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和黃帝在歷史上有什麼突出的地位

2021-03-05 23:36:52 字數 5363 閱讀 8078

1樓:匿名使用者

1.歷史人物的歷史地位,有二種含義。其一為實際的歷史地位,即其在一定的時間、空間 範圍內所起的歷史作用,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其次為在人們心目中的歷史地位,亦即傳說 中的歷史地位,其性質是幻影式的。從原則上說,二者應是一致的。實際上二者常有很大的 距離,而前者常為後者所掩蔽,不過傳說究竟是要以事實為基礎的。

對未有文字記載時期的歷史,不能不從有關的傳說中分析探求。遠古時期的人物,常常僅能留傳下來一些名號,或 有標題式的事蹟,如重大戰爭,水旱天災等,在傳說中,活動事蹟便大為豐富,且隨時代不 同而有發展,雖為幻影式的,而更能深入人心,起著很大的作用。這些幻影式的活動事蹟, 有一個時期被全部否定,斥為偽史,但又說不出真史的本相;於是某些人轉以為古代流傳下 來的傳說,雖不是古代歷史的全部真相,至少其中某些部分是真的,進而認為這些傳說是不 容置疑的。

這個問題,牽涉的方面甚廣,不是一二篇小文能夠解決的。現在試從古代的傳說 中,就黃帝和炎帝的歷史地位,略作初步的探尋。

黃帝和炎帝都是五帝時期的人物。「五帝」一詞是戰國時人首先使用的。我國古時的朝代, 有虞、夏、商、週四代,在春秋時,說到最早的時期稱為「自虞以上」①。

當朝代尚未形成 或半形成的時期,是萬邦林立的狀態,其中較為強大者,逐漸發展成為各邦的共主,他們多 以帝號自稱,黃帝和炎帝就是這樣的人物。到戰國時候,便將未有朝代可稱的時代泛稱之為 「五帝」時期,「五」是虛用詞,並非限定只有五個②。這個詞的含義,後來轉變成為前後相 承的五個帝王,並和後起的「三皇」一詞結合,稱為直接相承的「三皇五帝」。

其實這在古代 歷史上是根本不存在的,不過所稱的帝王名號並不假,所以其說容易為一般人接受。荀子是 戰國時實事求是的學者,他很明確地指出:「五帝之外無傳人,非無賢人也,久故也。

五帝之 中無傳政,非無善政也,久故也。」(《荀子·非相》)荀子說的是「五帝」一詞的本義,在經 學佔學術主要地位的時候,荀子是被視為外道的,他的話自然不受重視,其影響至今不絕, 我們應正確對待之。

2.有關黃帝與炎帝的傳說,最早為春秋後期郯子所述。《春秋經》載,昭公十七年,「秋, 郯子來朝。

」《左傳》詳記其事,昭子問:「少皞氏鳥名官,何故也?」郯子曰:

「吾祖也,我 知之。昔者黃帝氏以雲紀,故為雲師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

共工氏以水 紀,故為水師而水名。大皞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我高祖少皞摯之立也,鳳鳥適至, 故紀於鳥,為鳥師而鳥名。

」所謂「以某紀」者,應為其族之徽號。共列舉了五個帝名,也就 是五個曾作共主的部族,以黃帝居首,炎帝次之,說明二族之時代與關係皆較近。

《國語·魯語》記展禽說:「聖王之制祀也,法施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 國則把之,能御大災則祀之,能扞大患則祀之。」又說:

「昔黃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財。」 這是符合「法施於民」者。按照郯子所述者,黃帝首先以雲紀官,是在共主之下分司諸事者, 為黃帝所創立。

其實當時尚無官稱,不過指定某些族人專司某事而已。經過炎帝、共工、大皞、至少皞, 都是由特定的族人專管其事。郯子又說:

「自顓頊以來,不能紀遠,乃紀於近,為民師而命以 民事。」即到顓頊時,方按其職事定出官名,如司徒、司馬、司空、司寇等。而後世便以官制為黃帝所定,逐漸擴充套件為「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財」,被視為古代文明的創始者。

這是後世傳說所透露的一些古代真實情況。 《越絕書》雖編定於東漢,其中儲存的古代史實,有為他書所不及者。如《越絕外傳記寶劍》篇所記春秋末年風胡子對楚王之言:

軒轅、神農、赫胥之時,以石為兵,斷樹木為宮室,死而龍藏,夫神聖主使然。至黃帝 之時,以玉為兵,以伐樹木為宮室,鑿地,夫玉亦神物也,又遇聖主使然,死而龍藏。禹穴 之時,以銅為兵,以鑿伊闕,通龍門,決江導河,東注於東海,天下通平,治為宮室,豈非 聖主之力哉!

當此之時,作鐵兵,威服三軍,天下聞之,莫敢不服,此亦鐵兵之神,大王有 聖德。 這段話夾雜了許多神話,但所分的四個時代,以所使用的工具為依據,即石、玉、銅、鐵, 這與近代考古學者對於古代社會分為舊石器、新石器、銅器、鐵器四個時代完全一致,這不是偶然的巧合,是在古代傳說中保留下來的一點古代真相。按照此說,軒轅、神農、赫胥都 是相當於舊石器時代的,而黃帝則相當於新石器時代,炎帝在黃帝之後,自然是同屬於新石 器時代的。

韓非子曾說,殷周七百餘歲,虞夏二千餘歲(《韓非子·顯學》),周指西周而言, 到戰國末年,已在三千歲以上,到二十世紀之末,又增二千餘歲,而黃帝更在虞夏之前,約 計應在五六千年左右,這與考古學上新石器時代的年數亦相符合,關於黃帝在世的時間,基本上可以有一個明確的概念。炎帝為另一國的國君,曾與黃帝為敵而被打敗,但在黃帝之後, 也作了共主,並保持黃帝所建立的共主的規模。 黃帝曾有二次重大的戰事,一對炎帝,一對蚩尤。

《史記·五帝本紀》是這樣寫的: 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徵。於是軒轅乃習用於 戈,以徵不享,諸侯鹹來賓從。

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

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 野。三戰,然後得其志。

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 遂禽殺蚩尤。而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

稱黃帝為軒轅,乃用後起之說,而炎帝非神農,此文猶未致誤。阪泉之戰,在古代傳說中更 有確切的記載。周襄王為子帶之亂所迫,出居於鄭,晉文公將平亂納王,卜之,「遇黃帝戰於 阪泉之兆」(《左傳》僖公二十五年)。

這是古代一次重要的戰事,故被收於卜辭中,今《周易》 卦爻詞中多有這樣的事例,可證其事非出於虛構③。

3.以上就後人所記關於黃帝與炎帝的傳說,探尋他們的實際歷史事蹟,那麼,黃帝、炎帝在人們心目中又是什麼地位呢? 《國語·晉語四》載司空季子對公子重耳說:

「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 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

」這個傳說為春秋前期時所傳佈者,是比較早的一項傳說。其說似有所影射,反映了姬、姜二族的關係。

西周建國,深得姜族之助,建國成功後,姜尚被封於齊,是當時的大國,並受到優惠 的待遇,輔佐齊桓公成立霸業的管仲說:「昔邵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汝實徵之, 以夾輔周室。

』」(《左傳》僖公四年)在西周建國之前,二族可能曾有矛盾,其後歸於和好。 於是黃帝與炎帝被說成為同胞兄弟,而黃帝與炎帝曾以兵戎相見,後來又先後作了共主,所 以說:「二帝用師,以相濟也。

」以喻姬、姜二族,雖曾有矛盾磨擦,而終歸和好。

姬、姜二族在政治上成功後,各自宣稱其先祖為天神之後,其事皆見於《詩經》。《大雅·生 民》雲:「厥初生民,時維姜嫄。

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 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后稷。」周人認定其始祖為后稷。

