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唐朝坐的是胡床
胡床又可稱為交椅,類似於馬紮,這種可摺疊式的椅子出自北方遊牧民族的發明,可說是需求下的必然產物!只是當時沒有帆布,椅面和靠背都是用繩子綁成的,所以又可稱為繩椅,坐在上面可能不會太舒服。至於隋唐時代的人,窮苦人家就席地而坐,稍好一點的會鋪張席子,再有錢一點的會坐在榻上,至於大富大貴人家包含皇帝,就是坐在床上,所以至少在南宋之前,中國的語彙只有龍床,沒有龍椅!
從繩椅轉變成木製的交椅,大約在北宋末南宋初,南宋渡江之後,因為江南溼氣過重,老是席地而坐對健康不好,椅子才開始大行其道。有所謂皇帝坐的是金交椅的說法,就是從南宋開始的。
唐朝皇帝主要戴兩種冠,即通天冠、翼善冠 祭祀時會帶冕冠,通常是黑色的,看唐太宗的畫像就知道了,金冠是接見重要使節才會戴的
2樓:夜痕心
是席地而坐的。因為當時唐朝還是席坐的時代,即坐於床,便是從漢朝傳承下來的胡床。
東漢靈帝(公元168—189年)時,從西域引進一種叫「胡床」的椅子。《後漢書•五行志》是現在所見的最早關於椅子的記載:東漢靈帝 「好胡服、胡帳、胡床,京都貴戚皆競為之。
」床和椅子有什麼關係呢?據收藏家馬未都先生考證,東漢的胡床類似於現在的馬紮——摺疊板凳。到了唐代中期,胡床逐漸增加了靠背和扶手,就成為了椅子,但是仍然是很低的椅子,就如同現代日本榻榻米椅子一樣,只是增加了靠背和扶手。
你說的那個烏冠我想了下大概是說冕,這是古代帝王、諸侯及卿大夫在舉行祭祀等大典時所戴的大禮冠。外黑色,裡硃色。冕頂有長方板,稱為延,後高前低,略向前傾。
延之前端綴有數串小圓玉,謂之旒。
金冠也不是冥器,冕這個東西並不是時常戴的,所以平常帝王也會戴其他的冠,玉冠,金冠,朝冠,等等。
3樓:波心冷月
唐朝皇帝應該坐胡床
一般情況下 ,皇帝是著便裝的, 只有在登基或者重大活動的時候才著冕冠(就是平天冠)冕服。 南北朝時畫風日盛, 有大量的當時各個階級的生活情況被保留了下來, 我看過一副皇帝的日常生活的畫像, 帶的是一種形狀如桃子的白色冠冕 (有具體的名字, 忘了) 南北朝以後的漢族皇帝畫像雖然不再畫冕冠冕服了, 但冕冠冕服的禮儀性質亦然保留了下來。 至於樓主所列舉如遼 元 金 等朝, 因為是外族 ,不必遵照漢族禮儀著裝 ,所以沒有冕冠 冕服的禮儀。
漢族的冕服制度一直沿用到明朝 到清朝建立廢除漢族衣冠 冕服制度也隨之廢除了。
另外說一句 現在的電視劇對皇帝的著裝也是有一定的誤導作用的 實際上皇帝一般的情況下是不帶平天冠的 因為帶平天冠有很多講究 如平天冠上的旒 要求皇帝帶的時候 旒不可抖動 以示皇帝不偏聽偏信的意思 想想 這也是一個很累的活啊。
4樓:百度使用者
宋朝的時候,就已經有椅子了,但不是現在意義上的椅子,而是交椅,土匪們說坐第幾把交椅,就指的做那種椅子。後來,先民們在交椅上安了靠背,雖然依舊是摺疊的那種,但是已經初具其形了。
5樓:蘋果樹下的散步
呵呵,不要看電視劇裡面的。。 當時是崇尚紅黑的。
唐朝時期坐的是胡床
6樓:一蕭沉醉千紅
不是,因為唐朝出現了椅子
古人為什麼席地而坐
7樓:會會女人坊
民以食為天,人的第一需要就是生存,吃是要被放在眾多需要之先的。遠古尚無傢俱,先民就地為炊,埋鍋造飯,炊具就是這樣早於傢俱而誕生了。做飯、餐飲,包括很多活動起初都採取的是近地的姿勢,席地而坐成了那個時代的普遍行為。
至於那些低矮的几案當然是符合了近地姿勢的需要。農業的出現促使家的形成進一步趨於穩定,從而也引發了傢俱的發展,其中出現最早的也必然與飲食有關。
說說古人的坐姿
「席」就是我們所說的席子,古人有很多詞語可拆開來理解,但是放在今日,卻混同在一起了,比如俗語中常提到的: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筵席」指明的就是兩樣東西,筵指的是室內鋪滿整個地面的底席,有點類似於咱們今天的木地板一樣的,而坐在我們腳下正方的那才叫做席,席的大小一般 一米見方,腳下這塊要坐的席子可不能隨便擺放,必須規矩平整,正所謂,《論語·鄉黨》中解釋的:
席不正,不坐。我們的老祖宗還是很挑剔的,「席正」是一種以示莊重的重要方式。但是這裡又有一個問題了?
