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雞取
一、國際**正向有利於我國的方向轉變
二、對外經濟合作領域將繼續擴大和深化
三、外交領域在拓寬,國際話語權在增強
四、發展低碳經濟大有可為
五、人民幣有望走向國際化
在當今世界形勢下中國面臨的挑戰有:
一、國內一些深層次矛盾特別是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二、中國的和平發展要贏得國際社會的真正認同尚需時日三、周邊環境動盪,安全域性勢不容樂觀
當前國際形勢跌宕多姿,變幻莫測。世界各種力量粉墨登場,加緊角逐,縱橫捭闔,分化組合。各國忙於本國經濟儘快企穩回升,併為後國際金融危機時代佈局謀篇,力爭在國際舞臺上佔據有利地位。
全球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之中。在此形勢下,中國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總體來看,機遇大於挑戰。
2樓:匿名使用者
1.受全球經濟大環境的影響,中國經濟面臨一定的下行壓力和不少困難也需得到穩妥處理與解決。
2.「中國製造」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需要轉型升級。
3.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給中國「走出去」發展戰略帶來各種挑戰海外投資面臨不少困難與風險。
3樓:匿名使用者
挑戰有四點:一是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外貿出口造成嚴重衝擊;二是國際金融危機給我國經濟造成巨大的下行壓力;三是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城鄉就業造成嚴重影響;四是國際金融危機增加了我國金融風險。機遇也有四點:
一是世界經濟深度調整給我國擴大內需帶來新機遇;二是國際金融危機給我國加快自主創新帶來重大機遇;三是國際金融危機是我國擴大利用國際資源、人才的新機遇;四是全球經濟調整對提升我國國際地位帶來歷史性機遇。
在其他方面,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的國際地位出現較為顯著和重大的變化:第一,實力地位顯著上升;第二,除經濟實力外,中國的軍事、科技、軟實力也持續上升;第三,在中國實力和國際地位上升的同時,世界其他主要力量的國際地位持續下降,更加顯示中國國際地位的顯著上升;第四,十六大以來中國**提出的「和平發展」戰略,使世界各國對「中國威脅」的看法和擔憂有所減弱,對中國的信任、肯定和信心有所增強;第五,在中國實力和國際地位持續上升的同時,由於意識形態、社會制度、價值觀等因素,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消極態度仍然沒有改變。
4樓:萌九歲
機遇:今天的中國百業巨星盛通人和社會穩定,綜合國力不斷提升,面臨新的發展契機
挑戰:受全球經濟大環境的影響,中國經濟面臨一定的下行壓力和不少困難。
5樓:自己拯救自己
想方設法的:套國家貸款、套**補貼、套財政資金。
當今中國面臨的四大機遇、三大挑戰是什麼?
6樓:南北
中國國際地位進一步提升有四大機遇:
1.和平轉型的國際體系,有利於中國漸進式地成為世界主要大國。
2.在全球事務中各方對中國的借重和需求顯著上升。
3.廣大發展中國家整體實力和影響上升,是中國實現和平發展道路不可或缺的戰略依託。
4. 中國和諧世界的理念已經形成,使世界各國對「中國威脅」的看法和擔憂有所減弱,對中國的信任,肯定和信心有所增強。
面臨的三大挑戰:
1.百年不遇的國際金融危機成為全球經濟衰退,中國外部發展壞境空前嚴峻。
2.地區熱點此起彼伏,周邊亂象叢生,中國外部安全壞境風險和隱患增多。
3.意識形態因素對國際關係的影響上升,中國外部**環境仍存在較大壓力和挑戰。
要準確把握國際形勢變化的規律,既認清中國和世界發展大勢,又看到前進道路上面臨的風險挑戰,未雨綢繆、妥善應對,切實做好工作。
認識世界發展大勢,跟上時代潮流,是一個極為重要並且常做常新的課題。中國要發展,必須順應世界發展潮流。
要樹立世界眼光、把握時代脈搏,要把當今世界的風雲變幻看準、看清、看透,從林林總總的表象中發現本質,尤其要認清長遠趨勢。
7樓:傅行雲時代
新常態將給中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也讓中國的經濟改革面臨新的挑戰。概括來說,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經濟增量依然可觀,但穩定經濟增長任務繁重。
經過30多年高速增長,中國經濟體量已今非昔比。2023年一年中國經濟的增量就相當於2023年全年經濟總量,可在全世界排到第十七位。從經濟總量看,我國目前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
從發展速度看,30多年來,中國經濟以世界少有的年均接近兩位數的增長速度高速發展,創造了經濟增長的「中國奇蹟」。
經濟新常態下,依靠依然可觀的實際增長,能夠有效保障國家財政實力不斷增強,而財力的增加能夠對促進經濟發展、加強經濟和社會中的薄弱環節、切實改善民生、有效應對各種風險和自然災害的衝擊提供有力的資金保障。從我國的發展實際看,依靠依然可觀的實際增長,黨的十八大確定的「兩個百年」奮鬥目標是能夠實現的,也將為中國經濟帶來更多「大國紅利」。
但客觀講,經濟新常態下,經濟下行的挑戰亦十分明顯,需要我們保持戰略定力,採取各種措施綜合施策,使經濟增長執行在合理區間。
二是經濟增長動力更為多元,但核心動力源正在培育中。
我國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經濟韌性好、潛力足、迴旋空間大。從城鎮化角度看,我國正在經歷世界上速度最快、規模最大的城鎮化過程,城鎮化伴隨的大規模人口遷移,將推動消費持續增長,這將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強大推動力。2023年我國的名義城鎮化率僅為53.
