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刺蔘刺身?為什麼這麼叫

2021-03-06 04:33:20 字數 5041 閱讀 6945

1樓:昭昭然

「刺身」是日本的傳統食品.

一 刺身及其附帶物品。

1.刺身的材料和形狀。刺身最常用的材料是魚,多數是海魚。

常見的是金槍魚(鮭魚)、鯛魚、比目魚、鰹魚、魚春魚、魚參魚、魚師魚、鱸魚、鯔魚,等等;也有鯉魚、鯽魚等淡水魚。在古代,鯉魚則是刺身的上品。但刺身並不限於使用魚,所用材料的範圍很廣,有螺蛤類(包括螺肉、牡蠣肉和鮮貝),有蝦(一種紅色的甜蝦)和蟹,有海蔘和海膽,還有雞肉(sasami,雞胸脯嫩肉),甚至有我們想象不到的但又很貴重的鹿肉和馬肉。

是不是就到此為止了呢?不,居然還有我們俗稱「魔芋」的植物「蒟蒻」。至於早期,據說還有蔬菜,也可以作為刺身的材料。

再深入一步,即使是魚的刺身,除了用一般魚類所製成的生魚片之外,還有用一些特別的魚製成的刺身,例如章魚、魷魚、墨魚、鯨魚也是常見的材料。鯨魚可以片成較厚的魚片,但章魚、魷魚和墨魚卻不能片成魚片,而是利用這些魚自身的體形切成不算太薄的魚塊,當然也可以算成魚片。除了魚片,還有整魚,一些長不大的微型魚,如果生吃、活吃的話,也就是一種美味的刺身。

魚肉之外,還有生魚子,也可以成為刺身。至於香港人食用的生魚翅,在日本人看來也是一種刺身,必須用刺身去翻譯指稱。

刺身的形狀不外乎片、塊、條,一般要根據材料而定。魚肉細膩的可切成薄片,也比較高階。一些大魚,肉質較粗的就切成較厚的片(幾乎可稱為「塊」了)或小長條。

這些魚的皮一般都去掉,但是也個別魚的特殊做法是保留魚皮的,例如在鯛魚上澆熱水的一種刺身(名叫「鹿の子作り」,其做法叫「燒霜作り」)。至於章魚之類只能根據各部位體形切成各不相同的塊了。還有的刺身,如牡蠣、螺肉、海膽、寸把長的小魚兒、魚子之類,則就無須勞動快刀,可以整個兒地食用。

從上所述,我們翻譯成「生魚片」就其通常情況來說是可以的,生魚和薄片狀畢竟是最常見的形式。這樣的翻譯「雖不中亦不遠矣」。

2. 刺身的數量、佐料和盛器。除了食物本身外,刺身的特點還可以從數量、佐料、器皿三方面去觀察。

刺身的量不會太大,僅僅是一次用餐裡的一小部分,最初的原因是刺身比較貴,以後就成為一種規矩,以此顯示其身份。

刺身的佐料大致有這樣幾種:醬油,山葵泥(淺綠色,類似芥末,日語稱為wasabi),醋,薑末,蘿蔔泥,酒(一種「煎酒」)。在食用動物性刺身時,前二者幾乎是必備的,後數者則視乎地區不同以及各人愛好和食肆特色增減。

酒和醋在古代則幾乎是必需的。有的地方在食用鰹魚(katsuo)時使用一種調入芥末/芥子泥的醬油。在食用鯉魚、鯽魚、鯰魚(ayu)時放入芥子泥、醋和日本黃醬(miso,漢字「味噌」),甚至還有辣椒末。

盛刺身的器皿必須用淺盤,現在一般是陶瓷淺盤,形狀則五花八門。根據器皿質地形制的不同以及片切、擺放的不同,可以有各種命名。

二 刺身的名稱。

1.刺身的早期名稱。 刺身至少在十四世紀末已經產生,並已相當流行。

最早使用「膾」(namasu,也作魚會)字來概括刺身和類似食品。「膾」是指生的魚絲、肉絲,也可指醋泡的魚絲、肉絲。而sashimi(刺身)在那時只是指「膾」的一種烹調技法。

只是到了醬油傳入日本並廣泛使用後,「刺身」(sashimi)才發展成指稱類似目前刺身的名稱。

2.刺身的書寫形式。「刺身」二字是用訓讀漢字書寫的形式;古時也常用假名書寫(如《御湯殿上日記》文明十五年十月一日,即公元2023年)。

前兩個音節sashi現在用「刺」來書寫,那完全是一種想當然。最初寫法並不穩定,古代曾經使用過「指味、差身、差味、差酢、刺子、刺躬」,讀音都是sashimi,較多的是用「指身」來書寫(見《鈴鹿家記》,應永六年,即公元2023年)。「指」讀音也是sashi;後來覺得與「指」無關,而是動刀子的,於是找到了有立刀旁的「刺」,於是也就把sashi解釋成「切拼盤」和「切好並擺好」。