怎麼樣才叫正呢?我們以什麼為參照物呢?參照物就在這個房間之內,必須與牆壁平行。
當然了這個席子也不一定是一個,可以再加上一層,我們謂之重席。
其實在西漢賈誼之前,文獻當中已經有諸多對於站姿和坐姿的表述了,主要集中在《禮記·曲禮》當中:如「遊毋倨,立毋跛,坐毋箕,寢毋伏」(走路的時候別晃來晃去,顯得很傲慢無禮的樣子;站在那裡不要重心放在一個腳上面,像是跛腳站著一樣;坐在那裡的時候不要像小孩子一樣屁股著地,兩腿向前分開來坐著;睡覺的時候不要趴著睡覺,姿勢不是很雅觀的樣子——看來我以後得改改睡覺的姿勢了,有時候會感覺腰疼,就乾脆趴著睡覺了);「立必正方,不傾聽」(聽講的時候一定要端端正正的,不要歪著身子聽人說話);「室中不翔,並坐不橫肱。授立不跪,授坐不立」(在室內走路的時候不能甩著膀子,把胳膊張開來;和別人並排坐在一起的時候不能把胳膊橫起來;別人給東西的時候站著給你,那你就不用坐著了,但是別人給你東西的時候是坐著的,那你就不能站著去接別人給的東西),
《新書·容經》中的記載吧:坐以經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視平衡曰經坐,微俯視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視不出尋常之內曰肅坐,廢首低肘曰卑坐。
在看坐姿的時候,除了基本上上半身符合站姿的要求外,最重要的就是眼神了,若為經坐,則目光平視、關注與己交流的對方(如果放在現在來看,這是與人溝通當中最容易建立起來的一種信任手段);若為共立,那麼就得看對方的膝蓋了;最特別的是肅坐,並不是向之前看到的繼續往下彎腰低頭了,而是仰頭的方式了,但是不是隨便仰,不能過分;如果是低頭垂肘的時候,那就是卑坐了。但是上述四種坐姿有個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屁股必須落在腳後跟上,腳面朝下。放到現在一般人是受不了的,時間長了,是會容易痠麻的,就算是古代的一些文人如此長時間跪著,也會感覺難受的,比如六朝竹林七賢的嵇康堅決不去做官,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害怕這樣老師正經危坐的姿勢,「危坐一時,痺不得搖」,坐到腿麻,還不敢隨便去放鬆,呵呵,改天大家有空可以在自家的床上試試看。
8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古人講究席地而坐,分案而食,這種風氣到唐朝仍然相當濃厚。日本至今保留的「席地而坐」,就是學自唐朝。唐朝時,椅子已經傳入中國,因為是北地所創,並非古制,為當時的士大夫所不恥,一直未能流行。
以至到了宋初,椅子、桌子之類在中國還不普遍,趙普貴為宰相,家中竟沒有桌椅凳,皇帝來了都不能不席地而坐。但在南方,椅凳卻要普及得多,有《韓熙載夜宴圖》為證。《韓熙載夜宴圖》實際上是南唐後主李煜派畫家顧閎中如實地再現大臣韓熙載豪華夜宴的情景,裡面有椅子、凳子,還有臥榻,但顯然遠不如後世之講究。
由此也可以推斷,宋朝椅子開始流行,定然是在南渡之後,自「直把杭州作汴州」開始的。因為南方潮溼,倘若南渡的君臣再繼續席地而坐,非得風溼不可。因此,椅子開始流行就是不足為奇了。
中國的椅子源自"胡床", 是北方遊牧民族傳來的折凳. 慢慢又恢復了挨及和巴比倫的非折形式, 而且越是南方就傳播得越快, 只是南方少數民族中也有不接受椅子的. 但中國的椅子從來沒有西方的高大 (如哥特式教堂), 但有中國式寬大的炕或床(如大雄寶殿).
