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有大鳥,三年不蜚又不鳴,不知此鳥何也

2021-03-06 19:07:31 字數 4266 閱讀 5832

1樓:匿名使用者

「一鳴驚人」這則成語源於楚莊王勵精圖治、振興楚國的故事。《韓非子·喻老》記載這件事說:「楚莊王蒞政三年,無令發,無政為也。

右司馬御座,而與王隱(有所暗指的話稱『隱』)曰『有鳥止南方之阜(土山),三年不翅,不飛不鳴,嘿然無聲,此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將以長羽翼;不飛不鳴,將以觀民則。

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韓非子的記載是這則成語最早的典源。

《史記·滑稽列傳》也載有楚莊王之後同類事:「齊威王之時喜隱,好為淫樂長夜之飲,沈湎不治,委政卿大夫。淳于髡說之以隱曰:

『國中有大鳥,止王之庭,三年不蜚(通「飛」)又不鳴,王知此鳥何也?』王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這則成語的意思是說,南方的土山上有一種鳥,三年不鳴不飛,但一飛便可沖天,一鳴便能驚人。後世遂用「一鳴驚人、一鳴、一飛鳴、沖天翼、三年翼」等比喻有才華的人,平時默默無聞,一旦施展才華,就能做出驚人的業績。」

成語「一鳴驚人」故事中的楚莊王,為春秋時代楚國著名的賢君,前613年———前590年在位。他少年即位,面臨朝政混亂,為了穩住事態,他表面上三年不理朝政,實則暗地裡在等待時機,人問之,曰:「三年不飛,飛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

」他在位22年,為了楚國的振興,物色到了一大批忠臣良將,為朝廷所用。他知人善任,廣攬人才,重用了蘇從、伍參、孫叔敖、沈尹蒸,讓他們整頓朝綱,興修水利,重農務商。在楚莊王的領導下,國家日漸強盛,先後滅庸、伐宋、攻陳、圍鄭,陳兵於周郊,問鼎周王朝。

前597年,於今河南滎陽北大敗晉軍。公元前594年,迫使宋訂下城下之盟,並陸續迫使魯、陳、宋、鄭等國歸依,使楚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2樓:匿名使用者

一鳴驚人

戰國時代,齊國有一個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會說話。他常常用一些有

趣的隱語,來規勸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氣,而且樂於接受。

當時齊國的威王,本來是一個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後,卻沈迷於酒色,

不管國家大事,每日只知飲酒作樂,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給大臣去辦理,自己則不聞不問。因

此,政治不上軌道,官吏們**失職,再加上各國的諸侯也都趁機來侵犯,使得齊國瀕臨滅

亡的邊緣。

雖然,齊國的一些愛國之人都很擔心,但是,卻都因為畏懼齊王,所以沒有人趕出來勸

諫。 其實齊威王室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很喜歡說些隱語,來表現自己的智慧,雖然他不喜歡聽

別人的勸告,但如果勸告得法的話,他還是會接受的。淳于髡知道這點後,便想了一個計

策,準備找個機會來勸告齊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見到了齊威王,就對他說:「大王,為陳有一個謎語想請您猜一猜:其

國有汁大鳥,住在大王的宮廷中,已經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飛翔,也不發生名叫,

只是毫無目的的蜷夫著,大王您猜,這是一隻什麼鳥呢?」

齊威王本是一個聰明人,亦聽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諷刺自己,向那隻大鳥一樣,身為一國

之尊,卻毫無作為,只知道享樂。而他時再也不是一個昏庸的君王,於是沈吟了一會兒之後

便毅然的決定要改過,振作起來,做一番轟轟烈烈的是,因此他對淳于髡說:

「嗯,這一隻大鳥,你不知道,它不飛則已,亦非就會衝到天上去,它不鳴則已,一鳴

就會驚動眾人,你慢慢等著瞧吧!」

從此齊威王不在沈迷於飲酒作樂,而開始整頓國正。首先他召見全國的官吏,盡忠負責

的,就給予獎勵;而那些腐敗無能的,則加以懲罰。結果全國上下,很快就振作起來,到處

充滿蓬勃的朝氣。

另一方面他也著手整頓軍事,強大武力,奠定國家的威望。各國諸侯聽到這個訊息以後

都很震驚,不但不敢再來侵犯,甚至還把原先侵佔的土地,都歸還給齊國。

齊威王的這一番作為,真可謂是「一鳴驚人」呀!

所以後來的人便把「一鳴驚人」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一個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

好好的運用,一旦發揮出來,往往有驚人的作為。

希望對你有幫助

3樓:匿名使用者

說的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

文言文中「國」是什麼意思?

