,功成事遂,有益於天地,若高者加高,厚者加厚矣」。(《白虎通義》《 禮記正義 》雲:

「祭天則燔柴也,天謂日也; 祭地, 瘞者,祭月也。」原來封禪的種種目的與象徵,都包含著一層更為深潛的意識:溝通天人之際,協調天、地、神、人之間的關係,使之達到精神意志與外在行為的和諧統一。

秦始皇封禪,秦朝統一中國後,始皇帝於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巡行東方,先到鄒嶧山,行祭禮,刻石頌秦功業。同時召集齊、魯的儒生稽考封禪禮儀,眾儒生諸說不一。始皇帝遂自定禮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陽登山。

在岱頂行登封禮,並立石頌德。自泰山之陰下山,行降禪禮於樑父山。秦始皇封泰山時祭文和祭禮祕而不傳。

漢武帝封禪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漢武帝率群臣東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頂立石。之後,東巡海上。四月,返至泰山,自定封禪禮儀:

至樑父山禮祠「地主」神;其後舉行封祀禮,在山下東方建封壇,高九尺,其下埋藏玉牒書;行封祀禮之後,武帝獨與侍中奉車子候登泰山,行登封禮;第二天自岱陰下,按祭后土的禮儀,禪泰山東北麓的肅然山。封禪結束後,漢武帝在明堂接受群臣的朝賀,並改年號元鼎為元封,割泰山前嬴、博二縣奉祀泰山,名為奉高縣。此後,漢武帝又曾五次來泰山舉行封禪儀式。

漢光武帝封禪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二月十二日,光武帝率群臣至奉高,遣派役夫 1500 餘人整修山道,騶騎3000餘人在登封臺上壘方石。十五日開始齋戒,二十二日在泰山下東南方燔柴祭天。禮畢,乘輦登山,至岱頂少憩後更衣行封禮。

二十五日禪樑父山,改年號為建武中元。

唐高宗封禪 麟德二年(665年)十月, 高宗率文武百官、 扈從儀仗,武后率內外命婦,封禪車乘連綿數百里,隨行的還有突厥、于闐、波斯、 天竺國、倭國、新羅、百濟、高麗等國的使節和酋長。十二月雲集泰山下,派人在山下南方四里處建圓丘祀壇,上面裝飾五色土,號「封祀壇」;在山頂築壇,廣五丈,高九尺,四面出陛,號「登封壇」;在社首山築八角方壇,號「降禪壇」。次年二月高宗首先在山下「封祀壇」祀天;次日登岱頂,封玉策於「登封壇」;第三日到社首山「降禪壇」祭地神,高宗行初獻禮畢,武后升壇亞獻。

封禪結束後在朝覲壇接受群臣朝賀,下詔立「登封」、「降禪」、「朝覲」三碑,稱封祀壇為「舞鶴臺」、登封壇為「萬歲臺」、降禪壇為「景雲臺」,改元乾封,改奉高縣為乾封縣。

唐玄宗封禪 唐玄宗於開元十二年(725年)十月率百官、貴戚及外邦客使,東至泰山封禪。封禪禮沿襲乾封舊制。封禪後, 封泰山神為「 天齊王」,禮秩加三公一等,玄宗親自撰書《紀泰山鉻》,勒於岱頂大觀峰,並令中書令張說撰《封祀壇頌》、侍中源乾曜撰《 社首壇頌 》、禮部尚書蘇

3樓:匿名使用者

「泰」「岱」在古字中相通,都是「大」的意思,泰山就是大山。所以,泰山是與天日最接近的,大汶口出土的日火山形象,十分形象的表現了當時的古人心理,由於先人活動範圍和泰山在這個區域的第一高度,是泰山出現祭天崇拜,泰山的這種功能使泰山得以神話。以後的封建統治者都認為泰山是能通天的神山,中國古代帝王為加強自己的統治,不約而同的宣傳「神權天授」的理論,為了使這種理論得以證明,便要借泰山的名氣了,久而久之使泰山祭天的作用地位進一步強化,隨後成為每代帝王一生追求的大事之一。

封禪祭祀是古代帝王在泰山舉行的祭祀天神地只的儀式。其儀式包括"封"和"禪"兩部分, 所謂"封",就是在泰山之頂聚土築圓臺以祭天帝,增泰山之高以表功歸於天;所謂"禪",就是在泰山之下的小山丘上積土築方壇以祭地神,增大地之厚以報福廣恩厚。 帝王一定是受命於天,且國泰民安才有資格封禪泰山。

綿延多少千年的泰山封禪已經不再是簡單的山川崇拜,而是包含著對泰山神靈的極端崇拜和有著巨集大政治背景的文化奇觀。

泰山祭祀起源於遠古時代的泰山崇拜。《史記·封禪書》中所謂七十二帝王封禪泰山的記載,便是早期泰山山川崇拜活動的記錄。《尚書·舜典》記載:

