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所講述的道理,在當今社會仍適用嗎

2021-03-07 04:40:32 字數 4900 閱讀 7031

1樓:一夜十三郎

如果統治者講求禮治,那麼人民就不會不尊敬他,如果統治者講求道義,那麼人民就不會不服從他;如果統治者講求信用,那麼人民就不會不說真話。像這樣,其它地方的百姓都會來帶著子女歸附他,**還用得著種糧食呢當今社會不適用

2樓:你好呀樂

適用啊。《論語》是做人的靈魂、準則。孔子認為,道德高尚的人在具備仁愛之心的同時,還必須兼備社會良知,敢於擔當社會責任與正義——這就是孔子在《論語》中經常強調的「義」。

這裡的「義」即道義、正義,準確地說,是一種社會良知與責任感……當代社會也是很需要良知和責任感的。

3樓:w如果有幸會面

實用是指實際使用價值,當今社會,《論語》是否仍然實用,我方判斷標準是:現今,《論語》是否仍有利於人格塑造,國家繁榮和社會發展。論語能夠更好地塑造人格

4樓:孟子我的湯呢

《論語》中認為道德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最根本的支撐。在孔子的思想裡,社會存在發展必然需要經濟、軍事、制度以及的道德的支撐,並認為道德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支承點,也是核心和主導。《論語?

顏淵》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

「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在孔子看來,任何人的生存、任何社會的維持、任何國家的存在,是需要先具備一定的物質條件和生活資料的,「足食」是滿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但同時作為一個國家尤其是在戰亂紛爭的時代,要想不被欺凌和侵略還必須擁有強大的軍事量,「足兵」是維持最基本的存在;再加上擁有一套完善的社會制度,使民以時」在中國這樣的以農立國的農業大國,其國家經濟是農業經濟,而其發展的條件是必須要具備一個完善的制度來保證「使民以時」的,從而促使人民安定生產而糧食充足

2《論語》書中的「仁愛」思想 仁愛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理念,主要是指一種高尚的品德,孔子是仁學的開創者,他提出「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為仁」等思想。仁愛是一種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和精神追求,其他的美德都是圍繞著這種道德修養而的.何謂「仁學」?

孔子的**樊遲問「仁」,子曰:「仁者,愛人」。這種「愛人」的思想從**來呢?

子日:「仁者,人也,親親為大。」「仁愛」的精神是人自身所具有的,而愛自己的親人是最根本的。

但是「仁」的精神不能只止於此,還要「推己及人」,還要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才叫作「仁」。而要做到「推己及人」並不容易,必須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忠恕之道」作為「為仁」的準則

3三、《論語》書中的「孝道」思想 孝道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承孝道對於弘揚中華民族文化遺產有著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在孔子所創立的儒家學說中,孝道思想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它是儒家以「仁」為核心,以「禮」為形式的道德規範體系的最重要的內容之一,是儒家用以規範父母與子女關係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則之一子夏問孝,子日:「色難。有事,**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喔說子女侍奉父母能經常和顏悅色是件難事。遇到有事,子女去操勞;有好吃好喝的,讓父母享用,僅這樣可以認為是孝了嗎?從孔子的疑問中可以知道 ,孔子認為僅僅有這些是不夠的,要孝敬父母肯定要做更多,那麼更多的是什麼呢?

《論語》中對這個問題又做了進一步的閻釋,即「敬」。 在孔子及儒家看來,孝敬父母不僅要「養親」、「敬親」,還要提倡「安親」。所謂「安親」。

是說子女在父母生時立身行道,不犯刑律,不做冒險的事,不做不義的事,以免父母為自己的過錯和安全擔驚受怕。《論語·里仁》提到的「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也是孔子提及的安親的重要內容

5樓:作業幫

從國家的層面上講,《論語》提高國家的綜合國力,有利於國家的繁榮。具有2000多年文化底蘊的《論語》,在我國文化軟實力中佔據著不可磨滅的地位論語》能夠使社會形成良好風氣,有利於社會的發展。「見義不為,無勇也。