73%,戶籍城鎮化率則低得多,僅為36%左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從工業化角度看,我國工業化的任務遠沒有完成,除東部部分省市基本完成工業化外,中部、西部等省區工業化的發展還不是很充分,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這是新常態下中國經濟改革的重要機遇。
但也應當看到,我國的科技體制改革、創新能力提升等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面臨的創新挑戰和技術瓶頸依然存在,離依靠「技術紅利」創造經濟增長核心動力源還有較遠的距離。
三是發展前景更加穩定,但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還有很大空間。
2023年,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46.1%,首次超過第二產業,2023年的統計公報顯示,這一比例攀升至48.2%,這是非常好的經濟結構優化跡象。
在支撐我國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長中,內需結構中投資佔比相對較高,但2023年消費率和投資率達到各佔50%之後,消費率出現較快增長趨勢,在經濟結構中佔比再次超過投資率,消費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的關鍵性作用逐步得到體現。
由於地理條件、發展基礎、歷史文化等因素,我國區域經濟結構中,東中西部發展差距較大,隨著「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區域發展戰略的制定和實施,區域結構亦在逐步得到優化,將為中國經濟帶來更多「發展紅利」。
但同時應看到,我國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還面臨著諸多挑戰,產業結構與發達國家相比還顯得較為落後,需求結構、區域結構、城鄉結構、收入分配結構等還有很大的調整空間,這些因素在制約著中國經濟質量的整體提高。
四是市場活力進一步釋放,但轉變**職能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在經濟新常態下,**職能轉變的核心仍然是處理好**和市場的關係。新一屆**將簡政放權、轉變**職能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當頭炮」,目的就是要從體制機制上給各類市場主體鬆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2023年以來,國家先後取消和下放了共700餘項行政審批等事項,涉及到將工商登記前置審批事項改為後置審批等一系列具體舉措。
2023年前3個季度全國新登記註冊市場主體920萬戶,新增企業數量較2023年增長60%以上。
這些舉措既對減輕企業負擔、激發市場活力發揮了重要作用,也將成為中國經濟改革的重要機遇之一。同時我們也要承認,當前地方一些職能部門過度干預企業經營管理,吃拿卡要、「紅頂中介」、尋租腐敗等現象依然存在,建立法治**,加快轉變**職能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這也是新常態下中國經濟改革的重要挑戰之一。
當今中國面臨的三大挑戰
一、 在世界格局中,中國處於非常不利的地位。雖然發達資本主義大國呈相對衰落之勢,但它們在國際格局中仍然占主導地位,仍具有較大的優勢;它們為了維護共同利益,必將全力遏制中國崛起。發展中國家要實現崛起,不可能採取昔日殖民列強的做法,掠奪落後國家和地區。
今天發展中國家不應也不可能走昔日列強崛起的老路。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應該而且必須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但是否爆發戰爭不以我們單方意志為轉移。
二、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國家,之所以會出現週期性經濟危機,正確地說,有這樣幾個理由:一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存在著商品生產,存在著供求規律和價值規律,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四個環節一個不少;二是市場配置資源,而不是計劃配置資源;三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與全球經濟接軌,世界市場遇到風浪,必然會波及這些國家;四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存在著私人佔有生產資料,公有制與私有制並存,公有制為主導,各種所有制共同發展;五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行的分配製度是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形式並存,勞資矛盾仍然存在。只要這五條存在,週期性經濟危機就不可避免。
三、當前中國發展呈現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徵,經濟結構不合理和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還沒有根本改變,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不夠協調,人口資源環境壓力加大,就業、社會保障、教育、醫療等民生問題比較突出;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教育衛生、居民住房、安全生產、司法和社會治安等方面的問題仍然較多,這些內部問題是中國進一步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
8樓:匿名使用者
四大機遇:
一是世博會將促進上海巨集觀經濟進一步發展,為房地產業奠定可靠基礎,目前本市房地產開發投資約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三分之一,房地產增加值佔全市gdp的比重已從2023年的0.5%上升到去年的6.9%;
二是伴隨世博會舉辦程序中居民收入的提高,住房消費需求將不斷擴大;
三是世博會促進城市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為房地產業創造完備的配套設施,也為沿江河、沿交通線兩側住宅、商鋪提供巨大商機和升值空間;
四是舉辦世博會直接帶動房地產投資開發,如世博園區、世博村等。
三大挑戰:展館收尾、接待、安保
中國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分別是什麼?