"歲二月,東巡狩,至於岱宗,柴望秩于山川。"所謂"柴",就是燔柴祭天,"積薪於焰上,而取玉及牲置柴上燒之"。所謂"望",就是望祭山川。

這種祭祀天地的形式能說是後來封禪的雛形。

4樓:匿名使用者

相關神話

東嶽大帝

東嶽大帝是道教因襲民俗崇奉的泰山神。泰山古稱東嶽,自古受著人們的崇拜。其後,人們將其擬人化,給它取姓氏名諱,定婚配子女。

漢代緯書稱:「東方泰山君神,姓圖名常龍。」《太平御覽》卷三百九十七引張華《博物志》稱泰山神有女,「嫁為西海之婦」。

《魏書》卷五十二《段承根傳》又稱泰山神有子與段暉同學。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八更稱東嶽有子五人,「惟第三子,後唐封威權(或作「威雄」)大將軍,本朝封炳靈侯。」特別重要的是:

民間認為泰山是人死後靈魂的歸宿之地,泰山神是陰間鬼魂之最高主宰。此信仰蓋起於西漢。漢代緯書《孝經援神契》曰:

「太山天帝孫,主召人魂。」「東方萬物始,故主人生命之長短」。近代於東漢墓出土的「鎮墓券」中,亦有「生人屬西長安,死人屬東太山」,「生屬長安,死屬太山,死生異處,不得相防(妨)」之語。

此外,史籍中又多記人死後赴泰山任泰山府君、泰山令、泰山錄事等事。《南史》卷三十七《沈慶之傳》稱,沈僧昭少事天師道,「時記人吉凶,頗有應驗。自云為泰山錄事,幽司中有所收錄,必僧昭署名。

」歷代帝王出於神道設教的需要,一方面十分重視對泰山神的祭祀,甚至親登泰山封禪祭拜;另方面不斷崇封泰山神爵。《文獻通考》卷八十三載: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封泰山神為天齊王;大中祥符元年(1008),封禪禮畢,詔加號泰山天齊王為仁聖天齊王;五年,詔加上東嶽曰天齊仁聖帝。

《續文獻通考》卷七十四載:至元二十八年(1291),詔加東嶽為齊天(或作「天齊」——引者注)大生仁聖帝。道教亦很早崇奉泰山神。

南北朝時託名東方朔的《洞玄靈寶五嶽古本真形圖》曰:「東嶽泰山君,領群神五千九百人,主治死生,百鬼之主帥也,血食廟祀宗伯者也。俗世所奉鬼祠邪精之神而死者,皆歸泰山受罪考焉。

……泰山君服青袍,戴蒼碧七稱之冠,佩通陽太明之印,乘青龍,從群官來迎子。」ac道教齋醮科儀中,常以之為主管鬼魂的地祇大神被祈禱,南宋《道門定製》卷二《申東嶽狀》,即有「謹具狀申聞東嶽天齊仁聖帝,……乞體行符命,告下有司,釋放亡魂來臨法會,庶令幽爽得遂超生」等語。隨著泰山神之封號由王晉升為帝,道教賦予它的威權也愈來愈大。

約出於明代的《東嶽大生寶懺》曰:「東嶽天齊大生仁聖帝,應乎造化,生於混沌之初,立自陰陽,鎮彼幅員之域,與天齊久。……奉行天令, 子 陰司,……知人壽之短長,設七十五司,以掌權衡。

有三十六嶽以懲凶惡,永綏邦社,大庇民區。」ae《元始天尊說東嶽化身濟生度死拔罪解冤保命妙經》曰:「泰山元帥累朝節封東嶽大生天齊仁元聖帝,氣應青陽,位尊震位,獨居中界,統攝萬靈。

掌人間善惡之權,司陰府是非之目,案判七十二曹,刑分三十六嶽,懲奸罰惡,錄死注生,化形四嶽四天聖帝,撫育六合萬物群生。」af由只管鬼魂的陰王變為「掌人間善惡之權」「注死錄生」的大神。《三教搜神大全

燕窩的典故是什麼,跪求燕窩的典故 歷史 歷史名人對燕窩的點評,

追溯燕窩歷史,可謂是眾說紛紜。有人認為食用燕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500年前的中國唐代。燕窩是中國航海水手從南洋一帶帶回,並當作御膳供奉給皇上的。在那個年代,食用燕窩是皇帝與皇族的特權。也有人認為,中國人食用燕窩有500多年的歷史,而明代鄭和是中國食用燕窩的第一人。據史書記載,早在鄭和下西洋時,遠洋船...

羽扇綸巾的歷史典故,羽扇綸巾的歷史典故 100字左右

個人覺得是諸葛亮,理由如下 1.蘇軾是宋朝人,那個時候不管是民間戲曲還是相關書面記載,三國時期的諸葛亮的形象基本已經成熟,多數人印象裡羽扇綸巾就是諸葛亮。2.我覺得這種裝束不太符合周瑜的地位,但放在諸葛亮這種農夫身上就沒問題。當然要說羽扇綸巾是儒將的裝束,我希望能給出證據說服我三國以前這種形象已經很...

關於泰山的歷史故事

泰山奶奶 泰山奶奶選地方的時候,曾到過徂徠山一次,她發現太平頂周圍有一片大荒地,長滿各種各樣的藥材,還有各種花草,共三百多種。泰山奶奶很喜歡這個地方和這些花,就給這個地方取名叫 花坡 她在泰山長久居住以後,每年五月都要到徂徠山賞花。她來的時候,讓人用小車推著上山,山上就留下了車轍印,這就是車轍山的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