」就是提倡看到有爭議的事情,就奮勇去做

6樓:豬寶安以沫

孔子還認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應該誠實、信守承諾、忠厚篤實。在《論語》中,「信」字有兩層含義:一是受人信任,二是對人信用。

人生活在群體中,與人相處,得到別人的信任十分重要。《論語》記載,孔子的學生問如何治國,孔子說,要做到三點:要「足食」,有足夠的糧食;「足兵」,有足夠的軍隊;還要得到百姓的信任。

**又問,如果不得已必須去掉一項,去哪一項?孔子回答:「去兵」。

**再問,如果還必須去掉一項,那去哪一項呢?孔子說:「去食,民無信不立。

」可見,在孔子看來,得到百姓的信任比什麼都重要。治國如此,做其它事何嘗不是如此?如果得不到別人的信任,什麼事情都辦不好、辦不成。

信任又是相互的。要得到別人的信任,首先就要自己講信用。孔子把忠與信並提,認為忠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如「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就是把忠信作為修養的基本內容,要求每天檢查反省,是不是做到了忠信。孔子又說,為政要做到恭、寬、信、敏、惠。

他解釋「信」時說:「信則人任也。」只有講信用,人們才會信任你。

7樓:大長腿黑

適用,在孔夫子看來,「義」是安身立命之根本,道德的價值高於物質的利益,人的精神追求遠比物質需要有意義。合乎道義的生活,即使貧賤困苦,也能使人感到精神充實、快樂,而那種憑藉不正當的手段謀得的富貴利祿,雖然可以使人得到物質利益的滿足,卻只如飄忽即逝的浮雲,不值得一顧。孔子主張道德高尚的人應「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

他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為了追求道德的價值,即使是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這是孔子重「義」的一面。

同時,孔子雖然強調道德的價值,卻並非絕對地排斥利。他明確肯定,追求物質利益是人的天性,這一點連他本人也不例外。孔夫子特別強調的是,謀求物質利益必須建立在合乎道義的基礎上,不能無所節制,不能沒有限度,不能為了個人的私利而損害道義。

他指出:「官與貴,是人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當今社會,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道德和金錢的關係問題凸現出來。

為此,正確看待和處理義與利的關係問題,是一個很大的社會問題,也是關係到做人立身的大事。孔夫子的「見利思義」思想,有助於啟迪今天的社會成員在這方面做出正確的道德取向,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也有利於社會朝著健康、良性的軌道邁進。

8樓:c2百賬號

適用 孔子思想中 「克己復禮",雖是崇尚道德的,可是這個「禮」畢竟是「周禮」奴隸社會的等級秩序.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就是說,沒有統治者的允許,人民是不能去看、去聽、去說話、去行動的.

再有一則,葉公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

「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葉國一位父親偷了羊,他的兒子去告發,葉公認為兒子是正直的人.孔子就說正直的人不是這樣的,正直應該是父親替兒子隱藏,兒子替父親隱藏,正直就含藏在其中,或者說從這裡面開發出來的正直才是真的正直.

9樓:命運與夢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通常解釋:先生說:一個人若不能有久遠之慮,則必然有朝夕之憂。

詳解:字面上,這是很簡單的一章;字面後,就不那麼簡單了。理解的關鍵在於:

何謂遠慮?何謂近憂?通常的解釋都非透徹之論。

以眼前、朝夕的憂患、憂愁為「近憂」,長久的考慮為「遠慮」,實不知何謂「遠慮」、「近憂」矣。

「遠」,深遠、深奧,同於「習相,遠也」,和「習相」相關,脫離「習相」無所謂深遠、深奧,不過幻想而已。「習相」,先要明其「相」,明其「相」必先明其「相」之位次,明其「相」之位次,必對其「相」的當下邏輯關係有一明確把握。

而現實的存在,不離時空,現實邏輯關係也必構成相應的時空關係,對現實邏輯關係的把握,須從這現實的時空關係中切入。

「慮」,審察、思慮、謀劃。「慮」,不是哈姆雷特式的,而是審察、思慮、謀劃的統一,三者缺一不可,而最終必須落在行動上,沒有行動的「慮」也不過是幻想而已。上面的所有工夫,都構成「習」的一環,但仍不是「習」的全部。