后稷原為夏朝的農官,似為姬姓 之一支,周人遂自神其本支之祖。此外姬姓之族尚多,如為晉獻公所滅之驪戎,又為重耳外 家之赤狄,皆為姬姓,因其文化生活有殊於華夏人民而被視為戎狄。

姜姓也是這樣,《大雅·崧 高》雲:「崧高維嶽,駿極於天。維嶽降神,生甫及申。

維申及甫,維周之翰,四國於藩,四 方於宣。」這位由嶽降下之神,稱為太嶽或四嶽。如《左傳》莊公二十二年:

「姜,太嶽之後 也。」又「襄公十四年」,姜戎氏稱:「我諸戎是四嶽之裔胄也。

」總之,建立周朝的姬氏與姜 氏,都是出於天神者。神話雖非事實,各族為宣揚其先祖有殊於眾族之處,造為神話,自是 常情,無須申論。

而姜姓之族的傳說則較為複雜,如春秋末年晉國的史趙說:「炎帝為火師,姜姓其後也。」(《左傳》哀公九年)又周太子晉稱,禹治水時,共工之從孫四嶽佐之,功成之 後,「胙四嶽國,命為侯伯,賜姓日姜,氏日有呂。

」(《國語·周語下》)按上文所引郯子之說, 共工氏在炎帝之後,而二人之關係未明。《山海經·海內經》稱共工為炎帝的五世孫④,其說 如有據,則四嶽更遠在炎帝之後了。

4.《史記·封禪書》載:「秦靈公作吳陽上畤,祭黃帝;作下畤,祭炎帝。

」是古帝王已經 神化的結果,而以黃帝與炎帝並舉,說明二帝之關係相近。 戰國時候,諸子百家,學說不同,而都好以古人之事為其學說作證,不免多虛誇之事, 影響於古代史者,有二種情況。其一為古帝王之名號多被併合。

春秋以來,各國貴族不僅有 姓有氏,且有名有字,戰國時人受此影響,於本為單名的古帝王,多以二名結合為一人。如 黃帝與軒轅氏相結合,炎帝與神農氏相結合,太皞與包犧氏相結合,少皞與金天氏相結合, 顓頊與高陽氏相結合,帝嚳與高辛氏相結合。

炎帝本在黃帝之後,因神農氏在黃帝之前,於是炎帝改列於黃帝之前了;神農氏氏的事蹟也都歸在炎帝的名義之下,關於炎帝本身的傳說, 反而不見了。軒轅氏本在神農之前,因其名聲不大,自與黃帝相結合,反處於神農氏之後了。 太皞本在炎帝之後,自與包犧氏相結合,更提到炎帝神農氏之前了。

春秋中前期魯國的史克,歷數舜舉用十六相、消除四凶之功,同時列舉了顓頊氏與高陽氏,則二名非一人無疑,到戰 國時,此類事已無人提起,而古帝王名號相結合,在傳說的古史中就固定下來了⑤。

戰國時期,又流行神五帝之說,帝名皆取自古代著名的帝王,如東方為太皞,南方為炎帝,**為 黃帝,西方為少皞,北方為顓頊,這也有助於強化存在於人們心目中的古代歷史知識。戰國時期雖為列國分立的局面,而「定於一」的思想,已**們的共識,反映到古代史 方面,產生了另一種重要的影響,即從縱的方面總結古代史,以形成一統的形式。以黃帝為首,而以重要的古帝王及歷代統治者,都為黃帝的子孫及其後裔。

更以孔子答宰予問的形式, 寫成《五帝德》與《帝系姓》二文。「五帝」本來非以五人為限,故文中講了黃帝、帝顓頊、 帝嚳、帝堯、帝舜和禹六人之事,惟禹不稱帝,有模稜兩可之意。而歷代帝王都為黃帝之後,如顓頊為黃帝之孫;嚳為黃帝之重孫;堯為嚳之子;舜則為黃帝之九世孫,顓頊之七世孫;而禹則為顓頊之孫。