4樓:匿名使用者

國的意思:

【本義】:

1)形聲。字從囗從或,或亦聲。「囗」指「四境」、「範圍」。

「或」義為「邊境巡邏」。「囗」與「或」聯合起來表示「邊防軍守衛的範圍」。本義:

領土。領域。封土。

封域。封建邦國。古代王、侯的封地;王的領地或諸侯國的封地稱為國(或邦)。

古代的國(漢代以後是郡國)在建制上相當於省、直轄市;而古代的天下相當於國家。古代的國除了具有財政的意義,同時還具有世系的專權,王公侯之嫡長子叫做世子。

國,邦也。——東漢·許慎《說文》

以佐王治邦國。——《周禮·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國。」

方千里曰國畿,詛祝以敘國之信用,以資邦國之劑信。——《周禮·大司馬》。注:「國謂王之國;邦國;謂諸侯國也。」

《左傳·隱公元年》: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

丘也聞有國有邦者。——《論語·微子》

《左傳·莊公十年》: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新書·過秦論上》: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

2)又如:齊國;晉國;鄭國。

漢王之國,良送至褒中。——《史記·留侯之家》

孟嘗君就國於薛。—《戰國策·齊策》

3)又如:國租(封地的田賦)。

【衍生義】:

1)國都,一國最高政權機關所在地。又稱國城,國邑。 [capital]

國中九經九緯。——《考工記·匠人》。注:「城內也。」

三曰國禁。——《周禮·士師》。注:「城中也。」

在國曰市井之臣。——《孟子》。注:「謂都邑也。」

土國城漕。——《詩·邶風·擊鼓》

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春秋·左丘明《左傳·隱公元年》

武伕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願君顧先王之宗廟,姑反國統萬人乎!——《戰國策·齊策》

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饞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北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又如:國中(王城之內;國內);國人(國都中的人);國遷(國都遷徙);國陰(都城北郊);國郊(國都周圍地名);國禁(古代國都中的禁令);國邑(城邑);國刑(城中施行的刑罰)。

2)帝王。

如:國孝(為皇帝、后妃或皇帝父母服喪);國丈(帝王的岳父);國太(帝王之母的俗稱);國姻(帝王的姻親)。

3)部落。

《後漢書》:[韓]凡七十八國。伯濟是其一國焉。大者萬餘戶,小者數千家,各在山海間。

4)地方。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晉·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

逝將去女,適彼樂國。——《詩·魏風·碩鼠》

5)家鄉。

《晉書》:[侃]欲遜位歸國,佐吏等苦留之。

【現代義】:

1)國家。

聊以行國。——《詩·魏風·園有桃》

國無有殘。——《詩·大雅·民勞》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南宋·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唐·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2)又如袁司馬(袁可立)之起廢讜論,李司農之裕國巨集謨。——《睢州志·藝文》

國人皆以諸先烈之犧牲精神為國奮鬥。——孫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序》

3)又如:國紀(舊指國家禮制與法令);國帑(國庫中的錢幣);國祿(國家的俸祿);國課(國稅;國家稅收);國器(可主持國政的人才)。

5樓:山東零醛世界科技公司

【拼音】:guó zhàng

【解釋】:1.帝王岳父的俗稱。多用於**戲曲中。

6樓:匿名使用者

國在文言文中多指「國都,京城。」例: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春秋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7樓:英靈

第一句中的「國」字是「(我們)國家」的意思!

而第二句中的「王」字才是「(我們)國都,京城」的意思!

8樓:匿名使用者

國家吧。

也看用在**。

比方「國將不國」中就是這樣的意思。

9樓:匿名使用者

呵呵 「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國」沒別的意思的 在這裡可翻譯為——都城

10樓:花瓣予

都城。不止這一句裡面是這個意思,一般的詩文裡「國」都是這個意思。

11樓:匿名使用者

一鳴驚人的故事嘛

當然是國家啦~~

12樓:煙雨的記憶

都城。。小學詞語手冊上有。

楚京有大鳥,棲上在朝堂,歷時三年整,不鳴亦不翔。令人好難解

一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楚莊王即位近三年以來,他整天打獵 喝酒,不理政事,還在宮門口掛起塊大牌子,上邊寫著 進諫者,殺毋赦 這一天,大夫伍舉進見楚王。楚莊王手中端著酒杯,口中嚼著鹿肉,醉醺醺地在觀賞歌舞。他眯著眼睛問道 大夫來此,是想喝酒呢,還是要看歌舞?伍舉話中有話地說 有人讓我猜一個謎語,我怎麼...

老人去世是三年不貼對聯還是三週年不貼對聯

守孝三年內不準對貼,因為每逢佳節大家都要貼對聯,對聯代表高興喜氣驅邪之意 邪 魂 鬼 怪 萬事以孝為先,守孝是古代延傳的一種習俗!三週年不能貼紅色對聯。現在不太講究這個了吧,過年的都沒在乎的了 三週年。因為三年滿孝。老人過世三週年春節掛燈籠貼對聯行嗎?老人過世三週年。春節掛燈籠貼對聯可不可以!這要看...

三年兩不閏三年兩頭閏什麼是意思三年兩頭潤三年兩不潤

陰曆的計算 月球執行的軌道,名曰白道,白道與黃道同為天體上之兩大圓,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繞地球一週,出沒於黃道者兩次,歷二十七日七小時四十三分十一秒半,為月球公轉一週年需之時間,謂之 恆星月 唯當月球繞地球之時,地球因公轉而位置亦有變動,計前進二十七度餘,而月球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故月球自合朔,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