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解決中國實際問題

2021-03-06 15:21:07 字數 5690 閱讀 9632

1樓:ying影英音

將馬克思主義與中

國具體實踐相結合。

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馬克思主義是真理,但不能抽象地空洞地談,必須堅持實踐觀點,結合中國的具體實際,立足於解決中國的具體實際問題,著眼於我們正在做的事情。

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還要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所處的時代特徵相結合。馬克思主義政黨奪取政權不容易,鞏固政權更不容易。跳出「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週期率,保持長期執政是中國共產黨面臨的歷史性課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同志為核心的***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徵程中,堅持實事求是,繼續推動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

2樓:匿名使用者

一.首先,「基本原理」是指什麼? 1.眾所周知,馬克思主義是一個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它本身有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三個組成部分」,這三個部分之間有一以貫之的立場、觀點、方法和邏輯,同時每個部分也都有自己的理論基礎、應用發展和具體結論等若干層次,等等。

2.在這種情況下,所謂「基本」是指哪個層面?按道理說,這裡應該是指「三個組成部分」之間一以貫之的理論和邏輯。

但在現實中我們看到,理解和回答這個問題的嘗試都遠未達到這個層次。 3.作為一名大學生只能集中於那麼哲學的基礎理論,著眼於那些作為基本立場、出發點、理論前提和邏輯起點的觀點和方法,選擇最具馬克思主義最具普遍性的一般結論來討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在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踐中的運用。

二.首先學習馬克思主義要堅持理論聯絡實際的原則。 1.理論聯絡實際,是我們黨在幾十年革命和建設的鬥爭實踐中形成的三大作風之一,也是學習馬克思主義所必須堅持的一個好的學風,學習的目的在於運用,只有堅持理論聯絡實際,才能克服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兩種偏向,增強學習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2.怎樣才能在學習中做到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呢? 必須要聯絡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際,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分析和解決建設小康社會中的重要問題 。

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全面分析和實認識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 3.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這個目標展示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壯麗前景,具有極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鼓舞人心,催人奮進。

三.結合哲學常識,可從如下幾個方面加以認識。 1、用馬克思理論認識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意義 (1)、運用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係,認識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提出的依據和意義 辯證唯物論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意識能夠正確反映客觀事物,正確意識能夠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因此,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發揮正確意識對客觀事物的促進作用。

當人類社會跨入二十一世紀的時候,我國進入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繼續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是我們黨依據對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情和現代化建設實際的深刻分析,依據對我們面臨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正確把握而提出來的,符合我國國情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和願望,必將激勵全國各族人民萬眾一心,奮發圖強,昂首闊步,奮勇前進。 (2)、運用聯絡的觀點,認識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實現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域性的意義

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是普遍聯絡的,整體與部分的關係是客觀事物普遍聯絡的一種重要形式,二者相互影響,不可分割。因此,我們學會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的聯絡,辦事情既要從整體著眼,樹立整體觀念和全域性思想,又要重視區域性的作用,搞好區域性,使整體功能得到最大的發揮。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必經的承上啟下的發展階段,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關鍵階段。

(3)、運用發展的觀點,認識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實現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程序的意義

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都是變化發展的,任何事物都有其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因此,我們必須用發展的觀點觀察和處理問題,要把事物看成是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弄清其在發展中所處的階段和地位,要有創新精神,促進新事物的成長。我們經過努力勝利實現了現代化

建設「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標,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這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在此基礎上,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從此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4)、運用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係,認識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實現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的意義

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的發展是通過質變實現的,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因此,我們必須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辦事情,既重視量的積累,又要不失時機地促成飛躍。經過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們勝利實現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標,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

這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偉大勝利,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但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們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

經過這個階段的建設,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有了堅實的基礎。 (5)、運用改造客觀世界與改造主觀世界的關係,認識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最終目的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改造客觀世界與改造主觀世界是相互聯絡、相互作用的。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著主觀世界,人們通過自覺改造主觀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從而促進客觀世界的發展和人自身的不斷完善。因此,我們要自覺地在實踐中實現主觀與客觀、個人與社會的統一。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就是實現促進客觀世界的發展和人自身的不斷完善這樣雙重目的的過程。 一方面,要使經濟總量翻兩番,經濟制度更完善,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更加富足,民主更加完善,法制更加完備,社會秩序良好,人民安居樂業,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人與自然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另一方面,要使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2、用馬克思理論分析如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 (1)、運用規律的客觀性和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係,分析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主觀因素

辯證唯物論認為,規律是客觀的,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人具有主觀能動性,能以客觀規律和客觀條件為基礎,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因此,我們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要完成新世紀新階段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必須尊重客觀規律、從客觀條件出發,始終保持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大力發揚艱苦奮鬥的作風,抓住一切機遇加快發展。