這就是不同文化中的"形態造型"往往有共同性, 比如哥特教堂和大雄寶殿又在東西方人的帽子上反射出來.
中國人由席地而坐到椅子, 徹底改變了中國人的美學, 想象力, 社會關係和生活行為方式. 思維的深度由樸素靈活轉入拘泥小節和生硬.
南北朝坐席
隋唐初坐床
唐中期出現了很多"小床", 但坐床持續到現代. 唐朝時期,李茂貞因戰功卓著,官運亨通。他恃功自傲,擁重兵干涉朝政,昭宗皇帝即位後,就出兵討伐他而失敗。
後來李茂貞幾次造反未成功,元氣大傷。他的軍士自由散漫慣了,經常是席地而坐,開懷暢飲,大呼小叫,只好自生自滅。
9樓:匿名使用者
東漢有一位名士叫梁鴻,有氣節,有文采,在當地非常有名。他的同鄉中有一個女子叫孟光,一心一意想嫁給他。到了30歲還沒嫁出去,她父母就問:
「你為什麼還不嫁啊?」她回答說:「我非梁鴻不嫁。
」梁鴻一聽這話高興了。我估計當時就是請媒人牽牽線、搭搭橋,也沒見過真人,就把孟光娶回來了。孟光很高興,就描眉畫眼。
但梁鴻一見她這樣,就不高興了,連著七天沒有搭理她。孟光就慌神了,不知道因為什麼:怎麼娶了我又不理我呢?
她就向梁鴻請罪。梁鴻說:「你描眉畫眼不如素面朝天好看,我得要個能過日子的老婆。
」孟光說:「那我就不畫了,咱好好過日子。」於是孟光每天把飯菜弄好了,端到丈夫面前,高高舉起。
這就是「舉案齊眉」的故事,這個成語也變成今天夫妻相敬如賓的一個象徵。這裡的「案」,當時就是一個托盤。今天的托盤就是一個盤子,當時的托盤「案」,帶有四個足,四足是縮排去的。
與我們今天所說的書案的「案」,形制上非常接近。這種托盤今天日本還在用,日本很願意沿襲我們的古制。
案和桌在形制上有本質區別。何為案、何為桌呢?一般來講,腿的位置決定了它的名稱,而與高矮、大小、功能都無關。腿的位置縮排來一塊為案,腿的位置頂住四角為桌。
除了形制上的區別,桌與案更重要的區別,是精神層面的區別。這個區別在哪兒呢?在於案的等級比桌高。
比如我們常說拍案驚奇、拍案而起、拍案叫絕,都是比較高等級的情緒;如果我們說拍桌子瞪眼、拍桌子砸板凳,都是低等級的情緒。拍案驚奇是驚訝,拍桌子瞪眼是憤怒,它表達的情緒不一樣,這是它的精神層面。再比如,我過去當編輯的時候,經常挑燈夜戰、伏案疾書,是吧?