「習」的關鍵在於對現實邏輯關係把握後的改變,是轉現實而不是被現實所轉,只有這樣,才勉強算得上「遠慮」。就算是**票這麼小的事情,也必須有其「遠慮」,否則沒有對市場的深刻把握,也必然導致其「憂」之「近」,這點,觀察一下那些虧損累累的人的行為就清楚了,那都是些被市場所轉的典型。

「近」,纏附,同於「性相,近也」;「憂」,憂患,禍患。「近憂」,纏附憂患、禍患,為何如此?因為「人無遠慮」。

憂患、禍患的種子是當下種下的,每一思想、行為,都在種下種子。而種子並不一定即刻萌芽,把「近憂」解釋成眼前的憂愁、憂患,是對此不能明瞭。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現實中,很多沒有「遠慮」的事情,所謂運氣來了擋都擋不住,眼前一片大好,加速**,何來眼前的憂愁、憂患?如此,難道就沒有「近憂」?這,顯然是不對的。

人的行為,必須從其苗頭下手,不想吃惡果,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不要種下其種子,憂患、禍患的種子一旦纏附,一有機會就會萌芽,就要結果。別以為可以用任何方法可以消除這種子,種子一旦種下就是無位次的,準確說,相對於現實系統來說,種子是無位次的,任何現實的把戲都消滅不了種子,種子不一定在眼前發芽,但不發芽只是機會不成熟,一旦成熟,逃都逃不掉,眼前看不到、沒跡象的憂患、禍患,往往才是致命的。而這,才是真正的「近憂」。

無「遠慮」與「近憂」之間的關係,孔子給了一個「必有」的強判斷,由此可見對此的重視與強調。這話可不單單針對個體的人,家、國、天下,同樣成立。「人不知」的社會,歸根結底就是「人無遠慮」的社會,其中的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地區、每個團體、每個國家等,都處在「人無遠慮」之中,由此種下無數「憂」的種子,憂患、禍患種子因而「近」而纏附。

要使得「人不知」的社會成為「人不慍」的社會,首先要改變的就是這個「人無遠慮」。站在對社會發展的認識上,馬克思對社會發展的「人無遠慮」進行了徹底的改變,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解剖,就是對現實社會當下之「相」的「遠慮」,沒有這「遠慮」,就沒有其「習」。馬克思關於社會發展的五階段理論,其基礎就是對現實「人與人」、「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然」三重基礎邏輯關係的完全分類,不明白這個,是不可能明白其「遠慮」的。

直譯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孔子說:人沒有深遠的審察、思慮、謀劃,必然纏附禍患。

在當今社會現在的社會問題有哪些?又有多少社會問題

有人口 問題,生態環境,勞動就業,青年犯罪,家庭暴力。1 人口問題 人口問題是全球性最主要的社會問題之一,是當代許多社會問題的核心。雖然它在不同國家的具體表現各異,但其實質主要表現為人口再生產與物質資料再生產的失調,人口增長超過經濟增長而出現人口過剩。以中國為例,當前社會生活和發展所遇到的種種問題,...

資訊在當今社會發揮的作用有哪五種

1 聯絡方便 2 娛樂方式的改變 3 簡單 快捷 第一,資訊 是人類認識客觀 世界及其發展規律的基礎。第二,資訊是客觀世界和人專類社會發展屬 程序中不可缺少的資源要素。第三,資訊是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橋樑和工具。第四,資訊是管理和決策的主要參考依據。第五,資訊是國民經濟建設和發展的保證。可以說資訊...

孔子眼中的仁是什麼在當今社會是否依然使用

難用復,推己及人,尊尊而親親,這玩意制在這個時代已經非bai常難用了。這個du時代,懂得zhi自私,是非常非常重要的dao事。因為懂得愛自己,你才明白如何程度如何角度的愛別人。推己及人,首先應該倡導的不是無私,而是某種深度層次,並具備自我洞察的自私。然後,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吧。孔子仁學思想是...