發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開放要有新局面,各項工作要有新舉措。 (2)、運用內因和外因的辯證關係,分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動力 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事物的發展是內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我們必須堅持內因和外因相結合的觀點,既要重視內因的作用,又不能忽視外因的作用,並要對外因作具體分析,做到趨利避害。

在經濟全球化和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下,我們既面臨著大好機遇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只有進一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緊緊抓住二十一世紀頭二十年這一重要戰略機遇期,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堅決衝破一切妨礙發展的思想觀念,堅決改變一切束縛發展的做法和規定,堅決革除一切影響發展的體制弊端,並堅定不移地擴大開放,以積極的姿態和堅實的步伐,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才能不斷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動力,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

(3)、運用主、次矛盾的辯證關係,分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

唯物辯證法認為,在複雜事物中包含的許多矛盾有主、次之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聯絡、相互依賴、相互影響,並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因此,我們辦事情既要善於抓住重點,又要學會統籌兼顧,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是一個集巨集觀與微觀、城市與農村、政治經濟文化與生態及人的全面發展的綜合性、系統性的目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的目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根本的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同時,要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促進人口、資源、環境相互協調和可持續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社會的全面進步。

(4)、運用矛盾特殊性的觀點,分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程序

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點,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發展階段各有不同的特點,矛盾雙方也各有其特點。因此,必須以矛盾普遍性原理為指導,對事物的具體特點要進行具體分析,不同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全國各地都要從實際出發,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努力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由於全國各地條件和基礎千差萬別,發展很不平衡,實現這一目標的程序也是不平衡的,會有先有後。各地區、各部門都要從實際出發,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東部及沿海地區等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發展得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礎上,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併發揮示範帶動效應。

同時,積極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努力使中西部地區在改革開放中走出一條加快發展的新路,實現經濟和社會的跨越式發展,努力促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順利實現。 (5)、運用實踐主體的觀點,分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主體力量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因此,我們必須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為人民群眾的利益而奮鬥。在我們這樣一個多民族的發展中大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在黨的領導下,把全體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來。

包括知識分子在內的工人階級,廣大農民,始終是推動我國先進生產力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根本力量。在社會變革中出現的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於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自由職業人員等社會階層,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必須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營造鼓勵人們幹事業、支援人們幹成事業的社會氛圍,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以造福於人民。

(6)、運用實踐和認識是辯證關係,分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指標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實踐和認識是辯證統一的,實踐對認識具有決定作用,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認識、科學理論對實踐有巨大的指導作用並在新的實踐的基礎上不斷髮展。因此,我們必須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做到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高舉***理論偉大旗幟,堅持貫徹「****」重要思想,無論遇到什麼困難和風險,都必須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不動搖。

同時,在實踐基礎上不斷推進理論創新,通過理論創新推動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創新,不斷在實踐中探索前進,永不自滿,永不懈怠。 (7)、運用理想和現實的關係,分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實現的精神動力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理想和現實是辯證統一的,理想源於現實,高於現實,理想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轉化為現實需要。因此,我們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理想和現實的關係,在奮鬥中實現理想。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需要多方面的條件,從主觀方面來說,特別需要艱苦奮鬥。

這是由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的。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仍然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我國生產力和科技、教育還比較落後,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還沒有改變,地區差距擴大的趨勢尚未扭轉,貧困人口還為數不少;人口、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增大;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們仍然面臨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等方面佔優勢的壓力;經濟體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體制還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設和思想道德建設等方面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鞏固和提高目前達到的小康水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還需要全體人民進行長時期的艱苦奮鬥。

馬克思主義是如何看待社會分層的,馬克思主義是如何看待社會分層現象的

馬克思只是一介書生,整 天埋沒在書叢裡,據有一切書生所據有的毛病,經常得幻想綜合症,真理和幻想總糾纏不清啊,你最好自己觀察,這才是最根本,因為前人也是通過觀察現實的社會,親身體會,然後才能想出來的,然後加點什麼理想啊什麼東東的,可以說是亂造一下,然後再去所謂的實賤證明是不是正確的,那你覺得現在的社會...

簡述馬克思主義的群眾史觀是什麼,馬克思主義群眾觀是什麼

群眾史觀是在唯物史觀創立之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群眾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版史過權程的積極主體,一般地說對社會發展起著主要決定作用 人民群眾是英雄人物的創造者 普通個人對社會發展起著重要作用。群眾史觀的實質在於,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它是為人類解放和實現共產主義作哲學上的論證的。人民群眾的歷史創造作...

學習馬克思主義的意義與目的,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原著的目的與意義是什麼?

學習馬克思主義是讓我們青年人瞭解中國政治思想的 以及,新中國能夠得以成立的,思想原因。馬克思主義是比較偉大的,引人走向真理的思想學習,它可以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 學習馬克思主義,它的主要意義就是了解基本國策,然後瞭解馬克思主義的先進思想。人們的學習都是有目的的。學科的性質不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