如果趴在桌子上,恐怕不是睡著了,就是在寫檢查。感覺到了嗎?凡是跟桌子相關的事都偏低,跟案子相關的事都偏高。
中國人把一個承具分得清清楚楚,這是我們的文化高於別人的精髓之處。我們平時不注意,跟「案」相關衍生出來的詞彙非常豐富,比如文案、方案、草案、議案,都跟案有關。因為我們過去辦公,都使用案,與桌相對來說無關。
只有中國有這樣的傢俱,形制上不一樣。
由於案子的陳設功能越來越大,它的實用功能就相對降低;相反,桌子的實用功能越來越大,陳設功能越來越低。所以,桌案從功能上有了區分,這是在使用中發生的區分,並不是一開始就這麼設計的。
桌子在越來越接近實用的時候,就跟案發生了分野。桌,最早寫成卓越的「卓」,它是高起來的意思。比如卓然而立、卓爾不群。
就是超出別人,高高地立在那兒。「卓」字後來才把底下「十」字變成了「木」字,寫成了現在的「桌」字。
桌與案從功能上講,差距不是很大。比如我們有條桌就有條案,有畫桌就有畫案,有書桌就有書案,有炕桌就有炕案。但有飯桌,就沒有飯案。
因為吃飯這件事雖然在生活中非常重要,但從精神層面上講並不重要。
古人吃飯的桌子大多是方桌,為什麼呢?這跟我們吃飯的制度有關。我們早年是分餐制的民族,一人一份。
為什麼有舉案齊眉這件事呢?因為當時是分餐,我舉一份給你,我這兒還有一份。我們的分餐制度逐漸演化成共餐制了。
採用方桌吃飯的時候,我們就是共餐制。這一點從我們的筷子上就可以看出來。早期凡是筷子長的家庭,都是富有家庭;筷子短的,都是相對貧困的家庭。
中國人的筷子有特別長的,是為了菜多的時候,能夾著遠處的菜。日本的筷子短而尖。因為日本是分餐制,筷子不需要很長。
它為什麼是尖的呢?是因為日本民族吃生的東西,比如生魚片,非常滑,夾的時候必須扎一下,才夾得起來。我們則不同,過去中國人吃飯很講究,絕對不許扎。
我小時候,記得姥爺就教育我說:「夾起來就吃,夾不起來就不吃,不許扎。」後來我大一點兒,人家告訴我說:
「筷子扎饅頭,是給死人吃的。」按照更嚴格的禮儀,過去在桌上吃飯,筷子絕對不許伸過中軸線,那邊的菜再好吃,你也不許伸筷子過去夾,頂多是人家給你端過來,你才能夾一筷子。這就是中國飲食的傳統習慣,所以中國人從小練就了一雙靈巧的手,順便把腦子也給練靈巧了。
我們再看韓國的筷子,是金屬的,因為韓國老燒烤,趕上咱這種筷子早就燒壞了,所以必須使用金屬。從小小的筷子身上,我們就能看出民族文化的很多特徵。
翹頭案和八仙桌
同樣是案,也有很多形制。首先一種叫做翹頭案,它屬於供案的形式,腿部非常誇張,過去都是在寺院和祠堂裡使用,它表示對神靈、對祖宗的一種敬畏。衙門裡也用供案。
這裡的供案翹頭非常高,非常誇張。它具有威嚴感,從心理上暗示你、警告你。今天法院審理刑事案件時,法官坐的椅子靠背都非常高,就是起到一種威懾作用。
如果法官搬一個小板凳坐那兒,估計犯人心裡就該想怎麼逃脫法律的制裁了。用傢俱作為文化符號傳遞給你,這是案子重要的本意。那麼,衍生出來的詞彙就是「案件」,原義指案子上的檔案。
「審案子」,原義指在案子... ...
唐朝誰是皇帝,唐朝最好的五位皇帝是誰???
高祖 李淵 566年 635年 618年 626年在位,共8年。是唐朝的開國皇帝,在玄武門之變後,被迫將皇位傳給李世民,自己做太上皇,他的管理為貞觀之治打下了基礎。635年病死,享年69歲,諡號太武皇帝,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葬在獻陵。朝代故事 玄武門之變。太宗 李世民 599年 649年 626年 ...
唐朝歷史上高宗皇帝是誰,唐朝皇帝是誰?
唐高宗李治是第三位登基的唐朝皇帝。應該說,作為一個唐朝的皇帝,李治是幸運的,因為,他繼承了父親太宗的輝煌基業。但是對於他個人的帝王生涯來說,子承父業 同時 又是不幸的。當人們觀察他的時候,首先看到的往往是太宗以及貞觀之治的耀眼光環 既而在他身後又是歷史上惟一的一個女皇武則天,在他們兩人並駕齊驅的時候...
唐朝皇帝李世民因何而得名?求大神幫助
唐書 上有一個關於李世民命名的有趣故事 李淵二子即將誕生之時,李淵路遇一書生為其看相,書生驚呼 李淵貴人也,其子也貴,有濟世安民之大任。李淵懼,欲殺此人,書生已杳然不知所蹤。歸家,二子誕,故起名 世民 姓名取 濟世安民 之意。就是他皇帝老爹碰到一個書生,很善於相面,說他有貴相貴子,結果叫出四個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