9樓:何全獨黛
低碳經濟是一種以能源的清潔開發與高效利用為基礎,以低能耗、低排放為基本經濟特徵,順應可持續發展理念和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要求的社會經濟發展模式。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汙染為特徵的「低碳經濟」正成為全球關注熱點。這對中國是壓力,是挑戰,也是難得的機遇。
挑戰之一: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加快推進的中國,正處於能源需求快速增長階段,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不可能停止,致力於改善13億人民生活水平的努力不可能停止,「高碳」特徵突出的「發展排放」難以迴避,成為中國可持續發展的一大制約。怎樣既確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又不重複西方國家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謀發展的老路,是中國面對的必答題。
挑戰之二:「富煤、少氣、缺油」的資源條件,決定了中國能源結構以煤為主,電力中火電佔比達77%以上,「高碳」佔絕對統治地位。據計算,每燃燒一噸煤會產生4.
12噸二氧化碳氣體,比石油和天然氣每噸多30%和70%,而國際能源機構估算,2023年至2023年,中國電力投資將達1.8萬億美元。如何在既定資源條件下實現向低碳經濟轉變,是中國面臨的一個極大考驗。
挑戰之三:中國經濟的主體是第二產業,這決定了能源消費的主要部門是工業,而工業生產技術欠發達,又加重了經濟的高碳特徵。資料顯示,2023年至2023年,我國工業能源消費年均增長5.
8%,工業能源消費佔能源消費總量的70%。採掘、鋼鐵、建材水泥、電力等高耗能工業行業,2023年能源消費量佔了工業能源消費量的64.4%。
調整經濟結構,提升工業生產技術和能源利用水平,是一個重大課題。
挑戰之四:歐美發達國家大力推進以高能效、低排放為核心的「低碳革命」,著力發展低碳技術,並對產業、能源、技術、**等政策進行重大調整,正在搶佔先機和產業制高點。中國受技術和資金的限制,在國際規則制訂上又並不擁有更多話語權,面對發達國家的搶先行動,如何以後發優勢趕超發達國家,無疑也是考驗。
然而,發展低碳經濟也為我國實現經濟方式的根本轉變提供了難得的機遇。走低碳發展道路,既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根本途徑,也是國內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求。發展低碳經濟有利於突破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資源和環境瓶頸性約束,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有利於順應世界經濟社會變革的潮流,形成完善的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機制和制度保障體系;有利於推動我國產業升級和企業技術創新,打造我國未來的國際核心競爭力;有利於推進世界應對氣候變化的程序,樹立我國對全球環境事務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的良好形象。
中美關係發展面臨哪些挑戰在當今世界形勢下中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有哪些
一 中美 戰略互信 仍然不足 尤其是美國骨子裡仍將中國看作 霸權挑戰者 與 政治異類 對華心態中的戒備防範與歧視偏見依舊深重。二 中美 結構性矛盾 雙方對國際格局與國際秩序的重大分歧將更加突出。美國的 單極 野心雖然因金融危機而嚴重受挫,但並未認同多極化,而是極力延續其世界霸權,力圖不擇手段地維護其...
如何理解在當今世界形勢下,國家認同高於,也緊迫於民族認同
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區別主要有以下幾點 1 意思不同 民族認同是指該民族人民對自己民族特有文化風俗的認同 國家認同是指一個國家的公民對於該國家的國家制度等的認同。2 物件不同 民族認同的物件是整個民族,國家認同的物件是整個國家。民族認同是指該民族人民對自己民族特有文化風俗的認同 國家認同是指一個國家...
當下中國面臨的挑戰和應對措施,在當今世界形勢下中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有哪些
是挑戰?也是機遇!現如今世界形勢正在經歷著巨大的變革,尤其是新冠病毒疫情,更是對世界未來的發展鋪上了一層謎團。那麼在這層謎團下,我們又應該如何發展自我才能獲得最大利益呢?科技發展是重中之重 科技依舊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增長最重要的推力,在新舊動能轉化的過程之中,我們的創新驅動明顯相比其他國家有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