這確乎有點俗詞源學的味道。後一個音節mi 倒是多用「身」來書寫,意思是指肉。至於用「味」來書寫,則顯然也是望「音」生義的想當然。

3.刺身的異名。「刺身」原是關東地區的稱呼,有的時候也被稱為「uchimi」(「打身」,義為覆蓋物)和「tsukurimi」(「作身」,義為拼盤。是關西的一種稱呼,一般簡單稱為tsukuri;也可稱為tsukuritoiu)。

至於「刺身」一詞在日本還有多種方言的語音變異,如:富山縣的sashin和shyashin;八丈島的sasumi;靜岡縣、鳥取縣的shyashimi。

三 「刺身」的語源。據現在瞭解,sashimi(刺身)一詞是日本室町時代(1392-2023年)開始產生的。關於這個詞的**有許多種說法:

一種解釋是「刺身」是tachimi的轉音。tachi是日本的刀的稱呼。(《言元梯》)

一種解釋則認為「刺身」是「左進」之義。(《黃昏隨筆》)「左」的音讀是sa;「進」的音讀是shin。富山縣正好把「刺身」讀成sashin。

一般的解釋是:「刺」為切成小塊或薄片,或解釋為切成並擺放成拼盤。至於「身」則大多解釋為肉。

另一種解釋是:「刺」是串起來的意思,因串起魚腮而得名;而「身」就是腮的稱呼。

此外,還有將「刺身」解釋為覆蓋品,因切成薄片的魚肉可以在做壽司時覆蓋其上而得名。

2023年12月21日郭沫若曾在日本《朝日新聞》上發表《刺身論》。郭認為:sashimi來自中國語的「三滲」。

所謂三滲可能就是用醬油、醋和生薑汁三種來食用生魚片。他說:samsham(三滲)的發音因日本人不能發鼻音而說成sashimi。

正如日本人把「甘」(kam)發成ama,把「暗」(am)念成yami那樣。這個解釋十分符合郭沫若的十分浪漫和想象力超常的特點,可惜的是,至今還沒有發現什麼具體的材料可以支援他的說法。

比較有價值的是日本安田德太郎的在《〈天孫族〉附表》中的考證,他指出:「肉」在馬來地區的suman語裡稱為sich,在sakay語裡是sach,在喜馬拉雅地區的repucha語中則是man。sich,sach可以同 sashimi 中的 sashi 相聯絡, man 則可以同 sashimi 中的 mi相聯絡。

他認為在這前後兩種語言裡存在著日語sashi 和mi的**。

2樓:匿名使用者

刺生和刺身的意思是一樣的是生吃。是一種烹調方法

用專用的盛器把冰塊拍碎用保鮮膜封住把魚,龍蝦的肉片成薄片放在冰塊上。

帶芥辣,海鮮醬油等調料調成汁。一起上桌

3樓:匿名使用者

刺蔘(刺蔘科)stichopus japonicus

[地方名]灰參、灰刺蔘。

[形態特徵]一般體長 20釐米,呈圓筒狀。背面略隆起,有 4~6行排列不規則的大小圓錐形肉刺。腹面平坦,管足密擠,排列成3條不規則的縱帶。

口周圍具觸手20個。一般背面為黃褐色或栗子黑色,腹面為黃褐色或赤褐色;有的體表為綠色、紫褐色、灰白色。

幹品體呈圓棍狀,兩端鈍圓,腹面較平坦,背部開膛,背面有4~6行縱刺。淺黑或淺灰色。每500克含35只以內為一等,含36~55只為二等,含56~76只為三等。

參體肥壯、飽滿、順挺,肌肉厚實,肉刺挺拔鼓壯,體表無殘跡下陷缺刻,刀口處向緊厚外翻者為上品。參體枯瘦肉薄、坑陷大、歪曲不挺直,肉刺倒伏、尖而不直、圓椎偏小,體表有潰爛殘跡者為次品。

[產地、產季]遼寧、河北、山東沿海產量較多。春、夏、秋三季均生產。

[經濟價值]刺蔘是我國的特有品種,品質好,為我國海產八珍中的第一珍。每500克於參水發後可出水參3500~4000一克。

參考資料:http://****

clubarticleid=692&clubid=65

4樓:使用者名稱搜尋中

刺身是日文

生魚片泊來詞彙,像「物語」一樣,在日文裡有它自己的讀法和意思

但用在中國就有了更廣泛的意思了,一般是指生吃的肉類薄片

5樓:匿名使用者

刺生和刺身的意思是一樣的是生吃。是一種烹調方法

刺身是什麼海蔘品種

6樓:

刺身說法由來:日本北海道漁民在**生魚片時,由於去皮後的魚片不易辨清種類,故經常會取一些魚皮,再用竹籤刺在魚片上,以方便大家識別。這刺在魚片上的竹籤和魚皮,當初被稱作「刺身」,後來雖然不用這種方法了,但「刺身」這個叫法仍被保留下來。

刺身就是指魚膾、魚生、生魚片之類的東西,指將新鮮的魚貝類生切成片,蘸調味料直接食用的菜品。

生魚片為世界多地起源,日本古代為漁獵加農耕文化,有傳統生食習慣,《東夷列傳-倭國傳》記載倭人生食海物,即生魚片。生魚片在中國古代是常見的魚類菜品,後來在古代逐漸式消失,可能是因以淡水魚為食材的關係。一般淡水魚寄生蟲多於海水魚。

刺蔘(海產品)

本詞條由「科普中國」百科科學詞條編寫與應用工作專案 稽核 。

刺蔘(stichopus japonicus)俗稱 「沙噀」。海蔘綱,刺蔘科。體長20—40釐米。

體柔軟,呈圓筒形,色黑褐、黃褐或灰白。背面隆起,有4—6個大小不等排列不規則的圓錐形肉刺。腹面平坦,有三行管足密佈。

口位於前端,有20條總狀圍口觸手。體壁內骨骼退化成微小骨片。喜生活於海底岩石下,或藻類叢間,作遲緩運動。

有夏眠習性。水溫過高或混濁時,常自**排出內臟,如環境適宜,2個月左右能再生。中國北方大連、山東沿海多產。

多製成幹品,為名貴海珍品。現已開展人工養殖。[1]

種類概述

刺蔘科包括stichopus和thelenota兩個屬,stichopus屬下面包括綠刺蔘(stichopus chloronotus)、糙刺蔘(stichopus horrens)、刺蔘(stichopus japonicus)和花刺蔘(stichopus variegates)。thelenota屬下面只有梅花參(thelenota ananas)。[4]

梅花參梅花參(thelenota ananas)又稱「鳳梨參」,因其體表刺多而尖,

肉刺基部相連和呈「梅花」狀而得名,體色純黑或嫣紅;為中國南海所產海蔘最好最大的一種。

綠刺蔘綠刺蔘(stichopus chloronotus)又稱「方刺蔘」「方柱參」「海棒槌」

或「海老鼠」等,屬於海蔘科,主要產於中國的北海及海南島一帶;其體呈四稜形,而每個稜面都有一行圓頭小刺,色澤土黃略發紅,個體不大。

花刺蔘花刺蔘(stichopus variegates)又稱「黃肉參」「白刺蔘」「方參」等,

花刺蔘它們都為南海很普通的食用大連海蔘,它體長20-40釐米,參體呈圓筒形,背面排列大小不一的肉刺(疣足),腹部平坦,管足密集,口位於前端,偏於腹面,有楣狀觸手20個,觸手均偏於背面;屬「刺蔘科」,產量較高,品質較好,但過於軟嫩。

刺身是什麼海蔘品種,什麼是刺蔘(刺身)?為什麼這麼叫?

刺身說法由來 日本北海道漁民在 生魚片時,由於去皮後的魚片不易辨清種類,故經常會取一些魚皮,再用竹籤刺在魚片上,以方便大家識別。這刺在魚片上的竹籤和魚皮,當初被稱作 刺身 後來雖然不用這種方法了,但 刺身 這個叫法仍被保留下來。刺身就是指魚膾 魚生 生魚片之類的東西,指將新鮮的魚貝類生切成片,蘸調味...

為什麼蘆薈會長刺,蘆薈為什麼長刺

自我保護吧 看看這個有沒有啟示 這種刺是仙人掌的 葉。仙人掌原生長在非洲沙漠,那裡氣候炎熱乾旱,葉子 成針狀,有利於防止水分蒸發損失,叫做適者生存。此類植物亞種很多,如仙人球 仙人劍等。仙人掌莖上的刺,其實是仙人掌的葉子,為了適應高溫 乾旱環境,仙人掌的葉子退化成針刺狀,以減少水分的蒸發,節約了體內...

為什麼叫黃鶴樓,武漢黃鶴樓為什麼這麼叫

黃鶴樓為何以 黃鶴 為名,一說是原樓建在黃鵠磯上,後人念 鵠 為 鶴 以訛傳訛,口口相證遂成事實。一說便是帶有神異色彩的 仙人黃鶴 傳說。魏晉南北朝時期,盛行神仙之說,有關黃鶴樓的仙話也在專談 怪力亂神 志怪 發展的背景下形成。跨鶴之仙的傳說,最早出現在南朝科學家祖沖之的筆下。他的 述異記 中的 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