這個混亂的世次,已說明其不足以取信於人,而司馬遷作《五帝本紀》, 採用了這項資料,禹被改人《夏本紀》中,於是《五帝本紀》成了名符其實的五個古帝王。

由於《五帝德》是用孔子的名義寫的,司馬遷的《史記》也有很大的權威性,這一套古史系 統,雖然矛盾很明顯,而在人們的心目中,對於上古時期的歷史,多取「姑妄言之,姑妄聽 之」的態度,因而二千年來一直跳不出這個圈子⑥。 在新的古史系統中,黃帝居於主要地位,炎帝則掩沒於神農氏的名號中,在黃帝之下無 法安排。秦統一之前,已有三皇說流行,尚無具體帝王的名號⑦,於是便將炎帝神農氏推入 「三皇」的名下了。

在春秋時期,黃帝與炎帝連稱為「黃炎」。如《國語·周語下》:「夫亡者 豈繄無寵,皆黃炎之後也。

」自炎帝與神農氏之名號結合後,提到黃帝之前,連稱時也改用「炎 黃」了。如《漢書·魏豹等傳贊》:「炎黃唐虞之苗裔,頗有存者。

」是其例。 近代風行一時的疑古派,將古史傳說一概否定,甚至說,所有古帝王都是神話中的人物, 被傳說人情化了。過猶不及,正為此類說法的弱點所在。

對於古代傳說作實事求是、合情合 理的**,工作雖然比較艱鉅,卻是惟一的可行之道,而黃帝和炎帝的歷史地位,方可以得 到正確合理的認定。 戰國時期以來,人們心目中的黃帝和炎帝的歷史地位,雖與其實際的歷史地位差距很大, 而人們是以肯定的態度,按照主觀的要求,說明古代的歷史問題,同時表明所講述者是深受 世人敬重欽仰的。這種情況,表達了下面一個事實。

為中國人民優良傳統的華夏文化,在源 遠流長的形成發展過程中,推源溯始,至少可以到達黃帝和炎帝,所以人們常說「我們都是 黃炎子孫」(或「炎黃子孫」),而有一種親切自豪之感。這句話在振奮民族精神,加強民族意識,確有很大的作用。探明黃帝和炎帝的歷史地位,更有助於說明這不是一句空話,而是有堅實的事實基礎的。

經濟在歷史上有哪些作用,《資治通鑑》在歷史上有哪些作用?

1.推動歷史程序,可以說歷史的一切發展都是由於經濟。因為經濟發展,出現財產私有,人類從原始社會,也就是部族轉變成奴隸制社會。因為經濟發展,地主階層出現並不斷壯大,歷史從奴隸制社會進入到封建社會。又是因為經濟發展,資本主義發展,資產階級壯大,推翻了地主階級的統治建立起資產階級政權。2.促進科技發展,提...

韓非在歷史上有什麼成就

韓非子創立的法家學說,為中國第一個統一 的 集權制國家的誕生提供了理論依據。韓非將商鞅的 法 申不害的 術 和慎到的 勢 集於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韓非將老子的辯證法 樸素唯物主義與法融為一體。著有 韓非子 共五十五篇,十萬餘字。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樹一幟,呈現韓非極為重視唯物主義與效益主義思想...

猶太民族在歷史上有哪些大的災難,歷史上對猶太人有哪些迫害?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對猶太人的 托馬斯 託奎曼達 領導的西班牙宗教裁判所以及葡萄牙宗教裁判所通過宗教裁判的形式對新教徒和馬拉諾猶太人的 烏克蘭的哥薩克族首領博格丹 克米爾尼茨基對猶太人的 沙皇指使的對猶太人的集體 以及發生在西班牙 葡萄牙 英國 法國 德國等地對猶太人的隔離驅逐行動。對猶太人的 在20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